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相信这份情报,一切都还来得及应付,但斯大林对这种情报感到厌烦。他竟然在一份报告旁边批示:“或许我们应该让这个情报员‘滚蛋’。他提供的不是情报,而是谎言。”知道斯大林根本不相信这些警告,情报分析人员只好把这类情报归入“可疑和误导”一类的档案中。
心里一直没概念
不仅仅是情报员,连苏军边防部队也开始报告德军行为异常。1941年,德军飞机经常侵犯苏联领空,以进行侦察。3月27日至4月18日,德军飞机侵犯苏联领空不下80次,每次德军飞机都要深入苏联领空20~30英里,而苏联只是若无其事地发个“抗议”照会。斯大林给人的感觉像只鸵鸟。
而此时,连奴性十足的贝利亚都感觉苗头不对。通常,贝利亚总是告诉斯大林一些他喜欢的情报。现在,他也向斯大林报告,德国向白俄罗斯、乌克兰和立陶宛派遣了许多破坏分子。他们或是一个人,或是一个组,携带无线电发报机、武器、现金和苏联护照,他们中的一些人是前白俄罗斯军官。20年前,这些人曾在同一地方和红军打过仗。1941年5月,苏联边防军抓获353人,他们想偷越边境。6月初,抓获108人,还不清楚有多少人成功偷越了边境。但斯大林对这些情报仍然不重视。
6月11日,贝利亚的手下在桑河河底发现电话线,德军一直在监听红军的电话。斯大林听到这类消息,有时会被激怒,有时勉强装出一副冷静的神态,他会说:“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不会愚蠢到要在东西两线作战。一战中,德国人就是这样被扭断了脖子的。希特勒才不会冒这个险。”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一个人如果天天被人喊“万岁”、被人歌颂成“伟大”“光荣”“正确”,他肯定会以为自己“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脑子短路是一定的,比被门挤了还傻!
然而,斯大林也感觉到,他和希特勒现在都陷入了一场紧张的竞赛之中。谁能首先集结足够的兵力,谁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斯大林只是在几个星期前才开始加速备战。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斯大林都犹豫不决,对苏联到底要打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心里一直都没概念。
就不这么认为
1941年5月底,斯大林告诉自己的两位高级指挥官朱可夫和铁木辛哥60,德国政府请求苏联准许其派人在苏境内寻找一战时阵亡的德军士兵坟墓。斯大林指示:“要确保不要让他们进入边境太深,告诉各军区,要和我们的边防哨兵保持密切联系,赶快给边防哨兵下命令。”
对于斯大林的准许,朱可夫和铁木辛哥感到很吃惊。“德国人想搞清楚他们计划进攻的地方,”朱可夫说,“至于找坟墓,那只不过是个骗人的借口而已。”铁木辛哥补充道:“德国人最近一直在频繁地侵犯我国领空,并且还深入到内地,朱可夫和我都认为我们应该把德国飞机打下来。”
斯大林断然否决了这个意见:“德国大使已经解释过了,他们空军的许多年轻飞行员还没受过训练,总会迷航,大使已要求我们不要理会这些迷航的飞机。”斯大林的行为越来越古怪,他对希特勒有一种不可思议的信任,而对那些可以信赖的人却不信任。
德国政府也在掩饰这种骗局,他们向斯大林透露,德军在边境的调动只是为了避开英国远程轰炸机。德国甚至向苏联解释,他们故意要让英国以为他们正准备进攻苏联,而事实上他们正准备进攻英国。因此,斯大林在思想上,并不认为德国会入侵苏联。
到6月中旬,德军仍继续在边境地区集结重兵。德国外交官及其家属开始撤离莫斯科,这已是重要信号。但斯大林仍拒绝给红军下达战备命令。更可笑的是,苏联的列车还在源源不断地向德国运送战略物资,这些物资包括150万吨粮食、10万吨棉花、200万吨石油、150万吨木材、14万吨锰。这都是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贸易协定交付的。斯大林完全配得上德军“运输大队长”一职。
6月14日,苏联《真理报》刊发了一篇著名的政府声明,针对苏德之间即将发生战争的“谣言”,声明说德国从未向苏联提出过领土要求,德国正严格履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也在认真遵守这个条约,一些苏联军事单位只是出于训练目的而移驻边境地区。这份报纸上面的话,没有一句是真理!对于这个声明,铁木辛哥和朱可夫都感到很震惊。不管这是不是一种外交宣传手段,它都会对苏军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
在这期间,斯大林曾连续43个小时没有办公。直到6月20日,星期五晚上8时,他才回到办公室。这次,他再次收到警告性情报。他的老搭档、主管外贸的米高扬告诉他,德国的一支拥有25条货船的船队,没有装卸完货物,就匆匆离开了里加港。斯大林说:“他们有权这么做。”但他也感觉好像要发生什么事。斯大林给莫斯科军区防空司令打电话,命令他:“局势有些反常,提高防空等级。”然而,他没有给铁木辛哥和朱可夫打电话。他仍然不想刺激德国人,所以不想让边境部队进入战备状态。
开始警觉起来
1941年6月21日,斯大林的直觉终于告诉他,无所作为是危险的。他采取的第一个措施是,召集了许多著名诗人,下令让他们谱写反纳粹的战斗歌曲!第二个措施倒很实际,他指示苏联驻柏林的外交官,立即会见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要求他解释为什么德国在边境集结重兵。德国答复,里宾特洛甫不在柏林。这一天所有的质问,得到的都是这个答复。当晚,斯大林才开始真正警觉起来,下令召开紧急会议。
会议进行中,朱可夫打来电话报告,一个德军士兵越过边境,说自己信仰共产主义,他告诉苏军指挥官,德军将在6月22日黎明入侵苏联,这时离战争爆发只有几个小时。
直到这时,斯大林才显得特别不安。他问道:“这次警告是不是德国的挑衅?”铁木辛哥和朱可夫回答:“绝对不是。”他们可以肯定,这个德国士兵说了实话。他们坚持要让西部边境的部队立即进入战备状态,但斯大林仍在思考。
几个小时后,苏军前线部队总算接到一份通知:德军可能要“挑衅”,然后在6月22日或23日入侵苏联。各部队要谨慎应对挑衅,以阻止德军“更大的阴谋”,换句话说就是战争。这项通知不是战备命令,它没有规定哪些行为是挑衅,哪些行为是战争,更不要说下令开火。而且,它也不是以斯大林的名义发布的。
一切都太晚了,“巴巴罗萨”计划就要付诸行动,这个名称来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里德里希一世的绰号“红胡子”。这位皇帝曾说:“生存与毁灭只有在战争中才能证实。”希特勒很喜欢这句话,并认为自己就是这话的实践者。
“巴巴罗萨”计划的作战时间只有两个月,为什么呢?因为希特勒跟斯大林走两个极端,他过分相信来自苏联的情报,认为“我们只要往门上踢一脚,整座腐朽的建筑就会倒塌下来”。这就是说,希特勒不正常,是个自大狂。
11。战略失误的恶果
全线发起攻击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30分,德军纠集包括芬兰、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等国的共550万大军、3700辆坦克、4900多架战机、4。7万门火炮、193艘舰艇,从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2000多公里边境,全线对苏联发起攻击!德军坦克师和步兵师,如潮水般向前奔涌。他们正在检验元首对苏联的狂言是否属实。
德军兵分三路,北路的北方集团军群由冯·李勃元帅指挥,从东普鲁士出发,沿波罗的海进攻列宁格勒。芬兰的15个师又3个旅,越过边境协同德军作战,以图收复失地,这全是苏联自找的。中路的中央集团军群由冯·包克元帅指挥,沿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轴线直取莫斯科,中央集团军群拥有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在内的9个装甲师、6个机械化师及1个骑兵师,突击能力相当强。南路的南方集团军群由冯·龙德斯泰特元帅指挥,由卢布林和喀尔巴阡山脉出发,扑向乌克兰首府基辅,进而向顿巴斯(乌克兰最大的煤炭基地)推进。
战斗第一天,德国空军猛烈轰炸苏联西部的重要城市、交通枢纽、军事基地以及国境线上的部队,并在苏军防御纵深内空降伞兵,抢占要地。同时以全部火炮对苏军防御工事、通讯设施、部队集结地狂轰滥炸。之后坦克和摩托化部队迅速开进。开战仅半天,苏军西部66个机场上就有1200架飞机被摧毁,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于地面,而德机的损失只有区区10架战机。苏联声称击落德机75架,就按苏联的注水数字算,1200:75,也算是人类战争史上比例最悬殊的了!在德军的猛烈打击下,苏军边境军区指挥机构基本陷于瘫痪,部队盲目抵抗。有些部队甚至这时才给士兵发步枪,让他们冲上前去打坦克。
前线如此,苏联国防委员会也被打蒙了,在战况不明的情况下,他们当晚发布命令,要求边境军区实施猛烈反突击,消灭敌人!这就等于给德国人“送餐”啊,完全是只顾面子的胡乱指挥,前线战况因此更加恶化。苏军部队被分割包围,大批军人成为俘虏。德军开战第一天就向前推进25~50公里。
德国人很乐观
6月27日,“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指挥的第2装甲集群与霍特指挥的第3装甲集群,在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会师,装甲部队已深入苏联境内200公里。6月28日,德军第9和第4集团军在比亚韦斯托克以东会师,对苏军形成了两个包围圈:一个比亚韦斯托克包围圈包围了苏军第10集团军,另一个沃尔科维斯克包围圈包围了苏军第3及第13集团军。最终,在17天内,苏联西方方面军的62。5万人损失了42万。6月29日,明斯克落入德军手中,而苏军第20机械化军及第4空降军发动的反攻,也归于失败。6月30日包围圈大部被德军封锁,苏军第3、第10、第13集团军全部及第4集团军一部共20个师,向德军投降,苏军第4集团军残余向东撤退。苏联西方方面军后来经过重组,重新投入战场。
令德军惊讶的是,陷入巨大包围圈的苏军仍坚持战斗,因德军步兵欠缺摩托化运输,包围圈仍有空隙,所以很多苏军逃了出去,这是希特勒极其希望避免的。当希特勒得知在比亚韦斯托克及明斯克只是取得局部胜利时,他指责装甲部队将领在战线上留下的空隙太多,于是他命令装甲部队在封闭包围圈时停止向东推进,等待步兵跟进合围,他担心如果装甲部队失去冲击力后,苏联在第聂伯河及道加瓦河的防守将会被加强。
即便如此,德军仍逼近斯摩棱斯克,这是进攻莫斯科的门户,这亦令德军最高统帅部充满乐观情绪,德国人相信对苏联的战争在开战数天后已取得胜利。
不愿看到的后果
1941年7月3日,斯大林经过数天精神恍惚之后,终于打起精神站到麦克风前,号召人民发起伟大的卫国战争,以对抗入侵者——纳粹德国。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步兵集团军与装甲部队会合后,本想再度前进,但7月初突发的暴雨使道路满布泥泞,部队一时不能前进。这主要“归功”于苏联糟糕的公路系统。苏联不像德国,苏联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向东通往莫斯科的主路上,连沥青都没铺,一下雨可想而知。所以,苏军只要再炸毁一些桥梁,德军的推进速度必然会慢下来。应该说,德军突袭给苏军的最大震撼并非突袭的时间,而是同时进攻苏联领土的德军数量之多和配合之紧密。德军的攻击速度之快,使得苏军的防御完全瘫痪,而无线电和通讯设备的严重缺乏,造成了苏军部队之间难以协同作战。
在苏德战争的头3个星期,德军深入苏联腹地500多公里。至7月中旬,德军已占领拉脱维亚、立陶宛、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大片领土,逼近列宁格勒、斯摩棱斯克和基辅。这期间,苏军70个师的人员和武器损失过半,200个军火库落入敌手。不过,德军也伤亡了25万人,坦克损失一半,飞机损失1000多架。可以说,苏军虽然指挥不力,但给德军造成的损失大于法国。
但是,德军的攻势导致了一个苏联最不愿看到的后果——许多苏联占领国发起了独立运动。6月22日开战当天,立陶宛就发生了反苏联的起义,大约3万立陶宛人加入起义,并在隔天发布了《独立宣言》。随着德军攻势的进展,起义也蔓延至爱沙尼亚和南方的乌克兰。尤其是乌克兰,那里有大批百姓出来迎接德军,把他们当成“解放者”。古德里安曾经回忆:“有个老太太把我们的吉普车拦住,送上面包和牛奶,非要等我们吃完,才放我们走。”乌克兰是苏联的重要产粮区,俗称“面包篮子”。只要稍微了解苏联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作为,就能理解乌克兰人对纳粹的“感情”。
纳粹党的核心理论家,出生于波罗的海地区的罗森堡早在开战之前,就预见到了这种形势。他向希特勒进言:“我们应该信任他们(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民众),给他们一定的自治权。每个加盟共和国都应区别对待。例如,乌克兰‘应是与德国联盟的独立国家’。”倘若希特勒听从罗森堡的建议,那他就真的成了解放者。实际上,希特勒歧视斯拉夫人,不愿平等地对待他们,他倾向于支持希姆莱,命令枪毙所有俘虏的苏军政委。
年龄小不是优势
其实,在苏德战争打响时,苏军虽然毫无防备,但在边境上的军队数量和装备,还是占有一定优势。可为何会败得这么惨?这主要是人的因素。大量富有作战经验的苏联军官,在大清洗期间被杀害,而以大批具备“政治经验”却毫无作战经验的军官替代,造成了苏军内部充斥着大量年轻而缺乏训练的军官。举例而言,在1941年,红军的军官里有75%任职尚未超过1年。红军集团军指挥官的平均年龄,比德军师指挥官的平均年龄小了整整12岁,这些军官在战场上往往缺乏积极行动的意愿,而且很大一部分根本没有能力胜任其位。
同时,苏军的部署相当分散,部队之间往往无法互相联系,也缺乏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