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苏东坡这哥们儿-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潭印月是宋后人们湖上赏月的极佳去处:每逢中秋佳节,皓月当空,人们在中空的塔内点上蜡烛,洞口蒙上薄纸,烛光外透,这时塔影,云影,月影融成一片,烛光,月光,湖光交相辉映,呈现出“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的绮丽景色。“三潭印月”因此而得名。

杭州西湖在苏东坡的关注下倒流了时光,一举恢复了西子般的妖娆妩媚!微风吹拂之际,堤上杨柳吐翠,长堤延伸,六桥起伏;晨曦初露之际,桥影照水,鸟语啁啾,柳丝舒卷飘忽,桃花笑脸相迎;置身堤上,湖山如画,万种风情,任人领略。

尤其冬尽初春之时,长堤犹如蜿蜒于绿水的七彩长龙,举目望去,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怎不勾魂销魂?

人们为了纪念苏东坡为杭州西湖所立的这一伟功,命名此堤为“苏公堤”,从此美丽的西湖又多了一胜景:“苏堤春晓”。

南宋时,“苏堤春晓”便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人们今天漫步于苏堤之时,谁能不想到苏东坡三字?苏东坡与苏堤同在,从那时便真正的鲜活在了人们心中。

对了,那九个亭子却没能全部相伴着苏堤,苏东坡离任杭州后,其中一个亭子曾经被杭州百姓改做了他的生嗣,在亭中供上了苏东坡的画像,以便居民膜拜,借此纪念他对地方的德政。

不过后来新政人氏重新得势,还是那个吕惠卿,他一纸朝廷命令,将此纪念亭拆毁。其余的亭子寿命延长了九百余年,直到“破四旧”运动风卷华夏,剩余的原装凉亭才算寿终正寝,共同旧貌换新颜了。

杭州重新现出了勃勃生机,操劳近两年的苏东坡终于能喘口气了,可是,朝廷留给诗人在杭州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八十、太守断案如赋诗

苏东坡还是通判杭州时的老习惯,喜欢在富有诗意的西湖岸边处理公事,据载,他在葛岭下面的寿星院有处常设的办公地点,也经常在寒碧轩处理公文,西湖岸边的“雨奇堂”,就是以东坡诗句“山色空漾雨亦奇”而得名,这也是苏东坡经常办公的地点。

据《梁溪漫志》载,苏东坡从官署前往西湖岸边的办公地点,一般都是吩咐扛着旗伞执事的衙役走钱塘门陆路,自己则带着一两个年老的卫士从涌金门坐船,过湖面往西,到普安寺用餐。有时就在冷泉亭处理公事,现场断案,其快如风,往往谈笑间一天公事已完毕。

事情办完,就该他和同僚畅饮一番了,直到红日西落,太守骑马回家,城中居民,夹道旁观,争看这位大名鼎鼎的才子太守。

至于湖边烟雨中都是审理哪些案子?史载不大详细,宋人笔记也是各记载各的,同一个题目,有时记载在不同的笔记里,那时间也有时相差竟达十几年,例如前文咱们说过的,苏东坡在西湖边审理扇子小贩拖债不还那个案子,有笔记说是任通判时,有的就说成了太守任上。

但有两件“要案”却能断定是苏东坡审理于太守任上。

这两件“要案”有个共同点,那就是苏东坡判案人性重于法理。

苏东坡这次刚到杭州时,正逢省试秋考,夺得秋试魁元的是一名富豪家的子弟刘某,这下惹得中举的、落榜的考生一片哗然!怎么回事?原来那个刘生学问低劣是出了名的,这样的人中魁,还能说考场不黑?要说考场没猫腻,鬼都不信!

考生们集体上访,提起舞弊诉讼,这当然是件大案要案,刚到任的苏东坡百忙之中也得过问了,结果破案甚是容易,原来是一个姓颜名几字几圣的考生为了挣口饭吃替刘某考的。

颜几圣可是位当地名人,其人多才机敏,狂放不羁,家贫却酷爱杯中之物,是个见了酒不要命的家伙。

颜几圣被关进了号子,等待判决,作弊犯对日后是否会掉脑袋倒也不大在乎,既然做了,哪能不敢承当?唯有对监狱的伙食大有意见:牢饭不给配备酒!哪有这样虐待犯人的?

颜几圣越想越气,便在狱中提起控诉,不过不是向狱方,是写了首想念美酒的诗,托狱卒带给外面的酒友,以抒心中不平:“龟石灵身栶有胎,刀从林甫笑中来。

忧惶囚系二十日,辜负醺酣三百杯。

病鹤虽甘低羽翼,罪龙尤欲望风雷。

诸豪俱是知心友,谁遣尊罍向北开。”

谁知那狱卒们工作挺敬业,很负责任的将犯人的纸条交给了太守苏东坡。岂知歪打正着,苏东坡看了这酒鬼的大作,大为赞赏,同道同好,不禁起了惜才之情。

最后判决时,苏东坡笔下留情,给予缓决,终于拖到了国家大赦的时机,得到赦免。据说此哥们儿从那更加嗜酒如命,几年后醉卧西湖边寺院,竟然口吟出了超然传世名句:“白日尊中短,青山枕上高。”

由此案例看,苏东坡执法甚有弹性,尤其对有才的书生更加宽厚,判决罪犯更注重的是人性,所以才尽可能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照顾哪怕是犯了重罪的读书人。

此事记载在宋人笔记《春渚纪闻》中,纪闻中还记载了同样性质的一件事:有一次,杭州的税务稽查队送来一个要犯,这家伙冒充苏东坡给京师的弟弟苏辙送东西的信使,企图逃避国家税收。

这要是在其它地界,还说不准真能蒙过去,可是这是在杭州,苏东坡就是这里的军政首长,而那个带着两件大行李的书生连苏家弟兄现任什么官职都不知道,行李上写着的还是苏家弟兄一年前的职务,收货人连具体地址也没有,所以在杭州露馅是自然的事。

这是南剑州的一个乡试贡生,名字叫吴味道,家境过得不怎么样,赴京参加会试连路费也凑不上了,亲朋好友资助了他三百端纱绸,原想一路卖了做盘缠,但沿途税捐极重,所以才出此下策冒充苏家的送信人,以期借苏东坡的大名一路省点税款。

这吴味道连名字起的也有点犯苏家的忌讳,苏家曾祖名味道,在唐代武则天时期就是一个名人,因被派在四川眉山为官,定居在了眉山,所以才在眉山留下了苏门一枝,所以才有了三苏问世,才有了苏东坡。

苏东坡没有理睬这诈骗犯与自己曾祖重名的琐事,直接询问犯人行李内是什么逃税商品。

犯人极为惶恐,知道这次蒙不过去了,真正的苏东坡就在堂上,总不能诬陷这是太守的东西吧?

“味道为乡试贡生,包内乃亲朋凑集的纱绸,是前往京师赶考的路费,因沿途道路税卡甚多,到得东京,所剩将会不到一半;味道想当今天下名声最大的不过先生与苏侍郎,一路关卡总得给点面子,所以才冒死伪托先生大名,却不知先生在此执守,自投罗网,实在罪该万死!”

苏东坡仔细看了那行李上的封皮,感觉字体还不错,微微一笑,吩咐属下把行李上的旧封撕去,亲自写上收信人“东京竹竿巷苏学士启拆”的字样,下面又亲笔题上“龙图阁大学士领浙西军马兼知杭州苏轼”,并且还给弟弟苏辙写了一封短信,交给这个傻了眼的吴味道给顺道带去,这下假货立时成了真信使。

临行嘱咐:“先辈放心,这次即便上天也没事了!”――那吴味道一个乡试贡生,怎么着也轮不到被五十多、功成名就的苏东坡称为“先辈”呀!老孙自己揣摩这还是苏东坡的戏言调侃:味道乃咱苏门祖先,不是“先辈”是什么?

也是苏东坡慧眼识才,这次铁笔留情竟然替国家留住了一个进士!那吴味道到京之后,高考果然得中,及第之后专程来苏门叩谢,苏东坡自己对这件奇遇也非常得意,欢喜地请吴味道在家盘桓了几天。

不过,苏东坡判案也不是一味发善心,对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还是铁面无情的!尤其是对下属官员的贪污腐败,苏东坡深痛恶绝,打击起来毫不手软。

据《侯鲭录》载:东坡下属有个县官贪而无耻,苏东坡发觉之后准备立即将其罢免,可是,贪官大体人缘都不错,一时说情的人不少,这其中就包括了苏东坡的一个朋友张父政,苏东坡厉声回答给贪官说情的人:“古之学者为己,其斯人耶?”

见大家不解,苏东坡解释:“掌政,名曰‘有司’;掌教,名曰儒臣。有司欲得之于己,儒臣惟成就于人。”

不过,这“惟成就于人”的“儒臣”一旦掌权,专心让“有司”为自己取利,人民可就要倒霉了。

综合看,苏东坡执法宽严是根据对象与情节,对穷人,尤其是书生,苏东坡经常着意法外开恩,而对待贪官污吏,苏东坡肯定横眉冷对,从重、从快、从严!对关乎国计民生的施政大事,苏东坡从来都是直言不讳,哪怕由此得罪了权贵,甚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

不过,苏东坡对自己要求还是严格的,基本遵守“言必信”的原则,哪怕是戏谑玩笑。

苏东坡有时也与朋友玩点无伤大雅的小赌局,打赌的过程一般都与诗文有关。据有笔记载,杭州太守时的苏东坡有次与好友袁公济一起去已山寺祈雨,中途到了饭点,苏东坡提议:“咱们每人来两句诗吧,就以下雨为题,谁的诗中雨来得快谁就算赢了,输了的请今天的饭局。”

谁出题目当然应该谁先出手,苏东坡出句:“一炉香对紫宫起,万点雨随青盖归。”

这雨下的的确够快的,祈雨的人还没回来,万点雨已经落地了!可惜这种赌局一般都是谁先亮底牌谁吃亏,袁公济亮自己的牌了:“白日青天沛然下,皂盖青旌犹未归。”

据载,苏东坡琢磨了半天,无奈的承认:“我的雨没有你的雨下的快,”,结果爽快的给当天的饭局埋单付账。

能有逸趣闲心打赌请客,看来杭州治理已经初见成效,苏东坡该松口气了,诗酒西湖才是东坡所愿,寄情山水才是诗人本色。

寄情山水的苏太守已经了解了人生是怎么回事,这年,苏太守填词《临江仙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好一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但是,行走在人生逆旅的苏东坡却像是忽然间改变了性情,竟然开始追求政绩的完美,好像是要坚决使杭州这一方人民先富起来!

八十一、仕途登顶举步间

看来苏东坡准备让杭州提前进入小康社会了,着意百姓疾苦,关注医疗卫生,平抑物价,重视环保,注重旅游发展的同时,还准备动工一个庞大的工程,说明一下:不是什么中心广场、超宽大道之类的形象工程,而是准备向高山开战,凿山开水路,畅通钱江入海口航路的惠民壮举。

几乎所有的江河入海处,都会由于水势突缓,积沙成洲,大的有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小型沙洲就不计其数了,这钱塘江入海处就有这么一个小沙洲,由于面积、位置变化无常,人们把它称为“浮山岛”。

这钱塘江从杭州湾出海,而杭州湾有着天下闻名的大潮,现在称为“钱塘潮”,势如奔马的江水与逆流而上的海潮与浮山岛附近迎头相撞,遂成无数暗流漩涡,致使沙洲时隐时现,路经航船无从辨认水道。

对顺钱塘江而下的人们来说,此江段是地道的鬼门关,然而却不得不冒险经过。激流暗涌之间,过往船只多有失事,落水的人们大多还哭喊不出救命,便已被洪流巨浪吞没。

但此危险水路还是不得不走,西南地区都以杭州以北西湖地区产的稻米为生,而杭州人则依赖西南地区的木材燃料,就连杭州湾所产食盐,也必须通过此处运销西南地区,所以不管此江段危险再大,水运仍极繁忙,风险伴随着利润,运费高昂自在情理之中,莫说平民百姓,就是官方每年也要为此多支出运费达到数百万贯之巨。

苏东坡准备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他经过勘察研究,认为若能在浙江上流地名石门的地方,开出一条二十里的新水道,凿岭六十五丈直达岭东古河,江水经浚通后的古河数里进入龙山漕河,则可永避浮山之险,此举利国、利民、利后世,应该尽快付诸实施。

可惜奏表到了朝廷之后,却被政敌们认为是在急功好利,劳民伤财,一直未能通过。

其实这工程耗资并不算巨,在苏东坡上报的预算里,仅需款十五万贯、员工三千,两年即可竣工。相比朝廷每年为此多付的运费都是九牛一毛,更不用说由于船只失事造成的人员与物资的损失了。

可惜不管什么计划,只要与政治挂上了钩,那就立即味道大变,朝中的反对者多数甚至不知道江潮海潮是怎么回事,就坚决的反对了,那只是因为这是苏东坡提出来的,对错都会引起群情激昂的。

估计太皇太后老太太也未必明白这些土方工程的重要性,也没有独断批复,致使这项宏伟的计划终于在拟定中流产。

看来皇家对苏东坡的眷宠也是有分寸的,苏东坡还没达到让朝廷言听计从的地步;可是,某些本章的拒批并不等于苏东坡此时已不被皇帝――尤其是太皇太后的信任,元佑六年,苏东坡被特旨召回京师,并明令为吏部尚书。在政敌们看来,这是皇帝要下决心将宰相的职务交给苏东坡的信号。

苏东坡不得不再次与杭州道别了,杭州人民却难舍太守,对给杭州做了这点好事的苏东坡念念不忘。据宋史载:“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不过苏东坡这次返京述职却没有如以前调动那般,一路游山玩水,悠哉游哉,沿途赋诗留情。

是形势不同了,身份也变了,这次回京虽不是苏东坡内心所愿,但朝廷欲留苏东坡于朝中是显而易见的,苏东坡不能只关注数城一方了,现在需要广泛的了解民情,尤其是浙杭周边地区,苏东坡这两年没少向朝廷奏报了灾情,怎么这天灾就偏偏相中了杭州一地呢?

苏东坡要亲眼目睹一下兄弟省市的和谐局面,苏东坡不相信杭州的洪水全是来自杭州的一块天上。

他先到了与杭州临近的苏州,结果整个地区尚淹没在水中,洪水至今尚未消退!

一路察访一路惊心!苏东坡亲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