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细数三国豪杰-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五章大晋奠基人 第十五节
(更新时间:2007…3…4 8:29:00  本章字数:3191)


  平定毋丘俭叛乱的决定性一战是乐嘉之役,在上一节已经根据史料记载给出了关于此战的大致经过,但有一个人认为事情经过不是这样,他就是此战的重要参与者文钦。文钦逃到东吴后曾给魏国车骑将军郭淮写过一封信,郭淮就是《三国演义》里与司马懿一同抵御诸葛亮的那个郭淮,后来官至车骑将军。信的主要内容就是策反,其中也提到了乐嘉之役。文钦说自己统兵在乐嘉与司马师交战,刚一接触司马师部就“寻时崩溃”,斩获之巨就不用说了。本来应该趁势进兵,杀奔京师,可就在这时“流言先至”。毋丘俭未经调查就信以为真,认为文钦战败了,于是“诸军便尔瓦解”。这就是文钦对此战的看法,虽然没有证据支持,但还是决定提一下,作为一种观点让大家了解。当时郭淮刚刚去世,由于那时通讯不发达,远在东吴的文钦不知道这个消息,所以才会写这样一封信。
  司马师在文鸯冲大营的时候受到惊吓,一只眼睛掉了出来,伤势严重,以那时的医疗条件几乎就是死定了。他急忙派人把弟弟司马昭找来,进行权力移交。司马昭当时正在洛阳镇守,接到命令后立刻赶来,司马师就在病床上把大权交给了他。司马师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哥俩的关系非常好,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司马师没有儿子。
  正元二年(公元255年)二月司马师病逝,终年四十八岁。他死后皇帝曹髦“素服临吊”,依霍光故事追加大司马之号,增邑五万户,谥号“武公”,但司马昭随即上书请求改谥为“忠武”,皇帝当然批准。后来司马昭受封晋公,建立晋国的时候他被追谥为“景王”,等到晋武帝建立晋朝时又给他上尊号“景皇帝”,庙号“世宗”。
  司马昭字子上,是司马师的亲弟弟。司马师刚一死,小皇帝曹髦就给他出了个难题。当时司马师率大军在外,死于军中,曹髦于是就命司马昭镇守许昌,由别人把队伍带回来,那意思就是不让司马昭回到京师洛阳。从此举可以看出小皇帝曹髦对司马一家的专权已经非常不满了,想要夺回大权。司马昭现在只是卫将军,兵权有限,如果他留守许昌,把大兵送回京师,那无异于彻底交权,到最后只能任人宰割。司马昭可不傻,他不会走这一步,于是他采纳钟会等人的建议,置皇帝的诏书于不顾,亲率大军回到洛阳。
  曹髦看他没理自己的命令,亲自领人马回来了,虽然不高兴,可也没办法。司马昭知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自己的卫将军官职太小了,无法掌握大权,于是就“请”皇帝加封自己。曹髦只好进位他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内外诸军,并录尚书事,辅政。总之就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跟司马师一样。
  司马昭不像司马师那样咄咄逼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仁”,当然这也只是相对的。虽然他这样做是出于自身政治需要的考虑,但在客观上迎合了当时的民意,从而使他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甘露元年(公元256年),司马昭被封为高都公,封地七百里,加九锡,假斧钺,进号大都督。
  第二年即公元257年,魏甘露二年,镇东大将军诸葛诞又反了。看来曹魏内部不满司马氏专权的人还不少,这几年里大规模的叛乱就没断过,而且都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官。
  诸葛诞字公休,琅邪人。他与诸葛亮同宗,都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至于《三国演义》说他是诸葛亮的族弟,项飞查了一些资料没找到支持该说的证据。诸葛诞曾任曹魏的尚书郎,有一次他与仆射杜畿在陶河“试船”。这艘新船还真不禁试,起航没多久就被一阵大风吹翻了,诸葛诞和杜畿都落入水中。卫士们急忙下水救人。几个卫士奋力向诸葛诞游来,诸葛诞不会游泳,但他对卫士大喊:“先救杜侯!”诸葛诞能在这生死关头说出这样的话,其高尚的品德真不是装出来的。这几个卫士也是实诚人,一根筋,立刻舍了他去救杜畿,结果诸葛诞差点淹死。最后自己漂上了岸,一度停止了呼吸,还好“绝而后苏”,又活过来了。
  诸葛诞后来又历任吏部郎、御史中丞,与夏侯玄、邓扬等人相交甚厚。《三国志》说他“修浮华、合虚誉”,《世语》说他与其他七个人被合称为“八达”,还有另外四个人被称为“四聪”,此外还有三个人名声比他们稍逊,被称为“三豫”,这十五个人都颇具名望,但崇尚浮华,魏明帝对他们很不以为然,“恶之”,后来干脆把包括诸葛诞在内的这十五个人统统免职。
  直到魏明帝去世,诸葛诞才得以出头。官越做越大,直至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后来因为与东吴作战屡屡失利,被命与毋丘俭来了个职务对调,改任镇南将军。毋丘俭叛乱时曾联络他一同起兵,诸葛诞“斩其使”,并积极参与讨伐。他的表现让司马师很满意,毋丘俭的叛乱被平定后,继任的司马昭考虑到淮南刚刚安定局势不稳,诸葛诞又曾经镇守淮南,情况都熟,所以就又任命他为镇东将军,继续镇守淮南。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镇守淮南的将军都要造反。诸葛诞一开始还没那心,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他曾击败在叛将文钦的带领下来袭的吴军,并斩杀东吴大将留赞(是留,没写错),还因此被封为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户,不久又升任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叛的原因可不像《三国演义》里说的那样大义凛然。《三国志》说他一方面因为与夏侯玄、邓扬等人“至亲”,这些人被杀后他既恨又怕,怕会清算到他头上;另一方面他亲眼看到王淩、毋丘俭相继覆败,担心自己也难逃这样的命运。所以他在暗中就开始做准备了。诸葛诞利用职务之便向手下买好,使他们愿意为自己效命,同时他还培养了“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魏书》说诸葛诞为了收买人心,赏赐过度,有时为了收买死刑犯不惜违反法令来饶恕他们。应该说诸葛诞的准备工作要比毋丘俭充分多了,单是储备的军粮就够吃一年的了。这还不算,甘露元年东吴来犯,本来此时诸葛诞的人马完全可以应付,但他还向朝廷请求增兵,狮子大开口,一张嘴就要十万人马。同时他还以防务需要为借口,请求在淮河一带修一座城,当然他的真实用意不是防备东吴,而是防着朝廷的。
  司马昭也不傻,看出了他的打算,但是考虑到诸葛诞是担心自身的安危,又是旧臣,就没打算难为他。《世语》记载,贾充曾向司马昭提议,您刚刚开始辅政,首先应该派人慰劳“四征”。所谓“四征”就是征东、征南、征西、征北四个将军,当然包括征东将军诸葛诞在内。这“四征”是四大军区的司令,地位极其重要。说是慰劳,其实也有暗中侦查的意思,看看他们是否还忠于司马氏。司马昭也觉得很有必要,就派贾充去了。《魏末传》记载了贾充在拜见诸葛诞时的一段对话。贾充说,京师的贤才都希望司马昭能够接受曹魏的禅让,你对这事有什么看法?诸葛诞“厉色”说:“卿非贾豫州子?!”贾豫州是指贾充的父亲贾逵,曾任豫州刺史,是大魏重臣,前文说的王淩自杀前就是在他的庙里大呼。贾逵忠于曹魏,可是贾充却说出这样的话,难怪诸葛诞会怀疑他的血统。诸葛诞不但严厉地斥责了贾充,还表示“若洛中有难,吾当死之!”如果有人在京师捣乱,我一定以死捍卫皇室!《魏末传》这段记载也出现在《三国演义》里,不过项飞却觉得这未必是真的。诸葛诞当然知道贾充在司马昭跟前的地位,也明白贾充来劳军的真实目的(如果只是单纯的劳军,决不会派贾充这样级别的高官来),所以诸葛诞不会如此毫不顾忌,就算他真是这样想的,也不可能当着贾充的面说出来。所以《魏末传》这段记载未必是实。
  《世语》没有贾充和诸葛诞的谈话记载,但却说贾充劳军回来后就建议司马昭把诸葛诞调入京师。贾充说,诸葛诞二次镇守扬州,颇有威名,民心也向着他。应该现在把他调回京师,他如果不来就是反了,他现在反“事小祸浅”,为害不大;如果现在不调他回来,让他做大,恐怕为害更大。感觉贾充的这个主意有点像后来的康熙下令削藩,逼吴三桂表态,或反或顺,顺则天下太平;反则准备不足,易于消灭。司马昭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立刻以皇帝的名义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回京任职。
  《三国志》说诸葛诞接到诏书惶恐不安。他不知道司马昭的真实用意,更不愿意离开经营了多年的淮南,一番权衡之后,他决定反叛。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五章大晋奠基人 第十六节
(更新时间:2007…3…5 15:34:00  本章字数:2747)


  诏书在任命诸葛诞为司空,即刻到京师赴任的同时,让他把兵权暂交给扬州刺史乐綝,所以诸葛诞想当然地认为这一切都是乐綝捣的鬼。于是他当即带几百名部下飞马赶到扬州找乐綝算账。扬州城守门军士发现一支全副武装、杀气腾腾的人马如飞而至,立刻准备关闭城门。诸葛诞挺身而出,大声斥责,门军一看城外原来是顶头上级、战区最高军事负责人诸葛诞司令员,哪敢怠慢,立刻打开城门。诸葛诞率人直奔乐綝家,乐綝一看不妙,急忙跑到楼上躲藏。那能躲得了吗?很快就被发现,诸葛诞当即就杀了他。《魏末传》记载,诸葛诞杀了乐綝后,给朝廷上了一份口气强硬的表。他说自己忠于国家,但乐綝一直挑拨自己与朝廷的关系,现在“忿綝不忠”,自己“讨綝,即日斩首”。然后他又说,“若圣朝明臣,臣即魏臣;不明臣,臣即吴臣”,那意思就是说,如果朝廷能明白我的苦心,也就是原谅我,我还是大魏的臣子,否则我就要跑到吴国了!裴松之认为《魏末传》的这段记载可能不是真的,他说即使诸葛诞上表为自己辩解,也“不至于此也”!项飞也觉得此举不太可能,有些画蛇添足,刺史大人都杀了,上表有什么用?事到如今,不反也是反了,已经没有退路了。
  诸葛诞杀了乐綝后,立刻下令进入一级战备,修筑工事,加固城防,准备坚守寿春,抵御朝廷的讨伐。同时让自己的小儿子诸葛靓到吴国求救,也就是送子为质。吴国大喜,敌国这么高级别的将军带人马、带地方来降谁能不高兴?当时东吴掌权的是孙峻,他当即派全怿、全端、唐咨等人率大军三万前来接应,当然此行少不了淮南活地图、刚刚来到吴国没多久的文钦。同时还封诸葛诞为左都护、假节,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牧,寿春侯,看来东吴也够下本钱的。
  这时的司马昭已经得到了诸葛诞反叛的消息,立即开会商议对策。与会的很多人认为应该“速伐之”,但司马昭不这样想。他认为,诸葛诞吸取毋丘俭叛乱因准备不充分而迅速失败的教训,他的准备已经相当充分了,所以不可能速战速决,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司马昭从全国各地调集了二十六万大军,在他的亲自率领下就要开拔了。这时他想起一件事,当初司马师平定毋丘俭叛乱时,是司马昭镇守京师,手足兄弟,血浓于水,足以托付大事。可现在司马昭带兵出征,由谁来看家呢?把皇帝留在京城,一是怕他搞小动作,二是怕别人利用他搞小动作。司马昭不敢离开皇帝太久,于是他干脆带皇帝出征,名义上是御驾亲征,其实是就近监视。可是这也不行,皇帝带走了,还有太后,可能还会有人拿太后说事。当年司马懿发动政变,除掉曹爽,就是先取得了太后的旨意,并以此为突破口,取得了道义上的支持,一举成功。后来的司马师废掉曹芳,也是以太后的名义,就连当年毋丘俭叛乱也是“矫太后诏”。从理论上来说,太后的旨意甚至比皇帝的更有权威性,所以司马昭也不愿意把太后留在京师。经过一番考虑,最后他决定:干脆咱们一起出征吧!于是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一幕出现了:在大将军的“辅佐”下,皇帝带着皇太后御驾亲征。纵观中国历史,也没有皇帝和皇太后一起出征的事,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慈禧和光绪那次不算,那次是“逃”,不是“征”。从此举可以看出当时朝中形势的不明朗,司马昭掌权时日尚短,还不到三年,羽翼未丰,没有可信任的人为他镇守后方,所以他不得不“请”皇帝和太后一同出征;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司马昭此战必胜的决心,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他也不会冒险带皇帝和太后一起出征,一旦兵败,皇帝、太后被俘,那就等于把自己最大的本钱、号令天下的资本都输了,再想翻身就难了。
  甘露二年七月,在皇帝曹髦和郭太后的“带领”下,司马昭率军出征,屯于淮北。一般来说,政府军都要先展开政治攻势,司马昭亦然。他派人到淮南宣传政策,向叛军将士“申明逆顺,示以诛赏”,试图以此瓦解军心,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但似乎效果不理想。诸葛诞两度经营淮南,又刻意收买人心,夯实群众基础,哪能被这简单的反动宣传所击败?看来大战不可避免。
  此时的诸葛诞兵精粮足,大军十余万,粮食可支一年,他做好打算,准备固守寿春,等待吴国大军。很快全怿、全端、唐咨、文钦的三万人马就杀到了,他们与魏国的先锋部队遭遇,经过一番苦战,杀退魏兵,进入寿春城。司马昭闻讯大怒,大开杀戒,整肃队伍,将军李广“临敌不进”、泰山太守常时“称疾不出”,“并斩之”。随即下令进军,包围寿春,“四面合围,表里再重,堑垒甚峻”。
  东吴三万援军也被围在了城里,他们就协助诸葛诞一同守城,等待新的增援。司马昭也料到东吴还会派援兵来,所以在围城的同时,又派监军石苞、兖州刺史州泰(没写错,是“州”不是“周”),带“锐卒”在外防备。石苞这个人大家可能不太熟,但他的儿子大家一定都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财富排行榜上名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