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十大元帅军事文选合集:罗荣桓-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望这次同志们回到部队首先响应中央的号召,到部队去当一个月的兵,
这样做会有很大的好处。为什么要决定这么做呢?这就是要恢复我们的老规
矩。过去战争的时候,官兵打成一片,不分什么将军和军官。在全国大陆解
放以后,进了大城市,一部分干部受到资产阶级的传染,个人主义有了很大
的发展,尤其是在实行军衔、薪金制以后,有些干部闹级别待遇,甚至影响
到一些干部的子女在学校里也比高比低。这种倾向如果不注意纠正,那是很
危险的。干部下连当乓,就是要使我们保持和恢复我们过去一些好的传统,
能够跟士兵打成一片,合成一气。我们军队本身长期是有共产主义作风的,
比如过去我们干部战士同吃、同住,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发一样的
零用钱,这就是共产主义作风,我们不要忘记这个东西。我们军队从来就有
共产主义的风格,现在要把它完全恢复过来。要学习共产主义风格,不和劳
动打交道是学不好的。希望毕业的同志们把先进的风气带回部队去,在未分
配工作以前,就到连队当一个月的兵,推动全军都行动起来,响应中央的号
召,所有干部部分批到连队去当兵。
注
[1]不插红旗就插白旗,指在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过程中,受“左倾”
思想影响下的习惯用语。如被认为是表现好的叫插红旗,否则就叫插白旗。
[2]中央作了决定,指一九五八年二月二十八日,中共中央发出《下放干
部进行劳动锻炼的指示》。同年九月总政治部作出关于各级干部每年下连当
兵一个月的规定。
① 本文是罗荣桓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学员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摘要。刊载于一九五八年九月二十二日
出版的《解放军报》。整理时略有删节。
关于山东的抗日战争与济南军区战史编辑室同志的两次谈话①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日——
一九六○年十二月十二日)
一、关于编写山东抗日战史的方针方法
写军队历史不能不涉及党史,军队历史就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
是写战争史。
抗日战争中山东哪些人犯错误,根本不必提名,但原则问题要谈清楚,
如以我为主,还是“建设共同根据地”?这就是原则问题。但我们根本不必
说是不是路线问题,只写发生了一些什么问题就是了,至于犯错误的具体细
节、谁说的、谁作的等等都不必写。
山东干部绝大多数都是好的,包括一些犯过错误的同志。一些个别的局
部的缺点错误可以不写,也不要牵涉到哪些人负责,有些经验教训可以从正
面去写。写的时候,应按山东抗战的过程划分几个历史时期,用一条红线串
起来,并阐明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思想。
无论写抗日战争史或是解放战争史,都以根据地作主题为好,不以部队
为主来写。因那只能解决战术问题,而不能解决战略思想问题。脱离整个政
治形势去写是写不好的。如平型关战役,主要是
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如果单写伏击战就失掉了它的政治意义。
梁山战斗抓俘虏多就是第一,还缴了几门炮,写时必须说明当时大家对平原
作战无信心,战后说平原一样可以作战,可以消灭敌人。假使不这样写就一
定看不出问题来。有些战斗不能单纯看成是一个战斗,而是有着一定的政治
意义。总之,要说明思想观点,解决了什么问题。
山东人民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贡献是很大的,出兵总数在百万以
上,现在山东籍的干部遍布全国,有好几个军是从山东发展起来的。山东人
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定地跟着党走。到抗日战争末期,山东是比较大
的一块根据地,有一千几百万人口。所以对山东人民的功绩应有足够的评价。
没有山东根据地,解放战争初期华中的收缩阵地,就没有立足之点;没有山
东根据地,要集中那样多的兵力进军东北,以及对大江南北的作战支援也将
是很困难的。
二、山东抗日战争的几个发展阶段
山东抗日战争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韩复榘退出山东,我党组织发动群众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开展游
击战争,这是第一阶段,即开始发展的阶段。
七七事变以后,平、津相继失陷,日军分兵沿津浦路南犯。日军侵入山
东后,山东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三集
团军总司令韩复榘和国民党官吏纷纷逃跑,丢下了很多枪支,出现了很大空
白。当时我党即提出,把坚持山东抗战的责任独立自主地担当起来,并发出
“每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应该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要求各地的
党组织迅速发动组织群众,抓紧时机举行起义。在我党的领导下,山东各地
人民的抗日武装起义风起云涌,有声有色。开始,起义队伍中仅有少数党员
作骨干,主要靠平津流亡学生、从济南退出的学生、从监狱放出的我党党员
① 本文是罗荣桓与济南军区战史编辑室的负责人于一九五九年六月二日和一九六○年十二月十二日两次谈
话。
和一部分国民党军队的流散军人,搜集一些民间枪支和争取改造一些掌握在
爱国人士手里的地方武装。那时,党的基础很差,没有斗争经验。我们不能
责备他们没有建立根据地的观念。秀才造反是造对了,发动了武装。这个时
期徂徕山、长白山、天福山、牛头镇、十字路、泰西、湖西、鲁西北、冀鲁
边、苏鲁边等地发动的武装起义,都要在战史中写上一笔,只有这样,才能
看出这个阶段党领导山东人民武装起义的全貌。
(二)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为山东地区抗日战争的第二个阶段。
为了加强对山东抗日工作的领导,把山东的武装斗争统一起来,党中央
从延安调来了大批党员、干部(其中还有一些是红军干部),并指示,将山
东的基本武装组建成几个支队,恢复和使用八路军的番号。一九三八年十二
月,中央决定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
这个时期的形势是:山东已完全沦为敌人后方,敌人的矛头主要向南,
控制中心城市、重要港口以及铁路交通线,对我山东腹地广大平原还没有开
始大的“扫荡”。这种形势为我党领导山东人民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提供了
有利的条件。但是,这时国民党在山东也乘机发展武装,企图恢复其统治。
一九三八年初,韩复榘被处决,蒋介石委任沈鸿烈为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
并派军阀石友三部由豫北入鲁。原在山东内地的和逃跑后又窜回的一些国民
党分子、旧官吏及地主豪绅等,也纷纷扩充势力,自立旗号,到处委派专员、
县长,限制与破坏人民的力量。在这种形势下,党中央和毛主席多次指示山
东我党,要以我为主,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正确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但是中央这些指示没有很好地贯彻,
我们对于独立担当山东抗战事业,建立以我为主的根据地的思想是不很明确
的,也没有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政权。
放手发动群众,搞农民运动,是建立和巩固根据地的根本保证。只有减
租减息搞好了,农民才能够充分发动起来。农民运动要和武装斗争相结合。
但鲁南就曾有过“搞农会不能搞武装斗争”,“农民掌握枪杆子没有用”等
错误说法。搞农民运动不要武装斗争是奇怪的,实际上必须把发动武装斗争
和发动群众结合起来,不搞群众武装斗争,军队也是巩固不了的。
“以我为主”就是要以充分发动群众作基础,没有群众作依靠,“以我
为主”就成了一句空话。沈鸿烈、石友三他们有统治经验,他们一进山东就
立即抓地盘、抢政权,很快获得了战略上的有利地位。而我们当时没有明确
坚定的战略眼光,对根据地的重大意义重视不够,所以对某些战略要点,特
别是某些重要山区,没有及时予以控制,或因局部困难而轻易退让。人家控
制了一些重要山区,把我们逼到外围平原地区和铁路沿线,使我无所依托。
当时党中央、毛主席的方针是在敌后要以我为主,我们吃够了“一切通过统
一战线”搞“共同根据地”的亏,弄得自己几乎无立足之地。本来,当时环
境较平静,没有大的“扫荡”,一九三八年萧华纵队也已进入冀鲁边,第六
八五团进到了湖西,鲁西、鲁中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形势是很好的。那时
如果能充分发动群众,早抓政权,早抓根据地建设,发展群众武装,山东的
形势是会更好一些的。但直到成立了分局、山纵,还没有充分地发动群众,
沂蒙山区主要部分都给人家了。
(三)第一一五师入鲁直到山东实现一元化领导为第三阶段。
除了萧华纵队和第六八五团以外,第一一五师师部和第六八六团于一九
三九年三月进入鲁西,九、十月间进入鲁南。那时日军回师山东,占据了大
部分县城,并开始“扫荡”平原。国民党在山东也调整部署,加强实力,积
极反共。于是,在山东战场上,形成了敌、顽、我日趋尖锐复杂的三角斗争
形势。
一九三九年春,国民党于学忠部两万余人先后进入山东,抢占了沂蒙、
莒日、临费等重要山区;国民党沈鸿烈部也由鲁北进入鲁中山区,抢占了沂
鲁山区的要点东里店,并积极向我制造磨擦。
这个阶段,党中央、毛主席为我们规定的中心任务是:坚持敌后游击战
争,坚持己得的阵地,发展人民力量在各方面的优势。山东我党我军根据党
中央的指示,在对敌对顽斗争中取得了一定胜利,山东各地区也有一定的发
展,但我军对敌对顽都没有争取到优势,常常处于敌顽夹击之中。
第一一五师进入鲁西后,敌人集中力量搞第一一五师直属队。在陆房、
汶上、梁山战斗后,第一一五师转入了鲁南,便经常处于两面夹击,经常受
到威胁,处境比较困难。我们进入郯(城)马(头)地区后,曾要求山东分
局南下,分局要求第一一五师北上,向分局和山东纵队靠拢。第一一五师留
下部队坚持鲁南斗争,师部向北移至临沂以北青驼寺附近。但因山区太困难,
后来连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师部就又南下滨海区找了个吃饭的地方。严格
说来,北上是收缩退却,如果我们全部北上了,东北军将完全占领鲁南山区,
我们将被压缩到沂蒙山区,实际上那是为东北军让路。失掉了鲁南,将来南
下就没有出口,对陇海路南和湖西地区的联系也都不利。我们坚持鲁南,开
辟滨海地区,打开甲子山区,都是为了配合坚持和发展沂蒙山区。如果不这
样,沂蒙山区就会处于内外夹击的形势。像一九四一年冬,日军对沂蒙地区
进行“铁壁合围”“扫荡”时,如果没有鲁南、滨海两个外围地区的坚持,
沂蒙根本坚持不住。事后看,坚持鲁南的意义更为明显。这些事根本不是靠
拢不靠拢的问题,而是要有一个统一部署和领导的问题。
一九四一年中央曾有指示,要山纵归第一一五师指挥。同时在敌大“扫
荡”时,分局开会,讲了反“扫荡”部署,要他们赶快从北沂蒙的反顽阵地
上撤下来,否则敌人一出动,我们将两面受夹击。但未引起重视,结果受了
很大损失,这些损失是可以避免的。
第一一五师主力入鲁之初,由八路军第一纵队统一指挥。但不久,一纵
就不存在了。由于斗争方针和军事指挥迟迟统一不起来,尽管中央作过多次
指示,但是仍不能解决问题。由于统一军事指挥长期不能实现,对于山东的
斗争发生了严重的影响。直到一九四一年以至一九四二年几次大“扫荡”中
遭受到重大损失,失败的教训使大家清醒过来,感到不统一不行了。这个教
训是很沉痛的。这时候中央也作出了各个根据地领导一元化的决定。
另一个重要争论是搞分散游击战,还是搞运动战或运动游击战的问题。
山东是处在敌人后方,只能以游击战为主,搞大兵团的运动战,是送给敌人
消灭。尤其是当时山东的主要山区已被国民党掌握了,我处于敌顽夹击、两
面作战的不利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搞广泛的游击战争,并且尽可
能地利用敌顽之间的矛盾,进行巧妙的斗争。要开展游击战争,就必须充分
发动群众。后来我们在反“扫荡”、反“蚕食”斗争中,就是在发动群众的
基础上提出了“翻边战术”[1],组织敌后武工队,开展政治攻势等等。这些
都是为了执行游击战争的方针。一九四○年九月在鲁南召开的桃峪会议,实
际上就是争论运动战还是游击战的问题。当时就有一种意见说,在山东“敌
后已进入相侍阶段”,“我对顽斗争己取得了优势”,“我们要大搞交通破
袭战”等等。我们是不同意这些观点的,不同意搞运动战。敌后仍然是敌强
我弱的形势,在这种形势下过分刺激敌人有什么好处?我们向中央报告了当
时山东的形势和游击战的方针,得到了中央的批准,没有搞大规模的破袭战。
那时曾有人批评说“第一一五师是主力部队,为什么不打大仗?”实际上一
一五师老部队只有一个团。就是部队再多些,也不能搞运动战。
这个阶段还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就是“四年工作总结”的问题。一九
四二年四月,山东分局在刘少奇同志的直接指导下,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