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历史的天空-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墨涵说的条件有五个,一是时机,必须选择在两军交战而三团攻守一地的时候,以确保整团拉出。二是必须保证三团所有官兵的人身安全,因为三团内部有不少军官在不同的时候参加过对共产党部队的作战,手里不同程度地有血债。三是三团的建制不能打乱,军官不能离开部队,不能分编。四是必须保障眷属安全,三团营以上军官,除了他陈墨涵,几乎都有家眷拖累,在起义发起之前,要保证三团眷属全部撤离到解放区。五是起义成功之后,整团调出凹凸山,不能在凹凸山直接同刘汉英的部队交战。
东方闻音心里有数,前四个条件纵队首长已经接受了,并且绝对保证三团在起义过程中的安全,杨庭辉司令员并且表示,即使我军打光一个旅,也要保证陈墨涵的三团不受损失和尽量减少损失。陈墨涵的三团起义,意义不仅仅是双方兵力变化,重要的是对刘汉英部队军心的打击。
但是陈墨涵的第五个条件使纵队首长有些为难。
纵队首长尤其看重的正是陈墨涵团的起义在凹凸山地区对敌方官兵的震动,对于继续瓦解敌人斗志至关重要。陈墨涵之所以提出起义之后将三团调出凹凸山,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这支部队毕竟跟刘汉英的其他部队有丝丝缕缕的联系,上层之间有明争暗斗,但下层官兵之间盘根错节,转眼之间就反目成仇,怕下层官兵有反复。第二个考虑是出于一个军人的自尊,尽管说起来是弃暗投明,但毕竟是改换门庭,过去的七十九军和七十九团有弥天大冤,但现在的三团兵员成分有了很大变化,对于刘汉英也不是人人都咬牙切齿的,军官们相互之间还有个人感情。袍泽故旧分道扬镳也罢,但马上就兵戈相见你死我活,他陈墨涵的情面上也有些过不去。
这就是国民党军官的局限了,死要面子不要命。
纵队主要领导经过审慎研究,终于明确了思路。战争风云变幻莫测,两军交战日益升级,为了配合凹凸山外其他战场,凹凸山问题必须尽快解决,要拖住拖垮直到拖死装备精良的刘汉英部队,促成陈墨涵部起义刻不容缓。
这一次,东方闻音是代表江淮野战军第八纵队最高指挥官杨庭辉和王兰田向陈墨涵表态的——接受陈墨涵先生的所有条件。从现在起,第八纵队以重兵驻守西线,随时准备切断舒霍埠至乌龙集的交通。主力梁必达二旅以进攻乌龙集的姿态移兵凹凸山北,向乌龙集接近,随时接应。
为了充分打消陈墨涵的顾虑,博取进一步的信任,东方闻音根据王兰田的指示,还向陈墨涵介绍了凹凸山地下组织这几年在刘汉英部队的渗透情况,以及刘汉英和吉哈天在三团安插的卧底内线人员名单。二人当场商定,对张崮生等人即日采取监视行动,由三团现任参谋长余草金负责,一旦发现情况异常,果断地以黑枪处置。
五
起义比计划的时间提前了。
由于东北战场吃紧,国民党军紧急南调北上。上峰密令刘汉英,迅速摆脱杨庭辉部的纠缠,火速集结于黄河以北。
陈墨涵接到迁徙的命令,当即通过俞真通知了东方闻音。杨庭辉一方面部署对刘汉英部的迟滞行动,着凹凸山六个分区的地方武装破坏公路,袭扰刘汉英驻地,另一方面,着主力一旅、三旅和独立二团进攻刘汉英武丙球旅。着梁必达二旅穿插至二龙岗以南,接应陈墨涵战场起义。
但此时又有了新的情况:刘汉英已经接到手下人密报,陈墨涵团图谋不轨,反水在即。刘汉英大为震惊,暂时放下一切行动,以组织北上的名义,火速布置对陈墨涵团采取措施。
就在陈墨涵的部队集结完毕即将登上起义征途的时候,张嘉毓旅北上的先头部队一团绕道在乌龙集安营扎寨,另有二团、四团和齐格飞旅的两个团也分别从左右两路向乌龙集滚滚而来,打的是途经此地移防的旗号,实际上意在裹挟三团北上,一旦裹挟不成,就地解决。
形势顿时急转直下。杨庭辉命令梁必达,首先截住了张嘉毓的一团,两军鏖战于二龙岗一线,又有马梓威的两个团从右翼向梁必达的防线突击,二旅脱身不得。张嘉毓的二团、四团和文泽远指挥的齐格飞部的两个团以及特务营接到刘汉英的命令,共有五千兵力急驰乌龙集。待陈墨涵的三团后脚刚刚离开,文泽远的前脚就到了,齐格飞一团同陈墨涵的殿后部队接上了火,紧追不放。
陈墨涵的部队交替掩护,边打边撤,速度就明显慢了下来。
张嘉毓的两个团则以急行军迂回至宋店地区,以期迎头截断陈墨涵的去路。
最早赶到宋店十里铺的是宋上大和东方闻音指挥的二旅特务团。此时情况一目了然,如果陈墨涵部不能尽快地摆脱马梓威一团的追击,就有可能被绝对优势的张旅、马旅联合消灭。更为严重的是,陈墨涵三团内部本来就有人对起义持消极态度,追敌如泰山压顶,势如破竹,此时若陷入绝境,内部极有可能出现分裂,临阵脱逃和反戈一击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如此,这支即将新生的部队又将面临灭顶之灾而胎死腹中了。一个已经努力了几年牵涉了大量精力的计划,到了此时,真是危如累卵了。东方闻音考虑最多的还是陈墨涵团的安全。这里面不仅有工作方面的因素,也有信誉方面的压力,既有战争一盘棋的通盘作用,也有个人之间人格力量的思考。她是代表相当一级组织同陈墨涵斡旋的,斡旋的结果是,陈墨涵接受了起义的敦促,如此,他就把三团的命运托付给杨庭辉的部队了,也可以说是托付给了她东方闻音,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她东方闻音托付给凹凸山野战纵队的。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中,陈墨涵团就像一个脆弱的婴儿,刘汉英方余人马,都是冲着这个婴儿来的。想到这些,东方闻音的心情就沉甸甸的了。
东方闻音对宋上大说:“这次任务特殊,敌人数倍于我,只有硬顶。主力部队在此构筑工事,陈墨涵的部队不过这道防线,就不能撤出战斗。”
宋上大说:“打剩一个连,我当连长,打剩一个班,我是班长。”
东方闻音又说:“我带一个连,前出接应。”
宋上大坚决不同意,说:“这不行。陈墨涵能不能回来,全看他的造化了。你不能去冒那个险。”,
东方闻音说:“这个时候我出现在他的队伍里,感召力强,意义重大。人是我们动员过来的,我们要负责到底。”
宋上大说:“就是去,也只能是我去。你要是有个闪失,别说梁旅长要剥我的皮,对上对下对自己我都没法交待。”
东方闻音说:“这里是六个连对两个团,以卵击石,我是撑不住的。再说,我是个政工十部,接应起义是我的职责。不要再争了。二连,跟我来。”
决心一下,东方闻音就不是原先那个温文尔雅的姑娘了,擎着手枪,英气逼人。
宋上大见东方闻音态度不容置疑,也觉得只好这样了,便不再阻拦。
六
陈墨涵此时真有四面楚歌的感觉,枪声炮声喊杀声,声声入耳。后有追兵,前途漫长,左有包抄,右有拦截。绝境哀兵纵横冲突,浴血奋战拼死陷阵。无奈孤军作战势单力薄,加上少量军官动摇,大有崩溃之势。倒是还有一个忠诚的士兵时刻紧跟不离左右——那就是雪无痕。
陈墨涵于隆隆逼近的枪炮声中望着雪无痕,心中突然涌起陈墨涵从一个士兵的手里夺过一挺机关枪,大声吼道:“机关枪手全部留下,我带你们和东方姑娘一起掩护,其余人员由余参谋长统一指挥,撤!”说完,掉转方向,指挥留下来的三十多个机枪手和二十多个不是机枪手但坚决不肯撤离的士兵,就地选择有利地形,隐蔽地配置了火力。东方闻音见陈墨涵留意已决,无法勉强,也就不再坚持了,对手下的二连连长吴志耀说:“现在,听从陈团长指挥。”
当真是哀兵无敌,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待赵无妨率领的最后一个连队撤出之后,陈墨涵指挥他的
临时机枪连和东方闻音带来的一个连,将张嘉毓一团先头部队放近了打,一阵密如瓢泼的弹雨倾注过去,对方黑压压的人群就像割韭菜一样,转眼之间就被削平了一片。余敌四处逃窜,各保其身,不敢再追。
陈墨涵见这一轮夺气夺得凶猛,料定追敌收拢还有一个过程,便指挥部队悄然撤出。
七
刘汉英坐镇在寿春指挥部里,十几部电台马不停蹄地不断报来对陈墨涵部的围追堵截情况,然而情况越来越糟糕。梁必达部在几个战场上拼死抵挡,使国军合围难以实现,眼看杨庭辉的增援部队也越来越近,陈墨涵部成为漏网之鱼即将成为事实。刘汉英痛心疾首,他没有想到他这个深谋远虑的国军黄埔出身的军官,竟然被一个半路出家的一介书生耍弄了,就在他的眼皮底下,不动声色地不显山不露水地把动作做得密不透风,在要害时期,临阵倒戈,一举拉走了一个齐装满员的建制团,如此,杨庭辉部如虎添翼还在其次,对于军心撼动的损失难以估计,更有甚者,最高长官部追查下来,那是谁也负不了的责任,现在已经不是治军无方的问题了,是破坏“戡乱”,是“杀无赦”的死罪。
于是乎,一道道指令便从刘汉英的嘴里咬牙切齿地发出,雪片一般落到张嘉毓、马梓威、齐格飞的手上——不惜一切代价,摆脱梁必达,全力围歼叛逆陈墨涵。
宋店阻击战空前惨烈。张嘉毓的两个团在督战队机关枪的枪口前面,后退一步就是死,前进一步还有生还的可能。如此,只有一条路了,硬着头皮往上冲。另一个方向上,齐格飞的部队也紧追不放,风驰电掣地扑了过来。宋上大指挥的五个连加上东方闻音带回来的一个连,总共兵力不足五百人,而且防御正面过宽,要分几个方向阻击。双方兵力悬殊过大,宋上大只能凭借地形和简要工事抵抗。防线被一段段割碎,炮火腾空,烟尘飞扬,日月无光。有两个地方被撕破了口子,还展开了白刃肉搏,局部地段血流成河。
转机的出现有些令人意外。
就在齐格飞的部队已经快要咬住了陈墨涵三团赵无妨率领的两个连殿后部队、战斗即将展开之际,亲临齐格飞部指挥“戡逆”的文泽远却僭越了齐格飞,直接密令齐部二团团长蔡基黄放慢追击速度,并就地展开,理由是“梁必达部一部已经脱离二龙岗,有掐断我部后路之虞。”
齐格飞本来就是文泽远的旧部,一向为刘汉英所猜忌而为文泽远倚重,他这个上校旅长也是文泽远不遗余力地争取过来的,知遇之恩心里有数,大事小事言听计从。此时,他虽然对文泽远放慢追击速度的命令有些困惑,但转念一想,老文从来都是不轻易决策的,既然决策,必有道理,估计是老长官有了新意图,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事实证明,文泽远委实眼高一筹,在两军开战的关键时刻,他放了陈墨涵一马,也给杨庭辉和梁必达暗送了一个秋波,从而,在半年后大军渡江南下千里追击的时候,解放军摧枯拉朽,新一三七师兵败如山倒,刘汉英伪装成农民得以潜逃,张嘉毓和马梓威一个“为党国尽忠自杀成仁”,一个在解放军的炮火下体无完肤,而文泽远和齐格飞则最终成了杨庭辉和梁必达的座上客,并在三十多年后分别当上了人民政府的文史专员和政协委员——此为后话。
在宋店攻坚战中,打得最不要命的是张嘉毓的两个团。东方闻音就是在陈墨涵的部队顺利通过宋店防线之后同张嘉毓部作战时遇难的。
本来,东方闻音已经完成了对陈墨涵的接应任务,也接受了宋上大强硬的要求,随陈墨涵的三团继续向解放区腹地转移,但是,就在转移途中,又遇上张嘉毓部从右翼穿插上来的一个营,双方再次展开激战,仓促之中,一颗汤姆式卡宾枪子弹打中了东方闻音年仅二十五岁的心房。
东方闻音在陈墨涵的怀里留下了最后一句话:“请告诉梁必达,我是爱他的,我爱梁必达,也……包括梁……大……牙。”
第二十章
第二十章
一
万籁俱寂。凹凸山的秋夜只剩下夜风在山谷中洞箫一般呜咽回旋。
梁必达伏在东方闻音的墓前,足足有两个小时没有起身。没有人能够看见这个山峦一样雄壮的汉子是怎样一副睚劈眦裂的表情,也没有人知道这个身经百战的男人在长时间无声无息的状态里,是否倾泻过滔滔泪雨。无法想象,这样一个人哭起来会是个什么样子。
似乎没有哭,只是偶尔从他身下的草地上传出一声两声轻微的呻吟。这轻微的呻吟在知情人听来,又不啻是晴空霹雳山崩地裂之音,令人肝胆俱寒毛骨悚然。
站在梁必达身后十几公尺开外的,是张普景、姜家湖、朱疆、江古碑、安雪梅、朱预道、曲向乾、陶三河和陈墨涵等人。
安雪梅无声地饮泣,在场的人当中,除了梁必达,就只有她最了解东方闻音了。
想当初,东方闻音刚刚进入凹凸山的时候,杨庭辉就把她托付给了安雪梅。杨庭辉对东方闻音说,小安虽然只比你大两岁,但是从我在凹凸山开辟根据地那天起,她就参加了工作,有一定的斗争经验,你要好好向她学习。又对安雪梅说,小梅子,小闻音没有经过残酷战争的磨练,凡事你得帮着她。从那以后,二人就形同姐妹影形不离,直到后来安雪梅被派到地方工作,这对姐妹才稀疏了联系。几年下来,东方闻音全面地长大了,没有想到这个玉洁冰清的小妹妹却先走一步了。
陈墨涵木然而立。从战场上撤下来,从他作为一个起义军官第一次见到梁必达的那一刻起,梁必达就压根儿没有拿正眼看过他,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抚摸腰间的手枪。张普景政委在那当口始终都没有离开陈墨涵的左右,不断地提醒:“老梁,人死不能复生,东方闻音同志是为了我们的解放事业而献身的。你是旅长,不能失态。”
梁必达对张普景同样不理不睬,独自进入一个旁人无法窥探的境界,坐在旅部的作战室里,手里掂着一个国民党的军用水壶——那里面装的是凹凸山的稻谷酒,过上三五分钟,便喃喃自语一番:“刘汉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