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庶子风流-第5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罢,叶景便下了马,而后一步步地走向城门,接着道:“你们还有一个选择,便是立即开了城门,随本官一起杀贼,除此之外,别无出路,大明或许有亏欠你们的地方,可是本官许诺,绝不亏欠。”
叶景一深一浅地踩在雪地上,瘦弱的身子,仿佛身子要应风而倒,可是步伐却很坚定,直直地朝着城门而去。
城上的官兵们,已陷入了混乱之中。
射杀钦差,这就是彻底地断绝了自己的后路,谁知道自己放了箭,别人会不会将自己绑了去向朝廷表功?这可是天子的钦差,如朕亲临,杀他,和杀大明天子没有任何分别,可是这样放任,那火药一旦炸开了城门,外头的军马就要杀进来,到了那时,他们说不定又是死路一条……
混乱之中,突然有人高呼道:“我等哪里是反贼?我等是大明的官军,何来的作反?钦差就在这里,快开城门……”
一道声音响起后,紧接着,无数人便轰然喊叫起来,他们大多人大字不识,尤其是这些军户,对朝廷未必有好的印象,可是在心理上,他们依旧还是将其视为依靠。
所谓的顺天应运,某种程度来说,其实并没有错,以大明朝廷的名义,起先虽只是区区数千人入辽东,可是很快,这个队伍便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不日之间,辽阳已是遥遥在望,沿途阻击的叛军,早已慌了手脚,女真人听闻自己的巢穴被袭,自也是惊慌,在本部,都是些妇孺留守,而朝鲜和大明钦差皆是进兵,令他们完全没有料想到事情居然开始朝着他们不愿看到的方向发展。
当浩浩荡荡的大军抵达辽阳城下,城下连绵不绝的大军,竟是延伸十里之远,这时候,城上已经人心浮动了。
女真人不知自己本部如何了,心里忧心留在那里的妻儿,而杨玉的部众,却更加惶恐不安,他们本以为一个小小的叶景,是绝不可能闹出什么动静的,可万万料不到,这个平时看似柔弱的读书人,竟做出了这番作为,而今成了埋葬他们的掘墓人。
叛乱的根本就在于出其不意,并且迅速地断绝与朝廷之间的联系,使整个辽东封闭起来,然后徐徐地开始稳住脚跟,最后再将辽东收入囊中。
可是现在,当有人挺身而出,自然就成了一面旗帜,这面旗帜所过之处,各镇纷纷依附,当大军抵达辽阳城外,城内之人不免惊慌,很快就陷入了混乱,于是三日不到,大军便已破城而入。
叶景带着无数的官兵,步入了这座已被劫掠过许多日的城池,在这些已经被破坏得破旧不堪的街道上,还有一些女真人在负隅顽抗,他们确实英勇,可是在城里,面对着无数急着抢功的军马,却是于事无补,至于杨玉的余党,则是早就鸟兽作散了。
叶景火速抵达了此前的巡抚衙门,在这里他坐定不久,那刘游击便急匆匆地赶来禀报:“大人,杨玉已经拿获了。”
叶景感慨地看着这已物是人非的衙堂,心里还是松了口气,总算是将杨玉这个最大的叛贼捉住了,便道:“立即将其绑缚起来,随时准备解送京师,他的家人都拿住了吗?”
刘游击道:“拿住了不少,还有一事,在这里,除了拿住了一些女真的部族首领,有一人身份特殊,乃是巴图蒙克的女婿,鞑靼的诺颜。”
叶景的眼睛一张一合,诺颜……
自从巴图蒙克一统草原之后,便废除了元朝遗留下来的太师、太尉、太傅、太保、少师、平章、知院等官职。而代替以成吉思汗时代的济农、诺颜等官职。济农,相当于副汗,是大汗的助手,其职责是秉承大汗旨意管辖蒙古右翼政务。而诺颜,则相当于是宰相,蒙古的官职混乱,宰相也有多人,可不管如何,单单这个诺颜,在鞑靼部绝非是寻常人等,绝对算是一等一的贵族。
“看来这一场叛乱,牵涉的人可不少。”叶景正色道:“这些人,都好生看押着,本官这就撰写捷报,这些叛贼,随时要准备解送京师,由朝廷处置。”
刘游击喜滋滋地道:“是,卑下亲自看管,而今大人平叛功成,实在可喜可贺,不只如此,那鞑靼一直是朝廷心腹大患,而今拿获了巴图蒙克的女婿,鞑靼部的诺颜,更是大功一件……”
叶景的脸色则是看不出喜怒,这一次的事,已令他对世界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他也渐渐练就了这沉稳的气度。
此时,叶景忍不住朝向关内的方向看了一眼,心里禁不住在想,不知春秋……现在可好?
《
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国乱念忠臣
《
京师渐渐炎热起来了。
辽东的彻底失去,已令天下哗然。
某种意义来说,一旦失去辽东,这就等于使大明彻底失去了一道屏障,何况辽东并非大漠,那里沃土千里,军事意义固然重大,经济作用也是巨大。
当初为了巩固辽东,朝廷对辽东无数的军事重镇进行了扩建,动用了无数的人力物力,更是驻扎了无数的军马,可是如今,却是彻底地葬送。
甚至有可能在十年二十年之后,那里会出现一个与鞑靼一样可怕的敌人,将大大地加重大明的负担。
此前只听到叛乱,可当叛军出现在锦州一线,这才使人如梦方醒,朝廷各部都已经乱成了一锅粥,争议极大。
于是朝廷不得不追加廷议,商讨此事。
李东阳近日的心神很是不宁,他此前的全部心思都扑在如何令宗室绝俸这事上,朝廷内部的争斗,却因为这一次外患,被彻底地中断,李东阳毕竟是理智之人,当然明白这叛乱之患更重要一些,此时他不得不放下了针对宗室们的布局,将目光放在了辽东。
今日一早,廷议在李东阳的主持下开始。
几乎朝中所有的官员都已经到了,几个在京的国公也一并列席,朝鲜驻在京师的国使,也是忧心忡忡地参与了这次的廷议。
显然,这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首先户部的抱怨是最多的,虽然辽东的饷银倒是少了,可是辽东的赋税也没了啊,这倒也罢了,失了辽东这一处重镇,就必须追加钱粮,招募更多的军士,固守于锦州一线,这几年,户部的亏空已经越来越严重,再这样下去,就只能加税了,可要加税,关系到方方面面,谈何容易呢?
兵部这儿,也是损失重大,这自不必言;至于其他诸部,也都在不安之中。
这样重要的事,朱厚照自然是要参与的,其实之前他就清楚,与其说这一次廷议是想解决辽东问题,不如说是商讨善后罢了。
如何加固锦州的防御,对于死在辽东的忠臣烈士如何抚恤,本质上,其实朝廷已经默认了这个事实,暂时无力考虑辽东,因为最新的探报是,鞑靼部的斥候已是越来越频繁,极有可能随时发起攻击。
显然,相较于辽东叛乱,与鞑靼即将的战争,才是整个大明朝眼下最重要的事情。
事有主次轻重之分,可朱厚照还是感到很是气恼,身为天子,居然失去了战略意义如此重大的辽东,这显然成了他一块无法掩去的心病,所以从这场廷议开始,他便一直缄口不言,只是偶尔将眼睛投向叶春秋,露出几分忧心之色。
叶春秋的心情是沉重的,若是细看他的眼睛,会发现他的黑眼圈非常的严重,他已是许多天都没有睡过好觉了,虽是直直地站在这大殿里,却一直是心不在焉地听着……
这时听李东阳道:“诸公,此次杨玉叛乱,据闻巡抚叶景已是遇害,叶巡抚乃是朝廷忠臣,而今尸骨无存,实在可悯可叹,老夫以为,朝廷理应予以一些抚恤,以安天下人心。”
急着抚恤,也是李东阳觉得稳妥的想法,现在人人自危,到处都是流言蜚语,奖励一些忠臣烈士,可以将消息传到辽东去,显示朝廷对其的重视,从而鼓舞人心,还可以大震锦州一线官兵的士气,使他们高枕无忧,安心剿贼。
只是……一时之间,殿中安静了下来。
叶景死了吗?
一直面无表情的叶春秋,震惊地抬起了眼眸,他虽早已有了心理准备,却还是被李东阳的话吓了一跳,此时,神色紧张地看向李东阳。
朱厚照听到李东阳的话,倒是一下子精神了起来,他手指头打着节拍,一面担心地看了叶春秋一眼,一面道:“朕还未听到叶爱卿殉国的消息。”
李东阳叹了口气,道:“老臣也是希望叶巡抚能安然无事,可今早接到了奏报,才是得知此事,哎。叛乱发生之后,辽东的辽海卫指挥杨寅听到了消息,心知辽东不保,连夜撤回了锦州,他在锦州,已经送了奏报来。”
说着,李东阳将今早的奏报取出,道:“这是他给兵部的奏报,里头叙说了贼情,说是杨玉与女真人勾结,突然发作,顿时辽东乱如一锅粥,杨玉使人占了辽阳,派兵杀入了巡抚衙门,斩杀七十九人,其余人等,俱都降了杨贼。”
杀了七十九人……
何况又没有得到叶景投降的消息,若是叶景降了杨玉,那杨玉势必会大肆地宣扬和鼓噪,朝廷这儿不可能没有得到消息,既然没有降,那巡抚衙门都被一锅端了,还死了这么多人,想必叶景也……
想到这里,众人心里不禁戚戚然起来,无论如何,巡抚乃是朝廷的钦差,挂的乃是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之衔,差不多算是一脚踏入了庙堂高官的行列了,叶景却在这场叛乱里……
正在不少人为叶景感到惋惜之际,李东阳又道:“这杨寅还有奏报,说是根据他的来的传闻,那杨玉拿获了巡抚叶景,要他归降,叶景不肯,杨玉便咬牙切齿,深痛恶绝,欲以死要挟,叶景痛斥他为国贼,这杨玉面带惭色,遂恼羞成怒,便当场将他杀了,叶景引颈受戮,依旧骂声不绝,其刚烈,人所罕见啊。”
众臣悚然。
其实当时的场景,大家大致上可以脑补出来。
至于这个传闻到底是否真实,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朝廷眼下,最重要的是树立一面旗帜,所谓家贫思贤妻、国乱念忠臣,在眼下辽东的时局之下,一个忠臣的意义重大。
叶春秋的脸色,顿时阴沉了下去。
这些日子,虽是努力地掩饰,可他的心里是极不好受的,他并不需要自己的父亲有多英勇,或是如何刚烈,他宁愿叶景为了苟且偷生,保住自己的性命,因为这是自己的至亲,再亲不过的人。
叶春秋只想他好好地活着!
《
第一千四百九十八章:厚赐
《
听了李东阳的述说,朱厚照不禁为之感动,不由道:“辽东动荡,逆贼不知凡几,更有不少人亦是屈服杨贼yin威之下,叶爱卿慷慨就义,朕心里,甚是不好受啊。”
“正是。”就在此时,王华站了出来。
说起来,叶景与他毕竟是姻亲,此前,他便一直注意着叶春秋的反应,当看到叶春秋眼眶发红,不由于心不忍,心知这时,理当说几句话了,便道:“陛下所言甚是,巡抚叶景,品行端正,自步入仕途以来,从未有过过失,实乃天下百官的楷模。”
人都死了,说好话有什么用?
不过在这个时代,却往往有个传统,叫做死者为大,这人若是一死,且不说关系与你亲近的人会追思你,便是平时并不和睦之人,也会拼着命地来颂扬你,毕竟从前大家虽然有隔阂,可现在人都死了,还有什么可冲突的呢?
王华此话一出,这朝中百官纷纷点头,皆是一副痛失良师益友之状。
正在这时,突听哇的一声,众人错愕看去,却见一官员竟是没有忍住,放声大哭起来,仔细一看,竟是新任的左都御史邓健。
这叶景的亲子叶春秋,听到生父已是身死,不过是两眼发红,固然还能拼命忍住自己的情绪,反是平时性子最烈的邓健,竟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了。
邓健泪眼磅礴,倒是身旁的人要劝他,邓健则放声道:“陛下,臣万死之罪……万万不该在此……可叶伯父,平时待臣甚好,臣……多蒙他的教诲,而今忠烈已逝,可是音容笑貌仿佛俱在眼前,臣……”
说着,邓健已是泣不成声。
邓健其实一直都是直肠子,他和叶春秋相交甚厚,逢年过节都是在叶家过的,当初叶景还在京师,交流也是不少,而今听到这个噩耗,自然也是心痛到了极点。
叶春秋见他哭,心里犹如被一块大石重重地压着,他将眼睛别到了一边,只生恐自己一直极力压抑的情绪无法抑制。
朱厚照看着邓健,顿时也被这情绪传染了,竟也不知怎的,心里生出了悲凉之感,他吸了吸鼻涕,道:“朝廷所需的,正是这样的栋梁,而今他已就义,该如何恩赏才好?”
百官们不禁默然,倒是李东阳仿佛早有腹稿似的,徐步而出,道:“叶巡抚生前,功勋显著,其子叶春秋,更是我大明肱骨之臣,而今叶景就义,其忠烈不亚苏武牧羊,国朝以忠孝为本,若不从重优恤,如何教化天下?老臣窃以为,何如追授叶景为郡王,命人寻捡其骸骨,以王礼下葬,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追封郡王?
这倒是有例可循的。
比如明初的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沐英诸人,就分别追授了开平、岐阳、东瓯、黔宁王,之后靖难之役,朱能、朱勇、张玉、张辅诸人,也都追授成了郡王。
李东阳这一手,实在太过漂亮,他不让叶春秋以宗室的名义封王,这一次碰到机会,索性先让其父追封为郡王,有了这个铺垫,接下来就可以为叶春秋成为藩王做足够的铺垫了。
不得不说,任何一丁点的机会,似乎李东阳都能抓住,可见他的心机深到了何种的地步。
朱厚照听了,心里倒是宽慰了一些,这个追授,可谓是太重了,大明被追授为王的人之中,每一个都曾战功卓著,虽然叶景也是忠烈,可和开国和靖难的功臣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不过朱厚照却觉得,李东阳的话深得自己的心,于是他不假思索地点头。
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