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暗黑大宋-第1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谬言!”

    “韩公,今天有一个外戚不知是不是因为听了坊间传言,心中不服气,要与下官比校投壶,或者射箭。下官没有同意。”

    “那个外戚?”韩琦皱了皱眉头。遇到了外戚,又要“一致对外”。

    “韩公,无妨,他也只是说一说罢了,况且坊间实在传得不象话,神兵天降都说了出来。下官只想说一件事,若无把握,下官从来不喜博彩,下官也会博,如那几战同样是博,不过最少有八成把握,下官才会博之。韩公,你小视了火药。”

    “老夫哪里小视,派人立即封锁起来了。”

    王巨要倒,你锁到铁柜里,还有屁的用!(未完待续)

第二九五章 四驾马车

    王巨本来想说的,但想一想说干嘛呢,反正韩琦也呆不久了,不如以后说。于是只问了一句:“那个新式器甲朝廷如何处置?”

    “那个,老夫交给各作去办了,也在汴水处置了几个水冲。”

    这个倒也没有做错,那个简易水冲机械主要就是借用水的力量,黄河水力更大,可落差太多了,不适易,放在汴水刚刚好,过了京城往下去开封县境内,一直到陈留县,汴水有多处湍急的地方。

    其实这个王巨倒是多担心了。

    不出来,这些重臣不会太相信,但出来了,他们也会利用的,只是利用得好与坏罢了。

    而且现在这个财政,也不是广置器甲的时候。

    王巨又说道:“如果韩公若是让下官领手郑国渠事宜,下官还有一个请求。”

    “何求?”

    “下官需要几个帮手。”

    为了找出这几个人,王巨花了一番心血。

    第一个人比较好找,杨蟠,写了不少诗,还有不少诗流传天下,甚至得到欧阳修王安石等人的欣赏。当然,王巨不会问欧阳修的。

    但眼下却有一个好机会,那就是省试在即,京城与王巨前年科举一样,来了无数举子。

    这些举子也象以前一样,相互交流,这一届进士也出了一些名人,如黄庭坚,如王安石的儿子王雱等等。王巨已拿到这个功名,也不大关注了。

    不过为了找到这个杨蟠,他刻意与一些士子交流。

    两年过后,此王巨非彼王巨,他愿意折节与士子交流,那个士子不激动?

    于是相互又谈了一些诗赋文章。考试心得,几问几不问,终于将杨蟠问了出来。而且此人现在正好调加京城任光禄丞。官阶比王巨也正好平级,无疑是做副使的好人选。

    第二个人乃是一个太监。但好在宋朝宫中的太监一直不是很多,王巨便溜达到东华门外,每天会有一些太监自此进出采办,王巨便随意地撞倒了一个外出的太监,太监要骂他,但看到他的官服,没有吭声了,王巨就用这个做借口。随意地交谈起来。结果很快得知这个叫程昉的太监由小黄门积迁西京左藏库副使,不在京城,而在洛阳。

    据说这个程昉人不是很好,但王巨却十分怀疑。

    现在是宋朝士大夫主政,只要太监稍稍不敬,马上就开始群起夹攻了。就算不大好,问题也不要紧,能合作多久?

    第三个人找起来很困难了,不过也有一条线索,他是二程的舅父。二程的学生很多的,这些举子中也有少数人同样是他们的弟子,王巨又用了一番心血。最后终于得知此人的下落,侯可,与王巨那个便宜师兄游师雄同在秦渭交界的小州仪州担任幕职官,不过侯可的官职略高一点,是仪州判官。

    还有其他几个人,比如周良孺。

    王巨是没办法找到了。

    除非韩琦同意让自己到中书翻看各个官员的记录。

    就是韩琦同意了,王巨也不敢这么做哪,那是找死的节奏。

    有了这三个人,再加上王巨那点可怜的记忆。以及一些可能用得上的知识,搭配火药。这个三白渠的重担就敢挑了。甚至比他当初到华池县把握更大。

    韩琦也没有想到其他,便问:“那几个人?”

    “下官想让泾原路仪州判官侯可担任泾阳知县。”

    “为何选此人?”韩琦奇怪地问。

    “若重修郑国渠……”

    “王巨。是郑白渠,准确地说是白渠,郑渠无法修了。”韩琦说道,但大家都没有太在意,反正都是那个渠吧。

    “那就是白渠,若修白渠,泾阳县最为重要,我的恩师有一个门生叫游师雄,与下官乃是同年进士,后来被调到仪州担任幕职官,偶尔与我书信往来,提到此人,说此人轻财乐义,为官清廉。白渠一旦动工,花销巨大,下官认为必须有一能臣监督。故有此举。”

    “这个也不难,”韩琦答道,两个官职差不多大小,顶多是一个平时正常的人事调动罢了。

    “我再想请一人担任副职,最好是光禄丞杨蟠。”

    “为何选他?”

    “他的职位正好能担任这个副职,而且此人写了许多诗,我略有些了解。”

    “王巨,一旦授命下达,非同儿戏,它是水利,非是作诗。”

    “下官知道,副职吧,若不利,下官可以写信通知韩公,然后韩公可以重新换人选。”

    “那就这样吧,”韩琦说道,何人行,何人不行,韩琦同样心中没底啊,又问:“还有谁?”

    “这么大工程,就要派一名内侍做都押或监押了,下官倒是听闻西京有一名内侍颇为能干。”

    “是谁?”韩琦也没有问他听谁说的,黄公公去了华池县,两人略有议论,很正常不过了。

    “程昉。”

    不知道这个人究竟好不好,不过此人很有意思,他在河北主持水利,确实有大功的,也确实是一名能臣,与太监无关,太监同样是人。不过这些大工程,总有受益的,也有受害的,于是受害的百姓准备到京城击闻登鼓告御状。这个太监急了,立派各知县阻拦,然后与这些百姓坐下来谈判。

    爷爷奶奶们,别告,咱们协商如何。士大夫们正眼红咱家功劳,一个劲往咱家身上抹黑,你们这一告,咱爱悲催了。

    但无论他怎么小心,最后士大夫还是一踊而上,抹黑墨水的,戴帽子的,拿绳子的,找鞭子的,最后又担心又害怕,郁郁寡欢而死。

    韩琦还是想不到其他,王巨说得也确实不错,这么大工程,朝廷必派一个太监前往,做为都监共同监管。调东也是调。调西也是调,所以王巨推荐了一个自己听来的似乎不错的太监。

    三个人选,都不算过份的要求。

    韩琦说道:“此三人老夫可准。不过你最好先下去看一看,然后进京禀报一个大约的执行方案。”

    “下官同意。不过还望韩公先将侯判官先行调到泾阳县,让他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并且在授命中也说明这件事,让他去了泾阳县后顺便留心一下河工。”

    …………

    王巨从韩府出来。

    天空依然落着雪,马踩在雪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王巨掸了掸身上的雪花。

    陆平问道:“韩公授命可下达了?”

    “大约差不多了,不过让我先下去看一看。”

    “他还是不放心哪。”

    “正是因为不放心,才开始慎重。”

    “那他原来干嘛让大郎主持郑国渠事务。”

    “原来嘛。那也是真的。”

    陆平与全二长都有些糊涂了。

    “不过那时我若下去,必会要钱无钱,要人无人。”

    “那用什么来修水利?”

    “也许韩琦还想象大顺城之战那样,用一路可怜的兵力对抗十万西夏大军。况且这是水利,成了更好,不成也能积累一些经验。”

    “天下那么那么多便宜事?”

    “人穷志短,人穷就容易起糊涂心事,国亦如此,国家穷了,或者苛民。或者企望奇迹的发生,包括各种以小博大。但这是水利,只能说如果聪明的话。每一文钱会用在刀口上,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所以我对他们说水中坝,江东圩,束水治沙,引水冲沙。”

    “什么水中坝,江东圩,束水冲沙?”

    “这都是好东西,可惜我就是讲了。朝廷也没那个财力办到。不过要感谢沈氏兄弟哪,给了我一个很好的例证。”沈披王巨不大熟悉。不过沈括王巨不要太熟悉。

    此人似乎在嘉佑八年中了进士,不知调到哪里当官了。主要王巨手中权利小,就连打听侯可三人,都花了好大的心血。不过提到了沈氏兄弟,王巨也好奇,若是自己这两本数学书推出去后,沈括会不会感兴趣。

    其实沈括就在京城,担任着昭文馆编校书籍的小官,也是王巨眼热的小官,别看官小,可是欧阳修嘴中无比高贵的馆阁官职。而且沈括听闻王巨的战功后,对王巨还产生了兴趣。不过他摸不准王巨性格,因此也没敢来拜访。

    最后王巨才知道,那个郁闷别提了。

    “我听明白了,大郎给韩公讲了一些高明的道理,于是韩公才开始慎重。一旦慎重,就不能轻易下授命了。”

    “二长子,说中了。”

    “这样说来,似乎不是一个好差事啊。”

    “那是,以前朝廷派了诸多官员下去重修,或见效甚微,或者胆怯,或者有劳无工。”

    “大郎为何还要答应。”

    “二长子,大顺城一战过后,我能不能与兵家脱离关系?”

    “似乎不能了。”

    “没有似乎,是绝对不可能脱离关系了,我争的只不过是一个文臣的兵家,而不能变成武臣。所以我想用此职转型,另外,若用兵在何处用兵?”

    “陕西,河北。”

    “河北顶多一些小冲突罢了,辽国也堕落了,哪敢用对我们大宋用兵?用兵的只是陕西。但陕西一个粮草充足用兵与一个没有粮草用兵,会有何区别?”

    “那个区别可大了。”

    “这样明白了吧,开始我听闻这个授职后,有些犹豫的,这是一个坑,一担任便跳到坑里了。不过后来细想,虽是坑,但为了朝廷,为了国家,跳一跳也无不可。但我只能跳一个小土坑,虽陷进去麻烦一下,最后还能脱身而出。如果是火坑,我就不能跳了。不怕苦,不怕累,但不能失败。若是原来的,十之*则是一个火坑,所以我做了种种,就是将这个火坑变成了土坑。当然,还会麻烦,但失败的可能性却下降了,而且也能全身而出。”

    三人都是贴心手下,王巨并没有隐瞒,将他的心路说了说。全二长子:“大郎一定能成功的。”

    “但愿吧。”

    雪却越下越大……(未完待续)

第二九六章 胡闹(上)

    “居然是这样的授命,”全二长子不服气地说。。。

    “难怪大郎多次说朝廷不是看能力看功绩,而是看论资排辈。”陆平也不服气地说。

    “勿得多说。”王巨喝了一声。

    也不能说论资排辈不好,政治确实很复杂的,即便抛除各方面的勾心斗角,也要考虑各方面利益的平衡。

    当然,如果只看资历,不看其政绩与功绩,那肯定是错了。但让一个十几岁的人主持大政,韩琦的勇气恐怕也不够,所以才有了这道授命。

    难道王巨对韩琦老实交待,不能将我当成十九岁的青年来看待?

    朝廷授命下来,以杨蟠为勾当郑白渠公事使,王巨为副使,程昉为都监,以及侯可为泾阳知县。王巨所盼望的四驾马车成功实现了。

    然而为了这个授命,群臣依然在争吵。

    于是韩琦为了平衡,便将王巨从正使变成了副使。

    一确实王巨年龄太小了,大家不放心。

    二杨蟠乃是谦谦君子,四十多岁,德操让大家放心,年龄让大家放心,以往政绩也不错,能力也让大家放心。

    两人地位一换,朝堂争执立即平息。

    不过张方平冷不丁地问了一句:“韩公,王巨甘心否?”

    可能几十年过后,大家对韩琦这道命令不会有异议吧。这么大的工程,难道不让一个老成的大吏下去主持,却让一个还有一年才到加冠礼的毛头小子主持?

    翻看史册,也没有类似之举。

    但实际认真分析呢?

    它的来由是章楶与王巨共同写的那篇奏子。

    当然。在大顺城之战来临之前。朝廷对陕西的眼光一起放在这一战上了。虽然拨出支援的物资不多。但在财政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并且在大家忽信忽疑的情况下拨出来的,也说明了朝廷重视。

    在那时,什么渠也不要想了。

    战后,韩琦再将章王两人的奏子翻出来,司马光与彭思永虽略有些反对,反对的力度不大,实际他们反对的也就是反对王巨。而不是郑白渠,或者郑国渠,三白渠,或者未来的丰利渠本身。

    为何?陕西粮食太悲催了,一旦这个郑白渠重修成功,那将为陕西带来一个大粮仓,就不算为军事打算吧,为了百姓,这个粮仓也有巨大的作用。

    甚至有的大臣不知道国家财政苦逼到了极点,水土恶化到了极点。反而认为既然汉唐能利用好郑国渠,为什么财力充足数倍的宋朝为什么办不好这件事。

    为什么古代汉中为天下甲富。郑国渠也!

    那么是不是韩琦要挑起这个责任?非是,若是失败,他多少会挑起一部分责任,但不会太多。因为韩琦慎重地考虑了很多天,又慎重地再三问起王巨,王巨说行,韩琦甚至还答应了王巨的一些“无礼”条件,所以即便不成功,主要责任是王巨的,而非是韩琦。

    朝廷将正副使一换,许多大臣满意了。

    但是王巨不能作为正使,手中的权利便有限了,而且因为资历之故,他更没有权利让杨蟠听从他的意见。这会无限地增加失败的可能,王巨担着极大的风险,朝廷却将他的权利压缩,王巨岂能甘心?

    彭思永道:“可依庆州之战故事,蔡挺为知州,王巨为知县。”

    张方平没有再说话了,毕竟这道授命得到九成以上大臣认可,而且大顺城之战,是王巨最早察觉,但朝廷岂能让王巨担任庆州知州?因此派了蔡挺前往庆州。况且杨蟠也是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