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七十年代小田园-第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116章 勿忘我
  *
  改革是好。
  不光是连队里有了变化; 就连场部直属单位也做了人员精简。
  一直以来,场部文工团是个特殊存在。
  它的出现,与运动时期所提倡的那种文艺宣传活动有关。这种文艺单位; 属于吃财政预算的清闲机构; 团场里有点门路的,都想把子女安排进来。结果,团里的人员一再膨胀; 编制内的和编制外的加起来有三十多号人马; 大多在那里吃闲饭。
  现在,提倡搞创收、搞承包。
  这种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非营利单位; 自然是重点改革对象。像场部文工团,上面有兵团文工团、师部文工团; 下面有连队组织的业余演出队,只有它夹在中间; 不尴不尬的,的确是个问题。
  况且; 文艺演出团体的地位也不比从前了。
  场部经过开会研究,决定第一个拿文工团开刀。
  三月里,文工团拆分解散了。
  那些临时借调人员; 都回了营部或连队。编制内的; 有门路的都提前找到了退路; 有转文员的,有去宣传科的。像陈团长就去了宣传科,他儿子转了文员; 而邱彩霞去了师部文工团。
  剩下一些没路子的,处于待分配状态。
  有小道消息说,富余人员要么被分到车间去当学徒,要么下放到连队里去。
  在这次精简中,李秋媛的工作也没了着落。
  父亲走了,家里没人也没关系。
  想找吕营长,又抹不开面子。
  再说,回到营里又能干什么?
  包括营部在内,从上到下都在精简非生产岗位人员。
  看看那些编内的还好,编外的直接被切掉了。最近一段时间,找吕营长托关系的可不少。再说,想办调动很难,到处求人不说,还不一定能办成。
  思来想去,不觉心灰意冷。
  这时,她想起那人临走前说的,有困难就去找他。
  或许,那人会有办法?
  她犹豫了好几天,还是给那人打了一个长途电话。
  没来由地就相信他,相信他一定会帮她。
  许建晖接到电话,十分意外。
  他等了那么久,从未想过她会主动打电话给他。
  回来有一年多了,往事也淡了不少。一度,他以为自己已经看开了,也能接受家里的联姻安排。可临到头来,还是退缩了。
  他想,再给自己一个缓冲期吧?
  以免将来后悔。
  回来后,他在兵团里工作。
  还是做人事的,级别又提升了两级,平时也挺忙的。
  听到场部文工团的事情,吃了一惊。
  在兵团层面的改革还不太明显,想不到团场里的变动这么大?如果他在人事科,一定会提前帮她做好安排。
  可惜,现在离得太远了。
  通话间歇,他想了想,还是一口答应帮忙。
  她的业务那么好,就此转行实在是太可惜了。他想走走母亲那边的门路,看看能不能把她调进兵团文工团?或者,去市文工团也可以。
  在电话里听到他的声音,李秋媛感觉安心了不少。
  果然,他是值得她信赖的。
  也不枉她等了那么久。
  许建晖的动作很快。
  一个星期后,就打来了电话,让她暂时不要服从场部的分配,等他那边的调令过来。
  原来,那天他放下电话,就去求了母亲。
  母亲只是看着他笑,让他说实话才肯答应帮忙。
  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说了自己心里很喜欢一个人。当时因为要离开团场,却从未给人家说,可心里始终念念不忘。
  母亲恍然大悟。
  这才明白她家这个老三回来后,为何多次拒绝相亲?
  说是想干出一番成绩之后,再考虑人生大事。
  原来,是心里迈不过那道坎啊?
  老三一向内敛稳重,凡事都不让父母操心。
  可唯有这人生大事,让家里琢磨不透。
  她也试着把团里的那些文艺队员介绍给老三,却都被他婉拒了。那些战友家的姑娘,就更不用说了,一个二个追在屁股后面,也没见这孩子动过心。
  母亲抿着嘴笑着。
  心想,现在可好,原来是喜欢上了团场里的姑娘?那是个什么样的姑娘,值得老三这么上心?
  她一再催促着,让老三赶紧拿出证据来。
  老三犹豫了半天,才从抽屉里取了一张旧照片,拿给她看了看。
  那是一张舞台剧照,照片里的姑娘穿着斜襟褂子,梳着一条大辫子,模样看着不错,精神十足的。可与兵团里那些文艺队员相比,也不算特别突出。
  可老三一再求她,她还是点了头。
  从下面调个人进来,算不上什么难事。
  况且,听老三讲这个姑娘的业务很好,在师部多次拿过奖,这样的人才进团里也不算走后门吧?
  他见母亲点了头。
  就赶紧把照片又收了起来。这张照片,还是当年吴红英硬塞给他的。他一直珍藏着,谁也没给看过。
  想不到,还有充当证据的这一天?
  *
  李秋媛这边熬了两个多月。直到四月底,沙枣花开时节,场部人事科终于收到了兵团那边发来的调令。
  在这之前,文工团的队员们都走光了。
  只剩下她自己还挂着,每月领个基本生活费。团里的大院也做了其他用途,连住的地方都没了,她就搬回了家里。
  连队里的职工们都听说了。
  有同情的,有幸灾乐祸的。
  像赵秀兰那样的碎嘴子,更是到处乱传,说什么落地的凤凰不如鸡。孔所长听到后,心里生气却又无可奈何。
  她去找过吕营长,看看营部能不能接收?
  吕营长答应帮忙,可编制内却是满满当当的,没地方安插。
  孩子回来了,只能先当个编外临时人员,工作关系最好还是挂在场部人事科那边。等有机会了,再搞正式调动,这样编制就能保住了。
  可现在,兵团那边的调令一来,众人顿时跌破了眼镜。
  这个李秋媛不言不语的,从哪里跑来的关系?
  这是要去省会乌市了?
  比那个邱彩霞还要厉害啊?
  连队里,向来是八卦消息满天飞。
  对于香香姐姐的事情,黎元元也早就听说了。
  开始还挺担心的,可结果却出乎意料。她不禁想起了那次在邮局里,看到许大哥和李秋媛站在一起说话的情景。
  这个调动,是许大哥帮得忙吧?
  想不到这个人还挺念旧情的。
  “五一”过后,李秋媛就拖着两件行李,拿着调令和户口迁移证明上路了。
  那天,徐指导员专门安排了一辆吉普车,把孩子送到了风口站。从那里,她将搭乘长途班车,直达乌市。
  从此,将开始新的生活。
  未来会怎样?
  还是未知。
  黎元元以此为背景,试着把香香姐姐和许大哥的故事写了下来。
  这是一位文艺青年和一位复原军人的爱情故事,分分合合,等待寻觅之后,终于走到了一起。她给这个中篇,起了一个名字叫《沙枣花开》
  她想,农场里的姑娘,就像林带里的沙枣花那样,虽然纯朴,却清香怡人。
  沙枣花开,你侬我侬。
  爱情总是在不经意间来临,就看你抓得住还是抓不住了。
  现在的文学作品,除了通俗类的破案题材之外,又兴起了伤痕小说。
  反正是怎么苦怎么来。
  像这种小清新风格的,属于非主流作品。
  可她还是想尝试一下。
  写破案故事,一个是烧脑,一个是再怎么写,也写不过“海派侠客”那样的高手。艺术本就来源于生活,以某个真实故事为背景,才更加生动感人吧?
  黎元元写着别人的爱情故事,不禁又想起了萧哥哥。
  也许有一天,她也会写写她和萧哥哥的故事吧?
  *
  一九八零年的春天,黎元元已满十周岁了。
  她还留着齐眉短发,脑袋圆乎乎的,个子又长高了不少,都一米四三了。不过与萧哥哥临走前在墙上留下的那道杠杠相比,还差很大一段距离。
  一有空,她就贴在门后的墙壁上比一比。
  三个小哥哥也喜欢跑过去比比个子。他们把邓萧哥哥当成了榜样,不但学习上要比一比,身高上也要比一比。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
  学校里的生活平稳如常,而连队里又有一点新变化。
  她注意到,来投亲靠友来打短工的,越来越多。
  不过,这些短工大多去地方上修路挣钱。现在边疆到处都在修柏油马路,需要大量的短工。那些从内地过来的,只要肯吃苦,就能挣到钱。
  有些手脚麻利干得好的,一个月能挣一百多块,比连队里的职工还能赚钱。不过工作也很累,从早忙到晚,甚至连星期天都不休息。
  可即便如此,挣钱的神话却越传越广,也有更多的富余人员来找活干。
  还有一些赶着毛驴车,下连队倒卖东西的。
  不过,这些东西只能在团场里和地方上倒腾,却无法出边疆。因为公路上设有一道一道的检查站,不允许倒卖。一旦被查,轻则罚款,重则没收。
  另外,连队里还出现了做小生意的外地人。
  有爆米花的,做变蛋的,卖针线的,卖杏干的等等。其中,卖爆米花的最受欢迎。在房前屋后,只要响起“爆—米花咧!”的吆喝声,就有大人和孩子们上前围观。
  那位爆米花的老师傅,脸上黑黑的,就像从煤堆里钻出来的。
  他说着一口地道的家乡话,拉着一辆架子车,上面装着爆米花的锅子、炉子和罩子。在连队里吆喝一阵之后,就在屋山头的空地上停下脚来。
  他就地生起炉子,架上一只黑乎乎的椭圆形锅子,拧开盖子,往里面倒入半茶缸子玉米粒,加一点糖精,“啪”地一声合上盖子。把锅子架在炉火上,戴着黑乎乎的线手套,握着摇柄“轰隆轰隆”地摇了起来。
  他一手摇着锅子,一手拉着风箱。
  时间到了,就用脚踩着锅子,锅口对着尿素口袋做的长笼子,一拧锅盖,只听 “嘭”的一声,一锅玉米花就出锅了。
  米花的香气,四散开来,闻着格外好闻。
  也吸引了更多孩子跑回家,端着一茶缸子玉米粒或大米,跑来爆米花。
  黑脸师傅爆一锅收一毛钱的加工费,一天差不过能爆一百来锅。细细一算,做这个生意比上班赚钱多了。
  黎元元和小哥哥们,也端着茶缸子去爆过玉米花,还爆过大米花。
  这种小零食,吃起来很香,可吃多了上火。
  可即便如此,依然令人念念不忘。
  作者有话要说:  假期过得真快啊~~~~


第117章 请客风
  *
  进入五月之后; 天气越来越暖和了。
  报纸上,天天都在号召大家要解放思想,搞活经济。连队里; 除了知青之外; 老职工们都在想着法子“搞副业”。
  现在正是沙枣花开的时节,连队里还出现了养蜜蜂的。
  有几个老职工,不知从哪里学会了养蜂技术; 就在连队外面的大林带里放了几只蜂箱; 专门用来养蜂采蜜。为了防止蜜蜂蜇人,还备有纱窗做的帘帽罩在头上; 胳膊上也套着厚厚的手套,浑身上下都裹得严严实实的。
  这么一来; 想去大林带里玩耍的半大孩子,都吓得不敢去了。那蜜蜂蜇起人来; 可是很疼的,任谁也不想白白挨蜇吧?
  在公家的沙枣林带里“搞副业”?
  连部见了; 也没干涉。
  管后勤的罗排长心里想着,这个蜜蜂在林带里飞来飞去的,吓得小孩子们都不敢进去爬树了; 也不敢随便撇树枝了; 对于树木生长比较有利。
  于是; 就睁只眼闭只眼了。
  五月底,当第一茬蜂蜜割下来时,那几个养蜂的; 还专门给罗排长送来了一瓶蜂蜜,让他先尝尝味道。
  沙枣花蜜,呈浅黄色,味道很不错。
  他拿去给陈连长也尝了尝,打算明年让副业大队也养上十几箱蜜蜂。连队里有那么多的沙枣林带,蜜蜂采蜜倒是方便得很。
  陈连长一听,连连点头。
  这个点子不错。
  现在就是要搞活经济,多找一些创收路子。这样的话,不光是连队里的收益好了,就连职工个人的收入也大大提高了。
  看看现在,连队里半个月就杀一次猪,生活条件真是改善了不少。
  *
  连队里的日子,的确好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了聚餐风气。关系好的职工,星期天就聚在一起轮流请客,高兴了还喝两杯,热闹一下。
  这股风气,最早是从老职工中间开始的。
  本来,大家就来自五湖四海,哪个省的都有。聚餐时,做菜风格也是五花八门的,什么四川风味的,湖南风味的,广东风味的,山东风味的,河南风味的,河北风味的等等
  反正,就是你来我家吃一顿,我去你家吃一顿。
  两个月下来,还轮不到一圈。
  所以,也不会很麻烦。
  沪上知青们也学着请客,不过大多局限在知青圈子里。
  第一个被轮到的就是田根宝家。
  只要是和田根宝相熟的,都对他家的饭菜很感兴趣。可算下来,知青人数可不少,最少得准备两桌,还得挤一挤才能坐得下。
  田根宝一想,还是一次搞定比较好。
  看看电影上,不是有那种长条桌子吗?到时候,把两张方桌拼在一起,打圈围着坐。反正都是熟人,如果夹菜时够不着,那就站起来好了。
  请客这天,小将们都被请出去了。
  因为家里来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连插脚的地方都没有。伟民、元元他们四个,就去姚龙港家看电视去了。现在,只要是星期天,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发电,看电视倒是方便多了。
  兄妹四个到了姚龙港家,一看屋子里满当当的,知青家的孩子基本上都跑来了。
  原来,大人们去田叔叔家吃饭,小将们要么在家里写作业,要么出门看电视。看看,就连谢海宁都过来了。
  姚龙港见家里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可高兴了。
  本来他家是最早买电视机的,一开始被挤得去元元家里写作业。可后来彩电一多,来他家看黑白电视的就少了。
  最后,只剩下他们自己。
  他妈妈本来也想换台彩电,可看到黑白电视机的价格落了不少,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