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元末之雄霸天下-第1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这些走出去的考生拿到纪念币之后,顿时激动不已,此时心中的任何情绪都没有了,在他们看来,能够参加这场考试就已经是非常有意义的了。
至于发放试卷,这也是刘明远的一种宣传,让科举的话题继续延续下去,尤其是科举考试试卷传开,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同时刘明远也已经开始印刷这次考试的全部试卷,然后在市面上流通,并且要求《金陵诋报》开始报道科举考试,刊登试题,还有后续的中榜士子等。
刘明远估计这些试卷很快就会在中华大地上传开,毕竟这次科举的影响力非常大,加上试卷大量流通,尤其是非怀远军治下的士子文人们看到这些,毕竟会大为激动和感慨。
此时天下一片大乱,但是在怀远军之下,竟然举行了科举考试,而且从考试的内容和方式上可以看出,这是效仿唐宋科举,也是天下文士子们向往的盛世。
这样的宣传和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就像《金陵诋报》一样,此时已经在很多非怀远军治下传开了,刘明远知道这是最好的宣传,也是提升影响力的最好方式。
随着考生陆续走出考院,渐渐地考试也全部结束,在最后一份试卷收上来之后,考试也全部结束。
随后就是阅卷了,在阅卷之前,是由考务人员进行誊写试卷,将试卷上面的策论誊写下来,然后在交给主考官阅卷,至于那些填词的题,都是标准答案,就可以由考务人员来批阅了。
刘明远留下了朱升、叶琛、章益、刘仁本,还有金陵学院的十几位才学出众的学者在考院判卷,最后在按照成绩进行最后的赛选,再由刘明远制定各科的录用人数。
毕竟初试试题很简单,所以正试中有很多成绩应该不是很理想的,根据朱升的判断,四千五百二十一名考生,正试成绩能够取得上成的应该在一千人左右,最后录用的人数也将在这一千人左右。
随着阅卷的开始,金陵城中也开始陷入了一片热论之中,随着试卷被大量印刷装订成册出现在市面上,同时《金陵诋报》也全篇地刊登了全部的考试试卷,于是金陵城中的大街小巷都在议论这次科举考试。
状元楼更是成为主战场,各方学子都在这里议论这次考试,出题怎么样,试题难度等,最终众人给出的结论就是考试非常成功,完全恢复了唐宋科举,并且在唐宋科举上还有创新,考试变的更加简单明了,试题出的也非常好,考察的都是传统的儒家思想,没有生僻怪异的考点。
一时间金陵城中一片热烈,百年不见的科举考试又回到了世人面前,很多士子和儒生们甚至喜极而泣,激动不已。
同时众人也开始等待阅卷完成,等到放榜的那天,整个怀远军之下也全部陷入了对科举的讨论之中。
而且随着《金陵诋报》和大量印刷成册的考试试题传开,很多非怀远军统治下的儒生们看到这些之后,也是激动不已。
这就是刘明远非常期望看到的场面,此时天下士子已经全部归心到刘明远这里了,这也是这次科举所要取得的目的,而且阅卷也很快完成,刘明远也根据情况制定了各科的录用人数,然后大榜也公布了,顿时又在金陵城引起了一阵轰动。
第187章 大榜公布
随着金陵科举考试结束,紧接着就是大榜的公布了,在一阵等待之中,朱升他们也完成阅卷,并且将最终各科目成绩上成的考生试卷摆到了刘明远跟前。
五科考试,一共参加的考生为四千五百二十一人,五科中进士科占据了两千一百人,占据了将近一半,成绩上成的为五百七十二人,占据了将近四成,也在朱升他们的意料之中。
刘明远在开考之前,也将五科中的策论部分的分值调低了,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不在测策论上因为观点的不同,产生重大分歧的时候,从而让阅卷人根据自己的喜好,给出巨大的分数差异,也是为了保证非程朱理学学子们也可以进入上成成绩之中。
明经一共有一千二百一十一人参加考试,成绩上成的为三百九十二人。明经考试出题也非常中规中矩,所以让考生取得好成绩就非常容易,因为明经就是考察对经书的记忆和理解。
这次明法考试也一改历朝历代的鸡肋,这次参加考试的考生一共有一千七百五十人,成绩上成的为四百二十七人。
主要原因就是大量陆氏理学和浙东学派的士子们参见了明法科,让明法考试的人数仅次于进士科。
至于明算和明字,一共才有五百四十人参加考试,其中一百三十七人取得上成。
各科成绩上成的考生加起来一共为一千五百二十八人,朱升他们又将这些人的成绩按照三等排列开,然后放在了刘明远的案前,最后的定夺要由刘明远确定。
刘明远对于这次科举已经非常满意了,尤其是参加明法科考试的考生人数之多,大大出乎刘明远的意料。
随后刘明远也不吝啬,一千五百二十八人,录取一半,也就是七百六十四人,其中进士录取二百八十六人,明经录取一百四十六人,明法录取二百六十三人,明算和明字录取一百三十七人。
而且在这些录取的考生中,其中有三百二十多人是出自金陵学院的,占据了将近一半。
随后刘明远又钦点了进士科甲等三十人,明法科甲等三十人,明经科甲等十人、明算和明字科甲等各五人,参加殿试,赐予“天子门生”。
只是此时刘明远还没有称帝,于是这个所谓的天子门生就没有直言出来,但是世人都清楚殿试的意义。
而且刘明远也一改之前进士科殿试的传统,改为所有的科目甲等都可以参见殿试,一时间也让世人议论纷纷,但是很快世人就被公布榜单之后的欢喜所吸引,因为刘明远一下子录用了七百多人,可谓是前所未有,让天下士子们激动不已。
随后,在一切确定之后,大榜也公布了出去,五科取士,一同录取了七百六十四人,顿时让金陵城彻底炸开了锅,中榜的士子们欢喜激动,没有中榜的人虽然有些失落,但是看到这么高的录取,心中也有了信心,下决心努力读书,三年之后再来。
刘明远一下子录取了七百六十四人,可谓是前所未有,纵观历朝历代,还没有这个数字,暴元更是每次科举制录取几十人,甚至更少,此时都已经停止科举了,一切官员都是蒙古亲贵。
消息一传开,天下顿时沸腾了,很多文人士子们激动的热泪盈眶,他们纷纷被这样的录取人数所震撼,同时心中一阵激动,在他们心中认为天下已经回归了正道,这才是王朝正统的象征。
随后刘明远又进行了殿试,一共八十人,其中进士和明法各占了三十人,也是刘明远特意将两科甲等人数调高的。
刘明远的殿试只是走了一个行事,让众人就眼下怀远军治下存在的问题,和如何解决建言建策。
刘明远设定这样开放的试题,其实也是有用意的,毕竟如果再给出固定的试题,这些考生中很多人就会继续沿用传统儒家典籍的思想哲学开始解论了,又要开始长篇大论了,虽然很多道理也非常正确,但是这不是刘明远想要的。
刘明远考察的是这些人对眼下怀远军治下的了解,也就是说那些人真正地体验过生活,那些人是死读书出身的,此时一眼就看出来了。
此时一些考生都开始眉头紧锁了,这些人一看就是那些死读书,每天抱着圣人言论的学子,他们对于怀远军治下都不是很清楚,有什么问题也不是很了解,每天只是在读书习字。
但是也有很多人提笔就写,可见这些人是对怀远军治下非常了解,尤其是那些普通人家子弟,更是提笔自如,非常轻松地就完成了殿试身体。
经过一个时辰的殿试,刘明远也收到了八十份试卷,随后殿试也结束了,走出行省的考生们有人是一脸欢喜,但是也有人是眉头紧锁,他们殿试的发挥甚至惨不忍睹。
事实也是如此,刘明远仔细地参阅了全部试卷,其中有很多人说的非常接地气,但是也有很多人大话空话泛泛,没有实际的东西。
“天之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也。此理本天之所与我,非由外铄。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此古人格物致知之功也。”这是陆氏理学的思想,这个考生直接将陆九渊的话写下来了。
“所谓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这是朱熹的观点,刘明远连看都没看完就放下了。
“人情莫不好善而恶,慕是而羞非。然善且是者盖寡,恶且非者实多。何哉?皆物诱之,物迫之,而旋至于莫之知;富贵汩其智,贫贱翳其心故也……”
这是司马光的主张,这个考生可能认为刘明远对历史非常喜爱,于是就用了另外一位史学大家司马光的观点来破题。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君者不能竭泽而渔,逼使百姓起来造反。正确对待君臣关系,君如头脑,臣如四肢,要密切配合,皇帝应听取臣下意见,兼听则明,且要诱导臣下敢于谏诤,以避免决策错误……”
这是最传统的解释观念,不是刘明远想要的答案,这个考生的语句虽然很不错,但是只是说了一些不咸不淡的东西,讲的都是君臣,君民关系,没有说出一点实用的东西。
“大厦云构,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君王何以信使民?利耳。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故为政要诚。”
刘明远读到这里,顿时被这个考生的观点吸引了,随后认定这是永嘉学派的观点,然后查看了一下考生的名字。
“王子浩。”
刘明远看到这个名字,心中不免一阵惊讶,知道原来是那个在状元楼遇见的士子,没想到竟然是他。
整整一天,刘明远将八十份殿试的试卷全部阅卷完毕,虽然一些人的观点让他不喜欢,但是这些甲等考生必然也是才学出众之人,刘明远只是钦点殿试成绩。
于是刘明远钦点了殿试甲等十人,王子浩、刘师鲁、白汉典、唐晋起、张如玉、江客清、李明浩、杨忠、王诚、伍青州。
这十人赐予状元头衔,至于其他人则是没有任何头衔,然后这些录取人将会被进行一个短暂的培训,然后就会被委任为官,开始漫长的仕途生涯。
至于状元十人,则是会被留在行省中枢,在一些关键部门任职,其中也有一些人将会被留在行省,但是都是从最底层的官员开始。
于是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忙碌,刘明远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圆满落幕,一切都非常顺利,而且也取得了最大的宣传和影响,此时天下文人没有不知道这次怀远军的科举的,同时江北的汴梁大宋朝传来了韩林儿是圣旨,那就是江南行省的科举考试,等同有宋朝的科举。
对于这样表面上的事情,此时刘明远已经不在意了,毕竟眼下汴梁都在岌岌可危之中,刘福通此时势力大损,根本就没有恢复过来,此时曹州有被察罕帖木儿围困,眼下局面岌岌可危。
毛贵在曹州战斗的也非常艰辛,他将大军聚集在曹州,迎战察罕帖木儿,但是北面的刘哈刺不花也领兵南下,进入山东,于是毛贵不得不派兵迎战,于是曹州的兵力就被大大削弱了。
此时北方已经进入冬季,毛贵依然死守曹州,让察罕帖木儿一时也无法取得进展,两军有相持了起来,同时在北面,毛贵派出王士诚领兵迎战刘哈刺不花,也是非常艰难,死伤惨重。让山东巨石更加不稳定。
第188章 曹州困局
曹州城下,此时一片荒凉,伴随着寒冷的北风,还有片片白雪,掩盖不了积雪下面的尸体和殷红的战场。
此时曹州已经被围困一个月之久,毛贵领着八万大军在曹州血战了两个月,非但没有打退察罕帖木儿,反倒是随着战事的节节失利,最后不得不退守曹州城。
入秋之后,在山西的察罕帖木儿可谓是兵精粮足,于是集合十万大军直接杀奔曹州,一时间江北大地再起大战,汴梁的刘福通此时也只能自保,根本就没有多余的兵力对付察罕帖木儿。
在山东的毛贵于是立刻领着手下的大军,共计八万人马开赴曹州,两军开始在曹州开战。
一开始双方还互有胜负,虽然察罕帖木儿占据兵力优势,但是毕竟两万人马不是很凸显,而且毛贵是依托山东作战,熟悉地形,于是战斗中也没有吃亏。
于是两军就这样僵持了一个月之久,依然不分胜负,但是随后战局就发生逆转,驻守蓟县的刘哈刺不花突然领兵五万奔袭山东,直接威胁益都、济南。
毛贵顿时两面受敌,刘哈刺不花趁着毛贵将大军集中在曹州,后方空虚,于是一路攻城掠地,最后竟然威胁到了济南和益都两地,直**贵的统治中心。
于是毛贵不得不派出王士诚领兵三万,回防济南,抵抗刘哈刺不花的攻击。
于是早曹州城下,本来是旗鼓相当的局面,顿时变成了毛贵处于劣势,察罕帖木儿抓住战机,接连发动猛攻,毛贵部死伤惨重,最后被迫退守曹州。
随后察罕帖木儿领着大军将曹州团团围住,开始构建围墙营垒,死死围住曹州,然后也不急着发动攻击,反倒是毛贵有些着急,多次出兵攻破围堵,但是都以失败而归,伤亡惨重。
直到此时,天已经下起大雪,进入冬季,北方天寒地冻,毛贵认为察罕帖木儿可能粮草不济而撤兵。
但是察罕帖木儿得到山西之后,力量大增,兵马钱粮远远不断地运到曹州城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