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细数三国豪杰-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锶ㄖ篮笏淙徊宦丛诤钡拿孀由弦裁恢嗡铩?墒怯捎谒锶ǖ姆钜幌蚝苎希坌睦锖ε拢鸵园苍岷蔽偶沂艉筒肯率伺艿搅宋汗
  《吴书》记载,韩综“欲叛”,但是怕手下不服,就耍了个手段。他纵容手下“劫掠”,然后又以孙权的名义把他们抓起来要治罪,最后他又出面装好人,把这些人都放了,使他们感激自己。他还把家里亲戚的女眷嫁给手下将士,更狠的是,韩综甚至把自己喜欢的“婢妾”都赐给了左右亲信,这样一来大家对他都很感激。于是韩综与众人杀牛饮酒,歃血为盟,相约反叛。
  韩综跑到魏国之后受到重用,官至将军,封为广阳侯,还多次带人侵犯边境,“杀害人民”。恨的孙权牙根痒痒,“常切齿”,可也无可奈何,孙权直道死也没能出这口恶气。后来韩综在与诸葛恪交战时“军败身死”,诸葛恪“斩送其首”,拿到孙权庙中拜祭,告慰孙权在天之灵,算是给孙权出了口气。
  没多久另一个将军翟丹也叛变了,跑到了魏国,这一来孙权也觉得该检讨一下自己了。在这之前,包括陆逊在内的一些人就曾提出放宽刑罚,孙权虽做了一些改进但效果不明显。为了防止再有将军叛逃,孙权作出了让步,他下令放宽了刑罚。这种做法也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公元229年,在大家的一再劝谏下,孙权终于在武昌南郊称帝,改年号为黄龙元年,同年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立刻派人告知蜀国,他很想知道这个盟友的反应。《汉晋春秋》记载,蜀国群臣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生气,建议与东吴断交。这时诸葛亮力排众议,用全局的观点,在更高的角度,以更长远的目光看待问题,最终说服了大家,继续与东吴的盟友关系,并派卫尉陈震前来祝贺。——说诸葛亮高,就高在这里!
  孙权非常高兴,以极高的规格接待了陈震,当然不只是为了陈震本人,更是为了诸葛亮,为了蜀汉。双方约定共同灭魏,甚至连灭魏之后如何共分天下都想到了。他们在未经曹魏同意的情况下就把魏国拆分了,具体是这样分的:双方以函谷关为界,豫州、青州、徐州、幽州归东吴,兖州、冀州、并州、凉州归蜀国。事实证明这只是他们一厢情愿的想法,曹魏根本不同意,只是过过干瘾而已。划分完天下之后,双方签订条约,誓为盟好。从此孙刘联盟进入了一个更稳定的时期,双方不用再互相提防了,应该说几乎不用互相提防了。
  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孙权作出了一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决定,这也是他一大历史功绩。这一年孙权令将军卫温、诸葛直带甲士万人出海寻找夷洲和亶洲。当然孙权的动机很简单,只是为了求仙。据当时生活在海边的老人讲,当年秦始皇派徐福带童男童女数千人出海求仙药,到了到了亶洲就住了下来,没再回来。这些人在亶洲自行繁衍,已经有数万家了,他们当中有人曾经来到会稽买卖布匹,会稽东县也曾有人出海遇大风漂流到亶洲,但是亶洲相距“绝远”,难以到达。卫温和诸葛直根本找不到传说中的亶洲,只到了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就凭这一点就足以让他们名垂青史了——虽然他们当时没认识到此行的重要性。这是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铁证,任何人都无法篡改,无法抹杀,那些唧唧歪歪、心怀鬼胎的人应该闭嘴了。卫温和诸葛直不但到了台湾,还带回来一些当地人,更重要的是打通了大陆到台湾的航线,密切了沿海岛屿与内地的联系,说台湾与大陆血肉相连就源于此。这是卫温和诸葛直最大的历史贡献,也是孙权一生的闪光点和骄傲。
  孙权对神怪之说一直很感兴趣,到了晚年尤甚。此时的孙权还不到五十岁,正值中年,但也开始求仙了。不过这次他交给卫温和诸葛直的是不可能的任务,到哪里找仙山?到哪里求仙药?黄龙三年,两位将军无功而返。孙权大怒,以“违诏无功”的罪名将他们下狱,随即处死。可怜卫温和诸葛直两位将军,摊上这么个注定完不成的任务,虽然得以名垂史册,但却白白搭上了性命。他们就像天上的流星,刹那的光芒四射换来的是永久的毁灭。不过对我们这些看客来说,无须分清它是什么样的流星,只要记住它划出的美丽弧线就足够了。
  孙权一定也对卫温和诸葛直求仙之行抱有极大幻想,不然他也不会在希望落空之后如此生气。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孙权刑罚之重和“果于杀戮”。
  同年在东吴境内有“嘉禾生”。据说只有在“圣主”当朝的时候才会有“嘉禾”自己长出来,孙权听说这件事当然高兴,于是下令第二年改元。不用“黄龙”纪年了,改为“嘉禾”纪年,这样公元232年就改成了“嘉禾元年”。孙权在位期间频繁变换年号,包括称帝前的“黄武”,一共用了六个年号。刚才说了孙权对神怪之说一直很感兴趣,他每一次变换年号几乎都与此有关。用“黄龙”纪年,是因为当时在夏口和武昌有黄龙和凤凰出现,以后的几个年号基本都是这样。项飞发现越是当权者对这类事感兴趣,这类事就出现的越多,不知道是事实如此,还是有人利用了当权者的这个心理。
  嘉禾元年(公元232年),孙权派将军周贺、校尉裴潜走水路到辽东。为什么呢?因为此时魏国的辽东太守公孙渊已经打算反叛了,孙权觉得机会难得就派人与之联络。结果周贺在半路上被魏军伏击,兵败身死,任务也没完成,联系也没建立。公孙渊一看,干脆我派人联系你吧!于是派人来见孙权,表示愿意接受孙权的领导,“称藩于权”。孙权大喜,重赏了公孙渊。
  第二年,孙权打发辽东的使者回去,可能他觉得去年的封赏不足以表明他对公孙渊的看重,于是又派人跟使者一起回去,还带了大量的赏赐,并封公孙渊为燕王,加九锡。——当年受曹魏九锡的孙权如今可以给别人加九锡了!以张昭为代表的大臣们纷纷反对,他们认为公孙渊可不可信还不知道,这样的赏赐有些太重了。可孙权认为,公孙渊如果在辽东反魏对自己乃至孙刘联盟进攻魏国很有帮助,而且他坚信公孙渊不会晃点自己。于是不听众人劝告坚持发使,还派了士卒万余人护送。
  结果公孙渊果然反复,杀了使者,把首级献给曹魏,还把这一万多士卒连人带辎重多收归己有。裴松之在作注时认为孙权刚愎自用,不听劝告,在没看清形势的情况下派万余士卒到辽东,这不能说是昏聩,简直是“无道”。项飞认为,孙权只是伐魏心切才出此昏招,最多是利欲熏心,谈不上“无道”。
  孙权得知消息大怒,当即就要起兵亲征公孙渊,被大家好说歹说给劝住了。
  嘉禾三年(公元234年),蜀相诸葛亮伐魏出武功,魏将司马懿领兵相拒,双方一时相持不下。孙权料定此时魏国空虚,无人能抵挡自己的进攻,于是下令伐魏。魏明帝曹叡对孙权这种趁火打劫的行为很是不忿,亲率水军东征。曹魏虽然一直忙于抵挡蜀汉的讨伐,但始终都不敢把全部兵力都投放到西线,就是防着孙权这一手。孙权没料到魏明帝会御驾亲征,他犹豫了一下就退兵了。
  同年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从此蜀汉开始了鸽派掌权的时代,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是他们的主要任务。曹魏也被折腾得够呛,他们也开始治理内务,恢复元气,而且没多久又爆发了公孙渊反叛,曹魏一时间无暇外顾。所以这一阶段,又是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三个国家都致力于发展力量,整顿内务。
  公元238年,武昌一带出现麒麟,这可是太平的象征,于是大臣们建议改年号。孙权说改年号倒是可以。不久前赤乌(一种鸟)集于大殿前,这是我亲眼看见的,要改年号就改为“赤乌”。据说当年周武王伐纣前,就有大量赤乌出现,当时君臣都看见了,后来周武王果然统一了天下。孙权想用“赤乌”这个年号,其用意就在这里,大臣们当然不会反对,于是改年为“赤乌元年”。“赤乌”是孙权用的最长的一个年号,一共用了十四年。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四章 孙权 第十三节
(更新时间:2007…1…24 9:04:00  本章字数:5973)


  在这一年孙权处决了一个他曾经很信任的一个臣子——吕壹。吕壹曾任中书典校,主要工作就是检查大臣和各地、各级官府交上来的文书,看看里面有没有犯禁之处,有没有反动言论,有没有不敬的言辞。他就利用工作便利吹毛求疵,打击异己,排挤大臣,连当时的一些高官也敢诋毁,比如丞相顾雍就曾被诬告。太子孙登多次向孙权进谏,反应吕壹的问题,但孙权都没采纳。大臣们一看太子说话都不好使,更加“莫敢言”了。后来吕壹自己败露,孙权才识破他的真面目,把他下狱处死。然后孙权作了公开的自我批评,但同时也对一些重臣不敢直言进谏表达了不满。
  赤乌四年(公元241年)太子孙登病逝,这对孙权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孙登字子高,是孙权的长子,并被寄予厚望。孙权很早就确立了他继承人的地位,早在孙权被曹丕封为吴王的时候就立孙登为王太子,还专门挑选了老师来辅导他,就连陪读的人也都是一时之名士,有后来权倾朝野的诸葛恪,还有张昭之子张休,顾雍之子顾谭,陈武之子陈表等,这四个人被称为“太子四友”。孙权还指定张昭担任太子的老师,由于张昭年事已高,而且政务繁忙,就由其子张休先听张昭讲课然后转授孙登。应该说孙权在对孙登的培养上是很认真的,也是下了大功夫的,而孙登也不负众望,经过认真的学习,俨然又一代明君之相。
  可惜天不假年,孙登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三岁。孙权在悲伤之余又于第二年立子孙和为太子,同时封孙和的同母弟弟孙霸为鲁王。客观地说孙权在接班人的问题上是失败的——除了孙登。
  孙和与孙霸是亲兄弟,孙权对他们一样的宠爱,这本无可厚非。但孙霸对于孙和被立为太子一直不服,就在暗中使劲,想要取而代之。孙和当然不能坐以待毙,也采取措施反击。结果时间一长,二子不睦的情形就被大家知道了,连孙权都听说了,于是他下令禁止他们有任何接触。像这种皇子争宠的情况在其他帝王家也有,不足为奇,但要命的是朝中大臣也卷了进来,分成两派。以时任丞相的陆逊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应按照长幼次序确立接班人,力挺孙和,这一派势力较强,除陆逊外还有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等人。支持鲁王孙霸的一派也不可小觑,他们有骠骑将军步郅,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等。这样一来,几乎朝中的重臣都作了选择,站好了队,搞得孙权很头疼。他曾对身边亲信说,儿子相互争斗,大臣们拉帮结派,“将有袁氏之败!”当年袁绍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继承权,各领一帮人大打出手,结果反被曹操逐一剿灭。这件事过去的时间并不长,孙权对此还记忆犹新,可没想到自己也遇到同样的情况,难道真的要重蹈袁绍的覆辙?
  就在大家认为皇位争夺战的胜者将在孙和、孙霸兄弟中产生时,没想到异军突起,又有一人加入到争夺战中,他就是孙权的小儿子孙亮。孙亮和他的母亲潘氏为一党,虽然发力较晚,但战略得当,很快就占了上风。他们取得了在孙权面前说话很有分量的全公主的支持,而全公主本就与孙和、孙霸的母亲王夫人有矛盾,自然不愿意看到孙和、孙霸中任何一个人继承皇位。正赶上又一次孙权生病,身为太子的孙和就到庙里祭祀祷告。孙和有一个妃子张氏,她的叔叔是张休。偏巧张休家住得离庙很近,张休就请孙和到家坐坐。本来这也没什么,可是被全公主知道了,她就到孙权跟前说,孙和趁您有病不知道跑到张休家和他商量什么。还说孙和的母亲王氏听说您病了,“面有喜色”。这可犯了孙权的大忌,孙权“由是发怒”,有了废立之心。
  王氏知道后心怀恐惧,忧闷而死。她死后,孙权就准备废太子了。陆逊和其他大臣吾杰、顾谭等人上书力陈此举不可,结果激怒了孙权,他认为大臣们不但拂逆自己的意思,还敢暗中结党,这是历来君王的大忌。于是孙权下令逮捕吾杰,随后处死,又把顾谭发配到交州(今天的广州),重创了太子党。但是对怎样处理孙和,孙权还是有些犹豫。
  孙权犹豫了一年多,最后下定决心“幽闭”孙和。孙和被幽禁后,骠骑将军朱据和尚书仆射屈晃带领手下将士,接连几天“泥头自缚”跪在宫门前为他请命。(“泥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是去掉帽子,还是弄一脑袋泥巴?)孙权在宫里看到这一幕,“甚恶之”,严厉地斥责了这些人。本来嘛,当皇帝的最烦大臣结党,这些人救孙和心切,无意中又犯了孙权的大忌。
  孙权随即商议废掉孙和立孙亮为太子,这一下引来了大臣们强烈的反对。朱据和屈晃等一些大臣“固谏不已”,还有两个大臣陈正和陈象上书力谏。他们在所上书中举了个例子,就是春秋时期晋献公为了立奚齐为太子而杀掉公子申生,从而引起晋国内乱的故事。这个例子引用得太刺激了,孙权一下子就“大怒”了,当即下令“族诛”二陈,不但处死他们本人,还要灭族。同时还把朱据和屈晃“牵”到大殿“杖一百”。这次孙权做得太过了,不久前还埋怨大臣不敢进谏,现在人家进谏了,却又如此对待人家,可真难为这些大臣了。顺便说一句,几十年后,孙和的儿子孙皓当了东吴最后一任皇帝,即末帝孙皓。他虽然暴虐,但对当初为孙和力谏的大臣及其后人还是颇为优待的,例如他曾封屈晃的儿子为东阳亭侯。
  暴怒之下的孙权不但废掉太子孙和,还下令赐死鲁王孙霸,随即又立孙亮为太子。可怜孙和、孙霸,兄弟相争,两败俱伤,一个被废,一个把命都搭上了,却都是为他人做嫁衣,反倒让孙亮从中受惠,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时是赤乌十三年,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