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七十年代小田园-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这么没了全勤,真是心有不甘啊?
可两天写2W字,作者君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
下个月,绝不参加什么全勤了,都快累頽了~~
o(╯□╰)o
第104章 开口子
*
第二天上午; 邓萧用书包装着一沓子信件,去了连队。
正赶上寒冬腊月,天格外得冷。
他裹着厚厚的棉大衣; 戴着一顶火车头军帽和厚厚的棉手套; 一路小跑着来到了田叔叔家。
见了元元,才知道田叔叔三天前就踏上了探亲旅程。这样紧赶慢赶,勉强能赶在除夕前抵达沪上。
今年的春节来得早; 一月二十八号就过春节了。
而这个寒假就显得格外长了。
伟民他们见了邓萧哥哥; 高兴得直咧嘴。几个小将围着他,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 还好奇地打听着高中部的情况。
屋里正热闹着,王慧珍下班回来了。
这几天; 连队里在搞冬季积肥。
活一干完,就可以提前走了。
相比起以往; 管理上灵活了许多,不用再熬时间了; 也没人磨洋工了,只要把任务完成就好。
这种工作方式,挺合王慧珍的脾气。她干活一向不喜欢偷懒; 效率也很高。这样; 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也多了起来。
王慧珍见邓萧来了; 就留他在家里吃饭。
说话间,就撑开案板忙乎开了。
“伟民,你去棚子里; 拿一块冻肉,搁在水盆子里化一化……”她吩咐道,打算中午包一锅馄饨吃。
天冷,得吃点暖和的才好。
*
饭后,黎元元坐在里间的床上,翻看着读者来信。而邓萧趴在桌前,又习惯性地帮黎元元誊写起稿件来。
“萧哥哥,我自己来吧?这样太耽误你的时间了……”黎元元有些过意不去。
“没关系,我正好休息一下脑子,还可以研究一下这篇故事的架构,这样对我自己写作文也有帮助……”邓萧头也不抬,继续写着。
他想,编辑部恐怕已经熟悉了“刀剑啸”的笔迹。
蓦然变更,反而不好。
反正,假期里还有一点时间,就权当练手好了。
黎元元在看信的间歇,抬眼瞅了瞅邓萧哥哥。
台灯下的萧哥哥,一脸认真的样子,让她又想起了当初的那个小少年。转眼三年多过去了,而她和萧哥哥却成了最铁的朋友。
现在,家里的三个小哥哥已经知道了她发表“作文”的事情。
还知道她挣了一点稿费,都交给妈妈来保管。
对此,除了羡慕之外,就是发奋努力。
用伟民哥哥的话来说:“我们几个当哥哥的,唯有这样,才能赶上一路小跑的元元妹妹吧?”
*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是忙碌的。
连队里,赶着回老家过年的职工还真不少,光沪上知青就走了将近四分之一。可留下来过年的这批人,却因为一个惊人的消息而聚在了一起。
“外地知青开始返城了!”
原来,在去年九月,靠近南方边陲的知青聚集点,率先行动起来。
他们推举出一名代表,给中央政府写了一封公开信,述说着广大知青的困惑、烦恼和对家乡的思念,继而促使国家开始解决知青问题。
就在这个月,上面终于出台了一项政策,对知青返城问题有了松动。
消息一出来,全国各地的知青立马沸腾了。
有些积极分子甚至连春节都顾不上过了,立马开始跑调动,想法设法也要回城。
可对沪上这种大城市而言,要想回城唯有顶替。
那些未婚知青或夫妻双方都是沪上知青的,只要一方家里有父母退休(包括病退,内退)的,就可以顶替这个名额回城。
对沪上知青来说,只有符合返城条件,并找到接收单位,等那边发来调令后,才能把户口从团场迁回去。
这个过程很难。
可还是带给人希望。
当年,那么容易就把户口迁出来了,十多年要想回去,却变得那么艰难。
在以户口为命根子的年代里,职工们都被户口固定在了一个地方,被档案绑着身份而无法自由流动。
如果放弃了户口,就等于放弃了身份,甚至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所以,迁户口是一大难题。
这天晚上,连队里的知青们都聚在杨淑芬家,七嘴八舌地谈论着。
沪上那边有顶替希望的,开始跃跃欲试。没有顶替条件的,唉声叹气。
其实,算来算去,符合顶替条件的家庭少之又少。即便勉强符合条件,更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办成?
可即便如此,大家的心却怎么也安稳不下来。
回城,就像在平静的水池里投入了一粒石子,不但泛起了层层涟漪,更搅动了那一颗颗尘封已久的心。
以前都处于封闭状态,倒是不想。
可现在,一旦开了口子,那就怎么都刹不住了。
现在的沪上,是全国经济中心,是最繁华的大城市。其他城市与它差距较大,边疆更无法与之相比。
此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被再次放大了。
身处城市底层的种种不便,回去后如何安身立命,还有即将面临的种种困难被再次忽略掉了。所有的知青,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回家,回到生我养我的家乡去。
杨淑芬听着大家的议论,心里也盘算开了。
她家经济条件不错,却没有顶替名额。
老姚家经济条件一般,也没有顶替资格。
按说,她家算是大家族,属于落实政策的一部分。可她家在沪上却算不上名门望族,无法像学校里的夏老师那样,顺顺当当地享受政策,被照顾回城。
这事对她家来说,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她想,先看看外界的动向再说。
在坐的宋阿娣,却是矛盾重重。
她与其他知青不同,她是被提了干的,还是一名党员。而老谢是教导主任,也是正儿八经的国家干部。
如果放弃这一切,选择离开,就等于否定了这十多年来的努力。无论是她还是老谢,后续的人生将是撕裂的。
而未来,等着他们的又会是什么?
她打算把这事得和儿子商量一下,好听听他的意见。
坐在一角的苏梅华,更是心事重重。
她是沪上知青,家里也有条件顶替。可她爱人却不是知青,而是副连长陈勇国。也就是说,她不具备返城资格,除非恢复单身。
可那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要和老陈离婚。
这不是她愿意看到的。
可两个孩子被送到沪上后,因为没有户口,读书上学都得求爷爷告奶奶的四处找人,等到高考时,还得回来参加考试。
如果她有了沪上户口,两个孩子自然也能把户口迁回去。为了孩子的前途,这个婚是离还是不离?
想着当年支边,与老陈一见钟情。
这么多年来,一直恩恩爱爱。
离婚以后,上哪里去找这么好的人?
一群知青,各怀心思。
会客室里,被塞得满满当当的,也没有心情去看电视了。
直到快熄灯时,才一哄而散。
*
这天,王慧珍在家里忙着准备年货,并没有参加这场聚会。
本来,她与沪上知青接触得就不多。
外面,大多是田根宝在联络着。而她呢,除了与杨淑芬家有点来往之后,在沪上知青中就像个局外人一般。
所以,当杨淑芬带着小龙港来串门,提到知青返城的消息时,吃了一惊。
可随后又平静了下来。
她家的情况,她自己最清楚。
父亲已经退居二线了,小妈没有出去工作过,也就不存在着顶替条件。当然,即便存在,也轮不到她来享受。
而老田家的情况,也不大可能。
他爸爸在码头上工作,妈妈是个家属,弟弟妹妹还在街道工厂里等着。这一回去,就是在和弟弟妹妹们抢饭碗,按照老田的性子估计也下不了决心。
黎元元和小龙港说了一会儿话,就听到了那个返城消息。
她意识到,随着一场变革的开始,另外一股风潮也应运而生了——那就是知青返城潮。这股浪潮持续了好几年,最后才算稳定下来。
当年,她的爷爷奶奶就是第三批返城的。
他们抛下了边疆的一切,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城里。可回去后,却发现城市早就变了,早已不是他们记忆中的那个模样。
在那里,他们居无定所,就像一个过客,受尽了白眼。
在城市里辗转漂泊了整整十年,才算稳定下来。
那时,记忆里是对边疆满满的怀念,就像在怀念自己的青春和初恋。
这种纠结和矛盾一直伴随着他们,直到重新回到那里,再次看到边疆的蓝天白云,才算了却了一桩心愿。
*
除夕这天中午,邓铭拎着旅行包,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家。
“爸爸,妈妈,我回来了!”穿着一身草绿色棉大衣的邓铭,一进门就大声喊道。邓萧、邓原和邓虹听到动静,立马从里屋蹦了出来,围着大哥问长问短。
邓舒平和肖玉华见到儿子,提着的心稍微安稳了一点。
最近,从收音机里不断播报的消息,令人嗅到了一丝异样。作为军属家庭,对这种异样格外敏感,心也不由得提了起来。
现在看到儿子,觉得自己的担心纯属多余。可接着,又听到邓铭说他在家里只能呆一周,随后就要返校。
“这么快就要走啊?”肖玉华的心又提了起来,邓舒平也一脸紧张地看着儿子。
“妈妈,爸爸,不用担心,儿子学得是无线电技术,又不是作战指挥……”邓铭宽慰道。
当初,他是想报“作战指挥专业”来着,可惜那个专业的学员都是从连队里直接提拔上来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像他这样的根本就不够格。
邓舒平和肖玉华一想也是。
即便赶赴西南边陲,也轮不到在校学生吧?
“爸爸,妈妈,听说场部的许大哥要调走了?”邓铭不禁问道。“嗯,我们也听说了,好像春节过后就要走了……”邓医生点了点头。
这次回来,许干事又帮邓铭安排了车子。
可惜那人要调走了,等到邓铭返校时,就不像回来时那么好运了。
邓萧在一旁,静静地听着。
得知许大哥即将离开的消息,也有些不舍。
他想起去年夏天,去海子边游玩的情景。
那一切都是许大哥安排的。
可现在他就要走了。
元元恐怕还不知道吧?
第105章 喜与忧
*
除夕这天上午; 场部人事科的许干事已经做好了工作交接。
许干事,其实早就应该称呼他为许科长,这会儿正端坐在办公桌前; 收拾好了自己的私人物品。
这是他在场部上的最后半天班。
再过一会儿; 他将乘车前往师部,从那里搭乘晚班飞机离开南部边疆,返回乌市。
明天; 就要过春节了。
父母家人正在那边等着他; 好一起吃个团圆饭。
回到宿舍,屋子里空荡荡的。
几件行李已经托运回去了; 只剩下一只随身携带的旅行包,就像他初来时那样; 简朴到了极点。
他把宿舍钥匙放在了桌上,拎起旅行包; 关好了房门。
与候在门外送行的一众人等,挥手告别之后; 就登上吉普车离开了场部大院。
马上就要走了。
可心里还有一件事搁不下。
他坐在车里,让司机拐了一个弯,把车子开到一个大院子的外面; 停了下来。
他独自下了车; 徒步进了院子。
这里是文工团大院; 他已经来过无数次了,早已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临行前,他想与她再见个面; 道个别。
团里还没有放假,队员们三三两两地聚在排练厅里。可已经没心思排练了,都在讨论着如何过年呢。
他四下里转了一圈,却没有看到她。
去团长办公室里坐了坐,又去排练厅门口扫了几眼。
她还是不在,这是去了哪里?
许干事感到有些惋惜。
他只是想来告个别,却没有见到那人。
其实,他前年就可以走了。
家里也早在催促他赶紧回去,可为了那人,他还是拖了一年。对她,从未开口表达过什么,可心中的那段美好,却从未消失过。
他就那样远远地看着她,看了她整整三年。
可惜,离别的时刻还是来到了。
以后,不知何时才能再见?
许干事走出了大院,正准备上车。
在拉开车门的那一瞬间,他下意识地一回头,却看到她从路那边走来。
今天的她,穿着一身灰大衣,戴着一顶红帽子,脖子里围着一条狐狸皮围脖,脚下踩着一双黑皮靴子,显得格外俊俏挺拔。
他关上车门,迎了上去。
而她也停下了脚步,望着对面这位身穿军绿色棉大衣的冷峻青年。他伸出手来,和她隔着手套握了握,说了自己即将离开的消息。
然后,看着她好半天,才开口说道:“李秋媛同志,以后有什么困难,可以来找我!”说着,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了一张纸条递给她,这是他事先写好的,上面是他的通信地址和电话号码。
她站在那里,看着他登上了那辆吉普车。
看着车渐渐远去了。
心里也有一点后悔,后悔自己为何不早一点说几句挽留的话?可又一想,即便真的说出了口,他会为她而留下来吗?
所以,不说也罢。
这终究不过是一段好感而已。
一切尚未开始,就已经匆匆结束了。
对她来说,也不会再有什么期待和等候了。
就像从未发生过一样,了无痕迹。
*
这个春节,注定是不平静的。
黎元元也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
不仅仅是知青返城的事情,包括从收音机和广播里都嗅到了一丝战前动员的气息。她想,即便不了解那段历史,恐怕也会感受到即将发生的事情。
她在心里不断地感叹着,这个时代的宣传工作做得可真好啊。全民动员,全民支持,还有什么做不成的事情?
春节过后,南部边陲的气氛越来越紧张。
而北边的邻国,继续在背后大肆鼓动,妄图施加压力。
在二月中旬的某一天,学生们还在寒假中,一场短暂而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