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2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72年7月28日,英军占领了贝尔法斯特和伦敦德里的天主教区 这些壁垒森严的天主教飞地以往被认为是难以进入的危险之地,英军经过三天的行动肃清了这些地区。在北爱尔兰的英军最多时达17000人。
爱尔兰
1956年12月……1957年11月,爱尔兰共和军的恐怖主义行动 非法的爱尔兰共和军竭力想获得爱尔兰政府对爱尔兰和阿尔斯特统一的支持。他们达到了部分目的,并促成埃蒙·德·瓦勒拉总统与英国政府进行会谈,但因其长期以来臭名昭著的恐怖活动,无法得到各界的支持,故没有取得什么成果(1958年3月)。
低地国家
比利时和荷兰都承担了西欧联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参见第二十一章→西欧→防务协定)规定的义务。比利时参加的军事行动只限于在刚果执行临时使命(参见第二十一章→非洲→中非→扎伊尔),而荷兰则卷入了在印度尼西亚的军事行动(1945—1949年),并防止印度尼西亚对新几内亚的侵犯(1949—1963年,参见第二十一章→东南亚→印度尼西亚)。三个低地国家都向在朝鲜的“联合国军”司令部派出了作战部队(参见第二十一章→朝鲜战争→战争概要)。
法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国陷入政治动荡。当选为第四共和国临时政府总统(1945年11月13日)的戴高乐将军,因厌恶派系纷争拒绝调和他们的分歧而辞职(1946年1月20日)。12年后,他重新执政,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内战。
1946—1954年,印度支那战争(参见第二十一章→东南亚→印度支那)
1947年3月4日,签署《英法同盟条约》(参见第二十一章→西欧→英国→《布鲁塞尔条约》)
1948年3月17日,签署《布鲁塞尔条约》(参见第二十一章→西欧→防务协定→《布鲁塞尔条约》)
1948年10月21—28日,马埃暴动(法属印度) 一次亲印度的暴动被法国军队镇压。
1949年4月4日,签署《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条约》(参见第二十一章→西欧→防务协定)
1950—1953年,朝鲜战争(参见第二十一章→朝鲜战争→1950年的作战行动→联合国和美国作出反应)
1954年,日内瓦会议(参见第二十一章→东南亚→印度支那→日内瓦会议) 法国在印度支那的统治结束。
1954—1962年,阿尔及利亚叛乱(参见第二十一章→非洲→北非→阿尔及利亚)
1956年10月31日……11月6日,英法联军进攻苏伊士运河(参见第二十一章→阿拉伯…以色列战争→英法计划)
1957—1958年,濒临内战的边缘 由于政治领导日益软弱无力,既不能解决阿尔及利亚的叛乱问题,也无法解决紧迫的国内政治、经济问题,法国滑向了内战的边缘。
1958年6月1日,戴高乐重新执政 由于驻阿尔及利亚的法国军队实际上处在反政府的叛乱状态(参见第二十一章→非洲→北非→阿尔及利亚),在民众的呼吁下,戴高乐得以重新执政,成立了第五共和国,成为首任总统(12月21日)。
1960年1……11月,法国放弃殖民帝国(参见第二十一章→非洲→北非→阿尔及利亚) 戴高乐向新独立的国家提出了留在法兰西共同体内诱人的经济条件。多数国家都接受了这些条件。
1960年2月13日,法国在撒哈拉爆炸核武器 法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核大国。
1960年12月6日,法国摆脱对美国的军事依赖 戴高乐正式宣布建立一支独立的法国核打击力量的计划。戴高乐强调,通过建立以小规模空中核打击力量为核心的独立军事力量,法国将在军事和政治上摆脱对美国和北约的依赖,同时又强调坚持与西方始终保持一致的战略(1960—1965年)。
1961年4月22……26日,阿尔及利亚兵变 这次兵变遭到戴高乐的武力镇压(参见第二十一章→非洲→北非→阿尔及利亚)。
1961年7月19……21日,与突尼斯发生冲突 由于与阿尔及利亚发生边界纠纷,突尼斯军队围攻在突尼斯的法国基地。比塞大被突尼斯军队包围。法国从陆、海、空发动大规模反攻,击败了突尼斯围攻部队。双方后来接受联合国安排的停火(参见第二十一章→非洲→北非→突尼斯)。
1963年1月22日,《法德友好条约》签署 该条约保证两国在外交政策、防务和文化领域进行合作。
1964年2月18日,法国干涉加蓬(参见第二十一章→非洲→西非→加蓬共和国)
1963年8月15日,法国向刚果派兵(布拉柴维尔) 在政变引起的骚乱期间,在刚果的法国部队得到空运至乍得的部队增援(参见第二十一章→非洲→西非→刚果人民共和国)。然而,戴高乐总统拒绝让法国军队支持被废黜的富尔贝·尤卢总统。
1965年7月14日,幻影…4喷气式轰炸机亮相 12架幻影—4轰炸机在巴士底日(法国国庆日——译者注)飞过阅兵场上空,表明法国具备了远程核武器投送能力。
1966年3月9日,法国退出北约军事组织(参见第二十一章→西欧→防务协定→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组织)
1966年7—10月,法国在太平洋进行核武器试验 7月2日……10月14日,法国在塔希提岛东南约1205公里处的穆鲁罗瓦环礁爆炸了5件核武器,当量达40万吨。法国拒不理会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5个南美国家提出的抗议。
1967年11月16日,干涉中非共和国(参见第二十一章→非洲→中非→中非共和国)
1968年8月24日,法国在太平洋爆炸热核武器(氢弹) 从穆鲁罗瓦环礁上空一个热气球上抛下的这颗当量为200万吨的核装置,使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热核大国。9月8日,又爆炸了第二颗氢弹。
1968年8月28日,法国向乍得派兵 1000人的法国分遣部队受命前去协助乍得政府镇压该国西北角地区发生的叛乱。约一个营的法国伞兵部队被空运至乍得参加这次行动。
1970年1月9日,向利比亚出售飞机(参见第二十一章→非洲→北非→利比亚)
1973年7月,在太平洋进行核试验
西德
在本时期内,以苏联及其卫星国为一方,与西方世界国家为另一方之间的战争威胁笼罩着分裂的德国。1949年5月23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宣告成立,首都为波恩;同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也宣布成立,首都为柏林。同时,在位于苏联占领区但又被划分成四方军事管制区的柏林,摩擦不断加剧,而进出柏林的通路(空中除外)又从未通过正式协议建立起来。
1945年11月20日,纽伦堡战犯审判开始 22名纳粹领袖被宣判为战犯。其中11人被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死刑(1946年10月1日):戈林、里宾特洛甫、卡尔腾布龙纳、凯特尔、罗森贝格、弗兰克、弗里克、施特赖歇尔、绍克尔、约德尔和赛斯—英夸特。赫斯、冯克和雷德尔被判处终生监禁。席拉赫和施佩尔被判处20年监禁。纽赖特被判处15年监禁。邓尼茨被判处10年监禁。沙赫特·巴本和弗立茨被判无罪。10名宣判死刑的战犯被绞死(1946年10月15日);戈林在受刑前两小时服毒自杀。
1947年1月14日,就与德国和奥地利签署和平条约问题开始会谈 四国外长的代表在伦敦开始预备会谈。
柏林封锁(1948—1949年)
1948年3—6月,苏联在柏林干扰西方大国 此举始于苏联代表团退出盟国管制委员会(3月20日)。此后不久,苏联开始干扰和阻碍美国和英国从西德进入柏林的通路(4月1日)。苏联代表退出 (6月16日)军事管制总部(四大国柏林军事委员会),实际上断绝了与三个西方大国在军事指挥上的联系。
1948年6月22日,封锁开始 苏联占领当局切断了柏林与德国西部的一切铁路交通。而柏林西部200万居民的粮食供应只能维持不足一个月的时间。美国驻德国占领军司令卢修斯·克莱将军敦促西方盟国的驻军按兵不动,而通过空运向柏林补充物资。他的建议得到盟国的支持。
1948年6月26日……1949年9月30日,“维特勒斯”行动 西方盟国迅速动员一切可以利用的军用飞机,同时克莱将军召集柏林居民帮助扩建两个现有机场(第三个机场不久也建成)。盟国的空运特遣队(临时性的)由美国少将威廉·滕纳指挥,主要由美国飞机和飞行员组成,外加少量英国和法国空军。这支特遣队完成了历史上和平时期最非凡的军事行动。他们按照紧迫的日程表全天候连续飞行,并在不时受到苏联战斗机“骚扰”的情况下,完成了277 264架次的飞行任务,总计空运了2343315吨粮食和燃料。其中创纪录的一天是1949年4月16日复活节,共飞行了1398架次,向柏林空运了12 940吨物资。在这次行动中,75名美国和英国飞行员死亡,包括一次飞机相撞事故。
1948年7月26日,西方大国中断与东德的一切贸易 这是对封锁进行的报复。
1949年5月12臼,苏联解除封锁 苏联承认封锁失败,正式解除封锁,但空运行动一直持续到9月30日。
1949年4月14日,纽伦堡战犯审判结束
1949年9月7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 其首都设在波恩。康拉德,阿登纳当选总理(9月15日)。美国、英国和法国保证西德的防务(9月19日)并解散了它们的军政府(9月21日)。
1949—1965年,柏林事件时断时续
1952年3月1日,英国将黑尔戈兰岛归还西德
1953年3月,盟国和苏联发生空中事件 一架美国飞机在美国占领区上空被击落(3月10日),一架英国轰炸机也在英国占领区上空被击落(3月12日)。美国下令其25架最新型的“军刀”式喷气式战斗机飞往德国,以对付这种威胁;同时英国和苏联开始秘密进行调解会谈(3月31日),后来西德和美国也参加了会谈。
1954年10月23日,北约重新武装西德 北约理事会接纳西德加入北约。次日,法国明确承认西德的主权。
1955年5月5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为主权国家
1961年7月,再次爆发柏林危机 苏联总理尼基塔·赫鲁晓夫再度要求盟国撤出柏林,并宣布暂停计划进行的裁军,增加苏联军事预算(7月8日)。英国、法国和美国拒绝了赫鲁晓夫提出的解决柏林和德国问题的条件(7月17日)。肯尼迪总统下令美军集结,并动员4个国民警卫队师(参见第二十一章→北美→美国→陆军实力增强)。
1961年8月12……13日,柏林墙 东德政府关闭了东、西柏林与东德的边界。一夜之间沿边界建起了一堵墙,将这座城市分割开来。苏联拒绝了西方对封闭边界提出的抗议(9月11日)。苏联和美国坦克在“查理检查站”互相对峙,但紧张局势又平息下来。到本时期末,柏林仍处在分裂状态。
1965年2月12日,西德停止向以色列运送武器 此举是由于美国警告西德,如果不停止向以色列运送武器,将断绝两国的外交关系。
1966年12月6日,西德空军的F…104G“星”式战斗机停飞 约翰内斯·施泰因霍夫将军采取这项行动,是由于1962年以来已有65架“星”式战斗机坠毁。美国飞行员说,西德飞机坠毁是由于西德人在这些飞机上安置的装备超出了该飞机所设计的承受能力。
1970年8月12日,西德和苏联签署《互不侵犯条约》 该条约是由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和苏联总理阿列克塞·柯西金在莫斯科签署的。
1970年12月7日,与波兰签署条约 该条约承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盟国沿奥得—尼斯河强行划定的边界。该条约确认,将占该国四分之一——约103600平方公里——的领土割让给波兰。
1971年8月23日,签署新的《柏林协定》 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签署了一项关于出入柏林和西柏林人通过东德的新协定。东德和西德都签署了这项协定,不允许东德人访问西德和西柏林。此后(12月7日),两个德国又签署了一项协定,允许西德人自由出入西柏林。
1972年12月21日,东、西德签署条约 尽管未来实现统一的可能性难以确定,但该条约意味着双方完全承认对方为一个主权国家。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
本时期内,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关注的是防止共产党渗透和发动全面进攻,保障国家安全的问题。尽管丹麦、挪威和冰岛加入了北约,但瑞典仍严守中立(尽管它属于西方阵营)。芬兰(它明确表现出亲西方的倾向)也保持中立地位,但由于地理上和实力上面临的现实,被迫与苏联保持较密切的关系。(关于冰岛与英国的纠纷,参见第二十一章→西欧→北爱尔兰内战→与冰岛发生纠纷)。
奥地利
由于四大国未能就与奥地利签署和约达成一致意见,10年间,奥地利一直被盟军占领。10年后,由于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在雏也纳签署了一项条约(1955年5月15日,奥地利重新获得独立,恢复了其1938年1月1日时的边界)。根据该条约,奥地利可以建立一支小规模的陆军和空军(约6万人)。奥地利正式宣布保持永久中立(1955年10月26日宣布),满足了条约对中立的要求。
意大利
1946年5月9日,国王维克托·伊曼努埃三世退位 他将王位传给其子亨伯特二世。
1946年6月2日,意大利人民投票决定废除君主制 意大利政府宣布意大利为共和国(6月2日)。在保皇分子和共和分子间的一些暴力冲突后,翁贝尔托国王离开了该国(6月13日)。
1946年7月29日,巴黎和会召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与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芬兰就签署条约问题进行谈判。这些类似的和约最终在巴黎签署(1947年2月10日)。
1947年9月16日,的里雅斯特危机 一支南斯拉夫军队威胁的里雅斯特,美国部署了一个作战营,慑止了南斯拉夫军队的行动。但局势仍高度紧张,包括轻武器偶尔交火在内的各种事件频繁发生。
1947年12月14日,盟国结束对意大利的占领 然而,英国和美国部队仍留在的里雅斯特,以阻止南斯拉夫占据该地。
1948年7月14……16日,骚乱 这些骚乱是由企图谋害共产党领袖帕尔米罗·陶里亚蒂而激起的。经过重大流血伤亡后,警察和军队恢复了秩序。
1952年3月20日,的里雅斯特内乱 亲意大利的居民攻击美国和英国的军事设施,抗议盟国继续占领的里雅斯特。
1953年8月29—31日,与南斯拉夫发生边界冲突 随着双方都在的里雅斯特附近举行军事演习,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的纠纷逐步升级。南斯拉夫的防空火力攻击边界上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