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二个诸侯国之间:一、秦国位于中国西北部的渭水流域,这里曾经是周朝的发祥地;二、楚国几乎占据着从长江以北到黄河之间的整个区域;三、吴国占据长江出海口及北部几乎到达山东的一片地区。
公元前519—前506年,吴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 吴国和楚国之间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战争。战争是以吴国首先进攻楚国城市开始的。接着便是十年无结果的战争。吴王阖间(公元前515—前496年)已经在战争后期组建了第一支由应征农民组成的军队。公元前506年,在最后一次战役开始时,吴国大将孙武率兵乘船沿淮河航行到达与汉水河的交汇处。这时,有两支楚国的军队向孙武军队的所在地集结,孙武便撤兵到岸上,并设下伏击圈。在柏举(今湖北麻城,柏举之战确切地点,一说为湖北汉川以北―译者注)之战中,一举击败了楚国军队。孙武挥师乘胜追击逃跑的楚军幸存者,占领了楚国首都黔(今湖北江陵)。在搜缴完战利品之后,毁坏该城,带着大量的战利品撤回吴国。同时,楚昭王逃到秦国,请求援助。随后,一支秦国军队收复被毁坏的郑城,但是并没有继续与吴作战。
公元前511年,孙子 中国现代的历史学家们已经确认了第一部伟大的军事古典著作《孙子兵法》的作者和写作年代。这曾是一个一直争论不休的学术问题。孙武,曾经是齐国的著名将领,被吴王阖间邀请到吴国指挥正在与楚国发生的战争(参见第二章→东亚→中国→吴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他有时被称作“吴孙武”或“孙子”。中国学者为避免与其他类似的军事著作混淆,把孙子的《孙子兵法》称为“十三篇”。直到最近,人们才确认齐国的孙膑(通常也称作孙子)与《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并非同一个人(此系西方学者误解,事实上我国对古代军事思想及军事人物的研究考证自其成书以来即已达到了较高水平―编者注)。孙膑比孙武晚150年左右。混淆的原因有二:一、孙武、孙膑都来自齐国;二、孙膑也写了一本有关战争艺术的书。孙膑的著作,与孙武的著作处于同一时代,但其内容侧重战术方面,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较少。孙膑的书于7世纪失传,不过1972年,考古学家挖掘汉墓时又被发现(从公元前5—公元18世纪,中国先后有200多种有关战争艺术的书,许多书都未得到很好的研究,部分原因是翻译先秦古文字比较困难―编者注)。孙武的著作从哲学角度揭示了人类战争的规律,对当今的军队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在8世纪,该书最早被译成日文;1780年被译成法文,首次进入欧洲;1860年被译成俄文;第一个英文版(译自日文版)于1905年出版;德文版于1910年出版。
公元前475—前221年,战国时代 这一时期是战乱的顶峰,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开始年代,例如: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19年、公元前453年、公元前403年等,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它始于公元前475年。在这一时期,战斗的主要形式是列阵对抗,而步兵方阵在战场上占主导地位。步兵都穿戴盔甲,按所使用的武器类型可区分为长矛兵、戟兵、长剑兵和弓弩兵,在战斗中他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或几个方阵。在战国后期出现了骑兵,而战车只是作为机动指挥平台使用。
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击败 越国灭亡吴国,并接管了吴国的沿海地区以及吴国正在增长的海上贸易。
公元前453年,晋国战败 晋国被击败,并被赵、韩和魏三大夫分割。
公元前400年,秦国和楚国崛起 其他诸侯国仍在互相征战时,秦、楚两个诸侯国悄然兴起,成为当时的军事强国。
 






大笨熊谨以此书奉献给全世界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人们!    The greatly stupid bear offers sincerely by this book for the world opposed the war peace…loving people。









第三章 巨人时代


(公元前400—前200年)
军事概况
如何使用由骑兵、步兵和炮兵(指使用机械抛射性冷兵器的兵种―译者注)组成的合成军队,是这一时期战略和战术的主要问题。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大批卓越的军事领袖,亚历山大大帝和汉尼拔都是天才人物。从个人的才能、经历和成就来看,亚历山大的父亲、马其顿的菲利普二世(又译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的继承者们“迪亚多奇”,也都是伟大的将帅。对此,我们还应当加上汉尼拔的父亲哈米尔卡·巴卡和汉尼拔的“学生”―罗马的西庇阿、M.F.卡米卢斯和尼罗;伊庇鲁斯的皮洛士;希腊的伊巴密浓达、克察提普斯、菲洛皮门;叙拉古的狄奥尼西奥斯、阿加索克利斯;印度的旃陀罗笈多·孔雀;中国的秦始皇,以及许多其他将帅。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时期产生如此众多的伟大军事将领。
战争理论
汉尼拔被称为“战略之父”,亚历山大也掌握了战争的基本战略。有些将帅,从汉尼拔那里学到了很多战略知识,如尼罗在米陶拉斯会战、西庇阿在西班牙和非洲等,都应用了汉尼拔的战略。
另一方面,一些将帅已经认识到而且经常强调经济战争。因而,除了亚历山大、汉尼拔和罗马的执政官们所从事的战争外,其他的战争中对阵战并不多见,敌对双方往往把进攻目标集中在对方的财产资源上,并通过封锁城邑和要塞的方法,来竭力保护自己的资源。
军事组织
另一个新的发展是,各个兵种有机结合的合成战斗队成为军队的基本组成部分。亚洲诸王国特别是波斯,己经懂得了如何使用骑兵,但他们还从来没有能够有效地解决骑兵与步兵间的协同;在欧洲,骑兵在同步兵的协同作战方面,主要用于战术掩护和迟滞敌人的行动。在同一时期,叙拉古的狄奥尼西奥斯在创造战斗力量的合成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是,历史上第一个科学的军事力量组织是马其顿的菲利普二世创立的。他的有关在野战中使用重抛射兵器配合步兵和骑兵行动的思想,是野战炮兵的起源。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在后来发展了这一思想。
菲利普二世还发展了一种新的轻步兵类型,他称之为“轻装步兵”,这种步兵像一种锁链,能把行动迅速的骑兵和行动缓慢的重步兵方阵有机地联系起来。这种步兵是在雅典依费克拉提斯的轻步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大约半个世纪以前希腊战争中,雅典有的轻步兵作为雇佣军,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兵器
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弩炮和抛石机。弩炮可能是在公元前400年西西里的叙拉古的狄奥尼西奥斯一世时期第一次出现,射击距离约460米,有效距离超过180米。抛石机类似于弩炮,但通常较大。这些既沉重又麻烦的弹射性机械,一般在攻城作战中使用,也常用于城池的防御。菲利普和亚历山大都使用一种轻型的弩炮和抛石机,并把它们应用于野战之中。公元前200年,又发展了一种弹弩(“弹弩”这个名字是后来才使用的,因为这种器械是利用扭曲原理来发射的)。

插图001 弹弩与弩炮(或抛石机)
在小部队和铠甲方面没有重大的发展,只是有一些明显的改进,如马其顿的长矛、罗马的短剑和重标枪等。轻盔甲和希腊投掷兵、马其顿轻步兵的装备,也有了明显的改进。
围攻战
攻城的基本兵器是攻城槌和移动式塔架。有一种被称作“弹盾”的攻城机械,其实是柳条盾或木盾,它们可以装在轮子上使用,由一种形同小屋的一节节移动的廊房拼接起来,可以保护使用攻城机械和推滚攻城塔架的士兵,在守城部队兵器的杀伤范围内不受伤害。攻城部队和工兵可以通过这条走廊接近敌人的城墙。戴德斯是亚历山大手下的工匠,他发明了一种吊杆,这种又长又重的木棍或杠杆,从很高的垂直支架上吊下,可以用来捣毁城墙顶部的胸墙;他还发明了一种升降吊箱,这是一种巨大的箱子或篮子,里面可以装进一定数量的武装士兵,箱子挂在罗马人称之为“撬棍”的吊杆上,吊杆由很高的桅杆或垂直支架支撑,牵拉索具就可以使吊杆上升或下降,利用这种升降器可以将一些步兵吊过城墙的胸墙,直接越过诸如护城河的障碍,把箱子直接放到敌人的城墙上。

插图002 带有吊桥和撞墙槌的攻城塔楼
阿基米德是这一时期伟大的数学家和科学家,他还创造了一此其他的可以用于城池防御的特殊机械,在叙拉古抗击罗马进攻的作战中(公元前213—前211年),使用了这些机械。遗憾的是,这些设计没有流传下来。从历史上留下来的有关这方面的点滴描述来看,当时研制和使用的兵器装备是相当精致的,如戴德斯所发明的那些装备。阿基米德还特别爱用巨大的抓钩或夹钳器械来对付攻城褪,甚至曾用它们抓捕进犯叙拉古海堤的敌舰。
陆军战术
这时期有两个主要的发展:一是底比斯的伊巴密浓达采用的战术技巧性;二是罗马军团的战术灵活性。
早期的战术也有一些原始的、尝试性的技巧,通常情况下在战斗中都是偶然运用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马拉松会战。而在留克特拉会战中,伊巴密浓达在整个作战指挥过程中,自觉地运用了集中兵力和节省兵力的思想。他的另一个贡献是,与过去那种依靠骑兵独自实施冲击行动的战术大不相同,他使步兵和骑兵协同作战、相互配合。
罗马军队开始采用灵活的战术,用高度机动的军团取代了希腊那种坚固密集的“法兰克斯”方阵,单兵作战的士兵从密集队形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罗马的战斗队形,在崎岖的地形上比较容易进行作战机动。在同迦太基的汉尼拔和希腊的菲洛皮门的作战中,罗马人学会了如何充分利用这种队形的灵活性,来发挥一些战术上的技巧。在伊里巴会战中,西庇阿证明了罗马军队的战术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插图003 移动防护板、吊箱及扒墙钩
大象的战术使用源于印度。在希达斯皮斯河会战中,战象给西方的军队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战象的作战潜力和极限都充分地发挥出来。亚历山大的坐骑拒绝面对这种野兽,他的纪律严明的方阵,面对这种野兽也感到惊奇和无可奈何,最终只能在混乱的交战中绕到了大象的背后,才击溃了印度军队。然而,20年以后,塞琉西对这些战象一定有特别的好感,他曾同迦太基人交换了500头大象,而这些大象是他在伊普苏斯会战中取胜的基础:从此以后,战象的使用在迦太基和希腊迅速地传播开来,汉尼拔和皮洛士都把这种野兽作为一种有力的作战兵器来使用。事实上,在后来同罗马的作战中,大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插图004 战象
奔尼维图姆和赫拉克利亚两次会战证明,用大象来对付那些对它毫不熟悉的军队是非常成功的。但是,纪律严明和足智多谋的敌人,能将大象惊跑,那时它对自己的部队比对敌人更加危险。因此大象一旦惊跑,负责驾驭战象的士兵就会把一根长钉子钉进它的头部。
在印度,对抗大象的手段包括使用火箭。而在希腊,一些现在难以考证其具体身份的天才人物,使用铁钉、带刺的链条和铁锚等来刺这种厚皮动物柔软的足部。在加沙会战中,托勒密有效地使用了这种手段。
海军战术
海军的规模在公元前4世纪期间有所减少,但到了公元前3世纪时剧增。在第一、二次布匿战争中,罗马和迦太基双方都建造了500艘战船,有多达15万人的海军士兵,一个舰队的船只就多达350艘为了管理这些庞大的海上力量,罗马和迦太基都设立了比较完整的、与现代的组织结构相差不多的海军司令部或海军管理部门。
只有三层桨的小型战船,在这个时期已被一种大型战船所取代。这种大型战船最早可能是叙拉古的狄奥尼西奥斯建造的,而到了布匿战争期间,这种战船就已成为标准的战船了。这种船,需要有300名荡桨手和水手,外加准备轮换和补充的100名士兵。
一直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叶,海军战术没有什么变化。后来罗马认识到,他们的船速度慢、行动不灵活,在机动性方面远远赶不上迦太基的战船,因此他们发明了一些新的装置:在船上安装了一种能够钩住敌船的抓紧装置和板桥,他们称之为“乌鸦”。这样,在海上作战时,迦太基的战船要想接近罗马军队这些笨拙的船只实施攻击,就不得不冒被“乌鸦”抓住的危险。这种新战术使罗马后来取得了制海权。
行政和后勤保障
有关这一时期作战供给的组织方式我们知道的很少,大多数证据都是零散的。然而,有明显的证据证明,在亚历山大和汉尼拔的作战中,其后勤保障的计划和系统组织都非常先进,能够保障长时间和远距离的作战。
马其顿、迦太基和罗马也都有比较系统的后勤保障纵队。他们虽然也使用运货马车和手推车,但主要的装备、武器和物资等都是靠畜力进行运输的。
欧亚大陆·中东
波斯(公元前400—前338年)
公元前400年,波斯权力的持续 因为希腊本身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已经竭尽全力,国力尚未恢复,因此波斯并没有遵守它与希腊的条约,仍然牢牢地控制着中东地区。尽管王室的权威已经大大下降,而且边界省份已开始离心离德,但是帝国的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和平、繁荣和稳定。
公元前386—前358年,中央权力的衰弱 特别是小亚细亚地区,实质上已经独立。
公元前358—前338年,阿塔薛西斯统治期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希腊将军门托的缘故,帝国的权威在所有的属地上才暂时得到了维护。公元前342年,波斯再次占领埃及。
希腊和马其顿(公元前400—前336年)
斯巴达时期(公元前400—前371年)
公元前400—前371年,斯巴达霸权 由于伯罗奔尼撒战争胜利的结果,斯巴达成为希腊的盟主。这种霸权主要是由来山得以及亚吉斯和亚吉西劳斯国王取得的。在小亚细亚地区进行的对波斯的作战中,斯巴达取得了胜利(参见下文)。
公元前400—前387年,斯巴达和波斯的战争 莱地亚和卡里亚的地方总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