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兽医当国-第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尤其是这仁者无敌可以王题目,怎么听着,更像是江南方腊举旗造反时所提出来的口号中所提及的意思。
当然,方腊造反的口号中,并没有直接提及仁者无敌的意思,却意指当今官家赵佶不仁,以奸佞之臣为祸天下。
回过神来之后,钱恒身后渗出一层冷汗。
果然这科考之事,从来不会那么简单,若是按照字面意思,来阐述这仁者无敌的寓意,绝对会成为众矢之的,尤其是对仁政的诠释,若是不能暗合赵佶的心思,别说得中进士,若写成了忤逆赵佶心思的主旨,恐怕被发配边军的结果都是轻的。
仁者,施仁政者也。王者,帝王也。
帝王无敌,才得以施仁政,这才是赵佶想要看到的解释。
钱恒沉思良久,才得出这个结论。
这兼经的经义题目,果然是个巨大的陷阱。不过这种考题题目,对于大部分的考生来说,是不会出现误读的。
只有那种心思转过弯来的考生,还有钱恒这种思维模式与当前大相径庭的主儿,才会误会这考题的真正意图。
弄明白了经义考题的题目意图,钱恒也就不再犹豫,对于这种经义文章,钱恒在黄裳的指点之下,没少写这类文章。
严格上,这种文章就像钱恒上学时所学的议论文写法,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将论点,论据和论证摆出来,将自己的论点条理清晰的写出来。
对于这种议论文,钱恒没觉得有任何难度。
帝王者无敌,方可施仁政于天下。
这就是钱恒经义文章的主题,立出论题,便可以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观点了。除此之外,在论证馆自己观点的时候,更要提出自己的主张,这也是博得赵佶认可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不能保证自身安全之前,恭维一下赵佶是很有必要的。
钱恒稍微思索了下,便列出三条证例。
仁者,以兼济天下者为最,能兼济天下者,唯当今官家一人能当得起。
当前可称得上无敌者,也只有当今官家一人而已。至于说金辽和西夏等北方胡虏,钱恒更是连提都没有提。
倒不是钱恒不想提,实在是在这种情况下,提了根本毫无意义,即使是朝堂上,有那几位奸佞之臣坐镇,这抗衡胡虏,壮我大宋国威的事情,是根本不可能办成的。
对于朝堂上的诸位相公,钱恒也早就不再指望。
只希望能够有人多替这个大宋担当几年,让大宋的子民,能够少受几分生灵涂炭的罪过。
心中想着未来大宋所要面对的苦难,钱恒心中也多了几分愁绪。
所谓仁政,当以民为重。
没法直接讲述让赵佶舍弃追求艺术的行为,只能从侧面提及民为重的论调,至少这个主题,和仁者无敌还算契合。
一直到掌灯时分,钱恒才在草稿上将自己的经义文章大致写出来。
剩下的,就是要将文章誊抄到正式的考试用纸上,这第二场的考试就算完成了。
钱恒并没有急着誊抄交卷,而是直接将草稿纸压在最下方,扯过单被斜倚在榻板上,假寐。
油灯的光亮不算太弱,钱恒拿起灯罩,将灯火盖灭,眯着眼睛,陷入沉思当中。
钱恒并不知道,王黼和蔡翛在看到钱恒的第一章诗赋的考卷之后,就一直期待着钱恒第二张卷子交上去。
甚至还专门安排了兵士盯着钱恒这边的消息,见钱恒所在的考舍居然连灯光都熄了,知道钱恒今天不会交卷,王黼也就和蔡翛断了等下去的心思。
可能是因为钱恒交卷,让第二场的科目提前放出来的缘故,考试第一天的后半晌,已经有十几人交了诗赋考试的卷子。
不过这两位考官也看过了这些人的诗赋,虽然其中也有让人略感精彩的诗篇,可是一旦和钱恒那首《观书有感》比起来,不说有天壤之别,可不论是情境还是格局,都无可匹及。
两人索性也就不再继续,各自找了个位置,合衣躺下,稍作休息。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钱恒醒来之后,整个考场中,弥漫着淡淡寒雾,初春的寒峭还未完全褪去。
钱恒在考号里面,站起身,舒展了下身躯,活动了有些酸痛的肌体,将早已熟络在胸的五禽戏运转一遍,浑身这才变得舒服了些。
让钱恒有些意外的是,没等钱恒开始誊抄第二场考试的内容,考场内再次鸣锣,第三场考试的题目也连同答题的卷子一起发了下来。
如果说“仁者无敌可以王”,是赵佶试探考生的一个引子,那接下来的这篇策论,则是赵佶最期待看到的结果了。
赵佶崇尚道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甚至经常在后宫之后接见容留那些道家大师,互相探讨修道炼丹之术。
对此,钱恒也只能苦笑以对。
道家有很多理论值得深思和参悟,而且道家的主张,也比较适合汉人的性情,只是道家的理论太过单薄,对于儒家佛家的理论,选择直接抵制,而不是想佛家那般,兼收并蓄,融多家所长,逐步完善成长。
如今有赵佶这个无比崇尚道家,甚至还把自己当成道君皇帝,有这么一位帮着道家提气,很多道家的门人开始嚣张起来,甚至在汴京城内,也变得处处以道士为尊,就连吃喝别人都是在给其脸面。
而这策论的主题,便是以道家学说治国的问策之说。
0197章 大国非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学说中重要的治国主张和原则。
而这次策略的命题,便是自此引申出来的一句话。
策论的主题便是:君无为而臣有为。
当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钱恒终于明白为什么赵佶会沉迷于艺术创作之中而无法自拔了。
赵佶信奉道家不假,可如果不是赵佶痴迷于艺术创作而不知疲倦,恐怕也不会去信奉道教。
可以说,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原则,是最让赵佶喜欢的,加上赵佶身为端王的时候,就曾与道士结交,又恰好被那道士故作神秘的预测赵佶会继承大统,最后机缘巧合,赵佶真得做了皇帝,也便让赵佶对道家神鬼莫测般的手段越发信服起来。
只是这策论考题,就有点太过偏颇了。
君无为而臣有为,这个主张不能说不对,一个政治清明的君主,如果能够分清忠奸能庸,做个无为而治的皇帝,倒也无不可。
只可惜赵佶并不是一个能够分得清忠奸能庸的皇帝,而他手下最倚重的几个,除了那几个权柄极重的中官大太监,便是朝中那几个只懂得谄媚之道的所谓重臣相公。
偶有稍显清明睿智的能臣,不等其施展出自己的本事,便会被朝中这几位佞臣排挤离开,甚至郁郁不得志而终老他乡。
赵佶沉迷于道教,甚至还专门为道家典籍做注。其中对治大国若烹小鲜一句,就提到:烹小鲜而数挠之,则溃,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惑。
意思很明确,烹饪小鱼,不断翻动就会崩散,治理国家,若是经常改变治国方略,臣民就会心生疑惑,不知该如何自处。
若是论这注解,不能算错,可问题在于,赵佶所守的这大宋,早已千疮百孔。他眼中的能臣,全都把心思放在互相倾轧和搜刮民脂民膏上面,而真正治理国家的能臣,却一个都没被赵佶看上眼。
或者说,赵佶不喜欢那些没事就在朝上说那些治国戍边的臣子,一听到这些,赵佶就会觉得麻烦,更喜欢那些跟自己有相同志趣的吹捧之臣。
只可惜,赵佶所经略的大国,已非小鲜。
顽疾已深,自当要变革才是正道。赵佶所遵循的,却是以担心臣民心生疑惑为理由,而不在治国方略上做任何变革。
不论是西军,抑或南方诸路,都已到了风雨飘摇的状态,而赵佶依然坚信,只有维持现状,才是最好的治理方案。
作为赵佶的坚实拥趸,不论是蔡京还是王黼,当然,还包括诸如童贯、梁师成、高俅、杨戬之流的内侍,都在坚定的维护赵佶的这个理念,竭尽所能所做的,只是让这个早已千疮百孔的大宋,在表面看上去,还那么强大,至少要保证让赵佶看到一个表面足够强大的大宋。
而如何破题这句“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策论题目,钱恒也是费劲了心思。
其实在“君无为而臣有为”这句话之后,还有一句“大君任法而弗躬”。
不论是作为君主帝王的无为而治,还是名臣能臣的有为而作,一切还要遵循一个前提,那就是统一严格的法度。
一个伟大的君主,只有制定出严格公正的法度,才能真正做到治国不必事必躬亲,才是真正的无为而治。
而如何在赵佶已经确定这无为而治的治国前提下,尽可能的寻找挽救大宋现状的举措,或许也是赵佶出这道策论题目的原因之一。
毕竟北方胡虏作乱,金辽之争的一切信息,赵佶心里十分清楚,南方方腊作乱,让原本富足的江南赋税收入大减,更是大宋的国库收入锐减,让赵佶没了肆意挥霍的本钱,或许这才是让赵佶意识到要寻求一丝改变的动机所在。
不管怎么说,钱恒对赵佶的心思,琢磨的还算准确。
赵佶不想变,至少不想改变现在这种怡然自得,能自由创作的惬意生活现状。治国方面,也不想替换这些能让他开心,能为他溜须吹捧的一干人。而所谓的治国能臣,只要不影响他享受创作的乐趣就好。
有了这个前提,那君无为而臣有为这道策论题目,唯一的解决途径,便是大量使用能吏,从施政到军政,以中下层官员为主,选拔合适的能吏,去尽可能的稳定现状,至少能够让四方安定,让普通百姓有个温饱,才不至于在危机来临之际,民心才不会迅速崩溃。
至于能够进入朝堂,入阁为相的人选,也就只有那种喜欢闷头做事,而不在意朝中那些溜须拍马之辈的人,才能坐稳朝堂,为将来大宋遭遇大变时,借助朝中的位置,为大宋挣得一丝转机。
不得不说,为了这篇策论,钱恒想了很多。甚至于连几年之后靖康之变的应对,都考虑了进去。
在钱恒心里,能够坐镇一方的为政好手,当属赵不试和李若水等人。
而军中的中坚力量,不论是宗泽还是种师道和折家诸位将军,也都只能留在军中坐镇,不适合回归朝堂。
唯一一位适合现在回到朝堂的,就只有张叔夜了。
想到这,钱恒对这篇策论,便有了十分清晰的思路。
刷刷点点,一番功夫下来,整篇策略便写在了草稿纸上。
策论上面的论点很明确,君主自当无为而治,而重点,就在于臣有为上。臣子有两种,一种为君主服务的臣子,这类臣子,一切以让君主开心为重,还有一种臣子,是为君主治国安定一方服务的,这类臣子,所要做的,就是踏实做事,不多言,不争功,一切以大宋的利益为主。
这论调之中,隐隐提到一点,朝中诸位相公,当有闷头做事,且不争功的人来为君主做实事。
这个需求其实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把事情做砸了,就站出来替君主背锅,事情做好了,则是君主识人用人的功劳。
一切都梳理妥当之后,钱恒简单吃了点食物,将卷头的名姓填好之后,才开始小心翼翼的将草稿纸上的两篇文章,一笔笔的誊抄到正式的考卷上。
0198章 暗通款曲
进入贡院考试的第二天掌灯前,钱恒终于把三场考试的卷子全部写完,提前一天离开了考场。
第一个交卷的钱恒,离开考场时,无数人唏嘘不已。
“这个考生这么早交卷?看来是彻底放弃了!”
“就是,今年的考题太难了,我也有点摸不著题目的隐意!”
“少一个竞争的家伙,对于我来说,也是个好事!”
有人摇头感叹,有人幸灾乐祸。
虽然这些考生自言自语的声音极小,钱恒还是听得很清楚。
邻近经过许抟的考舍时,钱恒嘴角微微挑起,眼睛眨了下,没有说话,离开考场,趁着天光还没有彻底暗下来,返回家中。
在写策论试题的时候,钱恒就想到了一个十分紧迫的事情。
若是自己的策论能被赵佶看到,肯定会对自己的方略感兴趣,到时候,或许就是张叔夜进京入阁的最好时机。
钱恒到家,所有人都很意外,房二更是念叨不已,“要是知道少爷您这么早就能出来,小的就在考场门口等了!”
确实,平时的考生,都是要到最后一天的傍晚才会离开考场,即使有提早写完考题的,也会在考场内待到考试结束,尽量多斟酌考量下自己的答案,尽可能的让考试的答案做到完美无缺。
所以谁都没有料到,钱恒会提前一天回来。
吕紫陌忙着操持了一场丰盛晚宴,席间,钱恒才提到,等省试的成绩下来之后,恐怕就是自己离开汴京的时候了。
按照钱恒得到的消息,本朝的殿试,会在省试结束十日后开启。
也就是说,这次的殿试,会在三月中旬之前结束,加上东华门唱名,状元游街的活动全都结束,最多也就拖到三月底,一切就会结束。
自己具体会放到哪里去,最多在三月底就能确定。
“恒哥,这么说,到月底我们就要离开汴京了么?”
吕紫陌的眼里,明显带着几分游移。
在汴京这几个月,吕紫陌过的十分舒坦,这里不会有在寿张的那种顾忌他人风言风语的顾忌,最重要的,这里的人,每个人都会称呼她一声少奶奶,这也是吕紫陌最喜欢听到的称呼。
如今听钱恒说要离开汴京,吕紫陌的心里就有几分不舍。
钱恒眉头微微挑了下,“汴京城内是不会再常住了,至少这几年内,我认为我的事情重心不会再汴京城,紫陌也不用担心,等殿试结束之后,我的去向就会明确,到时候,一起离开汴京,再找合适的落脚之地也不晚!”
吕紫陌也知道,这种事情,不是钱恒说了算的。
在钱恒的计划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