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暗黑大宋-第2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王巨就没有再说了。

    今天说得够多了,再说反而是画蛇添足。

    因此只补了一句:“陛下,实际这些问题都不要重要,派一人去陕西即可。”

    “谁?”

    “韩琦韩公。”

    “他啊……”

    “他终是先帝的从龙功臣,故此陛下欲罢他相位时,有许多大臣默不作声。用他去陕西,一是表示陛下的宽宏宽厚,此乃我朝立国之本。二也是人尽其用。”

    赵顼默然良久,最后还是点了点头,确实此时让韩琦去陕西,无论资历或者经验,乃是最好的人选。

    其实王巨是害怕了,似乎他记得怀宁寨一战种谔只干掉了西夏七八百人。

    没办法,那时种谔手下都是步兵,西夏人数多,还多是乌合之众,因此一战即崩,然而他们都是骑马来的,想杀敌,追不上,怎么杀?于是得到了大量物资,人数倒没有杀掉几个。

    但因为王巨的推动,在大顺城得到大量战马,要命的是在王巨坚持下,虽然蔡挺保留了一些战马给环庆路军士用,其他的却尽数交给周边各路骑兵与蕃骑,而不是放在牧监当一个昂贵的玩具。

    青涧城在最前线,也分得了好几百匹马,种谔岂能将这些马糟蹋,立即组备了两整营的骑兵。加上折继世又带来了一些骑兵,因此这次杀伤敌人人数更多。不过总的来说,骑兵数量还是少,因此追了十几里就没有再追了。

    可就是这样王巨仍会害怕,万一因为自己推动,韩琦不去陕西怎么办?与绥州关系不大,但有郑白渠啊!

    想一想韩琦往长安一坐,司马光还敢叽叽喳喳吗?

    赵顼不再谈话了,得立即回去下诏书。

    得召韩琦,得换人,将陆诜换掉,还有郭逵离开了渭州,朝廷让蔡挺顶替郭逵前去了渭州,诏书才刚刚下达,然而又由谁顶替蔡挺去庆州,还没有商议好呢,这也不能拖下去了。

    王巨微微一笑,继续埋头修这本算术书。

    忽然一中年人走了过来,问:“汝可是保安王巨子安?”

    “正是,请问阁下?”

    “我是泉州吕吉甫。”

    “原来是吉甫兄,幸会幸会。”王巨拱手道。吕惠卿哪,能不得罪最好不要得罪。

    “岂敢,子安之才,天下人都在传颂。”

    “我岁数小,莽撞行事,侥幸得功,岂敢说什么之才。”

    “子安,刚才我看到你与官家谈了很久,难道是那几个新法?”

    “不是,是关于绥州的事。新法,我哪里敢说什么新法。”

    “是啊,国家积重难返,想要改良,十分困难。但根治也可以,不过不可能实现的。”

    “根治?”王巨吓了一大跳,就是王安石来了,也不敢说这个大话。

    “你看,”吕惠卿随便抽出一张宋朝的地图,用手指着一处:“它就是根治之策,不过不可能了。”

    “长安,根治之策,长安……迁……”王巨这回真吓了一大跳。算是根治之策吧,可那才是捅破了天!(未完待续。。)

第三五六章 世袭

    “吉浦兄,请坐。。”王巨客气地说道。

    眼前这个人,历史对他的评价是贬大于褒,主要就是那次对王安石的背叛。但那次背叛对于王巨来说,也不算什么。相反的,此人执行能力当之为天下第一。

    不论远见,只能执行,王安石都不如他。

    但这个才能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伤敌,用得不好就会伤己。就象王韶与薛向,王安石想让他们做一个听话的傀儡,能成吗?

    “吉甫兄,什么时候在这里就职?”

    “与子安一样,才调到这里,与君乃是一样的差职。”

    吕惠卿大的情况王巨知道,可这些小的细节哪里清楚,然而不妨他能想像,这一想,立即察觉到江宁那个人的背影。但这个王巨是不会说的。

    就象刚才他很想说三句话。

    第一句话乃是大牲畜,全国想提高粮食产量,离不开这些大牲畜。但现在很悲催,大家都不愿意养,省怕将自家的户等提高。那么为什么不能象自己在华池县所做的那样,大牲畜不计入财产统筹。

    别看缺起来时会严重,然而养起来同样会很快。他还记得前世小时候农村到处都有耕牛,结果随着收割机与耕耘机器陆续出现,仅是很短几年时间内,几乎就看不到耕牛了,就好象突然消失了一般。那没关系,是科技进步的产物。现在上哪儿去找收割机?

    所以得出台一些政策保护,那么隔了几年后,大批大牲畜便陆续出现了。

    不过现在经济这么紧张。连赈灾都没有钱。河北山东的旱灾自顾自。陕西的卖僧牒。一旦不将大牲畜计等,那等于无形中减少了许多税务与徭役,哪里能通过哦?

    实现不了的,王巨永远不说。

    这得留在以后,也许明年,也许后年,看情况再说。反正小皇帝对自己还是很信任的,想说的机会多多。

    第二句话就是他在提到对待边境西夏各蕃部时。他很想说一句话,政治也是如此,拉拢分化镇压,交易与互相妥让。这才是政治的真面目!

    比如他自己,不顾那一个大臣,看到了立即行礼呼公。反正他岁数小,官职低,这样做很正常。不过正因为这种礼貌与谦逊的样子,大家对他印象不错。包括张方平、王珪,更不用说韩氏兄弟了。因此呢。司马光跳来跳去,呼和他的人不多。然后王巨矛头便对着司马光一个人反击。这也是一种拉拢分化镇压。

    其他的人一起不交恶。只与司马光一个人交恶。

    政治上也是如此,实际王安石起初战友很多的,但到最后呢。且不说薛向王韶这些人,有的人起初也想变法,将国家弊病革除,很多,如小苏,韩氏兄弟,王安石没有及时安抚。还有一部分是想拍马屁上位的,如程氏兄弟,怎么程氏兄弟是马屁精?不错,他们起初就是马屁精,别要将他们的文章当真了。不过这些人力量也不小,王安石又未及时拉拢。以及一些人在观望中,这些人中虽思想保守,但德操还可以,其中代表就是范纯仁。王安石没有开诚布公地与他们交谈,用国家未来这个强大的命题说服他们。

    然后呢……

    否则用一些手段拉拢,再用交易去分化,将这三拨人心拧起来,最后还能剩下多少大臣在跳?会不会有后来的故事?

    王巨又没有说,因为说了,赵顼也未必有这个能力做到。

    相反的传出去,自己真成了司马光嘴中的心机深沉的小人。

    当然,王巨所说的非同小可,为什么宋朝这么弱呢,难道将士怕死吗,不怕死啊,将士不怕死,却如此之弱,岂不是大问题?

    国家为什么有这么多问题呢,难道是百姓笨吗,不笨,难道是百姓懒惰吗?不懒惰。百姓不笨不懒惰,国家却是积贫积弱,岂不是大问题?

    实际也如此,王巨记得前世上学时学过一句,地大物博,扯蛋么。

    中国地方大,但能称为物博吗?可怜若大的地方,能适合耕地面积仅占百分之十几。就是这百分之十几,也是百姓一点一滴开垦出来的,北方缺水,并且多山。南方倒是不缺水,却到处是沼泽湖荡子。就是铁矿,还多是贫铁矿。正是因为有这群人,将高山变成了梯田,将湖泊沼泽变成了围田,将沧海变成了桑田,才生生创造出“富饶”之地。

    有了这样的兵,有这样的民,国家却出现了如此严重的问题,那不是军民之错,而是统治者之错了。

    所以赵顼听了他那个西方人的冷笑话,不觉得好笑,反而心情更沉重。

    但这个说得隐晦,王巨没有说明。主要就是怕争议,况且他现在这个年龄与地位,也不当由他来说。

    第三句话更不敢说。

    但这句话就与迁都长安的用意十分类似。

    “吉浦兄,为何想起这个?”可怜的,王巨用了这个,而不是用迁都一词。

    吕惠卿扬了扬手中的一册旧唐书。

    “哈哈哈,”王巨不由乐了。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好几次伟大的迁都。商朝的那次不算,太遥远了记载不大真切。

    因此快要亡国的迁都也不能算,那是一种无奈。例如东晋与南宋。

    还有一种为权臣把持朝政的迁都也不能算,如曹操将东汉都城迁到许昌。

    真正的迁都有好几次,比如孝文帝的迁都,他的目标就是汉化。没办法,那时的汉人还有着汉朝的骄傲,冉天王就不说了,各大汉人豪门同样瞧不起这些鲜卑人。不汉化,不融入到汉人体系中,北魏就无法统治中原。

    应当来说。他做成功了一半吧。最不成功的就是元朝。几十年。回大草原了。最成功的是满清。

    后来的明朝。

    朱棣迁都用意也不是天子御国门,他不迁都,呆在南京不行哪,能坐稳那个位子吗?于是将首都迁到了北京,这才是真相。但后人扯得远了,有人说迁得好,天子御国门,多威风啦。有人说迁得不好。北京一破,明朝灭亡了。中国没有了。

    为什么说中国没有了,不错,满清疆域更大,因此袁老师再三贬明扬清,然而再认真去想,明朝虽然不及宋朝开明,但也不完全闭关自锁,包括西洋来的火器,立即学习。包括大学士内阁次辅徐光启,不仅学习西洋传来的科学。自己还投身于天主教,将学来的东西编写成书印刷,让天下人学习。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即便与西洋会有些差距,但应当不会太大吧。

    因此中国的拐弯点就是这个北京。

    但与天子御国门有多少关系呢?真相是一点关系也没有,北京不是满清攻破的,而是李自成攻破的。并且李自成造反,将中原防御工事与军事扫荡一空,由是明朝连一个回旋余地也没有了。否则那么多皇子皇孙,选一个代理人,当真那么困难?那么以满清的兵力,节节受阻,能打到哪儿?

    另外就是武则天这次迁都。

    她的迁都乃是做皇帝,在长安是做不成皇帝的,哪里是关陇门阀所在地。

    以及一次未成功的迁都。

    赵匡胤临死的那一年,视察洛阳,并且洛阳城墙一起由赵德芳的岳父焦继勋修好了,还修了一些河渠,也就是迁都一事都安排得差不多了。但在这时候遭到赵匡义的反对。

    由是传出一番话,赵匡胤说开封无险可守,想要宋朝长久,王都一是长安,回旋余地太大了,就算北方游牧民族攻破中原,洛阳,再拿下潼关、长安,宋朝各方面早准备好了防御,那么局面再坏,也不过是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次之洛阳。洛阳不及长安之险,但前面好歹还有一个虎牢关!

    这里还有一个背景,当年的开封远不及现在的开封,虽是好几个分裂王朝的首都,虽然在后周繁荣起来,但不过那么一回事罢了。因此就是迁都长安,压力也不会那么大。

    赵匡义却说了一句,江山在德不在险。

    似乎有理似乎无理,如果每一朝代能真正做到德被天下,就是迁都北京又有何妨?但可能吗?

    最后赵匡胤没有作声,然而也没有迁成首都。

    实际这里面的背景不是这两句对话,赵匡胤迁都,乃是赵匡义在开封经营多年,让赵匡胤担心了。赵匡义之所以成功,乃是一迁都,涉及到的利益太大了。特别是后来所谓的“朔党”,王都一动,他们家离首都就远了,离首都越远,后人进入政治圈就越难。那么他们甘不甘心?

    于是赵匡胤选择了最小的代价去洗劫赵二的势力,那就是扶持赵三上台,然而赵三还没有上台,那个雪夜,一把玉斧的影子,让宋朝从此产生质的转变。

    赵大死与不死,宋朝命运肯定是截然不同的,至少两次北伐不会败得那么惨。

    王巨又看着书上那段武则天迁都的记录。

    这招很狠很具体。

    国家种种危机,主要就是集中在朔党这个既得利益上。

    一旦将首都迁到长安,离朔党势力范围远者两千多里,近者也有一千多里,不用十年二十年,朔党势力也就渐渐淡化了。顶多变成明朝南京那样的遗老,虽在当地有影响,但不至于操给国政的走向。

    不过太难了。

    赵匡胤想迁都时,西北西夏还未崛起,现在想要迁都,必须灭掉西夏。

    想要迁都,必须重修到达长安的种种水利,甚至因为水土极度恶化,必须要强行开挖三门峡,拨掉那根砥柱。

    这还不算最难的,最难的依然回到了原点,那就是一旦迁都,朔党势力会掀起怎么样的反扑?现在想找理由太简单了,那不是江山在德不在险,比如水利,比如这么多百姓的安置,比较会花费多少钱帛。

    所以包括范仲淹提出迁都洛阳,都在反对声中失败。

    范仲淹道理很简单啊,迁都长安,那个困难太多了,三门峡这一关就绕不过去,再到渭水这一关又绕不过去。随后还有关中的水土破坏又绕不过去。西夏人之逼更绕不过去。

    但在洛阳没有这个问题,将洛水修一修,运输就不会那么太困难了。

    然后再将虎牢关修起来。

    有了山河之险,国家就不需要那么多禁兵拱卫京城了。

    看看现在,即便王巨的提议,也只是将禁兵迁于城外,而不是远离王都。不然万一敌骑来了,怎么办?

    在这个平坦的广大地区里,如何置虎牢关潼关,因此必须常年累月以驻扎大量禁兵。

    然而迁于洛阳,就可以渐渐淘减禁兵,替国家将沉重的包袱轻一轻。

    那为何最终会失败?那就是朔党势力的影响与损失。

    “吉浦兄,太难了。”王巨又说道。不过他也能明白吕惠卿的用意,不知道他从那条渠道进入馆阁的,但王安石未至京,吕惠卿依然默默无闻,馆阁里官员虽贵,但很多的,也不是吕惠卿一个人,就是在集贤殿里管理藏书或修校书籍的官员就有二十多人。如果不是吕惠卿今天自我介绍,王巨都不知道吕惠卿也来到集贤殿。

    因此他可能看到了赵顼与自己语良久,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