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七十年代小田园-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慧珍点了点头。
  老田去挣钱是一个方面,她这边也要努力。
  那个开工坊的想法一直都有。她还和杨淑芬一起去服装批发市场看了看,到时候可以在那边租个摊位,这样销售问题就解决了。
  这趟回来,黎元元听着田爸爸和王妈妈的打算,也很兴奋。
  现在,大部分人还抱着铁饭碗的思想,很少有人肯打破目前的安稳现状。而知青们不同,为了生存早就走在了自谋生路的前列。
  现在,是最好的时机。
  干个体,虽然很辛苦,可挣钱却很快。
  相信他们一定能闯出自己的路子。
  *
  邓萧的假期只有一个月。
  在沪上呆了三个星期,就要回京城了。来的时候,就和元元、谢海宁约好了,准备一起返程。
  田爸爸和王妈妈自然舍不得。
  元元好不容易才回家一趟,怎么就不多住几天呢?可想到孩子们的学业要紧,只好点头答应下来。
  临走前,田爸爸和王妈妈专门做了一桌子菜,让孩子们好好聚一聚。
  这天中午,姚龙港、谢海宁、乔莎莎也来了。
  乔莎莎见了邓萧,都快认不出来了。
  当年,邓萧可是学校里的名人啊!
  也是最受女同学欢迎的。
  想着往日的欢腾,她踮起脚来拍了拍邓萧的肩膀,笑着说道:“邓萧,那时候你对我们都不理不睬的,是不是早就喜欢上元元了?”
  邓萧一本正经地说道:“我和元元一直是好朋友,哪像你们啊,思想早就发岔了……”黎元元听了,也直咧嘴。
  这个乔莎莎,到现在还记得那一茬。
  想着,看了伟军一眼。
  田伟军站在乔莎莎身边,也咧了咧嘴。
  他一向稳重,话也不多,可心里很有数。
  前年,乔莎莎高考落榜之后,他还专门跑去宽慰她,鼓励她再复读一年,一定能考上大学。开学前,还把自己的学习笔记和参考书都送给了她。
  去年夏天,乔莎莎考上了沪上师范大学。
  与他的联系也多了起来。
  不过,邓萧回来的事情,他一直没告诉她。直到元元和邓萧要走了,才悄悄地透了一点风声。
  心想着,谁让邓萧当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呢?
  那个乔莎莎和其他女同学一样,可是念叨了好几年呀!
  吃饭时,田伟军还专门和乔莎莎坐在一起。
  俩人现在都有点意思,不过还未挑明。
  他希望,乔莎莎能再多了解他一点。
  黎元元早就发现了端倪。
  寒假回来时,就觉得这俩人苗头不对。怎么到现在,还是含含糊糊的?莎莎姐姐人不错,还很泼辣,伟军这么黏黏糊糊的,就不怕被别人给抢跑了?
  她得提点一下。
  这个事情哪能等着女孩子开口?
  在欢快的气氛中,姚龙港一直是大呼小叫的,忙个不停。
  无论是谁说话,他都要插上一脚。
  而谢海宁却是淡淡的。
  在座的八个人,都是一起长大的玩伴。
  现在聚在一起实属不易。
  想着那时,在连队里聚餐的情景,真是感慨颇多。
  一转眼,他们都长大了。
  *
  八月五号,黎元元和邓萧、谢海宁一起返回了京城。
  她一到学校,就一头扎进了图书馆。
  又开始忙着查资料,写东西。
  开学后,她就读大四了。
  马上面临着实习,去报社或杂志社从事文字相关的实习工作。
  而邓萧,研三之后还要读博士,距离挣钱还很遥远。
  他心里有些着急,这么下去买房子就成了问题。可放弃学业,又心有不甘。他喜欢做医学研究,感觉这个领域实在是太宽广了。
  家里也很支持他。
  尤其是爷爷,最喜欢看到他读书了。
  还时不时地鼓励他。
  在元元面前,还直夸他,说:“元元,小萧以后可是个大博士啊,是我们家最有文化的人。”
  黎元元很快就察觉到了邓萧的焦虑。
  没想到她的一句玩笑话,给邓萧带来了这么大的压力?
  她悄悄握着邓萧的手,解释了一通。
  说以他的学历,将来无论进哪一家单位,都会分到房子,所以千万不要有这方面的压力。再说,挣钱这事不是还有她嘛?
  她写通俗小说,能赚到不少钱。
  每年写个两、三部,光那个版税,就够他俩花的了。
  邓萧听了,无可奈何地笑了笑。
  现在社会上,有一句顺口溜,说什么“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
  脑体倒挂,说的就是这个现象。
  元元说,“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知识的价值是无限的,知识分子更是无可替代的,无论什么时候都改变不了。”
  这种说法,也得到了谢海宁的认同。
  在某些方面,他的观点与元元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学校里,经常和他一起坐坐,虽然各自研究的领域不同,可医学本就是想通的,共同的话题也格外得多。
  更何况,谢海宁还是一个特别博学的人,看问题总是一针见血,对他也很有启发。
  这时候,谢海宁已经读大五了。
  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里实习,忙个不停。
  可他的写作,却没有停顿下来。
  他有一个计划,打算拿版税给家里留下点什么,至少要买套房子,解决一下当前的实际困难。也只有这样,才能心无愧疚地回到后世。
  *
  无论是京城,还是沪上,生活依然继续着。
  就像黎元元所预料的那样,沪上知青的落户问题早晚会得到解决。
  这年年底,沪上面向广大“支边知青”又出台了一条新政策。
  从明年开始,以前参加“支边”的双知青家庭,只要家里有房子挂靠的,就能去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
  这么一来,从“返城潮”开始,卡了近十年的落户问题,终于有了眉目。像田根宝和王慧珍这样的,就能在市区落户口了。
  政策一下来,宋阿娣联系了他们那一群知青,又聚在了田家小屋。
  他们一边吃着,一边痛痛快快地喝着酒。
  等到明年,就能正儿八经地成为沪上市民了,也彻底结束了吃议价粮的历史。以后,就能顺顺利利地拿下“个体户营业执照”了。
  元旦过后,揣了近十年“口袋户口”的支边知青,开始陆陆续续地办理落户手续。
  他们拿着边疆团场开具的户粮迁移证明,还有当年从沪上迁出户口的底联,涌进了各辖区的派出所。
  现在的他们,已经不再需要政府来安排工作了。
  在城市底层生活了近十年,自我谋生能力早就锻炼出来了。他们甚至可以骄傲地说:“自己摆摊挣的钱,比在单位里上班要多多了!”
  而那些去了聚丰农场的知青,也在想办法跑调动。
  有魄力的,干脆请了长期事假,回到城里自谋生路。
  还有的,直接办理了病退。
  一度热闹非凡的聚丰农场,也开始冷清下来。
  这个时候,依然留守在边疆的,只剩下一些单知青家庭。
  后来,针对这种情况,沪上又出台了单知青家庭回沪政策。
  生活在边疆的沪上知青退休后,可以回沪上投靠亲友或子女,只要有房子挂靠,先申报三年临时户口,就可以在沪上永久定居。
  这个政策一出,让还留在边疆的知青彻底安下心来。
  他们大多是一些干部、教师和技术员。
  有的知青一直生活在那里,直到退休后,才回到沪上投靠子女。有的知青,提前办了病退,回到沪上定居。
  像乔莎莎的爸爸和妈妈,在九十年代末就双双办了病退,返回沪上。
  而苏梅华却一直等到了退休。
  对她来说,孩子们在沪上落了户,一块心病去了。
  在边疆,她和老陈一起过得还蛮自在的。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
  黎元元也在关注着这场变化。
  这一年,是很关键的一年。
  发生了很多事情,而她和伟民哥哥也将面临着大学毕业。
  放寒假回家时,田爸爸和王妈妈已经办好了落户手续。
  他俩的户口一个落在了外公外婆家,一个落在了爷爷奶奶那边。为了打消彼此间的疑虑,他们都写了一份保证书,保证和现有的房子无任何牵扯。
  过了春节,田爸爸就去工商所办了一份“个体户营业执照”。
  从此,结束了无证经营的历史。


第139章 避风险
  *
  这趟回来; 黎元元又去了那条弄堂口。
  到了那里; 却没有看到黎爷爷和崔奶奶。
  问了附近的门面房; 说是这一片开始搞“门前三包”,乱摆摊子的都被清理整顿了。听说老黎拿到了个体户执照,就把摊子迁到服装市场里去了。
  具体是哪个市场?
  那人却不是很清楚。
  黎元元站在树后,等了好久。
  却一直没看到黎爷爷他们出来散步或买菜。
  最后; 她沿着那条弄堂一直往里走,想看看黎家的那个门牌。
  在门口,来回转了好几趟;
  可惜; 就是没人从里面出来。
  她不死心,就去了附近的一家服装市场。一个摊位接着一个摊位的寻找; 来来回回找了好几遍,可还是没能找到。
  看着天色渐晚,才乘车返回家中。
  第二天一早; 黎元元又去了那边。
  她找到另外一家服装市场; 终于看到了崔奶奶。
  见她站在摊位后面,正在和一个姑娘讲价钱。那个姑娘有点犹豫; 黎元元就走上前来,拿起那件粉红色的外套; 在自己身上比了比。
  笑着问道:“阿姨,这件衣服多少钱呀?”
  崔奶奶很聪明,一听这话就明白了。
  她笑着应道:“小姑娘,这件粉色的就剩这么一件了; 进价要十五块,我按照批发价给你好了,十六块,我就赚你一块钱!”
  那个姑娘一听,就急了。一把把衣服抱在怀里,说道:“这件外套是我先看中的,阿姨你给我包起来吧!”
  黎元元装出一脸遗憾地样子,目送着那位姑娘远去。
  她站在摊位前,装着买衣服的顾客,和崔奶奶聊了一会儿。
  崔奶奶捂着嘴,悄悄地说道:“元元,按照你说的那个方法,一种款式最多只做十件,果然好卖!还能讲得起价钱来!”
  黎元元一听,高兴得不得了。
  这是她“传授”给黎爷爷和崔奶奶的经验。
  除了批发一些流行款式,搞薄利多销之外,还可以在家里做贴牌时装,走中档路线。一个是款式要与众不同,一个是做工面料要好,另外一个就是数量不能太多,这样才能抬高价格。
  最后,她还和崔奶奶谈了谈房子。
  她说:“我们家里正在到处看房子,想买套外销房,即便偏一点远一点也没关系。”
  果然,一提到房子,崔奶奶的眼睛就亮了。
  她也打听了一下外销房的情况。
  那种单元房的价格还真不低,不过偏一点的地段,也有便宜的。
  黎元元和崔奶奶聊这些,是想做个引导。
  这个时候,普通市民还没有买房的意识。可真等到有这方面的意识时,价格已经起来了。
  所以,趁着现在做小生意赚了点钱,先下手为强。
  *
  在家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
  寒假开学前,黎元元把伟民、伟军和伟波叫到一起,聊了聊。
  她先问了问哥哥们在学校里的情况。
  又说了一下京城那边的动态。
  她说,目前校园里思潮泛滥,不乏蒙蔽性和欺骗性。而在学校里参加那些社会论坛讲座,存在很大的危险,很容易被外界洗脑,所以要尽量避免参与这些活动。
  还有,就是最近一年,莫名兴起了一股“厌学风潮”,对大家一点好处都有。在大学里,作为一名学生,不读书还能做什么?
  难道每天混日子吗?
  伟民也表示赞同。
  他在学校里很忙,除了课业之外,还要摆摊卖明信片和日用品,倒是没那么多时间去参加那些校园活动。
  更何况,他和乔蓬丽又辗转联系上了。
  基本上天天都要写信,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生活。
  这个他没对任何人提起。
  因为乔蓬丽离得很远,她在长安读大学,今年也要毕业了。以后,会分配到哪里去?还很难说。
  他是打算留在沪上的。
  而她呢?
  十有八。九会留在长安吧?
  虽然俩人之间看不到任何希望,可他还是无法忘记年少时那一段。
  他想,先跟着感觉走。
  到时候再说吧。
  伟军一向是个稳重的,也有自己的见解。再说他学的就是政法,对社会动态抓得还是很准的,听元元一提,就警觉起来了。
  黎元元对两个哥哥比较放心。
  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伟波。
  他是个活泼好动的性子,人也比较冲动,得提前打个预防针。
  事后,又单独找到伟民和伟军。
  告诉他们,春天里可能会发生一些事情,千万不要参与。另外,还要看好伟波,不能让他到处乱跑。
  她想,三个哥哥在学校里都是小群众,去开会的几率很低。不过,那个乔莎莎却是学生会的,这个也得让伟军去提醒一下。
  想着姚龙港一向交际广,也是个爱出风头的。
  多少有点放心不下。
  于是,找到姚龙港也提醒了几句。
  姚龙港一向听元元妹妹的。
  见元元来找她,高兴得不得了。
  他拍着胸脯,保证道:“元元,你就放心好了,我现在在学校里摆地摊,忙着赚钱呢,没那么多闲工夫去参与那些!”
  临走前,黎元元还找到田爸爸和王妈妈。
  悄悄叮嘱他们,接下来的几个月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让伟民他们去参与那些活动,也不能到处乱跑,只有呆在学校里老老实实地读书才是最安全的。
  田爸爸和王妈妈都是经历过多场运动的。
  一听这话,就明白了。
  王妈妈拉着元元的手,说道:“元元,你就放心好了,伟民他们由我来管着,你自己在外面也要注意安全。”
  黎元元点了点头。
  这个家,充满了温情和关爱。
  她希望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平平安安的。
  提醒大家提前避险,是她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