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我为书狂-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段话仅仅只是刚刚念出,办公室内突然安静了下来。
  众多教师不知道为什么,可能他们都还没将这一段话给翻译出。
  但是,听着听着,哪怕只是心里跟着所念估计出来的意思,亦是有一些震撼他们的耳朵。
  这种感觉,好像是读圣人“曾子”的文章一样。
  可是,他们却是知道,这一段话绝对不是出至曾子之口。
  反应更为激烈的,还是黄师中学金牌教师邱恩泽。
  只见他赫然一下子站了起来,大声的道“李老师,给我。”
  随后,一把抢过李老师的报纸,盯着青少年报头版头条的文章,“大学之道。”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当看到这里,邱恩泽已经完全呆住,嘴角里一直念叨,“大学之道,大学之道。”
  “原来,这位叫秋水的先生所的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大学之道,真正的大家之学。”
  “而他一直引以自豪的教育经典,只不过是学,初学,甚至是幼学而已。”


第一百零四章“大学”讲座
  燕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专家“沈丹阳”近期被邀请前往燕京师范大学开展讲座,标题是如何做好华国教育。
  这个讲座不是沈丹阳拟定的,而是燕京师范大学对即将毕业的学子最后一次指导。他们希望,通过一次讲座,从学校毕业出去的学生能够更好的为华国教育事业做出贡献。教育专家沈丹阳接到燕京师范大学的邀请之后,欣然同意。
  他也认为,在这一些师范生毕业之即,用自己的经验能对他们有所帮助。同时,沈丹阳也认为。近期不少媒体打出“应试教育害人”的口号,他也想就此机会与学子们一同分享。他不想因为近期媒体所的舆论,就此对这一些学子产生什么影响。
  此时离讲座还有两个多时的时间,沈丹阳在燕京师范大学安排的休息室,拿起一边摆放好的报纸阅读起来。
  人民日报,新华日报,青年早报,南方新闻……学校一向是报纸订阅的主力军,国内各色报纸,学校都会订上一份。燕京师范大学是师范类的学府,对于这一些教育类的报纸,更是不能少订。沈丹阳很是顺利的在这一些报纸之例,找到了他一直坚持阅读的青少年报。
  之所以坚持阅读,并不是他最喜欢青少年报。对于他来,他觉得,论文章的严谨程度,青少年报比不上人民日报。论文章的华丽与渊博,青少年报也比不上青年早报。若论文章的趣味性,青少年报比不上新民日报。不过还好,到底是国家级的一份报纸,刊录的文章要么是少年天才之作,要么就是一些金牌教师,学者专家经验,也算是有些看头。再加上沈丹阳一直从事的也是青少年教育方面的工作,自然,对于青少年报也显得更为重视。
  此前青少年报推出的一个专题,论华国教育模式。当时一位写文章极好的作家,无意写了一篇上课事。这篇文章写得是极好的,可是,这一篇文章却被那可恶的主编单方面挑出“填鸭式教育”的话题,再加上他那句“吾生也有涯”无比有哲理的句子,一时引起多方观注。
  本以为,这个话题只是青少年报的一次炒作。毕竟,他们这些做报纸的,比不得个人做学问,需得时不时搞出话题提高销售量。只是没想到,这个话题这才刚刚讨论,那位作家一句,己而为知者,以及三人行必有我师,却将一众反驳的少年作家全部秒杀。
  哪怕就是他们这一些教育学专家,面对这几句无比有哲理的话,也不敢硬扛。最后,选择以应试教育为突破口,这才洋洋洒洒,写了一篇驳文。
  也不知道那位作家回不回复了?
  虽然沈丹阳认为,包括自己在内的诸多专家,学者,已经就应试教育得够详细与具体了。各方面情况也已经想到,对方应该没有太多可以反驳的话。那么,这一个话题可能要到此结束。相信青少年报也只是想扯个话题上几天,不可能顶风与应试教育过不去。
  只是,沈丹阳却是有些失望。以对方的学识,如果是其他话题的话,或许还能对此话题辩个三天三夜,但到底是有关国内教育,想再与对方斗上几个回合的事儿,恐怕是没可能了。
  嗯,回头得问问孙在安,这位叫秋水的作家到底是谁,怎么一点印像也没有。
  没再多想,沈丹阳翻开青少年报,准备阅读。
  只是,第一眼,沈丹阳却看到了第一版第一行的大标题。
  “大学之道。”
  这名字,谁写的?
  眉头一皱,沈丹阳对这个大学之道名字有些不满。
  大学是什么意思?
  大学不是现在所谓的学校,也不是所谓的高等学府,大学,是大家之学,或者更为简单一点的,那就是大的学问。这与启蒙学,幼学,学,初学,这一些是区分开来的。于是,就学问来划分,也就有了学,中学,大学。
  学学的是一些的学问,中学相对提高了一些,只有大学学的才是大家之学,大的学问。
  只是因为大家对学中学大学喊多了,便一直认为大学只是学校而已。
  但殊不知,大学这两个字的意义何其之大。
  知道大学的意思,那么,你就会明白大学之道这一个名字,该有多么的大。
  哪怕是学术大师“南怀景”,文学泰斗“楚隐玉”,也不敢取这样的名字。
  带着批判的念头,沈丹阳继续看下去。
  只是,仅仅只是看了一眼,沈丹阳却是擦了擦眼睛。
  他以为自己看错了,然后,带上老花镜,双手有一些颤抖的拿着报纸。
  一个字,一个字,沈丹阳读了起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仅仅只是读了一句,沈丹阳便已全身颤抖起来。
  沈丹阳是教育学的专家,更是文学界的专家,这一篇大学之道虽然用的是文言文,但他的意思,沈丹阳又怎会不知道呢。可是,也正是因为自己完全的明白,沈丹阳才如此的情绪激动。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双手颤抖的抚摸大学之道所写的每一个文字,沈丹阳感觉,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如滚滚热水,炽热无比,仅仅只是将手沾在上面,就已被烫伤。
  沈丹阳将手缩回,然后,闭上眼睛,感悟着大学之道所蕴含的至理。
  古之先贤对于儒家的最高境界,一直争论不休。
  有先贤是不中不偏,认为这才是君子的最高境界。
  有贤者是中与和。
  也有大儒称之为善,所谓上善若水。
  只是,千百年来,谁也不服谁。
  沈丹阳也一直在研究,可是,一直摸不到门径。
  但今天,这一篇大学之道,沈丹阳却似乎摸到了一丝门槛。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为修身。
  修身的目的,是为齐家,治国,天下下。
  儒家的最高境界,似乎也蕴含在其中。
  两个时很快就已过去,沈丹阳还没有从大学之道这一篇文章当中回悟过来,燕京师范大学的几位教师就已经前来邀请沈丹阳参加讲座。无奈,只好暂且放下这一篇大学之道,往燕京师范大学礼堂走去。
  “同学们,今天的讲座我本来是准备讲青少年基础知识教育的话题。因为当时我认为,即将毕业的你们,未来你们第一个要面对的就是青少年教育。而青少年教育首重基础知识教育。但现在,我认为我们仅仅只重视基础知识的教育还不够,我们更应该注重青少年的德治。有位大师得好,我们华国以法制国,也需以德制国。下面,我们开讲,真正的大学之道……”
  看着一千多位即将要毕业的学子,沈丹阳抛去此前准备好的稿件,慷慨激昂地道。


第一百零五章吓死我了
  大学之道的出现,没有如流行文化一般,一出就已流行至全华国。对于普通人来,大学之道这一篇文章,很多学子,包括很多学子的家长,都不怎么能理解。哪怕能理解的,能看懂大学之道字面意思的,也不能够感受到这一篇文章所蕴含的文学价值。
  但是,对于那些教育学专家,对于那些知名学者,对于有一些观注到大学之道这一篇的学术牛人,大学之道的出现,对于他们来,简直不亚于一场文学地震。
  表现最快的,还是青少年报的上级报刊杂志青年文艺。作为共青团总部旗下的知名杂志,青年文艺一直在国内报刊领域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大学之道一经青少年报发表,青年文艺便将这一篇大学之道摘抄进入了青年文艺最新一期的“大家之言”栏目。
  同样,还有新民晚报,华国教育报,华国教育,纷纷出手将大学之道转载了过去。
  香江那一边的汇文报,大公报,以及明报,亦积极将大学之道刊录,并做出自己的评论。
  受此影响,秋水这一个笔名,第一次被如此观注的进入全国媒体的眼球。
  ……
  “孙主编,那位秋水老先生实在是太厉害了,我自叹不如。什么时候,孙主编能不能带个头,我去拜访拜访这位老先生。”
  大学之道一出,黄师中学金牌讲师邱恩泽当天晚上读了不下一百多遍。
  每一遍读后,都有新的感觉。
  每一遍读之,都有全新的感想。
  对于秋水,邱恩泽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第二天,邱恩泽一个电话打给了孙在安,希望能够有机会拜访一下这位大家。
  “老先生?这个,邱呀,那位秋水先生不是什么老先生,他好像在读中学。”
  “读中学?孙主编,你在开玩笑。”
  “我可没开玩笑,真的。”
  “我才不信,孙主编,你不能这样呀,我只是想拜访拜访而已,没有别的。”
  “真的,他是中学生。”
  “孙主编,你再这样我就跟你翻脸了。”
  “呃,好吧,我去问问他老人家。”
  拍的一声,电话挂掉,随后,电话再度响起。
  “孙呀。”
  “原来是沈教授呀,今儿个什么风打我电话了?”
  “什么沈教授,哪担得起。有个事问你,那位写大学之道的秋水你认得吧。”
  “认得,怎么了?”
  “认得就好,孙,什么时候有空,我们去拜访拜访秋水老先生怎么样。”
  “呃,这个。”
  “什么这个那个,这样的一位大家此前我一直不知道,是我的不对。我准备明天就在部里提议,向组织推荐这位叫做秋水的大家,希望全国能够以大学之道这一篇文章,做一个以德制国的专题。这位老先生,我一定要提前拜访拜访。”
  “沈教授,这个恐怕有点难度呀。”
  “我当然知道有难度,这样的大家肯定对名利之事看得很淡。但为了华国教育,哪怕再难,我也得将请他出山。”
  “好吧,沈教授,跟你实话实吧,这位叫秋水的作家,他其实是中学生。好像他才刚初三毕业,还没读高一呢。”
  “还没读高一?孙,你,你,你撒谎也要打个草稿好不好,给我赶紧。”
  “沈教授,真的。”
  孙在安有一些哭了。
  “真什么真,一会我就到你们编辑部,我看你怎么跟我。”
  拍的一声,又是挂掉了电话。接着,又是电话声响起。
  这一次打电话过来的是青年文艺主编计子平,属于青少年报的上级单位。
  “孙主编,你好你好。”
  “计主编,什么风又将您给吹过来了?”
  “什么叫又?孙主编,不会是之前有人给你打过电话了吧。坏了,来晚了。不过,我跟你。像秋水这样的大家,你怎么也不能将他送出去。得,上头已经吩咐了,希望秋水先生来我们青年文艺。”
  “计主编,这个,这个,好像不好吧。”
  “怎么不好,孙主编,我知道你舍不得。但你也要看看人家秋水是什么样的才华,大学之道,这可是大才,无双之国士。你们青少年报虽然也办得不错,但毕竟面对的是青少年,格局稍微低了一点,来我们青年文艺最好。”
  “还是不行呀。”
  “孙主编,你这样话就气了。我知道,你们青少年报一直资金相对紧缺。这样,回头我向上头一下,就下一笔上头拨款的项目,我们青年文艺让给你们青少年报,这总行了吧。”
  “可……”
  “可什么可,这都不愿意?”
  “计主编,不是我不愿意……”
  孙在安仍想再什么,但想到此前两个电话,连忙闭嘴。
  这会儿,他也觉得,那个叫秋水的笔名,到底是不是中学生?
  那丫头,该不会骗自己的吧。
  一个中学生能写出大学这道,想想都觉得不可能。
  不行,得再次找那丫头问问。
  “计主编,我得问问秋水先生的意思。”
  “也是。那孙主编,您帮忙问问,如果不行,我们亲自前往他家拜访。”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安静带着一丝少女气息的书房内,一位女孩的声音却是响起。
  这位女孩在朗读,朗读的是一篇叫做大学之道的文章。
  这篇文章不知道是谁写的,如果有别人听到,他一定会发现,这绝对不是古之先贤当中任何一位所著。但是,哪怕如此,这一篇文章似乎也不比古之先贤所写的经典差到哪去。反而,他的韵味,他的道理,还更胜一筹。
  郎读的声音不大,但却郎郎顺口。文字与声音似乎带着魔力,如波纹一圈一圈的透过窗户,传至窗户之外的街道。路过之人,偶有驻足细听。过了一会,便又离开。在他们想来,这声音一定是一位女生在朗读古典名著吧。
  “黄一凡,我原本以为你是个天才。但现在才知道,哪怕是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天才,也比不得你一句大学之道。”
  轻轻的一叹气,女孩结束朗读。一个电话,却是房间中响起。
  “洛紫同学,我是孙叔叔。”
  “孙叔叔,你怎么打电话过来了?”
  “呵呵,有点事想再问你一下。那个秋水的作者,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