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至尊国术-第1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蒲公祖辈都是靠采药为生。一年到头在峨眉山上到处采药,结识了宝掌峰下宝掌寺里的宝掌和尚。年长日久,两人的交情慢慢好起来。蒲公采药,常去宝掌和尚庙歇歇脚,宝掌和尚也常到蒲公家里谈古论今。
一天,蒲公正在一个名叫云窝的地方采药,忽然听见天空中传来了音乐声音。他忙抬头一看,只见一队人马脚踏五彩祥云,直往金顶方向飘去。其中有一人,骑了匹既不象鹿又不象马的坐骑。蒲公心想,这些人能在天上驾云,不是神也会是仙。于是跟着那片祥云,往金顶追去,想看看究竟是些啥子人。
蒲公来到金顶,见舍身岩下云海翻卷,霞光万道。在五彩光环中,有一人头戴束发紫金冠,身披黄锦袈裟,骑了一匹六牙大象,头上有五彩祥光,脚下是白玉莲台。
蒲公认不得是哪个,就赶着回来问宝掌和尚。刚到家里,就见宝掌和尚早已在等他。见他回来就问:“今天你到哪里采药去了?怎么一去就是半天?”蒲公把在金顶看到的事告诉了宝掌和尚。
宝掌和尚一听大喜,忙说:“哎呀!那是普贤菩萨嘛!我就想见普贤,求他指引佛法,走,我们再去一趟!”说完,拉着蒲公就向金顶跑去。走到洗象池,宝掌和尚指着池旁边一片湿象蹄印说:“你看,这不是普贤菩萨骑的白象在这里洗过澡么?”说着更加快了脚步。
不一会儿他们就到了金顶。宝掌和尚到舍身岩上往下看,只见岩下一片茫茫云海中,有一团七色宝光。宝掌和尚说:“那七色宝光就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叫做佛光。”
这时,蒲公忽然看见光环中又出现了普贤菩萨的金身,就忙叫宝掌尚看。可是等宝掌和尚看时,光环中却只出现了自己的身影。蒲公感到很奇怪,就问宝掌和尚:“怎么光环中只出现你自己的影子?”
宝掌和尚对他说“你每天采药,救人苦难,为大家做了许多好事,所以感动菩萨,向你现了金身。我做的好事还不如你多,所以不能看见菩萨的金身,只能看见菩萨头上的宝光。”
以后人们就把能看见佛光当作一种吉祥的象征。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金顶祥光“。
金顶是峨眉山的象征,峨眉十景之冠,“金顶祥光“则是峨眉山精华所在,它由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四大奇观组成。
金顶黎明前的天空是美妙的。东方,墨紫墨紫的太空,天地一色,逐渐地,地平线上天开一线,飘起缕缕红霞,托着三两朵金色镶边的彩云,预示着一个辉煌的白昼即将降临。
彩云下,空旷的紫蓝色的天幕上,一刹间,吐出一点紫红,缓慢上升,逐渐变成小弧、半圆;变成桔红、金红;然后微微一个跳跃,拖着一抹瞬息即逝的尾光,一轮圆圆的红日嵌在天边。日出,因气象条件和季节的不同而千姿百态,差异极大。天气晴朗时,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可观赏到壮丽日出的全过程;或天边有云气,待见日出时,已是脱离地平线的一轮红日;或云层弥漫,则有时仅能看到朝霞、云海。
(:,!: 。
第394章 石笋峰
陆辰跟林萱又来到了一个山峰,林萱则是非常的兴奋,说道:“这就是是石笋峰了,我很喜欢这里,准确的说我喜欢这里的创说。”
于是导游林萱又给陆辰讲起了故事来,而陆辰则是静静的听着林萱讲着故事。
据说,在龙门河边有一个龙门洞。龙门洞里住着一条乌龙。这条乌龙虽然能行云降雨,但它却从来不替老百姓做好事。它常常在山上飘游浪荡,到处作恶。每年天气暖和的时候,它喜欢在龙门河里洗澡玩乐。
它嫌河里水浅,就把要降到山上的雨水,都汇集到龙门河里。因此,峨眉山上经常干旱。
每逢干旱的时候,人们知道是龙门洞里的乌龙在作怪,就拿着火炮锣鼓,在洞外不停地放炮、敲锣、打鼓,吵得乌龙在洞里坐不稳,睡不着,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给峨眉山上下一场雨。
这年,乌龙又把雨水弄到龙门河里去了,山上干旱得很厉害。
老百姓没法,只得照往年一样,又在龙门洞外放炮、打鼓。当时,乌龙正在洞里睡得香甜,忽然被洞外的炮声、锣鼓声惊醒,它揉着睡得迷迷糊糊的眼睛,想看看洞外是怎么回事。
他刚把头伸出洞去,只听“轰隆隆”一声响,一颗火炮在它头上开了花,吓得它连忙把头一缩,只觉得头上一阵发麻,原来龙角被炸掉了一支。
炸得乌龙满头是血,成了一条独角乌龙。乌龙恼差成怒,发誓从此不下雨,要叫峨眉山大旱三年,把老百姓都饿死。
乌龙不下雨,龙门洞外,炮声不断,乌龙知道在洞里呆不下去了,就变成一条泥鳅龙门河里一钻,顺着河往上游到山上的洞里藏了起来。
因此老百姓虽然在龙门洞外不停地放炮打锣,天上却仍然是火红的太阳,连一滴雨也不下。
这样连续干旱了三年。头一年,老百姓用糠和野菜充饥,对付着渡过了;第二年,糠和野菜吃完了,就去山上挖草根剥树皮吃,又勉强渡过了;第三年,草根树皮也吃光了,只好去山上挖泥巴吃,饿死病死的人越来越多。
有一天,从山上下来了一个身穿白衣白裙的姑娘。这姑娘长得端庄秀气,手提一个竹篮。她看见好些人倒在路上快要饿死了,就从篮子里拿出一些又白又嫩的东西给大家吃。大家觉得清脆可口,好吃极了。
忙问道:“姑娘,这是哪里来的?怎么这样好吃?”姑娘说道:“这种东西山上到处都有,我带你们去找吧!”于是,姑娘带着大家走进了竹林。大家一看,地上到处长满了白衣姑娘给他们吃的那种东西,都高兴极了。
但是谁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有的说:“象甘蔗,但又不甜。”
有的说:“味道有点象萝卜,但是萝卜又没有这样脆嫩。”有的说:“是白衣姑娘领着我们找到了这样好吃的东西,才使我们没有饿死,这都是菩萨保佑的呀,我们就叫它‘神赐’吧!”以后喊顺了口,就喊成了“笋子”。
因为是白衣姑娘领着大家找到了笋子,所以大家就把白衣姑娘叫笋姑。笋姑每天带着大家上山去打笋子,打的笋子吃不完,就晒干储存起来。人们高兴地说:“任你乌龙作怪.再旱三年,也饿不死我们啦!”
转眼三年过去了,独角乌龙以为山上的人都饿死了,就想回龙门洞过安稳日子。谁知下山一看,老百姓不但没有饿死,反比以前长得更壮实了。乌龙很奇怪,一打听,才知是笋姑带着大家上山打笋子渡过了饥荒。
乌龙气得眼睛鼓起象两盏灯笼。它咬牙切齿地说:“要不把笋姑除掉,这峨眉山就再也没有人怕我乌龙了!”从此乌龙便打下了暗害笋姑的主意。
有一天,笋姑正同大家一起在遇仙寺旁边的岩石上打笋子,乌龙变成一根又粗又滑又软的葛藤根,藏在地上一层厚厚的烂竹叶下面,笋姑没有看见,被它一绊,脚一滑,身子一歪,就滚下岩石去了。
大家一见笋姑滚下了悬崖,都焦急地涌到岩石边,含着泪向岩下不停地喊:“笋……姑!……笋……姑!……”有的还用绳子吊到悬崖下去寻。
但是,岩下是万丈深渊,云雾濛濛,哪里去找笋姑呢?可是人们并没有忘记笋姑,他们每次到山上打笋于经过岩边的时候,都要向着岩下呼喊:“笋姑!笋姑!”随着人们的喊声,岩下就涌起一片白云。
人们望着白云,仿佛看到笋姑踩着白云看他们来了。原来笋姑没有死,她滚下悬崖时,被南极仙翁派白鹤童儿把她救了去,每天教她学习武艺,准备将来除掉恶龙。笋姑惦记着山上的人民,因此地每天在仙翁那里勤学苦练。
她怕人们没吃的,就运用自己学得的仙术,在她滚下去的悬崖下,长出一群笋子似的山峰,在山峰上长满了翠竹和笋子,人们都说那笋子似的山峰,是笋姑用笋子变成的,所以就叫它“石笋峰”。
乌龙自从暗害了笋姑以后,为了不让人们吃到笋子,就用尾巴把山上一片片的竹林全扫光了。人们在山上打不到笋子,就到石笋峰上去打笋子。
乌龙知道以后,又到石笋峰上破坏竹林。谁知这石笋峰上的竹林与别处不同,乌龙第一天刚把它扫光,第二天又是满山翠竹,就这样,乌龙一次又一次的把竹林扫光,而竹林却一次比一次长得更青翠。
后来乌龙又想了一个坏主意:它睡在山上不走,一见竹笋出土,就用尾巴乱扫。可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它扫第一下,竹子向上长了三尺,扫第二下,竹子又向上长了三尺,扫第三下时,只见小竹变成了大竹,短竹变成了长竹,你缠我,我缠你,织成了一层密密实实的竹网,把乌龙网得动也动不得。
这时,天空中出现了一朵雪白的云彩,云彩上站着英姿勃勃的笋姑。笋姑拈弓搭箭,对着乌龙连射三箭,只见三道金光闪过,乌龙身上连中三箭,被活活射死了。
从此,峨眉山上的竹林长得更青翠,更繁茂了。峨眉山上的人民再也不怕干旱,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他们至今还怀念着笋姑,并把石笋峰的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
(:,!: 。
第395章 弹琴蛙遇仙寺
陆辰跟林萱这一路上,一边走一边玩,一边听着林萱给自己讲着故事,非常的惬意。看着风景如画的峨眉山,陆辰感觉特别的惬意,峨眉山不愧为是名山大川,很多风景都是美不胜收。
两个人走的有些累了,在一个亭子里面休息着,虽然两个人都是练武的人,可是足足走上了将近一天的时间也是有些劳累了,坐下来休息。
林萱坐在陆辰的身边,将将腿放在了陆辰的腿上,有些撒娇的说道:“都是为了陪你,走了一小天了,我的腿都给走酸了,把我好好的揉揉吧。”
听到林萱的话,陆辰是摇摇头,心道真是拿这个小丫头没有办法,竟然在这里就跟自己撒起了娇来,不过今天林萱确实背着自己走了不少的路,而且挺辛苦的。
于是陆辰轻轻给林萱按摩起小腿来,因为林萱常年练武的缘故,所以她的小腿比较的结实,所以陆辰给她按摩起来手感比较的好,非常的饱满有弹性。
“不错,按摩的不错,看在你给我按腿的份上,我再给你讲一个故事吧,一个关于青蛙的故事,我小时听完了感觉很有意思,还跟哥哥去抓过那种青蛙哪。”林萱笑嘻嘻的对陆辰说道。
有一次,大诗人李白来游峨眉山,到了万年寺,被广浚和尚优美的琴声吸引了,每天都要到毗卢殿听广浚和尚弹琴,两人交情很好。李白临走时,还写了一首诗送给广浚和尚。
诗是这样写的: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随流水,遗响人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李白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为广浚和尚弹琴题诗的事一传出,广浚和尚的名声就愈来愈大了。许多诗人、画家来到峨眉山,都要到万年寺听广浚和尚弹琴。后来人们就把那个地方叫做听琴台。
有一天黄昏时候,广浚和尚象往常一样,焚起檀香,抱着绿绮弹起来。忽然看见一个身穿绿色衣裙的姑娘,倚在门外听琴。和尚感到很奇怪,就问道:“你是哪家的姑娘,在此听琴?”那姑娘用手掩面,笑而不答。
经过和尚几次询问,她才含羞答道:“我家就在寺旁,自幼喜欢弹琴。今天是师父的琴声把我引来了。”和尚听她说会弹琴,就说:“姑娘既然喜欢弹琴,那就弹一曲吧?”姑娘害羞地说:“我的琴弹得不好,还请师父多指点。于是手拨琴弦弹了起来。从此以后,和尚每次弹琴,绿衣姑娘就来听琴,有时也带着琴来请师父指点。
后来广浚和尚去世了,绿衣姑娘也不再来了。但是每当黄昏的时候,庙里和尚仍然听到毗卢殿后面的听琴台,有琴声传来,都感到很奇怪。有一次,当琴声悠扬的时候,和尚们就悄悄地跑到听琴台去看,只见一群青蛙正在鸣叫。
叫声叮叮冬冬,好象琴弦初拨,与广浚和尚的琴声相似。大家才知道广浚和尚弹琴时,前来听琴的绿衣姑娘,就是青蛙变的。
它从广浚和尚那里学会了弹琴。和尚死后,就继续弹出优美动人的琴声。后来人们就给这种青蛙取名叫“弹琴蛙”。
两个人继续的向前游玩着,走到了一个名叫遇仙寺的地方。林萱这个尽职的导游,又开个给陆辰讲起来了关于遇仙寺的故事。
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个来自远方的游山客,上峨眉山求仙访道。他找遍了山中所有洞府,也未见到仙人踪迹,心中感到非常失望。下山途中,他又来到一个山洞外,见里面仍是空空如也。心情更觉烦躁,便坐在洞外歇息。
他不觉四下一望,背后是望不到顶的高山,林木葱笼;旁边是一道深深的峡谷,云雾弥漫;脚下是一条小溪,山泉淙淙。他不禁想到这儿的景物,真像人们说的仙境。一些书上明明记载,峨眉山中有仙人,我为何看不到呢?难道是我无善根,与仙界无缘?
正当游客满腹不快的时候,山上下来了一位老人,他手中杵着一根竹杖,来到游客面前,看了游客一眼后,问:“你为何独自一人坐在这里,一定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吧?”
“我听人说,峨眉山中有仙,特来求拜,希望修道成仙。”游客回答。
“这山中到底有无神仙,我也说不清楚。不过,我在这山中打柴采药,已经生活了**十年,却从来没见过神仙。”老人告诉他说。
“你老人家有九十高寿了?”游客见老人须发全白,但面若童颜,双目炯炯,身板硬健,毫无老态龙钟之感,不禁敬佩地问。
“是啊!”老人把头一点。
“老丈一定深知养身之道了?”游客又问。
老人回答说:“我只是白日安心采药,晚上放心睡觉,三餐只求其饱,常年淡泊为生,如斯而矣。”顿了一下又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