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时期,南亚地区作战艺术方面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战车从战争舞台上消失了,这一点是考蒂尔雅始料不及的。骑兵在作战中地位的上升,使印度军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在印度要提高战马所必需的质量和持久力仍然有很多困难,特别是台坎高原并不适合马匹的生长,而在战时南部地区总是从北方获取马匹。在考蒂尔雅时期,印度各省区都建立了坚固的高地要塞。他们主要依靠这种要塞进行防御,阻止来自邻国的侵袭,同时也为自己的进攻提供一个集结和准备的基地。
武器和盔甲方面的变化很少。骑兵普遍开始穿戴盔甲,使用的主要武器是长矛和狼牙棒。尽管骑兵对步兵弓箭手的依赖性很大,但是印度军队却从来没有发展骑兵弓箭手的兴趣和措施,在对付来自中亚的入侵时,印度军队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轻装弓箭手。这些入侵者不久就完全适应了印度骑兵的使用形式,这清楚地表明,印度骑兵既没有持久力,也缺乏轻装弓箭手的灵活。
海上作战基本上没有发展。沿着多山的印度河入海口和在恒河作战,统治者们一般都使用很微弱的水上力量,其主要任务是保护商船和海滨城镇免遭居住于恒河三角洲一带的海盗劫掠。印度战船在对外战争中的使用情况我们不是很清楚。位于最南端的泰米尔王国的海上远征队,曾经袭击了锡兰。
东亚和中亚
中国
400—589年,中国持续混乱时期 这是一个被称为“六朝”的后续时期。随着汉王朝的崩溃(参见第六章→东亚→中国→汉王朝末期),中国进入了一个持续动荡的年代,原来的中国领土被分成了两个主要部分:长江以北地区和长江以南地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黑暗时代”,在这一时期,长江南、北两个地区之间的战争持续不断,而他们各自的内部纠纷也从未停止过。
中国南部地区(400—589年)
420—549年,第三、第四、第五朝的出现 420年,将军刘裕推翻了东晋王朝,建立了“刘宋”,和以后的齐、梁、陈合称“南朝”;反过来,479年,将军萧道成又杀死了刘宋王朝的后两位皇帝,推翻了刘宋王朝,建立了南齐王朝;502年,将军萧衍又篡夺王位,建立了梁王朝。萧衍号称“梁武帝”,在其47年的统治期内,中国南部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和平局面,势力有所增强,国家出现了一点生机。541—547年间在镇压了安南(今越南)地区出现的反叛(参见第九章→东南亚→占婆和越南)以后,梁武帝企图向长江以北发展。然而,由于对襄阳久攻不下,这次远征以失败而告终。这次失败后不久梁武帝去世,他所建立起来的王朝也随之土崩瓦解。
557—689年,“六朝”的最后一个朝代 经过八年残酷、混乱的内部斗争,陈霸先建立起陈王朝。后遭到来自北方的入侵,这个王朝也灭亡了。
中国北部地区
400—500年,北魏王朝崛起 拓拔王朝,或称北魏王朝,在中国的北方地区保持了优势地位。尽管拓拔氏可能是好战的突厥鲜卑族的一个分支,但是它已经完全中国化了,只是其作战时几乎还是完全依靠骑兵。这个王朝能存在比较长的时间,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它特别注意建立强大的骑兵部队,特别是充分地利用了中国北方地区的牧场来放牧马匹,估计平均约42亩放养1匹马。中国人使用的马镫可能是在477年由北魏军队引进的,在这以前,匈奴人可能已经使用了这种装置。到450年,北魏基本上控制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领土,包括新疆的部分地区。
500—534年,北魏王朝衰落 该王朝崩溃的主要原因是507年企图进攻中国南部地区时遭到惨败。529—534年,北魏爆发了激烈的内战,最终导致北魏王朝分裂成两个相互敌对的部分:西魏和东魏。
534—557年,内乱与外患 正当西魏和东魏彼此相互争斗时,他们的国内也都出现了暴乱,并且在外部也都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543年,东魏对长城的一些已经损坏的部分进行了整修,以应付来自阿瓦尔人的威胁。此后不久,这个王朝在550年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北齐王朝。突厥人不久又取代阿瓦尔人,继续威胁中国的北方地区(参见第七章→东亚和中亚→内亚→突厥人崛起),因此北齐王朝在556年再次对长城进行了加固。同一年,西魏王朝也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北周王朝。中国北方这两部分之间的战争,并没有因为其内部的改朝换代而停止,彼此之间的征战仍然不断,最终北周王朝于557年消灭了北齐王朝。
581—600年,隋朝建立 杨坚统一了中国的北部地区,建立起一个新的强大的王朝。他伺机进攻中国的南部地区,企图重新统一中国。他加固了长城,以保护他的领土免受少数民族的侵袭。与此同时,他完成了远征南方的准备工作。589年,隋朝军队在对南方的进攻作战中取得了彻底胜利,陈王朝被推翻,中国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分裂之后,又重新统一为一个国家:这次统一持续了将近四个世纪的时间。
内亚*
*本书所指的“内亚”,是一个非常辽阔的山地、沙漠和荒原地区,其范围包括:中国的北部和西部、喜马拉雅山北部、波斯(伊朗)的北部和东部、伏尔加河和乌拉尔山脉以东地区,其最北端到达北冰洋西伯利亚。实际上,这一地区正是麦金德曾经所称的“心脏地带”。尽管这一地区的历史对其西、西南和南部地区都有影响,并且其他地区的发展也影响到这一地区,但是总的来看,这一地区的历史与中国和东亚的历史的联系更加紧密。据此,在这本书中,有关“内亚”的内容,一般都在“东亚”和“中亚”的章节中论述。
被称为“内亚”的这块土地,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居住着一些游牧民族,这些民族具有不同的语言,凶悍好斗,彼此之间总是征战不休,而且经常同其西、南、东部文明地区的民族发生冲突。这些持续不断的冲突以及民族迁移所带来的影响,使这些本来就矛盾重重的民族之间的斗争更加剧烈,同时,也对周围邻邦的文明地区形成威胁。有史以来,来自内亚地区的民族迁移大潮,就时常对欧洲和亚洲的其他地区,造成极大的影响。
约400—546年,阿瓦尔人霸权 阿瓦尔人属蒙古人种,通常也称做“柔然人”。380年前后,这个民族在其首领托乌伦的领导下,击败了匈奴,并将其驱赶至南部和西部地区。托乌伦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帝国,其势力范围渗透到中国的北魏王朝的领土内。约400年,托乌伦开始称为“可汗”或“合罕”。在此以后,阿瓦尔人不断地同中国的北魏王朝发生边境冲突。
546—553年,突厥人崛起 突厥人是一个农业民族,属印欧混合人种,是蒙古人的祖先。在阿瓦尔人的强迫下,突厥人作为农奴,在阿尔泰山脉为阿瓦尔人开采铁矿。在其首领图曼(图米勒)的领导下,突厥人举行暴动,推翻了阿瓦尔帝国,在中亚和北亚地区,建立起更强大的政权,开始了长达1000多年的军事征战生涯。阿瓦尔人完全被击散:一部分人流入中国,在那里被同化;大部分人开始向西迁移,于558年到达乌拉尔河一带,在这里同其他一些游牧民族会合,仍使用“阿瓦尔人”这个名称(参见第七章→欧洲地中海→“蛮族”王国→阿瓦尔人),并继续向多瑙河方向推进。
553年—582年,突厥(土耳其)帝国扩张 突厥人在前阿瓦尔帝国的领土上巩固了其统治地位,而后开始向西南方向大肆进行扩张:在特兰索西亚纳地区突厥人击败了匈奴人,并继续向呼罗珊方向进军;从波斯萨珊帝国的手中,夺取了咸海与贵霜山区之间的大部分地区;他们还经常袭扰中国的边境地区,并且常常获得成功;为追击阿瓦尔人,突厥人一直进入到俄罗斯南部地区,最远可能到达黑海一带。突厥人依靠其凶猛的战斗力强大的轻装弓箭手部队,征服了广大的地区,建立起一个辽阔的帝国。然而,图曼和他后来的继承者们,因缺乏组织能力,而无法有效地管理这个庞大的帝国,结果使突厥人首次建立起的这个帝国不久就土崩瓦解了,从而分裂成一个个相互对立的小公国。
高丽
400年前后,三国时期 史前(通常认为公元前2300年以前),高丽地区由蒙古人或鞑靼人占领。对公元前1世纪以前这一地区的国家和居民的情况,我们了解得很少。从公元前1世纪到400年的五个世纪的时间内,中国的各个王朝就已经征服了北高丽,但是中国人都没有在这一地区建立起稳固的统治,中国人也一直没有深入到汉江以南地区。然而,中国的影响和文化,却充满整个半岛。在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高丽被分为三个彼此对立的国家:高句丽位于朝鲜北部地区(通常还包括高丽西北部地区,那时,这一地区还不在中国的控制之下);百济位于西南部地区;新罗(三国中最古老的一国)位于东南部地区。这一时期他们开始同日本有所接触。在4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日本人似乎在新罗和百济之间的南部沿海地区,建立起一些殖民地。新罗由于惧怕日本人,像往常一样,寻求与中国结盟。百济则始终同日本保持联系。
约500—6000年,新罗扩张 新罗最终在高丽获得统治地位,并向百济扩张。554年,新罗扩张到西海岸,并于562年清除了日本人在南部地区的残存的占领区。新罗的扩张引起了邻国的恐慌,使中国强大的隋王朝对这一地区的影响提高(参见第七章→东亚和中亚→中国→中国北部地区),高句丽寻求中国的保护,并于589年承认隋王朝为其宗主国。
日本
约400年,氏族部落时期 同高丽一样,最初的日本人可能也是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从北亚地区迁移来的。他们不久就将土著阿努斯人从三个南部岛屿的大部分地区驱逐出去,建立起自己的一些紧密的氏族部落。通常人们认为日本的历史是从第一位天皇天野开始的。天野是一位来自九洲岛的传奇式人物,他可能在公元前600年,统一了这个国家。然而,整个社会却继续保持氏族部落的结构形式,而且,尽管其他部落承认中央部落的霸权地位,但各部落自身有很大的独立性,只是在名义上是一个统一的国家。部落之间经常爆发残酷的战争,同时他们也经常向海外扩张,远征高丽。这些远征行动,有时是几个部落联合进行,有时则是一个部落单独实施。360年前后,日本人对高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入侵,并在朝鲜半岛的南部海岸建立起殖民地。
约500—600年,曾我部落崛起 通过政治阴谋、有力的军事打击和暗杀等手段,曾我部落的首领最终在帝国政府中获得了统治地位。这导致了天皇地位下降:天皇处于一种有名无实的被架空的位置,只拥有象征性的权力。
第八章 伊斯兰世界的兴起
和对伊斯兰世界的遏制
(600—800年)
军事概况
这是一段急剧变化的时期。其显著的特征:一是伊斯兰世界骤然兴起,其扩张几乎横扫半个文明世界;二是拜占庭帝国复兴,并对伊斯兰教国家的暴力扩张进行了有力的抵抗与反击。这次取得的战果要比中国和法兰克王国抗击伊斯兰世界扩张时取得的战果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他们把伊斯兰教徒赶到了远离麦加数千公里之外的地方。
这一时期有位将军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的伟大统帅,他就是拜占庭帝国的皇帝―赫拉克利乌斯。这一时期还有一些能力很强的优秀的指挥官:如中国的李世民,印度的哈沙和普拉克西思、穆斯林哈利德·伊本·瓦利德和哈龙·拉希德,拜占庭帝国的利奥三世和君士坦丁五世以及法兰克帝国的皇帝查理曼(查理大帝)。
其中,查理曼对他所在的那段历史和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胜利主要还不在于他天才的判断能力而在于他细致完善的组织能力。他给自从罗马帝国分裂以来一直处于动乱中的西欧带来了秩序、繁荣和稳定。尽管他建立的许多东西随着他的死去而销声匿迹,但剩下的东西还是足够为欧洲今后几百年的发展开创一种模式。
伊斯兰教国家对战争的影响
伊斯兰教国家之所以能够发动这样一场为时不长的侵略战争,主要是因为穆罕默德超凡入圣的领导力以及他所教诲的这样一条特殊信条,即那些在讨伐异教徒的圣战中的亡灵能升入天国永享极乐。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种宗教能像伊斯兰教那样如此持久、如此狂热地鼓动如此之多的人,在战斗中表现出那样不怕牺牲不怕危险的勇敢精神。
伊斯兰教国家扩张的胜利,与其说是军事技术发挥了作用,不如说是精神力量产生的结果;与其说它依赖于优越的军事体制,不如说它依靠的是煽动宗教狂热;与其说有一套卓有成效的征兵制度,不如说是依靠了宗教的宣传鼓动,唤来无数士兵为圣战卖命。
当然,它的胜利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条件。当时,在亚洲的西南部,伊斯兰教是该地区一支主要的宗教、政治和军事力量。拜占庭和波斯帝国因连年混战而两败俱伤,两国内部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和宗教动乱,边远地区纷纷起来造反,因而这些地区也都成了伊斯兰教国家征服的最好目标。如果不是首先比较容易地攻占了这些边远地区,穆斯林的侵略扩张要进行得如此迅速和遥远则是难以想象的。
当穆斯林轻率冒险的对外扩张还一帆风顺的时候,他们就认识到,轻骑兵不顾一切的冲锋,在对付中国和拜占庭精明强干的弓箭兵和坚固的法克兰方阵作战中遭到了极其惨重的伤亡,即使靠狂热的宗教热情,也无法承受如此惊人的损失。在跟当时各种重要的军事体制接触之后,穆斯林认为拜占庭的军事体制最为优越,因而致力于效仿拜占庭在军事上的许多做法。可惜他们从来不具备东罗马人那样严格的纪律和高度的组织性。他们作战主要依靠从部落中征募来的士兵而不是常备军。不过,穆斯林那种经久不衰的宗教热情,加上对拜占庭的战略战术加以灵活改变,适应了他们自己的军事体制的需要,因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