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细数三国豪杰-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昕夺孙坚的豫州袁术为何大怒?这里的关系有点乱,让项飞给大家理顺一下。孙坚和袁术是一伙的,而周昕是袁绍的手下,周昕夺孙坚的豫州就是攻击袁术,如此不给面子,袁术焉能不怒?更让袁术生气的是袁绍,他此时派周昕夺取豫州无异于对袁术宣战。来而不往非礼也,袁术立刻派孙坚攻击刘表。刘表招谁惹谁了,遭此大难?其实谁也不怪,只怪他和袁绍一伙。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孙坚征荆州,刘表遣黄祖迎击。孙坚一战击破黄祖,追过汉水,围黄祖于襄阳。眼看着黄祖就要被消灭了,可是变故突生。《三国志》记载,没多久孙坚“单马行岘山”,被黄祖的军士“射杀”。关于孙坚之死《典略》和《英雄记》却各有不同记载。《典略》说黄祖逃进岘山,孙坚“乘胜夜追”,却被黄祖的士兵“从竹木见暗射坚,杀之”。《英雄记》的记载是刘表的部将吕公(又作吕介)依借山势对抗孙坚,孙坚“轻骑寻山讨公”,被吕公的士兵从山上仍下的巨石击中阵亡。以上几种说法被罗贯中采用,略作改动写进了《三国演义》。《吴录》记载,孙坚死于初平四年正月七日,时年三十七岁。后来孙权称帝,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
  不管哪一种说法是真实的,我们都能看出孙坚其实是死于轻率。孙坚作战一向身先士卒,这当然是好事,但作为指挥官他的安危往往会左右战局。部队一路攻城拔寨,高奏凯歌,可是主帅却挂了,很难说战斗是胜是败。
  时人都说孙坚“憨”,《山阳公载记》和《后汉书》都曾记载董卓称孙坚为“小憨”,看来他还是“憨”出名了,可项飞认为未必。孙坚其实是大公无私,别的诸侯趁乱发展势力,扩大地盘,他却一心一意除国贼、救社稷,一点不考虑自己的私利。讨董联盟的主要日常工作就是“饮酒高会”,孙坚却甘当急先锋,亲冒矢石,锐意进取,显得与其他人格格不入。孙坚被称为“小憨”与雷锋被称为“傻子”一样,不是他们智力有问题,而是其他人太“聪明”了。现在的社会也是这样,很多中国人把精力都用到牟私利上了,找法律漏洞,钻制度空子,为了一己私利无所不用其极,要能多些这样的“小憨”就好了。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四章 孙权 第四节
(更新时间:2007…1…6 10:43:00  本章字数:3297)


  孙坚死后,他的侄子孙贲带着他的队伍投靠了袁术。袁术对孙贲的到来很高兴,尤其是带来这么一支能征惯战的队伍,于是又表孙贲为“豫州刺史”,就是孙坚的职位。
  孙坚的长子孙策,字伯符,不但英勇善战,而且容貌俊美。孙坚在外征战,把孙策和他母亲留在了寿春。孙策十几岁时就结交了不少名士,他自己也非常有名,就在这段时间,他结识了与他同岁的周瑜,两人的关系和好,“义同断金”。
  孙坚死后葬于曲阿,孙策就把家也搬到曲阿,在这里他遇到了当时的名士张紘,两人作了一番长谈。长谈的结果是,张紘不但给孙策出谋划策,还愿意接受他的领导,并给他照顾“老母弱弟”,让他无后顾之忧。真奇怪,张紘当时乃一名士,竟然愿意接受一个毛头小伙子的领导,要知道孙坚死时,孙策才十七、八岁,这时也不到二十岁,看来孙策真的不简单。
  《魏书》说孙坚死时是乌程侯,应该由孙策来“嗣”侯位,但他让给了弟弟孙匡。孙策去投靠时任丹阳太守的舅舅吴景,他深知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沿途招募了数百人。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孙策投靠袁术,袁术“甚奇之”,就把孙坚的旧部还给了他。
  这是《三国志》的记载,《江表传》的记载可没这么简单。《江表传》说,孙策初见袁术,袁术“贵异之”,但还不肯把孙坚的部队还给他(这才像袁术的作风),却让他到舅舅丹阳太守吴景那里自己募兵。孙策无奈,只好自己招兵,好容易招了几百人,却被泾县大帅(就是地方上的豪族)祖朗击破,不但队伍被打散,孙策本人也差点牺牲。于是可怜的他只好回到袁术那里,袁术这才把孙坚的兵“千余人”还给他。应该说,孙策要回这点兵很不容易,所以罗贯中才杜撰出他以传国玉玺为抵押向袁术借了点兵。
  不久孙策被拜为怀义校尉。袁术手下的大将都很欣赏他,“倾心”相交,就连袁术也“常叹”说,我要是能有孙郎这样的儿子,死也值了。可见袁术对孙策的器重,也可见孙策的本事!
  袁术虽然器重孙策,可是一直拿他当小孩子,不肯重用。袁术曾向孙策许诺,要让他当九江太守,可是后来却用了自己的亲信陈纪,这让孙策很不爽,感觉被忽悠了。不久以后,袁术要进攻徐州,感觉军粮不足就向庐江太守陆康借粮三万斛,陆康很干脆地拒绝了他。袁术又一次大怒,于是改变计划,先攻陆康,可是派谁去呢?袁术想起了孙策。孙策曾经因公干去拜见陆康,但陆康不知道为什么没亲自见他,而是让主簿代为接见。其实这也很正常,陆康身为太守工作很忙,不可能亲自会见每一个人。可是孙策不这样想,他认为陆康这是不给面子,是看不起他,因此对陆康“常衔恨”。在这一点上,孙策与其父孙坚很相像。当年孙坚杀掉荆州刺史王叡,起因就是孙坚认为王叡轻视自己,其实可能也就是言语上有些不周而已。不知道为什么孙氏父子如此看重这些事,莫非真的是心胸狭窄?
  袁术抓到了孙策的弱点,就派他进击陆康。《三国演义》里的袁术很蠢,蠢到与他的赫赫威名很不相称。真实的袁术并不这样,他在谋略上可能不及曹操、袁绍,但绝不至于“蠢”。他曾经雄霸一方,最后还称帝,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蠢呢?这次袁术派孙策进击陆康算是找对人了,孙策正想着报复陆康呢!本来他就这样把孙策派出去就完了,以孙策对陆康的不满一定会尽全力的。可袁术不懂得领导艺术,不知道“适可而止”。他对孙策说,小孙呀,上次让陈纪做九江太守也是没办法的事,领导也有领导的难处嘛!我也很为此遗憾,我的本意不是这样。不过你放心,这次如果打败陆康,庐江就真的是你的了。《三国志》里袁术的原话是“庐江真卿有也”,看来他是拍着胸脯许诺了。
  孙策得到了领导的承诺更加卖力了,三下五除二就把陆康打败了,夺得了庐江。没想到袁术再次食言,这回是派他的另一个“故吏”刘勋为太守,又没孙策的份。孙策“益失望”。接连两次被忽悠,先买车,后买拐,孙策能不失望吗?此时的他已经有了离开袁术之心。
  当时有个人叫刘繇,时任扬州刺史。他的治所本来在寿春,可是却被袁术占了,把他赶跑了。堂堂刺史哪能没有办公的地方呢?可上哪里找呢?向朝廷要?根本不可能!朝廷现在哪有功夫管这些?就算朝廷下命令让袁术把寿春还给他,袁术也不可能照办。刘繇一想,这种小事我就别麻烦朝廷了,我的地方不是让别人抢了吗?干脆我也去抢别人吧!于是他拿来地图,经过一番研究选中了曲阿。看看,当时的社会有多乱,诸侯不遵朝廷不说,诸侯之间还战火不断,说打就打,根本不需要原因。
  曲阿当时归丹阳管,而丹阳太守不是别人,正是孙策的舅舅吴景。刘繇也没考虑那么多,只是觉得曲阿的地理位置好,而且又是袁术的地盘,如果夺了这里既可以找个好地方,又可以报复一下袁术。于是他就领兵渡过长江,占领了曲阿。当时不但孙策的舅舅吴景在丹阳任太守,就连孙策的从兄孙贲也在丹阳任督尉。刘繇一来就把他们赶走了,然后还派兵把守要塞,防备袁术。
  袁术得知消息立刻就怒了,你刘繇不是扬州刺史吗?好!我也派个扬州刺史去!于是袁术“封”自己的“故吏”(又是故吏)惠卫为扬州刺史,进讨刘繇,吴景和孙贲随军出征。这下可热闹了,两个扬州刺史打起来了。袁术的野心终于暴露无余,刺史这个级别的高官也是你想封就封的?袁术不但封了,还让自己的刺史去打朝廷的真刺史,他的行为已经不是不遵朝廷了,简直是犯上作乱。看来这时的袁术对汉政府已经有了取而代之之心。
  这一仗打了好几年也没分出胜负,两个刺史谁也降服不了谁。孙策看准时机,找到袁术主动请战。《江表传》记载,尽管袁术很想立刻拿下刘繇,尽管孙策选的时机很好,尽管孙策的舅舅等人也在前线,但袁术还是有些怀疑。《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评价袁绍时说他“好谋无断”,项飞认为袁术也有类似情况。前文已经说了袁术并不蠢,他只是能够发现问题,却不善于解决问题。袁术也知道接连两次忽悠已经给孙策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但他不认为孙策会就此离开自己,更主要的是他不认为孙策能够打败刘繇,可能想借机给孙策一个教训,也好趁势削弱他的势力,从而把这员虎将留在自己身边。因此,尽管很怀疑,袁术还是派孙策出征了,只不过给的兵少得可怜。
  袁术表孙策为折冲校尉,殄寇将军,兵“千余”,“骑数十匹”。孙策也没嫌少,带着这些人就出发了,倒是他养的“宾客”有数百人自愿随征。袁术给了这么点兵,孙策虽然当时没说什么,但《江表传》记载,打败刘繇后孙策与猛将太史慈有一段谈话。孙策说,刘繇曾责备我为袁术卖命,其实我也不愿意。只是因为“先君(孙坚)”有几千人马在袁术那里,我不得不“屈意”于公路。我向他要了几次,才给我这“千余人”。 不过现在好了,从今以后可以“不违臣节”,并要与袁术断绝来往。由此可见,孙策对袁术还是颇为不满的。孙策一路走一路募兵,等到了历阳的时候已经有五六千人了。他这次出征“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
  《江表传》记载,孙策在攻打刘繇的党羽笮融时中箭负伤,伤在大腿,不能骑马。而笮融却得到假消息说孙策已经死了,笮融大喜,立刻安排进攻孙策大营。没想到却中了埋伏,大败而回。孙策于是来到笮融大营前,令士卒大呼“孙郎”,吓得守军“夜遁去”。可见孙策之威名!若是孙坚能看见这一切,定会含笑九泉。
  古人对称呼非常注意,如果对方是朝廷官员一定会称呼他的官职,比如荆州牧刘表就被称为刘荆州,刘备为豫州牧时被称为刘豫州,孙坚曾任破虏将军,所以一提“孙破虏”大家就都知道是指孙坚。这样的称呼既会让对方有荣誉感,也是对对方的尊敬。可是到了孙策这里就有了例外,他虽然有“位号”,就是有官职,可是包括他敌人在内的很多人都称之为“孙郎”,这样的称呼比之称呼官职让人觉得更亲近。孙策的好朋友周瑜也被人们称为“周郎”,这二人的共同特征是:年轻、相貌俊美、武力过人、智慧非凡而且明略超群,所以很有号召力和影响力。孙策“性阔达”,这一点与其父孙坚一样,“善于用人”,很会笼络人心,因此“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愿意为他效死。更重要的是,孙策很注意约束部队,“军令整肃”,军民关系很好,“百姓怀之”。大家称其“孙郎”大概不止是亲近的表示,这里面应该还有喜爱的成分。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四章 孙权 第五节
(更新时间:2007…1…7 8:30:00  本章字数:2641)


  孙策很快就赶跑了刘繇,而且在与刘繇作战时还收复了一员猛将——太史慈。《三国志》说,刘繇因太史慈年轻而不肯重用他,只派他“侦视辎重”。有一天他“独与二骑”巡逻,突然与孙策狭路相逢,地点就是《三国演义》里说的神亭岭。太史慈是来巡逻的,那孙策是来干什么呢?《三国志》没说,不过以孙策之莽撞,很可能像《三国演义》说的那样是来偷窥刘繇大营的。孙策当时“从骑十三”,带的人也不多,不过都是出了名的猛将,像韩当、宋谦、黄盖等人赫然在列,不过没有演义里提到的程普。
  狭路相逢勇者胜,太史慈毫不犹豫,提马上前挑战孙策。孙策素有“小霸王”之称,从来不惧单挑,立刻迎战。真正的古时作战很少有演义或民间传说里那样的一对一单挑,这次也是凑巧碰上了。《三国演义》对这场精彩对决描写得酣畅淋漓,让人看了大呼过瘾,项飞就不班门弄斧细述这次单挑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一下罗本《三国演义》第十五回。虽然罗贯中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加入了自己的想象,但对战斗结果还是忠于史实的,即孙策夺得太史慈身后背的手戟,太史慈也抢了孙策的兜鍪——看来还这是势均力敌,难分胜负。这时双方的援兵纷纷赶来,单挑变成了群殴,最后各自收兵。
  此战孙策虽没能取胜,但对太史慈却有了极深的印象。不久刘繇战败逃亡,孙策平定了宣城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只有泾县等六个县还没降服。于是太史慈跑到泾县,自称丹阳太守,就是孙策舅舅吴景的职位。太史慈在那里招兵买马,创建队伍,他还得到了当地部族的支持,眼看着实力越来越大。孙策决定亲自攻击泾县。一番苦战之后,孙策大胜,不但夺得泾县还活捉了太史慈。孙策亲手解开他的绑绳,抓着他的手问:“还记得神亭之战吗?如果那时你活捉了我,会把我怎么样?”太史慈实话实说:“未可量也!”孙策大笑:“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
  但是《吴历》却记载,太史慈在神亭岭之战就被孙策活捉了,这可能是吴人为孙策脸上贴金,但不管怎么说太史慈确实从此归顺了孙策,并开始忠心耿耿地为他卖命。顺便说一句,太史慈病死于建安十一年,并不是演义中说的那样中箭而死。
  孙策打败了刘繇,夺得了大量土地,从此摆脱了袁术的控制,成为一方割据势力,但他本意并不愿意与刘繇相争,觉得有些对不起他。《江表传》记载,孙策曾与太史慈有一段对话谈到此事,他为自己作了辩解。他说“刘牧(指刘繇,他在与吴景作战时被朝廷由扬州刺史加封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