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十国帝王-第2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很好!”李从璟点点头,“那么组建参谋处之事,尔等可有异议?”
诸将面面相觑,只得道:“我等无异议。”
“很好!”李从璟再度点头,“那此事便如此定了。自此刻起,参谋处组建,本帅亲领参谋长,李绍城、李彦超,你两人为副参谋长!”
李从璟领头,百战军、卢龙军两位职位最高之将,为李从璟之副,诸将也无法有异议,李绍城、李彦超遂出列领命,“我等领命!”
李从璟站起身,环视众将一圈,道:“参谋处身系重则,事关重大,又因其职责特殊,固所用之人员,非得文武双全不可。除却本帅与两位副将之外,本将欲再用五人,组成参谋处第一批核心成员,再用二十书吏,为参谋处之辅,职司情报、文牍处理。”
相比之几位核心成员,二十书吏才是李从璟真正看重的,不出意外,这二十人中,将出现未来李从璟麾下总参谋处的机要成员。当然,这并不是说除却李从璟等人,另外四人就不重要,相反,作为第一批参谋处成员,他们的身份和日后作为,将会为参谋处树立标杆和标准,因此亦十分重要。
李从璟的目光从众将脸上掠过,开始点将,“孟平、郭威、皇甫麟,本帅令尔等入参谋处,是为参谋处八参谋之一!”
孟平自小在李从璟左右,不仅是李从璟绝对心腹,同时也是文武双全,又因陪伴李从璟日久,对李从璟的诸多想法有所了解,故而是第一合适人选。郭威文武兼备,那是原本历史上的一代明君,资质如何,毋庸多言,李从璟有意培养,使其日后能担当大任,故而点其名。而之所以用皇甫麟,理由也差不多。
孟平、郭威、皇甫麟俱都出列,在李从璟面前领命。
诸将有反应快些的,已经发现蹊跷之处,因而出列相问,“军帅,有孟、郭、皇甫三位将军,参谋处尚缺两人,敢问这两人是何人?”
“这余下两人,本帅自有安排。”李从璟微微一笑,将他心中的谋划说了出来,“行军打仗,非专为将领之事,比拼的还有后方民力、物力支持,故而参谋处成员,不能尽是军中将领,这另两人,不出自军中,而出自文官中。”
此言让诸将都感到惊愕,军中大多数将领都认为,行军打仗就是将领之事,没文官太多屁事,所以从未想过文官。但细想之下,又都觉得李从璟此言不无道理。
“另外这两名文官,诸将也都熟悉。”李从璟道,“其一,莫离;其二,章子云。”
李从璟接着道:“除此之外,另有二十书吏,这二十书吏,因其职责文事,故而必须用读书人。本帅欲在幽州官府中选调十人,另外十人,则从演武院抽调!”
相比之八大参谋对于二十书吏,将领们兴致明显缺了一大截,经过李从璟方才的话,他们都以为,那就是些打杂的伙计,没什么实权,故而不怎么上心。他们自然不知道,李从璟对这二十吏,抱了怎样的期望,又因其接触中枢,直接与军中核心大将面对面相处,平时位在机要,日后的用处,又岂是寻常二字能够能衡量的。当然这些李从璟当下是绝对不会说的。
由此,参谋处宣告组建完成。
抛开李从璟方才说的那些意图不言,通过此举,额外的最大用处,就是李从璟分了军中上将们的权力。
赵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军队牢牢控制在手中,有杯酒释兵权。
而李从璟却不用在日后去考虑这出戏码,因为他稀释上将权力的尝试,现在就已经开始。
第340章 立参谋处全军制,屯田有成再扩军(中)
一个机构既然组建,就该立即投入工作,若是没有实务,便形同虚实,长久难免就没了用。李从璟组建参谋处后,第一次召开参谋处军议,便是将他们召集在演武院。而李从璟交给他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李从璟跟杜千书说过的,研究敌情。
研究敌军,改善军队,非得腹有学识的军中宿将不可,而参谋处,恰好符合这个要求。演武院、参谋处的组建,本就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没有前者,后者如同无源之水,再如何折腾,也不能成为李从璟计划中的那个机构,只有学院和军队融合,才能达到李从璟心目中给他们划定的标准。
甚至可以说,李从璟组建军情处,也是在为组建演武院、参谋处作准备,而演武院、参谋处的组建,更是军情处的发展。没有军情处搜集敌我双方各种情报消息,演武院、参谋处研究敌军也就无从谈起,而演武院、参谋处研究敌军、改善己方军队,也是对军情处情报的另一种程度上最大限度的利用。
这条线,就是李从璟谋划的一条军事“产业链”,是会良性循环,最终不断向前发展,给他的军队带来蜕变的一条线。
也由此,加之军备改进、战术演变、文武相合,李从璟的军事思想,粗略成了一个体系。
当然,李从璟那颗脑袋中,思想不仅仅局限于军事,只不过另外一些思想体系的实践,却是得等到李从璟位置再度升高,掌握更多的权利后。
别的且先不言,仅说李从璟的这个军事思想,如果能够顺利成为现实,将会对这个时代,甚至是对历史,对天下军事史的发展,起到一个怎样的推动作用,那是现在无法估量的。
李从璟暂时也没想那么多,如果说他现在野望,那就是“护边击贼”,破契丹长久以来蓄积的国势,再往远些说,不过是争霸天下,征服诸侯,一统神州罢了。
组建参谋处之事,杜千书是知道的,李从璟从演武院抽调的十名学生,那是他费了很大心思,从数百学生中选拔出来的绝对精英。但是当他看到参谋处刚组建,便被李从璟带到演武院,一把丢在这里之后,还是大吃了一惊。如今的杜千书虽然有个“演武司别驾”的头衔,但他并不认为他的地位就很高了,演武院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大人物常驻,让杜千书在“受宠若惊”的同时,不免感到有些紧张、拘束、忐忑。
李从璟宽慰他道:“参谋处如今丢给你演武院,那就是你这位演武院实权院长麾下的士卒,你要带领他们,完成他们该在演武院完成的演武院职责。若是有人不服,或者是坏了本帅的大事,别说我不会不饶他们,也不会饶你。”
杜千书苦笑道:“千书领命就是。”
“你给参谋处腾两个院子,供其饭食,对其他事,有求必应即可,也不必多做什么。”李从璟接着道,“这研究敌军、改善我军的任务,辅以军情处之情报,有参谋处在,差几可以完成一半,就看成果了。不过今年幽州不会有战事,倒是有时间给他们折腾。另外,本帅再跟你说说工匠的事,工匠你都搜集得如何了?”
杜千书如实道:“领军帅之令,在作院召集了一些经验丰富的工匠,的确都是有些真本事的,而自从军帅张榜,重金求匠后,每日来演武院的工匠不计其数,只不过其中滥竽充数的极多,甄别起来倒是煞费苦心。好在如今演武院的工匠,已经初具规模,军帅安排的事,可以着手开始施行了。”
李从璟点点头,对杜千书的工作表示肯定,随即道:“工匠分作两部,一部让其改善现有战甲、兵刃、器械,另一部,只给他们一个任务,那就是改良火药。”对埋炸药包炸城门这件事,李从璟还是很有感觉的,所以他这一安排,就是用一半的工匠来做此事。
“千书省得了。”杜千书拱手道,随即嘴角动了动,似乎是有些尴尬、腼腆,最终还是道:“军帅,这演武院一下子增加这么多张口,那经费……”
“给!”李从璟大手一挥,“要多少,给多少!不差这点钱!”
杜千书喜上眉梢,一揖到底,“谢军帅!”
李从璟摆摆手,示意一点小事,杜千书不必放在心上,又道:“派往辽东的两百学生,已经选拔好了没有?”
“已经选拔好,只待军帅一声令下,随时可以出发!”杜千书道。
李从璟点点头,“给他们一日时间准备,后日随军情处出发,开往辽东!”
杜千书应诺,随即好奇的问:“此番演武院学生赴辽东,谁人为将?”
“孟平。”李从璟道。
在一千年后,有一支革命军队,以军校学生为骨干,一路北伐,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李从璟不奢望如今的演武院学生有那么大能量,毕竟两者还没有可比性,但对演武院学生,在孟平带领下,开赴辽东,汇合莫离、桃夭夭后,能改变辽东战场局势多少,他却是很期待的。
其实李从璟要求的不多,能够止住渤海国军队的颓败之势,让他们不被赶出辽东就行。
离开演武院,李从璟回到节度使府邸。现在幽州的主要工作,在政事改进已经步入正轨,其工作逐渐变成却日常性质的军、农、工、商等事务后,李从璟要处理的事情已经不多。他现在要做的,就是稳坐后方,在一步步将他的思想变为现实的同时,韬光养晦,进一步蓄积实力,以待明念契丹发动对渤海国的灭国之战时,能够破除契丹之势。
蓄积实力,这里面最常规,也是最重要的两点,还是在于军队和钱粮。
军队,在府库充实的情况下,扩军、练兵便是第一要义。
钱粮,说到底还是粮食、军械、医药等军事物资的囤积。
夏日过去,秋日来临。
今年天时还不错,加之水利设施兴修到位,卢龙四大屯田之所的庄稼,绝大部分都获得了丰收。源源不断的粮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幽州,充入粮仓中。原本的粮仓已不能容下这么多粮食,为了储存这些命脉之物,李从璟不得不赶在秋收之前,在幽州新挖了两个大粮仓。
今秋仅四大屯田之所产出的粮食,就超过了往年整个卢龙的粮食产量,况且这些粮食因为是屯田所产,所以除却留下百姓的口粮外,其余尽数到了李从璟手中,没有被各级地主、官僚剥削,这中间不知道省了多少量。除却四大屯田之所,在卢龙九州,还有其他数不清的零星小屯田,又加之此前,李从璟在卢龙大面积修整农田,将废弃的农田重新耕种,又开垦荒地,所以粮食产量着实可惜。
到最后,粮食总量统计出来后,饶是以李从璟的沉稳心性,也是笑开了花。
今年新入粮仓的粮食,是去年的四倍还多。这也就意味着,李从璟不仅可以不用朝廷支持,自己就能养活新驻扎到幽州的百战军,还可以扩军两万。
粮食到位之后,李从璟接下来的确就开始扩军,于是幽州新一轮的募兵热潮,再一次被掀了起来。这回,李从璟募兵一万。之所以不直接募兵两万,却是要留有余地。另外,李从璟不能募兵太多的原因,是因有朝廷的限制。如今他麾下,卢龙百战军加在一起,机动部队就超过三万,再加上九州边境守军,手握五六万大军之权,足够让人忌惮了。
这一万新招募的军士,李从璟没有让他们充入百战军或者是卢龙军,毕竟百战、卢龙军在经过一轮裁汰老弱,补充新卒后,战力还有待磨合。况且,李从璟之所以实行精兵裁弱之事,就是了提高军队战力,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不会去稀释百战、卢龙军的战力。相反,只会去提高他们的战力。
因是,在其完成新卒训练后,李从璟只是从百战军、卢龙军中调拨了各级将官,来对其加以统领。而总领这一万新卒的大将,就是彭祖山。彭祖山有练兵之能,让他带统带很适合。另外,在名义上,李从璟给彭祖山添了一位副将,让吴钩协助他统带这一万新卒。
一轮屯田、募兵之事结束后,理所当然就要进入下一个轮回。趁着秋收后的空档,李从璟在卢龙又新建了三大屯田之所,使得卢龙的军屯之地达到了七个,同时,继续深化一般耕地的改善、垦荒。
而这回统领新增三大屯田地之事的,就是耶律敏。
在幽州喜获丰收,新卒入营的时候,李从璟得到辽东传回的消息,渤海国军队于都里镇,经过与契丹数月鏖战,各损失将士过万,在都里镇数次易帜的情况下,终于遏制住了契丹大军前进的步伐,保得都里镇没有被契丹重新夺回去。
这也就意味着,整个辽东战场,现在仍旧有半壁江山,牢牢抓在渤海国军队手中。
莫离在给李从璟的信中言道,大明安在经历先前之败,被迫退守泊汋城后,痛定思痛,一改因战事顺利养成的骄狂之态,重新请莫离为渤海国军队谋划战术布局。而其本人,更是亲披重甲,冲上战场,与渤海国将士同进同退,为此,大明安数次负伤,一次更是差些被冷箭射中咽喉,即便如此,发狠的大明安仍旧没有下战场。
也正是因此,渤海国军队才能重拾战心,与契丹血战不溃,最终取得都里镇保卫战的胜利。若非如此,纵然莫离再有锦囊妙计,也无法拯救辽东局势。
莫离在信中还提到,被李从璟派往辽东的演武院两百学生,在这次大战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他们不仅深入敌境,探知敌军虚实,甚至还曾伪装成契丹人,混进契丹大营中,并且险些被他们烧掉了契丹大营的粮草;他们更是通过对各个局部战场的深入探查,看到了许多战机,帮助渤海国军队取得了一次次小规模的胜利,终于积小胜成大胜,奠定了胜局。
以至于最后莫离不得不感叹,演武院学生,的确是李从璟麾下军队,未来希望之所在。
对此,李从璟也是颇为自豪的。
毕竟他投入的精力、财力都很巨大,为演武院教学之事,他这些时日来,可是没少茶饭不思,就是为了在演武院立学之初,为演武院树立起一个应该有的面貌。
虽然现在还远谈不上开花结果,但李从璟至少已经看到了结果的希望。
不过最后莫离也在信中提到,渤海国军队虽然保住了都里镇,但接下来会面对契丹军队的反扑,而渤海国军队,并不具备完全战胜契丹的军力,无论是从将士素质、甲兵配置,还是资源支持来说,要攻占整个辽东都很难。辽东战事很可能会陷入僵局,辽东也将成为渤海国与契丹长久厮杀的沙场,要打破现下这种微妙的平衡,很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