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倾宋-第4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叶应武不想要看着安抚使一家独大,但是也不想看着整个行省因为官员之间的勾心斗角而耽误国家大事,所以将之前的四五个人互为敌体缩减为巡抚和安抚两个人互为敌体。根据宋朝推行的知府、通判二人互为敌体的制度来看,这样的设置已经足够了。

    而在行省下面,大明依旧沿用宋代的州府制度。宋代的军州想要升为府,必须是和皇帝有关系或者在经济政治文化某一方面很突出,比如当时宋宁宗龙潜时候的明州,在他登基之后改名“庆元府”;又比如苏州作为江南核心城镇,经济文化发达而被赐名“平江府”。对此叶应武作出了适当妥协,宋时留下来的各府遵循旧名,不再更改,但是以后也不能这么简简单单的另行添加,和皇家有关的军州不能再轻易升格,只有当不得不面对重大威胁或者有重大政策与该城镇有所关联的时候,才允许升格,其设立的条件按照后世的理解有些类似于经济特区。

    同时各行省也要着重于提升各府在带动周围各军州经济发展上的能力。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尤其是江淮州府要着力带动北方州府和南洋州府的发展。

    至于各行省的话事权,交在本行省安抚和巡抚手中,安抚主管军政,巡抚主管民政,同时御史台也会派遣监察御史在各行省巡查,翰林院和学士院会派遣学政负责一个或者几个行省的教育问题,从而保证朝廷上三分天下的三部分实力,在一个行省中都有体现。

    同时又因为监察御史是代天巡狩,来往于各个行省之中,每个行省停留时间不会超过两年,从而在根本上杜绝地方官员勾结成奸的可能,尽量保证监察御史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至少现在御史台是掌握在陈宜中的手中,这位陈相公有时候虽然手腕软弱了些,但是绝对是油盐不进的主儿,谁想走后门都没这个可能,被逮到了基本就是死路一条。

    至于之前的沿江制置大使、安抚大使等等都撤销,只有在举国临战的时候,才会派出朝中右丞相或者兵部尚书临时担任各行省统兵大使,节制各个行省的军队,而在平时各行省内屯驻的主力战军一般不会相往来,从而减少军队结党营私的可能,同时主力战军的调动,需要巡抚、安抚和当时行省中监察御史三人共同同意才可,进一步避免藩镇诞生的可能。

    至于皇帝以后会不会分封郡王,那就是后话,毕竟现在叶家子嗣不多,叶应武这一辈也就只有叶应及一个兄长,还远远没有到分封亲王的地步。尤其是叶应及尚未不惑,精力正旺,自然也不愿意当一个闲散的郡王。叶应武知道这个兄长素来没有什么雄才大略,不过做事却是脚踏实地,所以也就随着他去了。

    虽然朝野之中都已经预料到了大明在军事改革之后必然紧接着对民政制度下手,为此京城纷乱的雨夜中更是闹得不可开交,单单是禁卫军抓人就抓了两天两夜。心中已经有了准备,不过当这民政制度颁布出来的时候,朝野还是一片哗然。

    行省制度,几乎是一个崭新的名词,出现在所有人的嘴边。无论是士子书生,还是商贾农夫,在闲散之余多多少少都会讨论一番这行省制度。大明继承了前宋丰厚的家底,民间的受教育水平远远高于其他时代,甚至农田中耕作的农夫多多少少都能认识几个字,再加上有宋以来,朝廷对于民间舆论管辖素来宽松,甚至当初徽宗皇帝和京城名妓李师师的绯闻闹得满天飞,汴梁街头巷尾可以说人尽皆知,朝廷却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也导致百姓们对于议论朝政有着浓厚的兴趣。

    尤其是这行省制度绝对不是在原来宋朝制度上小修小补,而是几乎等于推翻重来,把唐时候开始划分的道、宋时候延承改进的路制度直接丢进废纸堆,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行省。

    不过对于朝野之中的议论,叶应武并没有多管,只是让六扇门注意控制言论走向即可,而文天祥他们更是忙着一一落实,哪里还有工夫管这些。

    当然了,朝野议论是可以的,但是绝对不能有什么意见和反对,这是叶应武的底线。伴随着这一道圣旨的颁布,大明的各处主力战军,包括天武军、神策军、神卫军、镇海军、宣武军、天雄军、荆湖军、两淮军、静江军、邕州军等等都已经全面出动,一个个每天在州府外面操练,声势浩大,在向世人展现大明武力强盛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告诫那些心怀不满的官员,只要有一丝风吹草动,刀斧就会落在他们的脖颈上。

    面对文天祥伸过来的萝卜和苏刘义抡起来的大棒,这些官员们自然很明白应该怎么选择。萝卜就算是再难吃,也得咬着牙吃下去啊!

    ————————————————……

    草案签发之后,叶应武实际上就已经没有什么事了,一天到晚赖在后宅谁都不见。当然这洛阳城中,也没有几个能够当得起大明皇帝亲自接见的人,洛阳知府、巩县知县什么的基本都直接让梁炎午带着几名幕僚出面接待了。毕竟梁炎午以资政殿大学士、陛下身边第一等红人的身份接见他们,已经算是给足面子了。

    一抹阳光透过窗户缝隙洒在地上,瑞脑余香烧了一夜已经只剩下袅袅的香气,金兽口中的香烟已经难以寻觅。

    赵云舒一丝不苟的抽过来外衣系上扣子,看了一眼身边,无可奈何的说道:“夫君,时候不早了,还是抓紧起来吧。这一觉睡得时间可不短。”

    叶应武舒舒服服的裹着被子打了一个滚。

    赵云舒伸手去拽叶应武的手臂:“皇帝陛下,快点儿起床了!”

    睡眼惺忪的叶应武打了一个哈欠,模模糊糊的看了一眼赵云舒,晃了晃脑袋方才确定眼前的人是谁,不由得诧异的说道:“舒儿,某怎么在这里?某记得昨天不是······”

    赵云舒凑过去让他枕在自己腿上,伸手揉着叶应武的太阳穴:“你昨天喝多了,醉醺醺的回来。也真是的,堂堂大明天子,和几个禁卫统领在行宫当中烧烤喝酒也就罢了,竟然还醉成这个样子。不过小阳子那几个家伙也没有灌你酒的胆量,当时那场面明显他们醉的比你厉害,几个人都架不回去。”

    叶应武享受着难得的佳人服侍,眯着眼说道:“昨天御医到底是怎么给你诊断的,不会出了差错吧?”

    赵云舒微微一怔,旋即猛地一把推开叶应武,懦弱的回答:“你想多了,御医说只是受了风寒,有些腹痛也属正常,不是······不是喜脉。”

    叶应武顿时流露出失望的神色,摇了摇头:“耕耘的也不少啊,怎么就是没有动静呢。”

    终于忍不住了,赵云舒一把拽住被子将自己裹起来,瓮声瓮气辩解道:“我······我怎么知道。就······就是没有动静么!”

    “不行,说明咱们的姿势不对。”叶应武一本正经的说道,“看来下一次需要好好的研究研究。”

    “别说了!”赵云舒愤愤的争辩。

    而叶应武大大咧咧躺在床上。实际上姿势试过的也不少,更主要的是陆婉言、绮琴已经先后有了孩子,不久之前京城送来的喜讯,絮娘也有喜了,这下除了年纪最小的惠娘和跟叶应武待在一起时间最短的琼鸾、陈氏姊妹,后宅之中就只剩下赵云舒一直没动静了。这显然也不是叶应武自己的问题。

    叶应武母亲陈氏的来信中除了表达喜悦之意外,也催促叶应武多加努力,继续为叶家这座高楼大厦增砖添瓦。甚至大有赵云舒和琼鸾怀不上,叶应武也不用回来的架势。

    叶应武瞥了一眼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赵云舒,不由得嘟囔了一句:“明明是你们老赵家基因问题,怪不到某头上啊。你爹一天睡三十个女人,最后还不是只有你们两个女儿。”

    被子一下子被掀开,赵云舒张牙舞爪的扑了上来,两个人滚作一团。

    叶应武看着咬了他一口的疯女人,只能哼了哼。这小姑娘被逼疯了之后动不动就咬人,跟一只小野猫也似,当时两个人第一次的时候叶应武肩膀都被咬破了,再想想平时赵云舒文雅端庄的模样,怎么都没办法把这两个形象联系在一起。

    叶应武摸了摸鼻子,床下贵妇,床上荡妇,极品。

    赵云舒并不知道这个家伙眼珠子滴溜溜转在腹诽自己,只是伸手按着小腹,俏脸上满满都是烦恼。毕竟这个时代生不出孩子全都怪女人,而且叶应武也用三个孩子的事实证明确实应该怪女人。更何况之前不怎么想要孩子的后宅一众姊妹,在被大皇子萌翻了之后,一个个对于孩子突然间有了莫名的冲动和向往。

    刚才叶应武说的话赵云舒听得一清二楚,虽然很想继续把这个家伙揍一顿,但是赵云舒不得不承认他说的确实是事实。赵家自从赵大、赵二开始,似乎就一直被血脉单薄这个噩梦缠绕着,尤其是到了南宋,别说兄终弟及了,甚至就连一个嫡系皇族都找不到,只能将宋理宗和荣王这两个皇族旁系拉来撑场子,结果谁知道宋理宗继续“不负众望”的没有子嗣,贾似道只能满脸黑线的又把荣王的儿子推上来作为皇帝。

    赵云舒她爹爹在别的事情上一窍不通,但是在那事上却是天赋异禀,就算是叶应武自以为强壮,也不敢一天和三十个年轻女人滚床单,甚至这么一场之后,依旧夜夜无女不欢,没有丝毫停下来休息两天、补补身子的意思,更可怕的是,叶应武看到的赵禥虽然脸色有些苍白显示他纵欲过度,其余并没有太多的不良症状。

    要知道这位大宋度宗可是保持这样的战斗力足足十年,方才因为“身体被掏空”而撒手人寰。这在所有荒淫无道的帝王当中也绝对算在位时间很长的了。

    然而以赵禥这个播撒龙种的方式,竟然就只有赵云舒、赵云微两个女儿,在另外一个时空也只是又多了七个儿子,还成功死了四个。而要知道历史上几个知名的君主,唐太宗、明太祖、清康熙都是子嗣成群。

    这么一说来,叶应武吐槽老赵家基因不行好像也说得过去。

    “那你倒是想个办法啊!”赵云舒凑过来,樱唇微翘,脸颊上的浅浅梨涡看上去分外诱人。

    叶应武困得哈欠连天,一时间对于佳人投怀送抱也顾不上了,就想抱着枕头好好的睡一觉。只不过不等赵云舒接着说,房门就被一把推开了,惠娘三步并作两步冲进来,当即就看到凑到叶应武身边的赵云舒,顿时伸手捂住脸:“你们两个光天化日之下,到底知不知羞?!”

    “惠娘,什么事?”叶应武微微侧头。

    惠娘哼道:“昨天晚上好像有个人答应了今天上街走走的,怎么现在就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了?”

    叶应武微微错愕,有些迟钝的扭头看向赵云舒:“某昨天晚上糊里糊涂的都答应什么了?”

    赵云舒一本正经的伸出手掰起手指:“答应惠娘逛街,然后游览洛水、北邙山,答应微儿出去吃好吃的,答应琼鸾姊姊去买一个上好的玉镯子······”

    叶应武顿时呼了一口气,猛地扯住被子将两个人裹了进去:“目标很大,那咱们就先定个小目标,比如先造个人!”

 第四百六十一章 议论声纷纷

    radx;

    再加上新一年秋闱临近,这些士子们也自然希望能够从别人那里吸收些营养,从而在秋闱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朝廷刚刚出来的行省制度,不知道兄台有何看法?”一名士子手里拿着茶壶,亲自为旁边的另外一名士子斟茶,脸上满是期待的神色,“兄台在咱们这些人当中素来以博学多识见长,对这行省制度想必也有不同的看法,可否说来听听。”

    “这有何难。”那士子也不谦虚,看到周围一众人把目光落在他的身上,当下里拱了拱手,“朝廷新颁布的行省制度,便是将天下划分为十二个行省,从而取代前宋的路制。要知道原来北宋时候天下有二十三路,即使是建炎南渡了也有十六路,现在偌大的一个大明仅仅分为十二个行省,必然会有人认为划定的地域太大了。”

    “此言不假!”旁边一名年纪大了一些的书生举起手中的折扇,“按理说划分的行省,越容易避免一家独大的态势。朝廷此举,令人不解啊。”

    “实际上朝廷之旨意,余能够揣摩一二,”刚才那士子等的就是这句应和,微笑着说道,“当初前宋划分天下为二十三路,为的是能够应对来自北方和南方的威胁,现在大明北伐胜利,震慑蒙古,向南又开拓南洋,只要陛下没有征伐之意,那么别人也没有办法打上门来。所以划分为十二个行省,正好适应现在这和平局势,既能够为朝廷省出一部分中上层官员用到其余地方,又能够统筹一大片区域的经济民政发展建设,何乐而不为?至于刚才说的有使一家独大的可能,这个倒是不用担心,朝廷的行政划分想来大家都看到了,各行省之间犬牙交错,很难形成割据之局面。”

    顿时一众士子纷纷拍案叫好。

    这士子是站在茶楼天井之中侃侃而谈,不只是一楼的这些士子,二楼雅间之中不少人也都走出来,凭栏听着。

    “这人说的倒是和夫君当初预想的差不多,”赵云舒微笑着举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秀眉微蹙,“这茶有些苦涩。”

    “唯有亲尝苦涩,方可不忘民间之疾苦。”叶应武装模作样的说道,“一直在深宫之中品尝那御用贡茶,会把胃口养刁的。现在某想起来了军中的大锅饭,还甚至怀念啊。”

    赵云舒哼哼了一声:“有本事你就去吃啊,妾身没有意见的。”

    叶应武没有和她置气,这丫头刚才在宫中被自己当着惠娘的面好好折腾了一番,现在还没有消气呢。当下里叶应武侧头听着楼下的动静,微微一笑:“言之不假,这个士子还是有几分见解,看的倒是透彻,不过从声音来听还是有些偏激,不甚谦虚稳重。但愿秋闱能够通过吧。”

    “夫君不想去和他争辩一番?”赵云舒有些诧异,按照以往叶应武爱才的性格,早就已经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