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德意志雇佣兵之王-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弓箭手停止射箭,而弓箭手前面两排共40人的长矛手,则会在号令下站起身,第一排长矛手平举长矛,第二排长矛手则把长矛搭在第一排人的肩膀上,防御敌人的进攻。
然后,弓箭手则往后退几步,估计一下敌军军阵方位,朝前方空中放箭,打击敌军军阵,造成杀伤。前排长矛手顶的越久,弓箭手就能带来更多杀伤。若是时间久了,敌军肯定会因为伤亡过大,要么败退,要么崩溃。当然,前提是前排的长矛手要顶住敌人的冲击,没有被撕开缺口。
为此,马林雇佣镇上铁匠,为他打造了40把工兵锹,专门用来在战阵前方挖掘壕沟,以阻挡敌军的冲击,尤其是骑兵的冲击。
为了阻挡敌人骑兵可能发动的进攻,马林在阵前挖掘的壕沟,一般分两道,两道壕沟相隔只有2米。敌人若是跨过第一道壕沟,就会出现在2米宽的地带上。而在这个地带,正是在前排长矛手的攻击范围内。不管是敌军战马还是步兵,刚越过第一道壕沟,肯定立足未稳。这时,前排长矛手刺出长矛,定然让对方无法抵挡。
而且,为了防备敌人的炮击,挖掘壕沟挖出的泥土,会在两道壕沟后面,堆成一个长方形的土堆。
一旦敌人先用炮击,则所有人趴在地上,躲在土堆后面,防备炮击。这年头的火炮,打的都是实心弹,且步兵炮多半是用来平射的。只要趴在土堆后,基本上不会被炮弹打到。
而且,阵前的土堆上,马林还学英格兰人,插满了尖桩,以阻挡敌人的冲击。即使来不及挖壕沟,马林的阵前,也会快速插好尖桩,阻挡敌军的冲击,尤其是敌军骑兵的冲击。
当然,这只是一个残阵。因为人数不够,马林目前只能排两排的长枪兵。事实上,这样的厚度,是不足的。因为,真正残酷的会战中,前两排长矛手很容易被消耗掉,需要更多排数的长矛手进行补充。
但问题是,马林目前手里没人啊。所以,他只能先弄一个残阵,当样本,给负责募兵的军官看一看。而且,主要看的是他对这支队伍绝对的掌控力,以及这支队伍的严明的纪律和高效的执行命令能力。总的来说,现在只是弄个样子货,上战场未必厉害,可拿来展示和卖弄绝对吸引眼球。
第二十九章 肉麻的效忠誓词
虽然只是一个残阵,但马林必须玩出花来,否则,以他的出身背景,很难被人看中。为了让自己被看中,马林特地把自己的名字,从马林。霍夫曼,改称马林。冯。霍夫曼。因为,此时的欧洲,对于出身非常看重。而“冯(von)”是德意志贵族姓名里才有的,而且起码是世袭的贵族。
而一般骑士家族是不会在姓名里加“冯”字的。只有世袭的男爵家族,才普遍开始给姓名里加“冯”字。但也有很少部分的骑士,狂妄地给自己的姓名里加“冯”字。
所谓的“冯”,其实就是表明自己的出处的意思,就像中国人所说的“我来自琅琊王氏、博陵崔氏、陇西李氏”等。一般而言,冯后面的姓氏,都是贵族封号,家族名称,或者是封地地名,表明自己的来历。
比如说,“冯。霍亨索伦”,表明你来自霍亨索伦家族。而“冯。诺依曼”,则表明来自诺依曼家族。也有表明地名的,比如威廉二世在还是皇子的时候叫“威廉。冯。霍亨索伦”(中间部分省略),当了普鲁士国王后,就改成“威廉。冯。普鲁士”,当了德意志帝国皇帝后,又改成“威廉。冯。德意志”。
马林自称“马林。冯。霍夫曼”,明显是属于僭越的。因为,霍夫曼庄园不是世袭的。但帝国之内也不是没人这么干过,而且,这时代可没有身份证联网查询,信息交流不畅。我特么就在姓名里加个“冯”字,你咬我啊?有本事你去查啊……
而且,他要是不在姓名里加“冯”字,估计负责募兵的官员都不一定肯理会他。因为,在此时的欧洲,大家习惯性地认为——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当军官。这个规则,一直持续到19世纪。英国名将威灵顿,就曾靠着贵族身份,直接成为军官,还花钱买了个上校。
除了在姓名上花了点小心思,马林还在残阵上花了点功夫。除开之前的战术训练和队列训练,马林还练习了很好看的整条线阵转向。
具体就是,假象敌人没有和自己这条线阵正面对冲,而是迂回到了侧面。这时候咋办呢?马林就让第二排长枪兵最中间的两人作为轴心,而整个队伍,“想走向右看齐”,以二人为参照,开始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向。最外围的步伐大一点,内围的步伐小一点,实现同步转向……最终,整个队列以较快的速度,同时进行整齐的转向。
事实上,真正在战场上,根本不止一个线阵,往往都是很多线阵,呈扇形或其他形状分布的。一般军队侧翼,也会布置专门的线阵应付。所以,根本不需要正面对敌的线阵转向,还转得那么风骚。
但马林的本意就不是为了作战,而是为了吸引大佬的目光。所以,他这么玩,表演性质多于实用性质。真正打仗的时候,谁特么有心情使用这种表演性质的转向?简单实用才是正理。
此外,马林还弄了另一个比较实用的变阵——空心方阵……
这是假设本方这条线阵被包围——尤其是被骑兵包围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线阵肯定是找死。所以,这样的情况下,马林会让最中间的10列保持不动,而边上人开始,靠近中间的左右各5列,在弓箭手先动的情况下,迅速往后跑,跑到后面组成朝后的一面。而边上各10列,则快速运动,组成正方形的左右两列。
此时,长矛手朝向四方,第一排蹲下,第二排长矛放在第一排长矛手肩上。而弓箭手,在空心方阵中间,透过缝隙,射击那些包围方阵的人。
这个时候,空心方阵像刺猬一样,把自己防护得很好。要是强冲,绝对死伤惨重。而且,空心方阵中间的弓箭手,此时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打击哪一面比较靠近的敌军。只要进入百米之内,都在弓箭手的打击范围内。
说起来,这两个变阵,其实要求都蛮高的。但被马林虐了一个多月的100雇佣兵,此时已经有些麻木了,人都变得有些机械。所以,他们竟然很好地完成了两个变阵。当然,也只是在没有外敌干扰时才能完成,遇到真正的敌人,能不能完成就看天意了。
当然,也是因为他们人少。总共才100人,变阵当然简单。要是换成1000人,那就没那么容易了。不过,即使1000人,只要训练到家,也是可以完成的。只不过,花的时间要长很多而已。
解决了姓名造假问题和变阵问题后,马林又开始考虑着装问题了。眼前他的100名雇佣兵,穿的那叫一个五花八门。虽然没有真正的雇佣兵那么花哨,但他们已经开始学那些真正的雇佣兵的奇装异服了。
说实话,马林很想给这群二货每人定制一套漂亮的军装。因为,着装整齐,也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奈何,现在衣服太贵,马林自己又太穷。所以,他只好放弃这一想法。
最终,马林左思右想,想了个很节省的办法——给每个人弄了一块白布,剪成两半,缝制成一个比较节省布料的白色马甲。这种马甲因为用料省,做工简单,所以比较便宜,每件才8个芬尼。然后,马林又找来墨水,在每件白马甲前面,画了一个黑色的十字架。本来,马林是想画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使用的铁十字的。但铁十字画起来有点麻烦,难以千篇一律。后来,马林为了省事,直接参考后世医院的最容易画的方形的红十字,画了方形的黑十字……
当看到100号人,排着整齐的队列,每人上身套着胸前画了方形黑十字的白马甲时,马林有些想笑。因为,他感觉面前的100号人,很像医院临时编制的医护工。但是,这看起来,比以前整齐多了。起码,这像一支军队了,而不是一帮乌合之众……
之后,马林又开始琢磨其他拍马屁的花样了……
为了荣华富贵,马林也顾不得什么脸皮了。反正,上头怎么喜欢,他就怎么搞。要是搁在大明,他铁定是要被骂为佞臣的……
马林通过打听,得知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比较虚荣。比如,他在1490年,曾让第一批帝国雇佣兵,集体向他宣誓效忠。事实上,雇佣兵们多半为了钱,谁特么真心为你个穷皇帝卖命?又不多给钱。但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就爱这种形式主义,大家也没办法。而且,在中世纪,宣誓效忠的确还有那么一点点约束力,对于守信用的人而言。
“既然你喜欢这个调调,那么哥就玩出花来!”马林自信道。
然后,他开始回忆前世看过的那些誓词,比如入团誓词、入党誓词等等……
但选来选去,最后发现,最肉麻刺激的,还是网上某个版本的第三帝国党卫军向希特勒宣誓效忠的誓词……
该誓词是这样的:
“我以身为一名勇敢忠诚的党卫队战士为毕生荣耀,
每位战友都是我的手足,不论出身、地位,
为元首誓死效忠!
元首的意志高于一切!
元首的命令,
高于所有的真理与法律!
嗨,希特勒!”
这个誓词,据说是第三帝国超级马屁精希姆莱搞出来的,不但极尽献媚,而且,也他妈的很打动人(主要是前两句)。
马林想了想,把这个誓词修改了下,变成了:
“我以身为一名勇敢忠诚的神圣罗马帝国战士为毕生荣耀,
每位战友都是我的手足,不论出身、地位,
为皇帝誓死效忠!
皇帝的意志高于一切!
皇帝的命令,(这句是军官说的,原版是希姆莱说的,这里自然是马林说)
高于所有的真理与法律!(士兵集体呐喊)
嗨,神圣罗马!(继续呐喊)”
当马林放出这样的大招的时候,在场所有人都热血沸腾。包括施瓦茨这样的有文化的人,都被深切感染了,和大家一起忘情呐喊。
“尼玛,元首的花样就是牛比,这帮孙子和打了鸡血似的,难怪二战德国人敢挑战全世界,感情是全都热血上头了啊!”马林无语地想到。不过,表面上,他还和这群士兵一起忘情地呐喊。演戏嘛,谁不会?反正,马林觉得自己一定要演得像一个超级忠臣,像一个皇帝的脑残粉……到时候,皇帝给自己发一个小金人就好了,最好是24K纯金的。然后,自己好拿去卖钱……
为此,马林练了很久的表情,争取把自己的忠心和狂热,全部转移到脸上去,让人一看就知道。要是后世的人看到马林此刻的表情,一定会骂一句——蛇精病,你以为你是梁逸峰啊,表情那么销魂……
第三十章 做个望远镜
在一次越野训练的时候,马林在那里侦查地形,结果却发现,人的眼睛看到的距离是有限的,距离一远就看不清。于是,马林想起了望远镜……
望远镜是17世纪初才发明的,离现在还有一百多年,马林只好自己想办法,搞个“发明创造”了……
当然,作为先进的技术,而且是很有战略意义的先进科技,马林并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望远镜的存在。于是,他到了罗巴赫镇上的眼镜店,找店里的工匠,打磨了一批大小一致的圆形凹透镜。然后,他又骑马去了另一个镇上,找到当地的眼镜店,让这个店里的眼镜工匠,为他打磨一批规格差不多的凸透镜(放大镜)。
再接着,他去了一趟维也纳,找到一个擅长制造木制工艺品的工匠,为他打造了一批木筒。木筒前后两端是可以拆卸的螺旋形的卡座,可以把打磨好的镜片固定上去。
当然,为了掩藏镜片,卡座前边,还有一段长度的木筒,使人看不见里面的玻璃。不注意的话,马林用望远镜看远处时,别人还以为马林在透过一个木筒观察什么。
可是,让马林郁闷的是,这个年代的玻璃质量貌似不行。一般的玻璃,都有些发绿。这是因为玻璃里的铁离子没去除掉,所以,玻璃的透明度不怎么好。而较早的光学玻璃——铅玻璃,貌似是17世纪才会在英国出现。
所以,马林可以确定,这个年代的望远镜,不会看太远。因为,玻璃的清晰度不够啊……
果然,几天后马林拿到货后,自己组装好了望远镜,可以抽长长度的木筒,能调整焦距。但是,不管马林怎么调整,望远镜的望远距离,也不超过5公里。再远,就开始模糊了。即便是5公里的地方,也只能辨清大概,不能看得很清晰。当然,这用来侦查敌情,比肉眼看强太多了。
组装好两个望远镜后,马林买了两个木盒,把望远镜锁了起来,钥匙只有自己有,别人无法打开。即使卡恩几个,他们也不知道这是啥玩意。
之后,为了培养施瓦茨(其实是马林决定自己偷懒,让施瓦茨代替自己做些日常的工作),马林组织了几次分组对抗。对抗主要在山区进行,马林还把东方常用的山地埋伏的战术也拿了出来。只不过,他没敢用上在山上朝下砸石头的招数,因为,这样会弄死人的。
施瓦茨苦逼地带着人,小心翼翼地进行了长途大迂回,然后悄悄地往马林镇守的营地摸来。但他不知道的是,在营地高处,马林早就用望远镜,在5公里外就摸清楚了他的兵力部署和行军方向,并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当施瓦茨的50人摸到营地附近后,直接就面对马林布下的陷阱和包围圈……
其他人没看懂,但未参战旁观的科勒似乎有些看懂了——好像,马林能作出对应的部属,和他锁在箱子里的那两个圆筒有关系。但是,作为一名侍从,他也不好随意打听,也不能这么做。而郁闷的施瓦茨,则很不明白,为啥马林能够“料敌先机”。然后,施瓦茨愈加的崇拜马林了……
几次演习下来,马林似乎觉察到科勒注意到了自己手里的圆筒。于是,他觉得,自己手里的圆筒似乎太过显眼。
于是,他再度找到工匠,定制了更小的镜片和更小更不起眼的圆筒,再度组装了小型的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很小,马林两个手就能遮住大半,但同样能达到5公里的观测距离。当马林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