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三司使-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来逐步演变为度支使。

    2、盐铁使。

    中国唐代后期主管盐、铁、茶专卖及征税的使职。

    盐指食盐的生产及专卖;

    铁泛指矿冶(包括银、铜、铁、锡等)的征税。盐铁使后与转运使合为一职,称盐铁转运使。

    玄宗开元元年(713)﹐检查全国盐铁之课﹐按定额征税。安史之乱起﹐军用浩繁﹐肃宗干元元年(758)﹐第五琦以度支郎中兼御史中丞为诸道盐铁使﹐这是盐铁置使之开始。此职也多由宰相兼任。

    3、户部使。

    户部使是由户部下属的户部司演变而来。户部司本身是掌管天下户口,后来在开元末期和天宝初期,逐步演变为可以向地方征税的机构。后来有逐步掌管:除陌钱(交易税)、外官捐献的三分之一职田、空缺官位的俸禄职田钱。并用这些钱来给京城百官开支俸禄。兼任此职者,拜相机会极大。

    身兼三使者,自然是宰相。

 唐代官职“散阶”与“阶、职“分离制

    在唐代的官僚等级制下,“散官”与“职事官”判然两分。

    在职事官之外,存在着文散阶和武散阶序列,它们分别由文武散官构成,被称为“散位”、“本品”或“本阶”。“阶”就是散官,它与“品”分列,是从属于个人的位阶,也称“本品”。《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一》:

    凡九品已上职事,皆带散位,谓之“本品”。职事则随才录用,或从闲入剧,或去高就卑,迁徙出入,参差不定。散位则一切以门荫结品,然后劳考进叙。

    就是说百官群僚都拥有着一个“散位”,以此“本品”来标志其个人身份。学者概括说:唐代以散官定官员班位,而以职事官定其职守。

    散官与职事官的品级不一定一致。有低级散官而任较高级职事官者称‘守某官’,有高级散官而任较低级职事官者称‘行某官’,待遇则按其散官的品级。散官按资历升迁,而职事官则由君主量才使用。所以常有任重要职事官而其本官阶──散官仍较低的情况。

    换句话说,唐代所谓“本品”与职事官是两分另立的。职事官“随才录用”,迁徙不定;“本品”则依“劳考”而稳步上升。

    作为“本品”的散官与职事官都用九品三十阶来确定高下,二者的品级经常不相一致,为此还发展出了“行”、“守”等术语以规范之。在入仕之初,官员首先获得的是本品;

    在任满解职的时候,这本品依然维系着官员个人的身份地位;在授予职事官时,本品的高低是必须考虑的因素。由这种“本品”制度,一种“跟人走”而与职位分离的等级序列,就清晰无误地摆在我们面前了。

    如果与若干年前我国实行的“行政级别”相比,“本品”的差异,不过是其各个等级都系以官称而已──但也正是为此,它每每令外行不知底蕴。然而这些官称,诸如某某大夫、某郎、某将军、某校尉之类,其实只是级差的“符号”。

    要是拿“本品”与军衔制相比,二者就异曲同工了:军衔的各阶都系以名号,诸如大将、上校、中尉、下士之类。

    “阶职分立制”之名:“阶称代表一切文官之共同身份标准,职称代表各官府个别职务性质及权力范围。运用之法,是依出身及考绩定‘阶’,以才华及能力补职。

    有职者必有阶,阶从职司中考核升进,职从进阶而调迁。虽并任而分立。故称‘阶职分立制’也。”入仕者最初所获和考课所升迁的品级都是“本品”,进而还有众多的权益待遇曾与“本品”直接相涉。

    有人胪列有薪俸、给田免课、刑罚、班序、车舆、衣服,以及致仕、封爵、置媵、营缮、丧葬、谥议众多节目。

    在乾封元年(666年)之前,在京文武官的防阁、庶仆、俸料都依散阶而定,此后才依照职事官发放;至少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之前,官僚的资课仍依本阶。

    有人认为,唐律中“散官”指不带职事官而仅仅拥有散阶者,而所谓“某品职事官”,实指同时拥有散阶和职事官者,其诸多待遇仍然是以散阶为谁。

 第一章 天宝五年

    天宝五年,三月初九。

    上午,长安兴善寺,方丈禅房。

    “智了,为师此去岭南,非二三年不能回来。你是大师兄,本寺的一切事务就由暂你负责,你要好好照顾寺里的一切。”

    说话的是本寺方丈老和尚释无风,他五十余岁,一脸和蔼之色。前面蒲团上坐着他的大徒弟智了,年龄只小他七八岁,约四十二三。

    只见智了双手合十恭敬道:“师傅,弟子一定谨记,请师傅放心。弟子保证,师傅回来时,寺庙绝不会少一文钱、一个弟子!”

    “善哉!善哉!佛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智了,你万不可执着于钱财,应常怀菩提善心,渡己渡天下人!”释无风点点头。

    这个智了,什么都好,就是放不下钱财之心,很是可惜。不过偌大的兴善寺,僧众及常驻居士百余人,田地八十余顷,除了他,别的弟子倒未必管得下来!

    “你出去吧!”

    “……”

    智了站起身,双手合十行礼,转身出门。刚走了两步,却又被师傅叫住:“智了,你速去把那位大病初愈的杨举子叫进来!”

    “是!”

    智了脸色瞬间变得有些难看!这个杨游,在本寺一住就是四五个月,身无分文。上月一常大病,差点死掉,亏得师傅请了医生来,救了他一条命,可前后倒花了寺庙将近五贯钱!

    哎!师傅真是菩萨心肠!不过本寺还有这许多人要吃饭呢!他又不是我释迦弟子,要都这样白吃白喝,寺庙如何维持?

    心里虽然这样想,可是师命难违,他也只得赶紧去叫那杨游。

    后院西厢房,一个二十余岁,衣衫单薄而破旧的年轻人正坐在门前晒太阳,正是杨游。

    只见他俊秀挺拔,嘴角略带微笑,只是脸色有些苍白无色。

    天气变幻无常,前几日下雨,这三月的天气倒突然变冷了。

    看见智了走过来,杨游赶忙站起来,满脸堆笑:“大师兄,怎有空来此?”

    他现在寄人篱下,可是不敢得罪大师兄。

    智了脸色很不好看:“杨游,师傅叫你立刻过去!对了,你好歹已考中明经,不过要六年后才有机会参加吏部铨选做官。我看你身体也已痊愈,准备何日启程回乡啊?”

    “回乡?不瞒大师兄,我家乡没有一个至亲,不准备回去了!”

    智了一听,火冒三丈:“不回去了?你身无分文,在京城如何立足?加之你未受戒,连居士也不是,常驻本寺,怕是有些不妥吧!”

    杨游知道他对自己很是讨厌,不过自己如今寄人篱下,暂时也只有忍着,好歹还有方丈老和尚罩者自己呢!

    “大师兄,我身体再好些,出去随便找点事做,混一碗饭吃应该不成问题!”

    智了不再说话,只是冷笑几声,示意他赶紧去见方丈,便转身离去了。

    杨游快步走进方丈禅室,见着老和尚正闭目数手上的念珠。他普通一声跪在蒲团上,开始磕头。

    一直磕了九个头,老和尚才微启双眼,面带微笑:“嗯!杨游,你好得差不多了吧?”

    “多谢师傅救命之恩!弟子已经基本痊愈。”

    “你从遥远的东边来此兴善寺,为师与你相遇也是数劫之缘。你虽然不是释迦弟子,我还是要送你一句话,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释迦文佛之言,你不可忘记!”

    杨游浑身一震,遥远的东边而来?数劫之缘?难道师傅已经得道,看出端倪来了?

    “师傅,弟子家在河东平阳郡,也并不算太远!”

    “远近未必就单看路程!有人日日在你身旁,可你倒觉得他距你千万里之遥呢!”

    “……”杨游不敢说话。

    “我明日即去岭南,几年后才回长安。你今后要好自为之。如果智了有对你不周之处,你不要在意。所谓‘福兮祸兮’,人生自有定数,说不得的!”

    “师傅,岭南多瘴气!师傅还是不要久居该地才好!”

    “哎!地藏菩萨还要渡尽地狱众生呢,这岭南又算什么?”

    “师傅渡人无数,何不收下弟子?”杨游一脸诚恳,真心想拜师,他赶紧又磕头。

    老和尚点点头,又摇摇头,叹道:

    “你入不了释门!我看你印堂血气翻滚,杀心太重,将来或许以杀伐为业也说不得!不过一切都是定数,任谁也难以改变。你常怀善心即可,不可胡乱杀人!”

    杨游心里一跳,以杀伐为业?老和尚怎的如此讲?难道我要从军?

    “这一串念珠我送予你!待你心情烦躁之时,拿出来数一数,可以平心静气,对你的身体大有裨益!”

    “多谢师傅!”杨游接过念珠,心头一热!

    “我还有一个孽徒,名叫智远。此人倒有些修为,只是财色之心未泯,已经还俗,名叫史敬忠。今后你有事也可找他,不过他喜妄语,易泄露天机,惹来麻烦。你知道,这官场不比其它,有时不慎失一言,就会满门被诛!一定要谨慎为上!”

    “弟子不敢忘记!”杨游当然知晓,这史敬忠既然口风不牢,还是远离为上。

    “你出去吧!”老和尚又闭上眼睛,嘴里念念有词,不再说话。

    “是!祝师傅一路顺风!”

    “……”

    看着杨游远去的背影,老和尚又把眼睛睁开,轻声叹息!要不是杨游,天下怕是要死更多人呢……

    ……

    兴善寺,西厢房。

    杨游躺在床上,开始思考下一步的打算。从二十一世纪来到这大唐,真让他很不适应。

    杨游前世是学中文的,在一家国企办公室工作,三十七八岁了,只当了个组长,连副主任也没混上。一晚与领导一起陪贵客喝酒,被领导忽悠着多喝了半斤,结果给醉死掉!

    醒来后,已到千年之前,附身在这个杨游身上。此杨游二十岁,河东平阳郡人,家里面并无一个至亲,只有一个远房的表叔。他那远房表叔对他倒也很不错,一直照顾他。不过几年前他与人外出经商,一去数年杳无音讯。

    对他半年前带了四贯钱,只身来京赶考。到了京城,却只剩下两贯钱。

    今科参加明经考试的举子一千三百多人,知贡举的礼部侍郎达奚珣发善心,按照十分之一录取,一下就是一百三十多人。他运气还好,居然最后几名把他录取上了。

    不过他砸锅卖房子换来的几贯钱,尽管省得不能再省,也不到两个月就花光。最后大冬天只得权且在兴善寺居住,好在方丈老和尚对他还好,让他白吃白住。

    二月中旬发完榜后,他一时兴奋,满京城转了转。不料由于衣衫单薄,竟偶染风寒,一病不起,滴水不进,高烧昏迷五六天,大师兄已经准备好棺材了。

    谁知他一直不断气,到第七日,方丈老和尚找来的医工一剂还魂汤,居然把他救了过来!当然,醒过来的是另外一个杨游了!

    不过他虽然明经及第,却并不能马上做官,依然穷困潦倒,衣食无靠。发生这种情况,与唐代科举制度有关,其与明清科举有很大不同。

    这唐代科举分常科、制科。常科是一年一考,其明经、进士等科目得中后,只是取得出身(做官的资格),并不是马上有官做。要等几年后(进士一般三年,明经五年或六年)参加吏部铨选,才有可能派官做。当然个别皇亲国戚、显贵之人除外。

    制科是皇帝不定期开考的科目,一般考上后马上有官做。不过参加制科的举子,绝大部分是明经、进士已经得中举子,得中的难度极大。

    制科可以连中连考,每中一次,成绩稍好都会加阶。

    考上制科后,是不允许再考常科的,因为制科是皇帝特批的科目,得中者相当于天子门生,考试级别最高。

    ……

    哎!这老和尚走了,大师兄十有八九会赶自己走,该咋办呢?这还有六年才有机会参加吏部铨选呢!如今自己身无分文,这六年何以谋生?

    打小工?这是大唐,已经得中的举子去做下贱的小工,搞不好连出身都给取消,就得不偿失了。所谓“士农工商”,士人的地位是最高的,尽管自己一个普通百姓,要本阶入五品高官才能够进入“士”籍。但是在老百姓眼中,也算“士”人了。

    (唐代实行散阶、职事官、勋、爵制度;勋、爵暂不说。散阶与职事官一样为九品二十九就阶。这散阶,指的是自己本身的阶品,获得的途径很多,比如科举也是一种途径。今后根据你的工作成绩和年限提升,与你终身相伴;

    职事官相当于你担任的职务,比如县令、县尉等。这个职事官不一定任何时候你都当得上,也许干几年就会歇几年在家侯选。本阶与你所干的职事官品级并不一定相同,可以高于职事官,也可低于职事官。唐代中前期以散阶为重并计发俸禄;后期俸禄虽然按照职事品发,很多福利待遇人仍然以散阶为准,比如荫子孙等)

    教书?也不行!这时私学还没有兴起,人们都是入州学、县学,哪会有人把孩子送给他教?

    哎!这身无分文、无家可归,真的成了“丧家之犬”了!

 第二章 算账

    杨游思来想去,半天不得要领。

    午餐钟声想起,杨游顶着和尚们的白眼,按时到食堂吃饭。吃完以后,眼见春光明媚,和风习习,就出了寺庙,到处转一转。

    也许外面会发现机会也说不得!

    兴善寺位于长安靖善坊,这里到东、西两市距离差不多,都很远。唐代实行颇为严格的“坊市”制度,买卖必须进“市”,晚上所有人回“坊”内居住。

    每一坊都有坊墙围起来,坊有四个坊门,一个坊就相当于一座小城。坊外自然就是大街,一般除了元宵节外,晚上大街都要宵禁。这与后来宋、明、清截然不同。

    杨游转悠半天,进出来往的人倒是多,可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