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七十年代小田园-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有的,干脆搭车去风口站“赶巴扎”。
到了那里; 即便不买什么,去看看也是好的。
黎元元通过电视、广播密切地关注着外界动向,也亲身感受着这个时代的变迁。就连埋头学习的邓萧; 也注意到了这种变化。
他微微皱了皱眉头。
这本是个崇尚英雄的年代; 可随着外来思潮的冲击; 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微妙改变。
现在,无论是报纸上还是广播里,大公无私、集体主义的宣传开始弱化了; 发家致富、个人奋斗被大力提倡起来。就连社会风气都受到了影响,不良习气也再次抬起了头。
对此,他有些困惑,也有些迷惘。
以往的社会秩序被打乱了,而新的秩序尚未形成。
一切都显得匆忙而紊乱。
听元元分析,这种变化将会持续下去,所有的人都得跟着改变,否则就会跟不上形势发展,最后被时代所抛弃。
在这种思潮的涌动下,连队里的生活照旧,职工们依然按时上下班。
当然也有例外的,那些包地的家属们,即便到了下班时间,还是喜欢逡巡在田间地头,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耕作着。
而知青们,还在苦苦等着消息。
可外界传来的,只有南方知青、北大荒知青大批返城的消息,支边青年就像被人遗忘了一般,在南部边疆这片大农场里悄无声息。
有的人灰了心。
有的人还在蠢蠢欲动。
有的人加倍从沪上淘东西,什么花衬衣、□□。镜、口香糖、香烟、牛皮鞋、手表、画报、磁带、录音机,什么流行就搞什么。
这股时髦风潮,还刮进了学校。
几个女老师也先后烫起了头发。
后来,就连班主任宋老师也一改往日清汤挂面的形象,烫了个童花头。
星期一,她来班里上课时,让同学们吃了一惊。
烫了头发的宋老师,看着柔和了许多,脸上泛着白光,笑容也不那么生硬了。就连补课的时候,也没那么凶了。
黎元元心说,一向简朴的宋老师都变了个样子,可见这股时髦风潮对人的影响有多大?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外表,还有思想观念的转变。
上个月,教音乐的李老师终于回到了沪上。
听说,回去后在街道小工厂里糊火柴盒。可即便如此,还是引得知青们一片羡慕。因为现在能拿着调令回城的,都是有门路的家庭,也是能上户口的。
虽然,这番折腾失去了很多。
可同时,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回城,始终牵挂着无数知青的心。
可在这西部边陲,一切都变得那么遥远。
等待,继续等待着。
失望与希望交织着。
渐渐的,一部分知青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而一部分知青却在继续发出声音,号召动员,做着有朝一日返回沪上的美梦。
*
进入六月之后,天越来越热了。
沙枣林带,已是郁郁葱葱,枝繁叶茂。
这时,沙枣花已经凋谢了,香气也淡了许多。可沙枣已经开始结果,小小的,青青的,一串一串爬满了枝头。
每年这个时节,稻田里是水汪汪地一片。
机器插下的秧苗已经长到了一尺来高,同时芦苇、稗子草、野棵子等乱七八糟的杂草也“嗖嗖”地蹿了出来,与秧苗争抢着养分和生存空间。
要想秋后有个好收成,就得抓紧时间除草。
于是,一年一度的“拔稻草”又开始了。
大田班的职工们,都戴着草帽、挽着袖子、穿着长筒胶鞋下了地。
在水田里,齐刷刷地站成一排,弯着腰,撅着屁股,两只手一起开动,一棵一棵地拔着稻草。
这一趟下去,这一块稻田基本上就干净了。
而田埂上扔满了各色各样的杂草,被太阳晒得蔫蔫的。下班前,班长还得派人去归拢起来,送到地头,以免杂草又死灰复燃。
拔稻草也是定了任务的,一天要收拾好十几块地。
什么时候干完了,什么时候下班回家。
所以职工们的腰杆子一直弯着,非常累人。
干一天还不太显,可一个星期拔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像王慧珍在种瓜种棉花之前,就在大田班里干活。一到拔稻草,腰累得就像断了一样,每次都得老田给她拔拔火罐,才能挺下来。
而连队里,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拔火罐,就为了应付这一关。
对学校来说,一定强度的劳动锻炼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每年一到这个时节,勤工俭学就提上了日程。不过,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学生们付出的劳动不再是无偿的,而是按照短工待遇领取一定的报酬。
拔稻草,一连干两天,一个学生可以挣到五毛钱。
今年,像黎元元、田伟军所在的四、五年级,拔稻草是跑不掉的。
黎元元心说,不要这份报酬总可以吧?
于是,就学着小班长的样子——装病,让伟民哥哥拿着一张肖医生开具的病假条,捎给了宋老师。
宋老师对田园同学本来就十分偏爱,自然不会说什么。
就这样,黎元元逃过了第一次课外劳动课。
伟民和伟军哥哥下地回来后,绘声绘色地描述着下地“拔稻草”的情景。
有些同学穿着胶鞋下地,可是一到水深的地方,就只能挽着裤腿光着脚,否则水都灌到胶鞋里面去了,“咣当咣当”的,一点都不舒服。
可光着脚下地,也要注意安全。
有芦苇的地方就有花蚊子,水田里还有一种个头小小的花壳虫子,一发现就要赶紧拍死,否则,它会吸血。
小虫子?
黎元元吓得脸色微变。
现在,连队里虽然对下地劳动有一定的防护措施,像给职工们发一些长筒胶鞋之类的,可在某些方面的疏漏还是无法避免的。好在每次拔稻草之前,大部分稻田都会用“活水”冲刷一遍,这样的水田相对“干净”一些。
可即便如此,还是要小心谨慎。
*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
到了六月底,支渠那边的红花开了。
一眼望去,红艳艳的一片。
原来,连队里为了搞创收,种植了一大片的红花。
红花,是一种名贵中草药,在市面上十分紧俏。而南部边疆出产的红花,更是高出同等水平,只要运到外面,就能卖个好价钱。
可这个红花,种下去容易,收上来却很难。
因为红花开在枝头上,小小的一簇,全靠手工来采摘。每到花开时节,采花的人要下到地里,一撮一撮地揪下来,放进袋子里。
一个采摘季,可以来来回回地采个十几遍,是个细致活,也非常繁琐,耗费人力。
这天晚上,连队里召开了动员大会,号召全体职工和家属们都利用业余时间,下地摘红花。同时,营部也拿出了相当优惠的收购政策。
“职工同志们,下地摘红花,由营部统一收购。红花按照品级,一等品每公斤六元钱,二等品每公斤五元钱,三等品每公斤四元钱,等外品每公斤两元钱。
经过李连长的一番解释,职工们算是明白了。只要把红花摘下来,挑出杂质,晒干后,交到营部收购点就给发现钱。
这个动员令一出,整个连队都沸腾了。
那些家属们,第二天一早就戴着草帽,脖子上挂着一只大大的布口袋,胳膊上套着两只长袖套,就下了地。
一时间,红花地里到处都是人。
太阳出来了,也不嫌热了,一个二个干得非常起劲。
到了中午,都不舍得回家。
有的坐在地头阴凉处,休息一会儿,喝点水,就又下地了。还有的为了节省时间,干脆带着馒头来,吃点喝点垫补垫补,一整天都呆在地里头。
而孩子们放学后,也会骑车跑到支渠那边,去摘红花。
直到太阳落山了,才和大人们一起回连队。
这时候,也没人怕鬼了。
一个是地里人多,二是距离三角架也有一段距离,三是想着红花开得红艳艳的,是个鬼都害怕,四是受挣钱的动力驱使,即便是有鬼也不怕了。
不过两天,连队里的很多家庭都下地摘了红花。只见排房前面的窗户台上,小棚子顶上,到处都用簸箕晒着红花。
老职工们在这方面很有经验。
他们叮嘱家属和孩子们:“晒红花也有讲究,只要把水分晒掉即可。千万不能晒得干渣渣成了碎沫,那样不但不压秤,还破坏品相。”
要知道,每一级红花的收购价差得可不少啊。
黎元元也充分感受到了这份挣钱的热情。
一公斤晒干的红花得有多大一包?
她没有概念。
可采摘红花的热情,却影响到了田爸爸和王妈妈。王妈妈还专门做了两个花布袋子,准备星期天下地摘红花。
几个小将们一见,也不甘示弱。
一公斤红花能赚好几块钱,爸爸妈妈一个月工资也不过三四十块,咱们一家人都下地,还摘不了一公斤红花吗?
再说,等到七月份放假后,有的是时间。
那时,就可以天天下地摘红花了。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一共更4章。
晚一点,还有第4更~~
这样才算补齐了9月的20W字~~
为了拿这个破全勤,累颓了~~
以后再也不干这种傻事了~~
第109章 跑调动
*
星期天一大早; 田根宝和王慧珍就带着几个小将一起出了门。
下地摘红花,尽量赶早而不赶晚。
趁着太阳还没升起来,赶紧摘一点; 也不受热受累; 就当下地玩一趟了。
到了支渠那边,远远地就看到红花地里已有不少人了。黎元元背着草帽,脖子上挂着一只花布袋子; 跟着爸爸妈妈和三个小哥哥一起下了地。
摘红花; 可以用手揪,也可以用镊子夹。
根据家属们总结出来的经验; 最好是用镊子夹。这样采摘的红花,干净完整; 一点杂质都没有,品相也好。而用手揪; 一不小心就把叶子也给揪下来了,而且花苞头下面还带着一圈小刺; 一碰就有点扎手。
可家里没有准备那么多镊子,黎元元就用小手揪着。
她注意到,地里的红花分为两种; 一种是大红色的; 但更多的是金红色的。按照收购等级; 只有那种纯大红色的才是特级品,其他的都是一、二、三级品。
可要想采摘大红色的,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耗时不说; 稍微掺点金黄色的,品质就下来了。
所以,大家都是顺着采摘,也懒得费那个事了。
黎元元手脚忙个不停。
可看看布袋子里,只有那么一小撮,晾干后,估计连一克都不到。摘红花,看着是个巧活,可干一会儿,就感觉累得慌。
家里除了王妈妈之外,都不是干活的人。
不过一个小时,一个二个就累得走不动了。
这时,太阳已经升起来了,温度也上来了。
田根宝一看,就下令收工。
在他看来,下地摘红花,不过是个业余消遣而已,能摘多少就摘多少。几个小将一听,就从地里出来了。王慧珍本来还想再摘一会儿,可老田站在地头一个劲地催促着,也就跟着收了工。
一行人回到了家里。
王慧珍拿出簸箕来,几个人把袋子里的红花都倒了出来,你一撮,我一撮,加在一起也有一小堆。
田根宝见了,笑着说道:“这一小堆,晒干之后,估计有个七八克吧?”
田伟民一听,顿时泄了气。
这么多才七八克,那一公斤得有多大一堆啊?
看来这个五块钱也不是那么好挣的。
说归说,笑归笑。
这一小堆红花,即便留作自用也很合算。红花可以泡酒,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装在小罐子里,带回沪上送人,也蛮合适的。
听到田爸爸的打算,黎元元笑得直咧嘴。
这个红花在边疆不显眼,可拿到城市里就变得精贵起来。
与其交到收购点去,还不如拿来送人呢。
王慧珍一听,就笑着说道:“喔,那好啊,那就抽空再去摘一点回来!”一扭头,冲着伟民他们几个说道:“等学校里放假了,你们再下地去摘一点!”
田伟民赶紧点了点头。
只要是和钱有关的,他都感兴趣。
中午,邓萧骑车过来了。
王慧珍一见,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笑着说道:“邓萧,阿姨有两个星期没见到你了?好像又长高了?来,站在这边量量个子,让阿姨看看你现在有一米几了?”
邓萧像过去那样,老老实实地站在门后,贴着墙。
王慧珍让伟民站在凳子上,比着邓萧的头顶,用红粉笔画了一道杠杠。然后,用卷尺量了量,笑着说道:“哦哟,都一米七八了,果然又长高了!”
黎元元和萧哥哥说了几句话。
又领着他看了看簸箕里的红花。
临走前,王慧珍用纸包了一包红花,让邓萧带回去。虽然邓医生一家在门诊上不缺这个,可包点东西,多少是一点心意。
*
连队里的知青家庭,摘红花都是五分钟热度。
去了一两次,就再也不想下地了。
倒是那些家属和从内地过来的女孩子,一个二个非常能干,每天都能摘一大包回来,还真把这个当成了“副业”了。
到了七月上旬,营部开始收购红花了。
连队里,有一个叫王兰子的女孩子,两次就上缴了十公斤多,还都是二等以上的。这一下,又引起了轰动。
五十六块钱,相当于小青工两个月的工资了。
可人家用了不到半个月就挣出来了。
这个姑娘可真能干啊。
黎元元听说后,十分佩服。
联产承包,面向的就是这种勤快人吧?
相比起来,沪上知青们实在是太懒了。他们身上的城市烙印,过了十多年了还未被完全抹去,总是在不经意间就流露出来了。
这种骨子里的东西,真是很难改变。
*
期终考试之前,邓医生和肖医生的调令到了场部人事科。
由于二人均是特殊人才,这份调令被人事科扣下了,根本就没往营部发送。
京城那边,邓萧的爷爷一直在跑这个事,前后忙了快一年了才算有了眉目。可没想到,到了场部这个环节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