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2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34年,同意大利摩擦加剧
1937年5月15—19日,北部暴动 这次暴动旨在抗议佐格国王的独裁统治,不久被镇压下去。
1939年4月7日,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不敌意大利,很快被占领和吞并。
非洲
埃及和苏丹
1927年,拒绝同大不列颠签订草约 这项草约建议由英国对埃及实施10年的军事占领,但被埃及议会拒绝,因为这与埃及的独立相悖。
1931年4月22日,埃及和伊拉克签订友好条约
1936年8月26日,埃及同大不列颠签订条约 该条约保证埃及完全独立,同时要在埃及保留维持大英帝国战略安全所需的最少武装力量。条约商定,除在苏伊士运河驻扎1万名陆空军以外,英国部队要在20年内全部撤出埃及。埃及同意亚历山大港作为英国的海军基地,但时间不超过8年。与此同时,埃及军队将撤出苏丹。
1937年5月26日,埃及加入国联
埃塞俄比亚
1928年,拉斯·塔法雷政变(参见第十九章→非洲→非洲→埃塞俄比亚的骚乱和内战) 在哈拉尔省武装力量的支持下,拉斯·塔法雷政变成功。他强迫曹迪托将行政大权移交给他。在1930年去逝前,曹迪托仅是埃塞俄比亚徒有虚名的统治者。曹迪托死后,拉斯·塔法雷将皇冠戴在了自己的头上,称为海尔·塞拉西一世。
1928年8月2日,同意大利签订20年友好条约 该条约使埃塞俄比亚在意大利控制的阿萨布港获取一块自由地带。同时作为交换,埃塞俄比亚允许意大利修建特定的公路。
1929年,埃塞俄比亚重建军队 这项工作是在比利时军事顾问的帮助下进行的。
1934年12月5日,瓦鲁尔冲突 埃塞俄比亚和意大利的武装力量在意属索马里边界的一块争议地区发生冲突。约100名埃塞俄比亚士兵和30名意大利殖民军在冲突中被打死。埃塞俄比亚政府要求国联出面调查,而意大利方面则要求赔偿。
1935年9月3日,国联仲裁 仲裁委员会无法确定瓦鲁尔冲突谁应负主要责任。
埃意战争(1935—1936年)
1935年10月3日,战事爆发 意大利不宣而战,发动了侵埃战争。在优势炮火和空军的支援下,意军10月6日占领阿杜瓦。
1935年10月7日,意大利被宣布为侵略者 国联讨论对意大利制裁。
1935年11月18日,意大利占领默克莱要塞
1935年11月8日,对意大利实施制裁 51个国家加入了对意大利的制裁行动,制裁措施包括武器和原材料禁运、停止贷款、停止进口等。国联的制裁行动最后归于失败。这一方面是由于未实行石油禁运,否认意大利军队的机动性和对石油的依赖。其次,苏伊士运河向意大利开放也导致了禁运失败。此外,德国重占莱茵兰(参见第二十章→两次世界大战间的西欧→德国→德国重新占领莱茵兰)也转移了国联的视线,使墨索里尼压力减少。当然,意大利国内的支持也使墨索里尼渡过难关。
1935年12月—1936年4月,战役间歇 陆军元帅巴多格里奥重新组织意大利远征军。
1936年4—5月,意大利重新发动攻势 意大利空军毫无阻拦地对异常勇敢但作战方式古老的埃塞俄比亚士兵实施有组织的狂轰滥炸。与此同时,巴多格里奥的地面部队向纵深推进。
1935年5月5日,意军占领亚的斯亚贝巴 海尔·塞拉西皇帝仓皇逃离,埃塞俄比亚人的抵抗瓦解。
1936年5月9日,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意大利将厄立特立亚、索马里兰和埃塞俄比亚合并在一起称之为意属东非。意大利国王被授予“埃塞俄比亚皇帝”头衔。德国、奥地利和匈牙利立即承认了这一事实,英法一年后也予以承认。
评论:这次战争,一个最重要的结果是,墨索里尼和意大利政府被狂热的法西斯军国主义思想冲昏了头脑,开始过高地估计自身的军事实力。
北非(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利比亚)
在30年代,北非殖民地遭受着沉重的经济压迫。残酷的现实激发了骚乱的酝酿和民族主义的觉醒。
西非
在这段时期,欧洲殖民统治极其稳固。
利比里亚
1942年3月31日,同美国签订协议 利比里亚是殖民统治时期非洲土地上唯一的独立主权国家。它在协议中答应美国可以使用其基地实施空中运输和对德反潜作战。
南非和西南非洲
在南非,西方殖民主义当局1934年扶植起了一个作为独立主权国家的联盟。
中东和西南亚
土耳其
1925年2—4月,库尔德斯坦暴动 该暴动最终被凯末尔政府镇压下去。
1925年12月17日,同苏联结盟 双方由此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
1928年5月30日,同意大利签订为期5年的《互不侵犯条约》
1928年6月15日,同波斯签订条约
1929年3月6日,同保加利亚签订条约
1929年12月17日,同苏联恢复联盟关系 但凯末尔仍继续在国内镇压共产党人。
1930年10月30日,《安卡拉条约》签订 在经过一番边界领土调整后,土耳其和希腊在《安卡拉条约》中同意保持边界现状,同时确保在东地中海双方的海军力量平等。
1930年12月23日,伊斯兰教托钵僧在安纳托利亚暴乱 这次暴乱旨在反对凯末尔政府的亲西方政策,被很快镇压下去。
1931年3月6日,《苏联—土耳其海军协定》签署 该条约要求双方若不提前六个月声明,不得私自改变各自黑海舰队的实力。
1931年10月30日,苏联—土耳其联盟延期5年
1931年5月25日,同意大利签订为期五年的条约
1931年7月18日,土耳其加入国联
1932年1月23日,同波斯签订协议 该协议解决了双方存在已久的边界争端。
1933年9月15日,同希腊签订为期10年的互不侵犯条约
1934年2月9日,签订《巴尔干公约》 希腊、罗马尼亚和土耳其签署了旨在保持共同边界安全的协定。
1934年5月,土耳其重整军备 由于对意大利在东地中海的政策感到担心,土耳其决定扩充军备。
1936年7月20日,签订《蒙特勒公约》 在蒙特勒召开的国际会议上,与会国代表赞同土耳其在海峡修筑防御工事的要求。
1937年7月9日,《西南亚公约》签订 这个类似于《巴尔干公约》的互不侵犯条约(亦称《萨达阿巴德公约》),签约国为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和土耳其。
1937年12月—1938年7月,亚历山大勒塔危机 土耳其的要求引起了亚历山大勒塔地区的紧张,面临爆发战争的威胁。在同意举行选举后,危机缓解,实际上土耳其已控制了该地区。
1938年11月10日,凯末尔卒
1939年5月12日,《英土互助协定》签署 该协定使土耳其加入了英国集团。
1939年6月23日,同法国签订协议 该协议导致了哈塔伊(即亚历山大勒塔)并入土耳其。
阿拉伯国家
阿拉伯
1925年—1930年5月20日,伊本·沙特巩固政权 他控制了阿拉伯的大部领土。
1930年2月22日,阿拉伯北部地区实现和平 希贾兹和纳杰德的统治者伊本·沙特国王和伊拉克的费萨尔国王(原希贾兹埃米尔)就波斯湾的扇形角归属达成和平协议,结束了沙特哈希姆王朝对其的统治。
1932年5—7月,阿拉伯西北部发生骚乱 该骚乱是由于伊本·沙特的亲西方政策而引发的。
1932年9月22日,更换国名为“沙特阿拉伯”
1933年7月27日,同外约旦签订条约 该条约结束了沙特家族和哈希姆家族之间由来已久的仇恨,阿拉伯暂时得到和平。
1934年2月14日,《萨那条约》 沙特阿拉伯同英国签订了一个为期40年的条约。
1936年4月2日,同伊拉克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该条约成了实现阿拉伯兄弟之间团结的基础。
1936年5月7日,同埃及签订条约 该条约扩大了泛阿拉伯主义,加强了相互间的政治合作。
叙利亚和黎巴嫩
1925年7月18日,德鲁兹族暴动开始 由埃尔·阿特拉什苏丹领导的德鲁兹民族暴动极大地威胁了法国人的统治。
1925年10月,大马士革血案 10月14日法国部队从大马士革撤出,随后在10月18—19日,对城内进行了长达两天的炮击和轰炸,造成数百名平民死亡。
1926年7月18日,德鲁兹族暴动再次波及大马士革 法国部队撤往城外安营扎寨,随之进行了为期48小时狂轰滥炸,使城市受到极大的破坏,许多人丧生。
1927年6月,德鲁兹族暴动失败 尽管暴动者作战极为勇敢,甚至以骑兵同法国人的坦克对垒,但他们最终仍被击溃,暴动领导者逃往外约旦。
1927年5月23日,法国宣布黎巴嫩为共和国
1936年9月9日,法叙签订友好同盟条约 该条约和11月13日签署的《巴黎条约》使该地区走向了和平。按照条约,叙利亚和黎巴嫩将在3年内独立,法国在25年内享有特权。
1937年9月8日,泛阿拉伯会议在叙利亚召开 该会议旨在协调阿拉伯国家在巴勒斯坦组织防御的问题。叙利亚成了巴勒斯坦抵抗活动的中心。
巴勒斯坦和外约旦
在这一时期内,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不和在这一地区引起了连续不断的骚乱和冲突。在巴勒斯坦,英国通过履行1917年11月2日签订的《贝尔福宣言》和分别组建犹太国和阿拉伯国的设想,表面上看来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这些努力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阿拉伯和犹太复国主义者完全相反的愿望。
1923年5月26日,外约旦实行自治 在二战前的这段时期里,哈希姆王国相当稳定,这一方面是由于阿卜杜拉国王足智多谋,同时,另一方面也由于英国免除了对其托管的条款。当然,这是以同意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民族聚居地为代价的。
1936—1939年,阿拉伯人暴乱 这次暴乱是由于英国殖民主义者强行对巴勒斯坦的分割所引发的,阿拉伯人控制了广大乡村和犹太居民点。疯狂的民族主义暴乱在造成数千人的伤亡之后,最终被英国殖民当局镇压了下去。
伊拉克
1930年11月6日,伊拉克独立 英国同意支持伊拉克于1932年加入国际联盟。为此,英国得到了租借伊拉克新的空军基地及使用其通信和交通设施的特权。伊拉克军队也由英国军官训练。
1930年9月11日—1931年4月,库尔德人起义 谢赫·马哈茂德领导的这次库尔德人起义,最后被伊拉克政府在英国人的支持下平息。
1932年4—6月,库尔德人再次起义 这次起义同样被伊拉克部队在英国巡逻机的支援下扑灭。
1932年10月3日,伊拉克加入国际联盟
1936年4月,同沙特阿拉伯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36年10月29日,军事政变 巴克尔·西德契将军发动政变并建立了一个军事独裁政权。1937年他被暗杀后,军队直接干涉政治的状况才告一段落。
1937年7月8—9日,《萨达阿巴德公约》签订(参见第二十章→中东和西南亚→土耳其→《西南亚公约》签订) 签约国为伊朗、土耳其、阿富汗和伊拉克四国。
伊朗(波斯)
1930年6—7月,库尔德人起义 这次起义促使伊朗和土耳其努力建立起统一的边界。
1932年1月23日,同土耳其签订条约 该条约修订了马特·亚拉腊地区的边界,同时改进了两国间的关系。
1935年,波斯改国名为伊朗
1937年7月8……9日,《萨达阿巴德公约》(参见第二十章一中东和西南亚一土耳其一《西南亚公约》签订) 这是伊朗同伊拉克、土耳其和阿富汗签订的条约。
南亚
阿富汗
1928年11月,部落暴动 这次暴动迫使国王逊位。
1929年1—10月,爆发内战 土匪首领哈比布拉·加齐于1月占领喀布尔,但被穆罕默德·纳狄尔沙将军击败并处死。在英国人的支援下,纳迪尔将军整编了他的军队,恢复了国内秩序。
1933年11月8日,纳狄尔沙被谋杀 他的儿子查希尔沙继承了他的统治权。
1934年,阿富汗加入国际联盟
1937年7月8……9日,《萨达阿巴德公约》(参见第二十章一中东和西南亚一土耳其一《西南亚公约》签订) 这是伊朗同伊拉克、土耳其和阿富汗签订的条约。
印度
1923—1932年的印度处于连绵不断的政治暗杀和国际恐怖活动之中。在1930年,甘地开始领导第二次国内不合作运动,从而引发了骚乱、暴力和大搜捕,并于1935年迎来了印度政府真正掌权。随后,缅甸和亚丁从印度被分割出去,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印度当地政府被承认。
东亚
日本
1925年1月20日,同苏联签订条约 苏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日本撒出萨哈林岛。
1927—1929年,日本干涉中国山东(参见①第二十章→东亚→中国→冯与蒋结盟;②第二十章→东亚→中国→中日济南冲突)
1930年4月22日,《伦敦海军协定》 尽管该协定遭到了日本政界和海军的极力反对,但最终仍被日本政府批准。
1931年9月19日,奉天事变'参见第二十章→东亚→中国→奉天事变(“九一八”事变)' 日本人侵中国东北之开始。
1932年1—3月,第一次上海之战(参见第二十章→东亚→中国→第一次上海会战)
1932年2月18日,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建立 这实际上是日本的一个殖民地。
1933年5月27日,日本退出国联(参见第二十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社会为维持和平所做的努力→日内瓦世界裁军会议)
1933年5月31日,日本侵略中国热河(参见第二十章→东亚→中国→日军侵犯热河)
1936年2月26日,政变 一群日本少壮派军官,不满政府在入侵中国问题上的踌躇,遂发动政变,企图建立军人独裁政权。在政变中,藏相高桥是清和其他几位高级官员被杀。这次政变被很快平息。
1936年11月25日,同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参见第二十章一两次世界大战间的西欧→德国→德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年7月7日,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早期→“中国事变”的发端)
1938年7月11日—8月10日,同苏联不宣而战 由于苏日双方对中国、朝鲜和西伯利亚交汇处的边界产生争议,遂引发出一场残酷的战斗。位于图门江海口附近的张鼓峰山,被苏军抢占并修筑了防御工事。日本欲把苏军逐出此山,但经过战斗未能如愿。最后,双方签署了停战协定,结束了这段插曲。苏军仍占据张鼓峰山。
1939年5—9月,诺门坎事件(亦称“哈拉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