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细数三国豪杰-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之所命不可去也”,就劝阻了唐太宗,也因此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从这件事也可看出他的影响力和在玄学上的成就,连皇帝都要听听他的意见,可见他的造诣之高。
  李淳风记下这个星相奇观后并没有就此了事,他还进一步把这个星相变化与蜀汉兵败联系在一起,并认为这是蜀汉兵败的征兆。李淳风的玄学造诣极高,他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一定有他的道理,虽然今人不能理解古人这种天人感应的理论,但也不应该一棒子打死,统统归为“迷信”。事实上,除《晋书》外很多史书都有类似的记载,可是现在的人研究史书的态度很成问题,要么把这些记载斥为迷信,要么就视而不见,不敢正视这些记载。个人感觉这种风气很不对,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这种风气导致了包括玄学在内的很多古人的研究成果因此衰微甚至失传。
  这件事发生没多久,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在与司马懿对峙百余日后,一代名相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两军阵前,结束了令人感叹的千古传奇,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在这年的二月份带兵北伐,按常理揣度这时他的身体应该没问题,可为什么短短半年后他就病发身死了呢?军务操劳,“食少事繁”固然是一个原因,但似乎还不至于在半年内就要了他的命,这里是不是还有什么隐情?似乎某种长年累积的慢性病突然急性发作,或者是染上了什么急性传染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这就要等真正的历史学家来考证了。
  不过他的敌人却贪天功为己有,把功劳算到了自己身上,并利用这个机会夸大事实,大肆进行反动宣传,企图瓦解蜀汉军心,且看《魏书》是怎么说的。《魏书》说诸葛亮“粮尽势穷”,拖又拖不起,打又打不过,愁得不得了,哇哇吐血,于是只好在一天夜里烧掉大营,连夜撤退。大军刚刚走到栈阁道口,他就病发身亡了。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时引用了这段文字,但也认为这是魏人“自夸大”,敌国的反动宣传不足为信。他还说,之所以《魏书》说诸葛亮死在栈阁道口,是因为当时形势危急,蜀汉军不敢在五丈原发丧,只能等退入栈阁道口后才敢举哀。
  按照《晋书》的说法诸葛亮突然病故,蜀汉众将顿时没了主意,虽然诸葛亮临终前已经做了一些布置,但面对司马懿谁也不敢大意。大家按照诸葛亮的交待,在一天夜里烧掉大营,连夜退走。司马懿发现蜀汉突然撤军了,也很纳闷,就在这时当地的老百姓跑来向他报告,说蜀汉撤兵是因为诸葛亮死了。请注意,是当地百姓来报的信,而不是司马懿自己的侦察兵,这可能也是“死诸葛走生仲达”的一个原因。
  司马懿虽然也算到并且正盼着这一天,但这个大奖确实来得太突然,让他一时不敢相信。等他回过味来立刻下令追击,这回也不用请示了,当然也不用麻烦辛毗演双簧了。司马懿亲率大军一路追来,追呀,追呀,终于追上了,远远地看见蜀汉军的后队了。就在他要下令掩杀时,蜀汉军忽然“反旗鸣鼓”摆出一副要展开决战的样子。一个念头闪电般掠过司马懿的脑际:穷寇莫追!人家大老远来打仗也不容易,现在想回家就别拦着了!于是良心发现,“不之逼”,也就是不再紧逼了,其实就是下令退兵的委婉说法。从此落下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谚语。
  这是《晋书》的说法。司马懿当然不会良心发现,他来的目的就是追杀蜀汉军,不然怎么下令追击时没想到“穷寇莫追”?他之所以退兵,还是因为根深蒂固的“恐亮症”。“恐亮症”在这时发作一方面是因为他对诸葛亮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是“诸葛亮已死”这个消息的不确定性。所以他一见蜀汉军准备开战就坚定地认为自己中计了。项飞认为,蜀汉军的行为可能是诸葛亮事先安排好的,但更可能是真的被司马懿逼到绝路上了,没有办法,只好破釜沉舟,放手一搏了,没想到歪打正着,吓跑了司马懿。《晋书》还记载,此役之后民间就有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谚语,不过司马懿倒很看得开,他自我解嘲说:“吾便料生,不变料死”。诸葛亮都已经死了,还能把强大的对手吓成这样,可见他的军事能力绝非泛泛。
  蜀汉军撤走几天后,司马懿亲自到敌人大营旧址查看。看完之后不禁感叹道:“天下奇才也!”随即他又发现了很多蜀汉遗弃的文件、粮食,于是断定诸葛亮真的死了,立刻下令继续追。旁边的辛毗一听,以为又要演双簧,于是抓起“节”就要说台词,司马懿当即制止了他,向他解释说,这些文件、粮食历来是“军家所重”,就好像人的五脏一样,如果没有重大变故不会轻易丢弃的,这只能说明诸葛亮真的死了。
  然后司马懿不顾兵法上说的“穷寇莫追”的古训,再次亲自带大军追杀而来。一直到了赤岸这个地方才得到确切消息:诸葛亮真的死了。这下他才终于放心,带领人马回去了。
  还有一节这章就写完了,下一章写谁还要听听大家的,是三国的人物还是那些割据势力,比如吕布、二袁等,请指示!大家先指示着,我去渡个假先。休息几天就回来!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六章 诸葛亮 第二十八节
(更新时间:2007…5…8 17:02:00  本章字数:2507)


  诸葛亮的灵柩在长史杨仪等人的护送下,历尽险阻回到成都,后主刘禅下诏悼念。在诏书中后主对诸葛亮为兴复汉室所做的一切给与了肯定和赞扬,说他是“继绝兴微,志存靖乱”,“无岁不征,神武赫然”,还对诸葛亮不负刘备遗愿尽心辅佐幼主的行为给与了高度评价,把他比作伊尹、周公,最后皇帝刘禅赠诸葛亮丞相、武乡侯的印绶,谥号为“忠武侯”。请注意,诸葛亮至死也只是一个乡侯。
  诸葛亮临终前有遗言,要求在汉中定军山安葬自己,并极力拒绝厚葬,明令“殓以时服,不须器物”。其实诸葛亮一直很节俭,他曾给后主上过一份表,汇报了自己的财产状况,“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同时并表示我的这些家产足够家人自用了,至于我本人,一切开销都有朝廷支付,所以就没另置产业,最后他还说如果我死之日,家中“内有余帛,外有盈财”,都是对不起陛下!陈寿写到这里,特意加进一笔:“及卒,如其所言”。
  诸葛亮死后,蜀汉境内各地纷纷打报告,请求为他立庙祭祀,后主刘禅以此事不合礼制为由拒绝了。各地百姓见状,就开始了“私祭”,由此可见诸葛亮还是颇得民心的。据说四川有的人至今头上还缠着白布,其起源就是为了给诸葛亮戴孝,历经千余年还有人不愿拿下来,可见武侯遗爱之厚。“私祭”出现一段时间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终于引起了朝臣的注意,于是上言请求在成都为诸葛亮立庙。这个建议再次被后主刘禅拒绝。没多久,以向充为首的朝臣又一次上表请求为诸葛亮立庙,这一次刘禅终于批准了,于景耀六年(公元263年)下诏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四时祭祀。这时距诸葛亮去世已经二十九年了。这年的秋天,魏将钟会伐蜀路过这里,亲到庙中祭祀,并约束士卒不得损坏诸葛亮的坟墓,就连在这附近放牧樵采都不行。看来诸葛亮的影响力并没有因为他的死亡而减弱,反倒越来越强大,就连他的敌人也不得不对已经去世多年的诸葛亮表现出一丝敬意。
  那么刘禅为什么不愿为诸葛亮立庙呢?有人认为这表明了他对诸葛亮专权的不满,还以《魏略》的记载作为论据。《魏略》记载,刘禅把国事都交给诸葛亮,还说政事交给你,祭祀的事交给我。这些人把刘禅这番话理解为欲掌权而不能的皇帝发出的酸溜溜的牢骚。(如果这段记载是真的,那刘禅还颇有超前的政治意识,他应该是最早提出君主立宪制的第一人,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他把政事交给首相,自己作为国家的代表只出席一些象征性的活动,嘿嘿。真奇怪,为什么没有“学者”来炒这件事?多好的素材呀!)《魏略》这段记载是真是假暂且不论,刘禅的这番话决不是酸溜溜的牢骚。因为从刘禅后来的表现看,他并不急于掌权。诸葛亮死后,刘禅并没有把大权收回己有,而是让孔明的继任者蒋琬继续管理国事,自己则在一边逍遥快活,又推行了十多年君主立宪制。直到蒋琬也死了,他才开始亲理朝政。由此可见,刘禅并不急于掌权,甚至可以说是避免掌权,因此即使他对诸葛亮有什么不满,也决不是因为诸葛亮专权引起的。
  项飞认为刘禅不给诸葛亮立庙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不合“礼秩”。事实上,在古代基本没有国家给臣子立庙祭祀的。即使有,也是在臣子死后,在他所辅佐的皇帝庙里为他立庙,后人在祭祀这个皇帝的时候他也跟着一起“享祭”,这种做法叫作“配享某帝庙”,比如唐朝的房玄龄,他就被唐高宗赐予“配享太宗庙”的隆恩。能享受这样待遇的大臣真是少之又少,像诸葛亮这样单独立庙的几乎没有,刘禅批准为他立庙也是开了先例。他之所以这样做也有自己的苦衷,一方面是大臣们一再请求,另一方面当时蜀汉衰微,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急需一种精神力量来凝聚人心。而诸葛亮就是很好的楷模,他在朝臣心中颇受尊敬,在百姓眼里更是有着神一样的地位,朝野上下受惠极大,这可是凝聚人心的最佳选择。所以后主刘禅才同意打破惯例,为诸葛亮立庙。
  陈寿在《三国志》里对诸葛亮的评价还算客观。他说刘备“举国托孤”,而诸葛亮“心神无二”,这种合作“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陈寿还评价说,诸葛亮的才干“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他治理国家达到了“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并且深受百姓爱戴,“刑政虽峻而无怨者”,刑罚虽然严苛,但却没人抱怨,为什么呢?“用心平而劝诫明”,就是执法公正,先把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说明白了,如果有违反的在处罚时也没有怨言,就是不教而诛的反义词。陈寿最后总结说,诸葛亮确实是“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是治国理政的一把好手,和管仲、萧何有一拼;但是诸葛亮连年动众北伐而没有成功,大概是因为“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应该说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还算客观,可自从《三国志》成书以来一直有人说他对蜀汉尤其孔明等人的评价有失公允,而且年代越久这种说法就越盛行。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一方面是时间越长诸葛亮等人被神化的越厉害,与历史本来面目相差越远;另一方面这里确实有一些个人原因。
  陈寿本来是蜀汉的官员,师从谯周(就是《三国演义》里劝降好手的那个谯周),蜀汉亡国后归了晋朝。他的父亲曾在诸葛亮手下为将,后来因过错受到惩罚。有人说他的父亲就是陈式,《三国演义》说他因为违反军令被诸葛亮处死,但《晋书》没说陈寿的父亲是谁,也没提他是被处死的。只说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马谡兵败为诸葛亮所斩,他被连坐受髡刑。后来陈寿又在诸葛瞻手下为官,可不知道为什么诸葛瞻非常看不上陈寿,啥好事也不带他,双方关系很僵。虽然写书的陈寿未必就此贬低诸葛父子,但有了这两层关系,读书的人难免不这样想。而且《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与大家心中的诸葛亮差距太大,所以就有人认为陈寿公报私仇,有意贬低诸葛亮。其实这种说法没有证据,相反陈寿对刘备还是很尊敬的,一直称之为“先主”。我们应该相信史官的职业操守,而且如果陈寿把诸葛亮等人写的太完美,恐怕政审都通不过,毕竟诸葛亮后期北伐的主要敌人就是大晋奠基人之一的司马懿。
  本以为用一节就能结束这一章,没想到写冒了,看来得下一节才能结束。我也很喜欢张辽、赵云、徐晃等人,可是觉得应该最后写这些各国才俊,所以下一章就写吕布。当否,请批示!还有董卓应不应该也算三国豪杰?本书是否应该细数一下他?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六章 诸葛亮 第二十九节
(更新时间:2007…5…9 16:26:00  本章字数:2795)


  诸葛亮死了,盖棺定论也有一千多年了,虽然一直都有质疑的声音,但这声音一直都不大,也不是主流。下面就说说项飞心中的诸葛亮是什么样子。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个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虽然他不像传说中的那样足智多谋、算无遗策,但也堪称人中龙凤、士中俊杰。他最突出的是他的战略眼光和治国理政的能力,其军事才能稍逊一筹,但这是与他自身其它能力比较而言。若以他的军事能力与同时代的其他人比较,他虽然算不上第一,但绝对是名列前茅。诸葛亮后来几次北伐无功而返,一方面是他自身能力的问题,更主要的是他的对手太厉害了,用陈寿的话说一个个都堪称“人杰”。最能体现诸葛亮战略眼光的代表作当属隆中对,一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还是个“村夫”,能把天下形势看得如此清晰,分析得如此透彻,确实难能可贵,所以刘备立刻就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要说刘备也真不容易,被人家打得到处流浪,无处安身。他命运的转折点是赤壁之战,这一战之所以能取胜关键在于与孙权的联合,而联合孙权最早就是诸葛亮向刘备提出来的,所以刘备一生的转折点确切地说应该是在得到诸葛亮那一刻。难怪刘备对别人说自己得到诸葛亮就是如鱼得水,看来此言不虚!
  诸葛亮也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比如贪恋权势、比如玩弄手段,但还是那句话,无亏大节。在法正得宠正当红的时候,诸葛亮不敢或不愿触怒他,甚至在有人向他举报法正并请他转告刘备时,他也不敢揽这个差事,还抱着息事宁人的想法从中和稀泥。当然诸葛亮不是怕法正,而是不敢冒犯刘备。其实这也是为官之道,算不上大毛病,与后来不敢劝阻刘备伐吴和对待李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