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2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⒕汲寤鞯奶箍撕艽笠徊糠炙鸹担馐沟媒ヂ赝A讼吕础�11月30日,德军开始对英军进攻所形成的突出部实施反击。12月3日,黑格下令实施局部的退却。该役英、德两军的伤亡大致相等,各约为45 000人。英军抓获了11 000名俘虏,而德军抓获了9000名俘虏。康布雷之战标志着西线的战术发生子以下两点变化:不实施预先的炮兵准备亦达成了成功的攻击;第一次大量而集中地使用坦克。
评论:1917年西线交战中最为重要的教训是必须实施统一的指挥。在黑格和尼韦尔各自独立的攻势中,一共付出了50万人以上的代价,极大地消耗了两大战争机器的战争资源,但却没有取得明显的战果。然而必须指出的是,黑格在佛兰德和阿尔土瓦实施代价高昂的进攻,其主要目的是将德军的注意力从南边虚弱的法军身上引开。在这一点上,他取得了成功,1917年法军得以脱离险境至少应部分地归功于黑格。
到1917年结束,英法两国将其充满渴望的目光转向至今丝毫未损的美国人力资源上。
意大利战线
1917年4月,协约国军的计划 卡多尔纳担心德国会派兵到意大利战线协助奥军实施进攻。为此,尼韦尔派福煦去和卡多尔纳会面,并研究一旦发生此类情况时法军和英军的援助计划。法军、英军和意军参谋军官们制定了一份紧急情况下增兵意大利的方案。
1917年5月12日—6月8日,第十次伊松佐河之战 尽管卡多尔纳答应将配合协约国军的进攻,但直到阿拉斯之战和埃纳河之战结束之后,他才发起伊松佐河战役。意军再一次试图在山区地形上打开一条通道。经17天的战斗,收获很小但伤亡却巨大,意军损失约为157000人,奥军大致为75 000人。尔后,在经过了伊松佐和特兰提诺战线一些微小的得失之后,卡多尔纳决定动用52个师和5000门火炮实施一次决定性的行动。
1917年8月18日—9月15日,第十一次伊松佐河之战 L.卡佩洛将军指挥大大加强的意军第二军团攻击戈里齐亚以北地区。在其南面,奥斯塔大公率第三军团攻入戈里齐亚和的里雅斯特之间的岩石山区。随后,南面的攻击很快被奥军左翼博罗耶维奇将军指挥的第五军团所阻止。但是卡佩洛的第二军团却取得明显的进展,夺取了战略要地班锡扎平原。随着炮弹和给养的耗尽,进攻被迫停了下来。该战的直接后果是奥军开始崩溃,奥地利向德国求援。
1917年10月24日—11月12日,卡波雷托之战(第十二次伊松佐河之战) 新组建的奥军第十七军团(其中7个师和许多炮兵部队是德军)由O.冯·比洛将军指挥,集结在托尔美诺—卡波雷托—普莱扎防线之后。该军团运用崭新的“胡蒂尔战术”(参见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的作战行动一东线),突然攻击并击溃了意军第二军团。在战斗中,德奥军突然实施炮火准备,并以毒气和烟幕弹破坏了意军的信号通信。随后德军攻击部队穿过薄雾和雨幕忽然出现在陷入混乱的防御者面前。卡多尔纳在得知德军预计的进攻之后,曾要求意军成纵深配置,但是能干的指挥官卡佩洛病倒了,第二军团的现指挥官忽视了这一指示。在攻击过程中,德军先头部队绕过强点,将它们留给后续部队去拔除,德军攻击部队涌人意军防御地带,意军第二军团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奥军第十军团位于右翼,第五军团位于左翼支援主攻行动。意军第三军团沿着海岸地区秩序良好地实施撤退,但是所谓的“卡尔尼克部队”的一部在阿尔卑斯山的边缘地区陷入埋伏。随着遭受重创的第二军团从其防线沿着塔利亚门托河和利文扎河不断地向后撤退,在西面较远处的意军第四军团也被迫匆匆向后退却以取齐战线。到11月12日,卡多尔纳才得以将其战线稳定在自特伦特以南的帕苏比亚山至皮亚韦河,并沿着该河一直到威尼斯湾一线。在这里,由于德奥军的供应线过于伸长,进攻才慢慢地停了下来。意军损失惨重,4万人伤亡,257000人被俘,丢失2500门火炮和大量的物资和弹药储备。奥德军的损失约为2万人。到这时,法英援军才按照1917年早些时候准备的方案进入意大利。援军共包括11个师,由英军将军普鲁默指挥。卡多尔纳被撤职,A.迪亚兹将军接替指挥。
评论:卡波雷托之战充分地体现了以下军事原则,或称运用下列原则所具有的优点。它们是:突然性、目的性、集中性以及兵力的节约使用。比洛一共只有35个师,而意军有41个师,但是在每一个局部的战场上德军均能拥有较大的兵力优势。假若比洛拥有骑兵和装甲车以发展其已取得的胜利,那么该战也许具有决定性。事实上,意军已被严重地动摇了,但是还能继续进行战争。协约国军这一灾难的直接结果是促成协约国在11月5日召开了拉帕洛会议,在会上,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这是协约国军为获得统一的指挥而进行的第一个尝试。
东线
1917年3月12日,俄国革命 3月10日,彼得格勒的守备部队发生兵变,之后成立了临时政府。尼古拉二世退位(参见第十九章→欧洲→东欧→俄国)。临时政府与布尔什维克领导下的彼得格勒苏维埃(工人和士兵代表大会)政府展开了斗争。临时政府极力主张继续参战,直到协约国取得“最后的胜利”。苏维埃担心军官团队会采取反革命的行动,于是在3月14日以苏维埃的名义与权利发布了著名的“第一号命令”,以此剥夺了军官们的军事管理和训练权。这一命令传遍整个武装力量,尽管临时政府下达了相反的命令,但结果却是布尔什维克所期待的——部队的军纪丧失了。俄国陆军和海军像春天消融的冰块一样崩溃了。兵变的士兵和水手杀死了很多军官,其他军官则直接被士兵大会罢免。到4月中旬,估计军官团队中50%的军官被清除了,他们其中有许多是有经验的军人。尼古拉·列宁和其他布尔什维克的拥护者经德国进入俄国,以反对临时政府。列昂·托洛茨基(布朗斯坦)也加入了。德国停止了在东线的一切军事行动,以免俄国人重新团结起来保卫自己的家园,并乘东线的平静将军队调往西线和意大利战线。尽管各地是一片混乱,临时政府还是在5月16日任命亚历山大·克伦斯基为陆军部长。他迫于惊慌的协约国的压力,试图在加利西亚战线发起攻势。这一行动由俄军参谋长布鲁西洛夫指挥。
1917年7月1日,克伦斯基(或第二次布鲁西洛夫攻势) 布鲁西洛夫指挥为数不多的还有战斗力的俄军部队向伦贝格实施进攻。俄军第十一和第七军团突破了由德国伯爵F·冯·博特默指挥的混编南部军团(由4个德军师、3个奥军师和1个土军师组成)的防御,在160公里宽的战线上推进了约48公里。在俄军的北端,奥军第二军团遭到猛烈进攻。在俄军的南端,L.科尔尼洛夫将军指挥俄军第八军团动摇了奥军第三军团的防御,并在6月5日,威胁到产油地德罗戈贝奇。但是随着德军抵抗的增强,以及俄军后勤供应的中止,俄军的战斗热情和纪律性急剧衰退。
1917年7月19日,德军开始反击 统帅东线作战的M·霍夫曼将军很快即从西线得到了增援兵力。在极为猛烈的炮火准备之后,德军发动进攻。德军首先攻击俄军的北翼,随后以极快的速度连续卷击已丧失斗志并已陷入混乱的俄军。俄军被彻底地瓦解了。现在在普里佩特(波列西耶)沼泽以南的地区,俄军已经不复存在了。德军在加利西亚边界停止了进军,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预备兵力和后勤物资,难以占领更大的地区。
1917年9月1日,胡蒂尔的里加攻势 O.冯·胡蒂尔将军指挥德军第八军团攻击俄军战线的北端。他在德维纳河的西岸实施牵制性进攻以威胁里加。与此同时,德军3个师通过浮桥渡过该河并包围了要塞,同时,发展进攻的部队向东快速推进。实际上,这一极为成功的攻击不过是德军新的进攻战术的一次彩排——六个星期后,在卡波雷托得到再次的运用。长时间的预先炮火准备已被省去了,而代之以短促而猛烈的集中射击,随后步兵立即实施攻击。火炮和军队尽可能在最后一刻进入进攻阵地以确保达成突然性。对已知的敌防御要点施以密集的毒气和烟幕弹以达成遮蔽,同时,由步兵和轻炮兵组成的渗透部队超越要点防御之敌。这是后来被称之为“胡蒂尔战术”的第一次运用。俄军第二十军团陷入一片惊慌,并向东逃窜。德军仅抓获了9000名俘虏,双方的伤亡都很小。在同一时间,一支小型两栖远征部队占领了里加湾的奥塞尔岛和达戈岛,并且在俄国大陆登陆。

插图10里加攻势
1917年9—10月,俄国的混乱 克伦斯基政府(克伦斯基已于7月20日成为临时政府领导者)从彼得格勒逃到莫斯科,布尔什维克开始接管政权。9月9……14日,科尔尼洛夫掀起一阵反革命的风暴,很快就平息下去。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布尔什维克革命 列宁和托洛茨基掌握了政权,并开始就和平问题与德国谈判。
1917年12月15日,《布勒斯特—立托夫斯克停战协议》(又称《布勒斯特停战协议》) 布尔什维克与德国代表经过12天唇枪舌剑的讨价还价,终于达成停战协议,从而结束了两大军事强国在东线的敌对(关于进一步的作战行动,包括协约国侵入俄国北部和西伯利亚,参见第十九章→欧洲→东欧→俄国)。苏维埃俄国已永远地从协约国的阵营中分离出去,以便将精力专注于国内事务。
巴尔干战线(1917年)
1917年1—6月,僵局 在花名册上,萨拉伊拥有60万人,然而随着疟疾和其他疾病的发生——医院爆满了,他只能集合起10万人用于战斗。在协约国军防线之后,由于国王康斯坦丁的政府继续倾向于同盟国,整个希腊沸腾不息。协约国军几次非决定性的进攻失败了,它们是3月11—17日的莫纳斯提尔以及普雷斯巴(乔兰)湖之战,5月5—19日的瓦尔达尔河之战。法军和英军指挥官彼此的目的有矛盾,与此同时,重建的塞尔维亚军对两方都不信任。此外,德军的空中优势成为协约国军的另一对手。
1917年6月12日,康斯坦丁退位 这是协约国施加压力的结果。6月26日,新的国王任命亲协约国的维尼泽洛斯为首相,这使得形势明朗化。在同一时间,协约国军进入塞萨利,一支法军部队占领科林斯地峡。
1917年6月27日,希腊参战 由于希腊军的加入,协约国军的力量开始得到加强。然而,协约国军并没实施新的真正的攻势。
1917年12月10日,萨拉伊被撤职 法国新总理乔治克列孟梭任命称职而富有战斗经验的M.L.A.吉约马将军为司令。吉约马立即着手重新组织协约国的军队,并制订最后总攻击的策略。
土耳其战线
高加索
1917年3月,俄军压力的终结 随着在3月份俄国爆发第一次革命,该处的土军得以用于支援其他战线作战。
巴勒斯坦
1917年1月8—9日,马格伦泰因之战 自此,在西奈半岛上清除了有组织的土军部队。该战,英军损失487人,抓获了1600名俘虏,并缴获了少量火炮。现在A.默雷爵士被允许向巴勒斯坦实施有限的攻势。土军在通向该地区的两个自然的通道加沙和贝尔谢巴及其之间的山岭地区构筑了防御阵地。
1917年3月26日,第一次加沙之战 C.M.多贝尔爵士将军率军发起攻击,但由于参谋工作的低劣以及骑兵部队和步兵之间联系中断,进攻失败,英军撤退了。该战双方投入的兵力大致相等,均约为16000人,英军损失3967人,土军为2447人。不幸的是,默雷报告说该战英军取得了胜利。于是,他被命令立即推进并夺取耶路撒冷。
1917年4月17—19日,第二次加沙之战 多贝尔再次进攻加沙。这次他率军从正面攻击周密组织准备的土军防御阵地,结果被击退,损失了6444人,而土军损失约为2000人。默雷撤换了多贝尔,而一位恼怒的陆军部官员又撤换了默雷,并以艾伦比将军接替指挥。艾伦比出身于骑兵,具有领导天赋和战术才干。他的下达的命令是:“在圣诞节之前夺取耶路撒冷。”艾伦比首先将英军的司令部从开罗的谢费尔德旅馆迁到前线。随后,他坚持要求增援兵力,艾伦比终于集结了一支有效的战斗部队,包括7个步兵师和1支骑兵部队——沙漠骑兵军(乘马和骆驼)。英军总兵力达88000人。
与英军作战的上军是K.冯·克雷斯泰因指挥的土军第八军团以及不满编的第七军团,此外还有一些德军的机枪、炮兵和技术部队,兵力达35000人。途军最根本的弱点是从君士坦丁堡到加沙的很长而脆弱的供给线。英军最根本的弱点是水的供应困难,英军高效的运输车辆和管道只能到达后部的梯队。
1917年10月31日,第三次加沙之战(或称贝尔谢巴之战) 与其前任者的计划相反,艾伦比以3个师的兵力在加沙正面实施佯动,同时秘密地机动并攻击贝尔谢巴。此举完全达成了突然性,但成功还取决于进攻部队夺取城中水井的能力。若不能夺取水源将意味着攻击部队的失败,并很可能导致整个攻势的失利。艾伦比以步兵对贝尔谢巴实施正面攻击,同时指挥其骑兵向东实施大范围的机动,然后迂回该城。经一整天的战斗,至黄昏时,骑兵的冲锋达到高潮。澳大利亚骑兵旅跨过土军的铁丝网和堑壕线,冲人贝尔谢巴城内,并夺取了隐藏的水源。守军慌忙撤退而暴露了第七军团左翼。11月6日,艾伦比向北实施打击,将土军2个军团分割开来。随后他派遣其骑兵部队跨过沙漠向大海挺进。土军及时撤出加沙免于被包围。土军第八军团撤往海岸地区,第七军团则退往耶路撒冷。
1917年11月13—14日,交叉站之战 尽管后勤保障困难而且缺乏水源,英军还是紧迫不舍,艾伦比挥师向第八军团仓猝建立的防线发起进攻,迫使土军沿铁路线向北退却。随后,艾伦比转战于耶路撒冷。随着土军增援兵力(所谓的“闪电部队”)从阿勒颇赶至,以及冯·法金汉将军前来实施指挥,艾伦比停了下来。法金汉在大海至耶路撒冷之间重新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