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帝国的涅盘-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是绝无仅有的,以至于有人怀疑历史上到底是不是有过那么一颗划破天空的流星。传说他是江西袁州人(也有说是湖南浏阳人、江西万载人),十岁入慈化寺为僧,十五岁便以南泉山泉水为人治病,据说疗效显著,当地人事之如神。于是他便借此以行医为名,暗地里传播白莲教,徒众很多。
公元一三三八年,元顺帝至元四年,他和徒弟周子旺在袁州造反,周子旺自称“周王”,还改了年号,聚众五千多人。其徒众都在背心上大书一个“佛”字,据说这样可以刀兵不伤。不过弥勒佛是印度人,不大看得懂中国字,所以这些“佛”字写了也白写,没有发挥什么实际作用。地方上的元兵前来镇压,这些没经过训练的农民军见对方的刀子居然真的能劈死人,吓得一哄而散。彭和尚侥幸逃脱,躲到淮西继续传教,周子旺一家子都被杀,其中有他本人、他的老母亲、两个儿子天生、地生,这似乎是一出灭门惨案。不过据小说家金大侠称,周子旺的女儿周芷若为部下救出,长大后成为峨嵋派掌门,还和明教教主张无忌有些暧昧不清的关系——当然,此乃野史,姑作趣谈,却实实信它不得。
至正初年执政的丞相伯颜,很不喜欢汉人,曾对顺帝说:“陛下有太子,休教读汉人书!”曾因此停了至元元年的科考,断了汉族读书人的出身之道,惹起骂声一片。现在他又因为至元三年、四年汉人屡屡起义,益发不高兴,要在朝做官的汉人提出诛捕办法,算作投名状,以表忠心。另外,他老人家还建议朝廷,欲尽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以为这样可以大大削弱汉人,便造不起反来。他也不想想,灭宋的张弘范、营建两都的刘秉忠、抚平西南的李德辉这些功臣世家,可都在五姓之中呢!此说自然无疾而终。
这位伯颜先生,满脑子都是民族矛盾,原来是有道理的。传说他养了位西番巫婆,每每让其推算来年运程,巫婆说他当死于南人之手——所以伯颜当然对汉人、南人没什么好脸色了,乃至于禁止汉人、南人持有军器。这也是个假神之名的。
然而真把事情闹大的,却是北方的韩山童。
韩家出自赵州栾城,数代都是白莲教的教主,因为宗教势力太大,引起了官府的注意,被谪徙到广平府永年县居住。到了韩山童这一代,与时俱进,积极宣扬“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称天下即将大乱,河南及江淮间人民翕然响应,教徒众多。
到至正十一年,贾鲁受朝廷委派南下中原,征发民众修治黄河时,韩山童的力量已经很强了,正准备借此时机起义。
四、一只眼的石人
一三五一年初,贾鲁走马上任,黄河治水工程正式开始,工程的重点是在黄陵岗开凿白茅新河——自黄陵岗南到白茅口,西到阳青村,开河二百八十里,以把黄河勒回故道。整个工程于这年的四月二十二日开始,七月间凿成河道,八月间决水入渠,九月间通行舟楫。《元史·河渠志三》中对此有一段评价:“是役也,朝廷不惜重费,不吝高爵,为民辟害。脱脱能体上意,不惮焦劳,不恤浮议,为国拯民。鲁能竭其心思智计之巧,乘其精神胆气之壮,不惜劬瘁,不畏讥评,以报君相知人之明。”这在当时是相当了不起的水利工程。然而,正是这项了不起的工程,奏响了元末天下大乱的序曲。
在那个初夏的烦躁不安中,工地上忽然流传起一首奇怪的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许多古怪的人物出现在工地上,到处交朋友,还给其他民工讲故事,故事的中心总是“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什么的。
他们说,弥勒出家前曾是个爱子民的好国王,出家后是佛祖释迦牟尼座下的优等生,成绩好,守纪律。自从佛祖灭度后,世界就沦入黑暗,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连带着地里庄稼的都减产,大家都过着倒霉的日子,辛苦得不得了。好在希望还是有的,据说释迦牟尼临死前曾留下话,再等个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佛就会出世接他的班——那时候天下就会大治,播一次种子可以有七次收成,还不用翻土拔草……总之,弥勒降生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外加土豆烧牛肉,穷苦老百姓所想要的一切统统都有了!
“那敢情好啊!”被苦日子压得直不起腰来的闰土们,在故事中满怀憧憬,末了用袖口抹抹嘴角的哈喇子,打裤腰里小心翼翼地取出半个硬梆梆的馍馍——这还是晚饭的时候趁监工不注意偷藏的。啃一口,抬头幽幽地看着璀璨的星空,对讲故事的人道:“要有块狗肉吃就好了……可那该是哪辈子的事儿呢?”
讲故事的人警惕地看看四周,故作神秘地把嘴凑近人家的耳朵:“大家都说弥勒佛出世了,兄弟你还不知道?”弥勒佛出世?闰土们都摇头;但朝廷不但拖欠工资,连工地上的口粮供应都不大够,这个闰土们都是知道的。
在那些个四下里飘溢着野草芬芳的夜晚里,在小虫子们寂寞的低吟中,到处是窃窃私语:有人在讲弥勒,有人在说明王,还有人在捏造一只眼的石人的神奇古怪——总之,在用种种不大可能兑现的许诺,为即将到来的武装民选拉票。
这些夜晚里,天上的诸神都不约而同地觉得耳根子发烫,有些则不停地打喷嚏……个别有经验的神仙叹道:“他妈的,都别睡了,又有热闹看了!”
在人世间,黄陵岗工地上,某日里忽然有人在一棵树附近刨到个硬硬的东西,好奇的人们把这个物件挖了出来,原来是个石人——还是个一只眼睛的石人,这家伙够古怪的!人们还在石人背后发现了一行文字,经识字儿的先生判读,刻的是:“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这个意思很浅显,已经完全不需要解释了。
谶谚与事实突如其来的吻合,让平日里那些广为流行的传说立刻成了河工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随着河工们的轮换与逃跑,消息迅速传播开来,一时间大河上下,人心思乱,积累了近一个世纪的愤懑即将迸发出来。
这是元末版的“狐语丹书”,看起来仿佛冥冥中的天意——然而我们今天却清楚地知道,这只不过是韩山童使出的手段罢了。那个作为道具的石人,因为不甚值钱,所以下落不明。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后人们会在黄陵岗下的黄河故道里再次把它发掘出来,用更为凝重的目光与它对视。
韩山童见煽动成功,大喜,遂于当年五月初与刘福通、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咬儿等人聚集在颍上白鹿庄,召集教众三千余人斩乌牛白马,誓告天地,准备起事。刘福通向众人宣称:韩山童是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而刘福通则是宋朝大将刘光世的后人,正当辅佐旧主恢复天下。于是众人推举韩山童为“明王”,准备克日起兵。他们以宋室为号召,固然只是宣传的手段,但这也确确实实反映了当时人民对故国的眷念。
韩山童等人正在会盟立誓呢,教众里却有人胆子小,为表明自己没有参加叛变,居然很不讲义气地跑去告官。一队元兵前来镇压,刘福通等人侥幸逃脱,韩山童却被逮住了,立刻被斩首示众。韩山童的妻子杨氏和儿子韩林儿也逃到今江苏徐州附近的武安山中。
五月三日,逃脱的刘福通被迫提前起兵,战士皆头裹红巾,烧香拜佛,故被称为“红巾军”,又称为“香军”。刘福通的部队起得突然,元朝毫无准备,被他们乘虚攻占了颍州、罗山、上蔡、正阳、霍山等城市。
刘福通宣称南宋丞相陈宜中逃亡日本求援,假韩山童之名发诏书称“蕴玉玺于海东,取精兵于日本。贫极江南,富称塞北”,并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战旗,要“蹑大宋之遐踪,雪崖山之沉恨”,这些个口号吸引了许多老百姓,把这些愤懑已久的人们召集到自己的旗下。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和今天截然不同的国际关系。在刘福通们的眼中,当时的日本是天然的盟友,是友好的尾巴国,而蒙古则是宿世仇敌——所以并不以“取精兵于日本”为耻。事实上,在宋亡时便有许多遗民逃亡日本,给那个文化贫瘠的东瀛海岛带去了知识、技术和思想,还带去了对非正统中国的仇恨——这些崇拜、自卑与仇恨不断地积累,衍化,再加上明清易代时的再一次放大,终于形成了如今的日本人对中国那种错综复杂的感情。
五、天下英雄起逐鹿
刘福通起事后,元王朝大为震惊,命枢密院同知赫厮、秃赤率领六千阿速军和各路汉军,由河南行省左丞徐某协助前往颍上会剿。
阿速军由来自中亚的阿速部落之人组成,他们原是波斯语系民族,信奉东正教,体形高大,多为绿眼睛。“阿速”部,在《史集》中又称为“阿兰”部,据说居于太和岭北麓,是今伊朗沃舍梯族人的祖先,阿速人的左邻是突厥语系的钦察人。在蒙古名将哲别、速不台发动的第一次西征中,这两个部落联手与蒙古军激战,一时胜负未决。蒙古人派使者向钦察人说:“我们是同一部落的人,出自同一氏族,而阿兰人是异己。让我们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吧!你们要金子、衣服,我可以给你,你们把阿兰人给我留下就成!”钦察人接受了这一建议,欣欣然地出卖了阿速人——随后的结局可以想见,阿速人固然遭到了“命中注定的掠夺、屠杀”,而出卖朋友的钦察人也没有逃脱,“蒙古人突然向他们袭来,见一个杀一个,夺回了给的东西”。
这两个部族的孑孓后被蒙古人收用,以其武勇善战,成为蒙古帝国扫荡四方的利剑。元末权奸燕帖木儿本人出身钦察,故得到了同乡阿速军的极力支持,在与上都争夺政权的战争颇得其助力,燕帖木儿对这支军队也格外看顾。然而就像一切娇生惯养的军队一样,十几年的歌舞升平莺歌燕舞,使这支“素号精悍,善骑射”的军队堕落得不成样子,纪律尤其糟糕,比之强盗还有不如。
赫厮等将领但以酒色为务,士兵们自然也上行下效,不务正业,四处掳掠,浑然忘了自己的角色本该是抓老鼠的猫。等到和红巾军对阵时,赫将军见对方阵势宏大,不敢出战,只是扬鞭大呼“阿卜!阿卜!”然后,身先士卒地逃跑了,据说“阿卜”就是“走”的意思。赫将军麾下将士自然不甘落后,争先恐后,大有五十步笑百步之叹。红巾军自后追击,大败元军,从此把这位“阿卜”将军的故事当作笑谈,在淮东淮西传了好多年。
赫将军虽然侥幸从阵上逃脱,但随即败死于上蔡,到底难逃劫数,他统带的阿速军,因为不习水土,病死过半,徐左丞也因为战败被元廷处死。刘福通乘胜攻占了亳州,杀元朝徐州兵马使秃鲁,到六月间又攻占了项城、真阳、确山等地,并分遣部队向舞阳、叶县进军。
元相脱脱派其弟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为知枢密院事,与卫王宽彻哥统率大军十万围剿刘福通,于十二月攻占上蔡,俘杀刘福通手下大将韩咬儿。次年三月,元军又攻陷汝宁。闰三月,元王朝以平章巩卜班为统帅,率领侍卫汉军合爱马鞑靼军共数万人,屯驻于汝宁沙河岸,这位巩平章不敢寻找刘福通决战,只是日夜沉溺于酒色中,醉卧不醒。刘福通派精锐夜半偷袭,元军大乱,四散而逃,次日收容点验人马,发现连主帅都丢掉了。派几个胆大的回过头去扒拉扒拉,好歹在死人堆中找到了巩平章的尸首,总算对朝廷还有个交代。
大都城里的统治者翻翻将帅档案,觉得和红巾军对阵,只有也先帖木儿还能占点便宜,遂命他为统帅,统军三十万,欲与刘福通较猎中原。据说元军以数千辆车运送金银物帛,河南北供应以亿万计,前后出兵未曾有如此之盛。但也先帖木儿到底不是将才,他在沙河与刘福通对峙不到两月,还未曾决战,大军忽然夜半惊溃,在红巾军的追击下,丢弃的粮食、军资、车辆堆积如山,让刘福通占了个大大的便宜。也先将军仅带着万余残兵逃回汴梁城。
据说也先帖木儿逃跑时,当地的地方官急了,挽住他的马缰绳不放手,说您这个,这个……也太不负责任了吧?也先将军也急了,拔刀便砍,委屈得差点掉眼泪:“我的难道不是性命?”所幸他兄弟是丞相,也先帖木儿虽然败成这个样子,也没受到任何处分,居然还可以继续当御史大夫。
他的兄长脱脱丞相,在朝中每议军事,总回避汉人、南人。脱脱还向皇帝奏称:“方今河南汉人反,宜榜示天下,令一律剿捕。诸蒙古、色目因迁谪在外者,皆召还京师,勿令诖误。”当时的民族矛盾已经够严重的了,这位脱脱先生还嫌不够,愈发的添油加醋。结果自不消说,榜文一出,大河南北汉人,尽皆愤恨,纷纷举旗造反。
却说逃到淮西一带的彭和尚,不屈不挠,继续传教,数年间又积蓄起一支力量。在刘福通起事后三个月,也就是至正十一年的八月里,他和麻城铁工邹普胜、黄陂渔人倪文俊等人在蕲州一带也发动了起义。
有位罗田人徐真一,游走江湖,以贩布为生,因为职业需要,人缘特别好,和三教九流的人物都有交情,据说长得也特别——史书上说是“相貌异众”,或是“体貌魁岸,木强无他能”,这些个意思都还是中性的;但再往后走就干脆被引申为是“魁梧奇伟,相貌出众”,“出众”和“异众”就大不相同了;再进一步,布贩子又被引申为是个美男子……事实上,这个“异众”不一定是长得帅,很可能是指他长得像某个偶像,比如说“弥勒佛”,“弥勒佛”和帅哥之间,似乎还是有些差距的。
彭和尚等人起义后,说这位“貌异于众”的徐真一就是“弥勒佛”下生,推为首领,此后他便以徐寿辉这个名字被历史所记录。
据说彭和尚和布贩子起事之前,也搞过一次动员活动。他们在多云山中建了一座“圣人堂”,旁有溪水,一日涨潮两次。溪旁有块船形的巨石,徐寿辉命人在石头上凿孔树桅,然后当众向老天爷请示:您真要保佑我,就让这条石船漂出溪口——然后奇迹出现了,石头居然漂行了十余丈!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