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2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39年9月3日,对德宣战'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战场→作战行动(1939年) →波兰战役'
爱尔兰
1933—1938年,国内爆发骚乱和冲突
1935年7月,贝尔法斯特反天主教暴乱 这次暴乱导致天主教派遭驱逐,并被自由国民政府拘押,从而加剧了同英国的摩擦。
1938年4月25日,同英国签署协定 该协定解决了三年来许多棘手的问题,包括由英国政府接管科夫、皮尔黑文和洛夫斯维利的海岸防御,极大地改善了英国和爱尔兰的关系。
法国
1925年4月,摩洛哥起义爆发(参见第十九章→非洲→摩洛哥→里夫人向南进军)
1925年7月,黎巴嫩德鲁兹人起义(参见第二十章→中东和西南亚→阿拉伯国家→叙利亚和黎巴嫩)
1935年1月7日,《法意非洲协定》 为建立遏制德国日益增长的力量的强大前沿屏障,法国在协定中对意大利作出了较大让步。
1935年5月2日,同苏联结盟 法国政府在说服德国和波兰加入东方旨在保持边界现状的条约(也包括苏联)的努力失败后,立即同苏联单独结盟,以对付德国重新武装的宣言。这项行动遭到了法国守旧派分子的激烈反对。
1936年6月,法国开始重整军备 随着德国重新占领莱茵兰、意大利征服埃塞俄比亚、法国所依重的国联体制崩溃以及西班牙内战爆发,法国决定重整军备。
1938年9月,德捷危机 为此,法国陆海军已经部分动员,并准备同德国开战。然而,法国国内和平主义思想盛行,总理达拉第从慕尼黑回国时,居然受到了热烈欢迎。至此,法国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地位被德国所取代。
1938年12月6日,《法德公约》 该公约保证维持两国边界现状。
1938年12月,法意危机 这次危机起因于意大利对法国殖民地提出领土要求。在危机中,法国采取了针锋相对的不妥协态度。
1939年,对波兰、罗马尼亚和希腊提出保证 法国和英国在这件事情上再次联合起来。此外,法国还试图借助其影响将苏联拉如反侵略阵营。
1939年8月20日—9月1日,但泽—波兰危机(参见第二十章→两次世界大战间的西欧→波兰→紧张局势加剧时期)
1939年9月3日,法国对德宣战'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战场→作战行动(1939年)→波兰战役'
低地国家
比利时
1936年10月14日,比利时宣布废除同法国的盟约 随着德国占领莱茵兰,比利时为保持行动自由,决定退出联盟,此举旨在不被法苏联盟卷入对德战争之中。
1937年10月13日,德国向比利时做出保证 德国保证比利时不受侵犯和领土完整,前提是它不参与对德军事行动。
—1939年8月23日,利奥波德国王呼吁保持和平 这次呼吁是代表比利时、荷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作出的。呼吁显得苍白无力。虽然比利时也做出了战争动员,但在9月3日欧洲战争爆发后却宣布中立。
荷兰
1926年11月—1927年7月,荷属东印度爪哇暴动
1937—1938年,荷兰加强远东海军力量 随着日本在中国的迅速扩张,荷属东印度渐渐处于日本侵略的威胁之中。为遏制日本,荷兰决定加强远东海军力量。
伊比利亚半岛
西班牙
前奏曲
1930年1月28日,普里莫·德里维拉结束半独裁统治 他的继任者贝伦格尔将军是一位不受西班牙公民欢迎的人。因为他们认为贝伦格尔是造成摩洛哥安诺尔灾难的罪魁祸首(参见第十九章→非洲→摩洛哥→阿努瓦勒之战)。
1930年12月12—13日,哈卡兵变 兵变起因于当地驻军要求实行共和制。虽然官员们为此作出了努力,但仍未能阻止叛乱在军中蔓延。
1931年4月14日,阿方索十三世国王被推翻 经历了一个不流血的政变之后,主张共和制的领导者阿尔卡拉·扎摩拉建立了一个临时政府,并于12月10日当选为总统。
1932年8月10日,塞维利亚反动派暴乱 这次由桑胡尔霍将军领导的暴乱很快被镇压了下去。但是为争夺自治权,地区之间开始陷入争斗,尤其是在阿拉贡和博斯基地区,情况更为严重。左右两派的极端活动甚为猖獗,并渐渐演变成暴力冲突。
1933年1月8日,巴塞罗那激进派暴动 这次暴动很快蔓延到其他大城市。后来政府出动部队残酷镇压,才将其平息。
1934年10月6日,阿斯图里亚斯矿工暴乱和加泰罗尼亚起义 在新的灯火管制期间,由无政府主义者发起的阿斯图里亚斯矿工暴乱被保守的马德里政府用残酷无情的手段平息了下去。然而,传言中的政府暴行被新闻媒介绘声绘色地渲染开来,从而使西班牙群情激昂,极大地加速了西班牙政治势力的两极分化。加泰罗尼业起义虽然也被很快平息,但却未像前者一样引起波澜。
1936年2月16日,左派联盟接管政权 倾向于共产主义的党派在大选中获胜。新的社会党议会一致要求萨莫拉下台,并于4月10日由左派共和人士阿萨尼亚接管政权。
西班牙内战(1936—1939年)
1936年7月18日,军队反叛 在西属摩洛哥的梅利利亚,一小队西班牙驻外士兵同受共产党领导的群众发生了冲突,遂引发了西班牙本土的12个城市驻军和西属摩洛哥的五个城市殖民军同时发动叛乱。被共产党政府排挤到加那利群岛任驻防军司令的前参谋长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将军,在事发后立即飞赴梅利利亚接管了军队的指挥权。当摩洛哥的西班牙殖民军在空军的支援下向阿尔赫西拉斯和拉利内阿挺进时,西班牙北部的布尔戈斯、萨拉戈萨和韦斯卡三市的驻军在埃米略·摩拉将军的统帅下也向布尔戈斯集结。巴塞罗那的叛乱很快被平息下去,其领导人曼努尔·戈德迪被忠于政府的军队俘获并枪杀。最东部的海港马德里巾和博斯基的部分地区宣布效忠政府,但萨莫拉和加的斯地区则支援叛军。托莱多军事学院的军官们也支援叛军,他们追随着莫斯卡尔多中校,据守在阿尔卡萨尔要塞内,从7月20日—9月28日,经受住了忠于政府的军队长达两个月的围攻。此外,西班牙海军约有一半的舰只加入叛军行列。
1936年7—8月,向马德里挺进 佛朗哥统帅着3万名由西班牙和摩洛哥人组成正规军向北面的巴达霍斯推进,与此同时,摩拉率领15 000名精锐部队向南夹击。两军计划在马德里会师。
1936年8月15日,叛军攻占巴达霍斯 占领巴达霍斯后,叛军继续向东面的塔古斯河流域挺进,并对塔拉维拉和托莱多展开攻击。9月28日,即10周之后,叛军对两市的围攻才被巴雷拉率领的政府军所瓦解。
地图01 西班牙的分裂(1936年8—9月)
1936年9月,国际干涉 苏联政府向政府军提供援助,而德国和意大利则向佛朗哥借贷作战物资。第一次确切的人力支援是纳粹空军提供的一支“容克”式轰炸机和驱逐机分遣队,接着一支装备有轻型坦克和乜机的意大利远征军进入西班牙。另外,小规模的反共志愿军先遣队也从——些国家来到战场。与此同时,苏联的飞机、飞行员、顾问、火炮和坦克也源源不断地抵达东部海港以支援西班牙政府。此外,苏联和其他共产党团体也从世界各地征募了反法西斯志愿军参战,共组成6个“国际旅”。约有2900名美国人组成了“亚伯拉罕·林肯营”,他们与法国人、意大利人、德国人、波兰人、英国人、捷克人、南斯拉夫人等共约35000人分属于各个旅内。
1936年9月4日,人民战线政府在马德里成立 新的政府领导人是卡瓦列罗,他是加泰罗和巴斯克民族主义者的代表。到11月,无政府工团主义者也加入了新政府。
1936年10月,佛朗哥被叛军推举为西班牙国家领袖 由摩拉率领的四路叛军继续向马德里围拢。他声称马德里市内有他的一支“第五纵队”。这是实施颠覆的开端。
1936年11月6日,叛军策划围攻马德里 西班牙共和政府向瓦伦西亚转移。尽管叛军在马德里郊外展开猛烈攻击和狂轰滥炸,但政府军在约瑟·米艾加将军的率领下仍坚守着首都。只是在历经了近四个月不间断的厮杀之后,才于1937年2—3月间出现了一段短暂的宁静。
1936年11月18日,德意承认佛朗哥政府 法、英、美三国对交战双方继续奉行不干涉不援助政策,并在伦敦成立了不干涉委员会。委员会有包括德意在内的29个国家,他们企图通过封锁西班牙海岸来制止战火蔓延。
1937年2月8日,叛军攻占马拉加 在意大利军队的支援下,利亚诺将军率领的军队占领了马拉加,与此同时,叛军对马德里的围攻仍继续进行。政府军的防线由于苏联武器装备运抵和新的“国际旅”加入战斗而变得稳固起来。2月6—15日,“亚伯拉罕·林肯营”在杰拉诺第一次同叛军交火。
1937年3月8—16日,意大利援军在瓜达拉哈拉遭重创 2个意大利师,在50辆轻型坦克的支援下,向政府军防线发动一次旨在孤立马德里的突然渗透袭击。岂料,滂沱的大雨将田野变成一片泥淖,意大利人只好以纵队沿着公路前进,成了绝好的攻击目标。这时,苏联人的地面攻击机突然向意大利人发动空袭,顿使意军如鸟兽散,损失惨重。不过,仍有大部意军官兵逃脱劫难,退回到原来的防线。
1937年3月18日,政府军在布里韦加击败意大利军队 这次胜利在很大程度是瓜达拉哈拉之战的继续,政府军缴获大量补给品。在孤立马德里的企图受挫后,叛军转而向北。
1937年4月1日,叛军包围毕尔巴鄂 被围在巴斯克的政府军在经短暂的抵抗之后遭粉碎。
1937年4月25日,格尔尼卡大屠杀 佛朗哥的空军对格尔尼卡这个北部小镇进行了残酷的轰炸,致使许多无辜的平民丧生,整个世界舆论哗然。4月28日,杜兰戈和格尔尼卡被叛军占领。
1937年4月30日,叛军的“埃斯潘耶”号战列舰被政府军飞机炸沉
1937年5月3—10日,无政府主义者在巴塞罗那暴乱 这次暴乱遭到了政府军的血腥镇压,并引发了政府内部的危机。
1937年5月17日,拉尔格·卡瓦列罗政府垮台 胡安·涅格林领导下的一个新的共和政府成立。
1937年5月31日,德国空军轰炸阿尔梅里亚 这是德国人对西班牙政府军在巴利阿里尼群岛的伊维岛击毁德国袖珍战列舰“德意志”号的一次报复行动。
1937年6月3日,摩拉将军卒 他死于政府军的一次空袭。
1937年6月15日和18日,潜艇袭击德国“莱比锡”号巡洋舰 这两次发生在阿尔及利亚海岸奥兰港外的攻击,据说是西班牙政府军的潜艇所为,德意两国以此为由退出国际巡逻队。
1937年6月18日,叛军攻占毕尔巴鄂 经过80天的围攻,叛军终于占领毕尔巴鄂。随后,戴维拉将军指挥叛军转而攻击桑坦德,并于8月25日攻陷该城。到1937年终,整个西班牙北部地区都被叛军控制。
1937年7月6—25日,政府军从马德里反攻 政府军的反攻最初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很快被巴雷拉指挥的叛军所瓦解。在随后的两年内战中,这条战线上一直很平静,未发生激烈战斗。
1937年8—9月,政府军在阿拉贡反攻 这次反攻被叛军阻止在萨拉戈萨至韦斯卡一线。
1937年9月,尼翁会议 被认为是由西班牙政府军实施的潜艇偷袭战遭到了英法两国的一致抗议。他们认为这种攻击运载非禁运品船只的做法是一种海盗行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大国在瑞士的尼翁集会(德国和意大利弃权),制定了一个新的海上巡逻方案。方案规定,由英法海军组成一支海上巡逻队,对任何非法攻击非西班牙舰船的潜艇、水面舰艇和飞机一律给于回击。
1937年10月28日,共和政府迁移至巴塞罗那 早在5月无政府主义者暴乱之后,共和政府就着手准备接管加泰罗尼亚地区的政府机构,并于8月12日完全控制该地区。
1937年11月28日,佛朗哥宣布实施海军封锁 封锁范围覆盖整个西班牙海岸,甚至连马略卡岛也囊括在内。
1937年12月5日—1938年2月20日,特鲁埃耳之战 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反击战,政府军攻陷了特鲁埃耳。这次胜利虽然成功地牵制了叛军向东北方向的移动,但由于政府投入的兵力有限,未能巩固战果。1938年2月15—20日,叛军发动反击,夺回特鲁埃耳。
1938年2—6月,叛军发动攻势 佛朗哥的叛军以优势兵力向东发起攻击,并于4月15日占领比纳罗斯港,从而切断加泰罗尼亚同其他政府军控制地区的联系。随后,叛军向巴塞罗那推进,但政府军通过殊死抵抗将其阻止在埃布罗河一线。
1938年7月24日—11月16日,政府军埃布罗河反击 由于力量所限,这次由驻守在加泰罗尼亚的政府军发起的旨在恢复同西班牙共和国其余部队联系的反击,未能达成预期的目标。进攻在七天内就被叛军所遏制。不过,政府军坚守桥头堡的战斗却延续了113天。在他们衣衫褴楼地撤回阵地之前,共付出了伤亡万人的代价。
1938年8—11月,对峙阶段 已控制西班牙大部的叛军,准备发起一次决定性攻击,以结束战争。与此同时,墨索里尼根据英意协定准备从西班牙撤出部分军队。不过,留在西班牙的意军仍超过4万人。
1938年9月21日,“国际旅”宣布撤出西班牙 迫于英国和法国的压力,共和政府宣布在战火中遭重刨的“国际旅”将撤离西班牙。11月15日在马德里举行了告别仪式。
1938年12月23日,叛军向加泰罗尼亚发起攻击 这次攻击撕裂了政府军的防线,迫使其向巴塞罗那仓皇溃退。战斗中,双方都深受恶劣气候条件之苦。
1939年1月26日,叛军攻克巴塞罗那 在意大利人的协助下,叛军攻占巴塞罗那。2万名政府军彻底溃败,越过边界逃往法国,遂被缴械并扣留。政府军在马德里、瓦伦西亚以及西班牙东部地区的零散抵抗仍在进行中。
1939年2月27日,英法承认佛朗哥的政府
1939年3月5—13日,马德里陷入混乱 随着加泰罗尼亚陷落,多数共和派军官、社会主义者以及共和主义者都希望结束战争,但是涅格林和共产主义者仍想继续战斗。3月5日,反共产主义者发动致命一击,并任命卡萨多中校为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首领。共产主义者在反击了一周后偃旗息鼓。
1939年3月2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