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细数三国豪杰-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军”究竟是关羽有意识的行为,还是一次偶然事件,于禁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从而大败,这个留到下文详细评说。于禁兵败后被擒,随即投降了。他的投降让曹操很是伤心,“哀叹者久之”,他说:“于禁跟随我三十年,没想到事到临头还不如庞德。”哀叹归哀叹,仗还得打。此时的曹仁已经被关羽围困,形势危急,曹操又派徐晃领兵增援。此时的关羽“威震华夏”,曹操一度打算迁都以避其锋芒。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曹操大军到洛阳,这时事情出现了转机,曹操得到一个好消息。东吴的孙权一直对荆州耿耿于怀,现在关羽连战连捷,势力不断扩大,这是东吴不愿看到的。于是孙权主动向曹操示好,并表示愿意袭击关羽的后方。曹操非常高兴,他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前方苦苦支撑的曹仁,并散布到关羽军中,以扰乱关羽的军心,还可以挑起关羽和孙权的矛盾;同时由于东吴的“友好表示”,使得合肥方面的压力骤减,曹操立刻调镇守合肥的张辽增援曹仁。而他自己则亲统大军,兵发樊城,以为后援,这是曹操最后一次出征,三个月后他就去世了。
曹操的大军还没到樊城,就传来战报说关羽已经被击败了,于是曹操就把人马驻扎在摩陂。他在这里召见了一批他的老部下。当张辽来到时,曹操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出营劳军,只不过这次不像从前那样骑马或步行,而是“乘辇”。写到这里,项飞的眼前禁不住出现了一幅色彩晦暗的油画:灰蒙蒙的天空看不见太阳,厚厚的云层压得很低,让人透不过气来。画面的一端是只露出辕门的连营,在辕门前有一支由虎贲军组成队伍,队伍的最前面有一位老人坐在辇上。他虽然衣着华丽,可是神情憔悴,面带倦容,眼神里还有一丝无奈。他抬起一只手,似乎在说着什么。在老人面前站着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他毕恭毕敬的微低着头,在仔细地听老人说话,他身后雄壮的战马也懂事般安静地站在那里,好像也在听老人诉说。在将军身后不远处是一队队排列整齐的士兵,他们盔甲鲜明,刀枪林立,只不过没有阳光照射下兵器耀眼的那种杀气,反倒平添了几分肃穆和压抑。整幅画的色调都是暗的,只有位于画面中央的老人身上的红袍色彩鲜艳,红得让人心动,红得发烫!
然后曹操还召来了因病未能随征的夏侯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曹操可能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此举既是慰劳手下的武将,也是感谢他们多年来跟随自己出生入死,南征北讨,可能也有告别的意思,当然主要还是托孤,天下未平,还要这些人辅保新的魏王荡平天下,一统江山。可是曹操没想到,他死后没多久,他托以重任的夏侯惇也去世了。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二章 曹操 第十一节
(更新时间:2006…12…8 8:04:00 本章字数:3105)
这时候孙权上书劝曹操称帝,并在信里“称臣”。曹操把信拿给大家看,说这小子想把我放到火炉上啊!于是就有明白人跟着劝进,曹操没同意,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他的意思很明白了,就是自己不会称帝,但让自己的儿子称帝。曹操已经打破汉制受封异姓王,亲信遍布朝野,大权在握,距位登至尊只有一步之遥,可以说汉朝能否继续存在只在他一念之间。而且以他现在实力之强,“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那么他为什么不称帝呢?关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各种说法都有。一种可能是曹操不愿背上篡逆的骂名,因此即使“十分天下已有其九”也不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而且自他受封魏王以来,一直反对声不断,还有西汉末年王莽篡位称帝,代汉而立,立刻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武装反抗,从而迅速灭亡,这样的前车之鉴使得曹操多少有些顾忌。这些都是他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但他屠杀大臣、残害皇后、威逼皇帝这使得他的名声已经很坏了,这一点曹操自己应该很清楚,也许他认为这些罪名比起篡逆来还是轻多了,所以不肯行篡逆之事?可是后人对曹操的评价还是很坏,有的人甚至将他与王莽相提并论,曹操若是地下有知,会不会对当初没称帝感到后悔?
那么曹操究竟想不想称帝呢?项飞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曹瞒传》和《世语》都记载了同一件事:有人劝曹操称帝,夏侯惇不同意,他认为“宜先灭蜀,蜀亡则吴服”,
收服了这两国之后再称帝不迟。曹操采纳了夏侯惇的建议。曹操死后,夏侯惇很后悔自己的这个建议,“追恨前言”,以至“发病卒”。从这段记载来看,曹操至少当时很犹豫,不然他也不会征求大家的意见。夏侯惇既是曹操的亲戚,又是铁杆亲信,可以说是曹操最信任的人,这么重大的问题曹操当然要听听他的意见,而有了荀彧的例子之后,也只有夏侯惇才敢说出“不同意”这三个字。可能是受了夏侯惇的影响曹操致死都没称帝。以夏侯惇和曹操的亲密程度他不会不知道曹操的真实想法,所以在曹操死后他才会“追恨前言”,以至于“发病卒”,夏侯惇后悔的原因就是曹操其实很想称帝,而在听了自己的意见后,放弃了这一打算。如果上天再给曹操十年,让他降服吴、蜀两国,那时曹操会不会称帝呢?一定会!需要说明一下,这个观点仅是作者个人观点。《曹瞒传》和《世语》的这段记载虽然确实有,但很多人认为这是杜撰的,并不可靠。而且在有的史书中,夏侯惇是积极的劝进派。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回到洛阳。这时孙权已经袭杀了关羽,并将首级送给曹操。几天以后的庚子日,曹操“崩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顺便说一下,如无特殊说明,本书中所有人物的年龄一律采用中国传统的计数方法,也就是“虚岁”来表示。陈寿在这里用了个“崩”字,要知道只有皇帝死了才能说是“崩”,曹操当时是魏王,王死了应该用“薨”。其实曹操可能一直患有某种慢性病,很多史书都说他患有“头风症”,每次发病“头晕目眩”,后来在华佗的治疗下有所缓解。这里顺便说一下曹操与华佗的关系。华佗医术高明,指下活人,这里就不赘述了。曹操把华佗召来后,病情确有其色。但是华佗“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就是说华佗不愿做医生,虽然医术名扬天下,但他却常为此后悔。后来华佗说家中有事,请假回家了。曹操犯病后多次写信叫他回来,他都以妻子有病为由不肯回来,就这么一直拖着。曹操大怒,派人去查看,并说如果他妻子真的有病,不但可以延长假期,还赐“小豆四十斛”;如果是诈病就立刻逮捕。结果华佗被收下狱,死于狱中,曹操的头风也没治好。华佗在第一次给曹操看病时就说得明白,这病治不好,但我可以延长你的寿命。华佗死后,曹操说过这样的话,华佗能治好这病。但“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就算我不杀他,他也不会为我去此病根的。当然了,这是《三国志》的说法,可能有为曹操说好话的成分。
曹操在遗令中说天下未定,丧事从简,要求大家在自己下葬后就除去丧服,而且“将兵屯戍者,不得离屯部”,也就是让带兵的各级将领不要离开大营和部队。曹操下葬时只穿着平时的衣服,也没有珍宝陪葬。《三国志》上并没有说曹操设疑冢的事,不过直到今天仍然没人知道曹操陵墓的确切位置。十个月后,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十一月,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曹操生于公元155年,“崩”于公元220年。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传奇的一生,更是毁誉参半的一生。在《魏书》中他是个明主:善于用兵,“设奇谋敌制胜,变化如神”;知人善任,“难眩以伪”,不被表面想象所迷惑,“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经他提拔的牧、守一级的官员更是不可胜数;文采飞扬,“登高必赋”,所作新诗,配以管乐,“皆成乐章”;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擒猛兽”,曾一日之内射雉六十三头;“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屏风破了,补一补接着用;赏罚分明,军纪严正,“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进献的贡品,“与群下共之”,而自己子女的嫁娶却一律从简。
在晋朝张华所著《博物志》中,他是个雅人:善草书,懂音律,通围棋,好方术。他不但请来了当时著名的方士,如左慈,还“饮鸩酒,啖野葛”。魏晋时期,上流社会一直流行少量服毒,贵族们以此为荣,饮鸩酒就是其中一种方式,大概就和今天吸毒、嗑药差不多。
而在《曹瞒传》中(看名字就知道不会说曹操好话),他又是另一个样子:“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以日达夕”;“持法峻刻”,有人的见解高过自己,找个借口就把人家杀了,对有旧怨的人更是毫不留情,杀掉算完,“酷虐变诈”。
这就是的曹操,赞扬他的人把他说成明主,贬低他的人把他看作暴君。就是这样一个集美名和骂名于一身的曹操,在汉末的乱世中凭自己的能力开创出一片天地。他的政治抱负,他的军事才能,他的文学修养,他的治国水平,他的远见卓识在当时没有一样不是顶尖的。在他统治的地区,实施了一系列与民生息的政策,同时兴办教育,鼓励生产,减轻赋税,让利于民。虽然他采取这些措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但在客观上符合历史前进的要求,所以历史就选择了他。当然曹操也有他的历史局限性,比如屠城,这在当时看来算是比较常见的事情。所以经常有防守方军民一心,共同守城;也有城中居民为求活命,卖关献城。曹操对被奉为正统的汉室的欺压,是他历史名声不好的主要原因。但通过本章的分析,我们知道很多时候曹操也是没有选择,政治斗争非常残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如果曹操不够狠,他可能早就被淘汰了。曹操礼贤下士,人尽其才,还多次办法求贤令,表示自己愿意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他的手下人才济济,包括被他用刀逼出来的司马懿(曹操也是倒霉催的,逼出来自己的掘墓人),还有名动一时的著名学者,比如孔融、杨修、华歆、王桀、陈琳等,其中一些人,如孔融、杨修先后被杀,虽然他们的被杀各有不同的原因,但曹操还是因此背上了“害贤”的名声。
纵观曹操的一生中,最得意的事:首举义兵,讨伐董卓;
最明智的决定:挟天子以令诸侯;
最成功的战役:官渡之战击败袁绍;
最自豪的事:受封异姓王;
最失败的战役:赤壁之战;
最失误的决定:收服张鲁后,没能进兵西川。
还有一点曹操很了不起,那就是不论曹操的势力多弱小,他都是老大,从没依附过别人。
最后引用陈寿《三国志》中对曹操的评语作为本章的结束。陈寿说,汉末时天下大乱,豪杰并起。而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最后“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这是因为他“明略最优”,所以可以称之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三章 刘备 第一节
(更新时间:2006…12…10 8:49:00 本章字数:2654)
写刘备之前,先和大家分享一下今日读《三国志》的一点体会。陈寿在给曹操立传时用的是“纪”,这是记载皇帝的专用文体,而在给刘备、孙权立传时用的是“传”。我们知道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的身份是晋朝著作郎,而“晋”主要是来自于“魏”,所以晋人一直奉“魏”为正统。因此项飞妄自猜测这种立传形式应该不是陈寿本人的意思,很可能是晋朝统治者的意思。可是在具体行文中,陈寿对这几个人的称呼非常混乱。他对孙权一直称“权”,即使在孙权称帝后,陈寿还是称他为“权”;对曹操在文章的一开始称之为“太祖”,在曹操位至“三公”后称为“公”,在他受封魏王后又称为“王”;而对刘备则从头到尾称为“先主”了。陈寿本是蜀人,蜀亡后成为晋人,但他心里可能对蜀国还念念不忘,所以用这种隐晦的方法表明心迹,并含蓄地指出真正的正统应当是“蜀汉”。
刘备字玄德,公元162年生于涿郡涿县(现在的河北省境内)。陈寿在本章的第一句话就是“先主姓刘,讳备”,这也印证了项飞上面的猜测,因为这个“讳”字只用于先人、长辈和帝王。《三国演义》和很多民间传说都说他是汉献帝的远房的远房叔叔,可是史书上没有这个说法,但刘备是汉室宗亲却是千真万确的。《三国演义》说他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三国志 蜀 先主传》的记载于此相同。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刘备的祖先。汉景帝共有十四个儿子,除武帝刘彻外,其余十三子皆受封为王,其中刘胜是武帝刘彻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受封为中山王。他认为“王者,当日听音乐,御声色”,并且身体力行,付诸实践。1968年,科考人员在河北省满城挖掘了两座古墓,出土了两件金缕玉衣,每一件都用二千多块玉制成。这两座古墓的主人就是刘胜夫妇,这两件金缕玉衣也分别是他们的葬服,由此可以想见刘胜生前的奢华。《前汉书》说刘胜“为人乐酒好内”,对“好内”的解释是“耽于妻妾”,他的一生共生了一百二十多个儿子。这一百二十分之一的那枝就繁衍出了刘备,究竟是哪一枝呢?史书上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刘备确系皇亲,这一点毋庸置疑,尽管是皇帝很远很远的亲戚。
虽然刘备的祖上很是显赫,可是到了他这一辈的时候已经衰败了。刘备小时候很苦,早早就没了父亲,跟着母亲织席贩屡为生。以至于后来他的敌人经常蔑称他为“织席贩屡之辈”。其实这种辱骂不但无损于他的形象,反倒让人平添了几分敬意,以“织席贩屡”的出身到最后南面称帝,虽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