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细数三国豪杰-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河北大部后,他不等时机成熟,就迫不及待地率领疲惫之师跨过黄河与曹操争锋,企图“毕奇功于一役”,结果铩羽而归,这也间接导致了他最后的败亡。如果他能采用谋士的建议,与曹操打持久战、消耗战,以袁绍实力之强大,鹿死谁手,殊未可知。
  袁绍在用人上也有很大的问题。他的手下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可是袁绍却不愿或者说不敢放手使用。而且这些人才也不团结,大臣争权,小人得志,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真正有才能有本事的人得不到重用,死的死、逃的逃,这也是袁绍失败的一个直接原因。
  袁绍与曹操最大的不同,也是袁绍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在对待“人”的态度上。《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在曹操与袁绍交好时,两人有过一次谈话,谈话内容是对于天下形势的认识及今后的打算。原文如下: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段记载经过改编后被巧妙地收入到《三国演义》里。
  这里二人所说的今后的打算也可以理解为指导方针。袁绍说“南据河,北阻燕、代”指的是“地利”,“南向以争天下”前面应该有一句“待时机成熟”,这指的是“天时”;只有捎带提了一句“兼戎狄之众”勉强算得上指的是“人和”;而曹操只谈了一点,就是如何用人。二人虽然都是把“人”当作争夺天下的工具,但态度却大相径庭。在袁绍眼里,“地利”、“天时”才是最重要的,“人和”则是可有可无的,可曹操却把“人”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看来对“人”的认识和态度才是二人成败的关键。袁绍过分看重“天时”、“地利”,而忽略了“人”的作用,这才是他失败的最根本原因。这不是他一个人的缺点,而是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老爷们的通病。
  当然袁绍也不是完全忽略“人”,但他更看重的是地主豪强的支持,而忽略了普通百姓。为了赢到既得利益阶层的拥护,他通过压迫、剥削劳苦大众来保护地主豪强权益,此举虽然为他赢得了地主阶层的选票,却极大的损害了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百姓的利益,也因此丢掉了他们的选票。
  不过作为政治家袁绍也不是一点不考虑公众形象,他偶尔也会来个亲民举动,并且确实赢得了一定的民心。《献帝春秋》记载,袁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他死之后“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从这段记载来看,袁绍在河北还是很得民心的。
  这里说的“政宽”,往好了理解是政治清明,不使用严刑峻法;往坏了理解就是妇人之仁,过于软弱。郭嘉郭奉孝在他的“十胜十败说”中就提到“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就是说袁绍看到有人生活困难就非常难过,甚至伸出援手给与帮助,但对于大多数生活窘迫的人,他看不到也就想不到。
  袁绍的做法更像是作秀,他虽然解决了一个、两个人的生活困难,但对于广大生活窘迫的劳苦大众来说却是杯水车薪,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作为一方诸侯,袁绍应该考虑的不是一户、两户,也不是他所能看到的少数人的生活问题,而是应该考虑如何提高领地内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这样才能赢得大多数人民的拥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可是袁绍没能做到这一点。
  其实不止袁绍,就连他的弟弟袁术也是这样,只不过袁术更过分,横征暴敛,搜刮无度,这可能也是袁术比袁绍败亡得早的原因。这哥俩的行事风格如出一辙,都是依附于地主豪强这样的既得利益阶层,盘剥劳苦大众,所以他们只得到了地主豪强的支持,而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就决定了他们的上层建筑不稳,从而造成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二袁的行事风格虽然一样,但相比较而言袁绍要更文明一些。袁术则更像一个愣头青,他行事全凭个人喜好,没有行为准则,没有自我约束力,说白了就是有点“浑”。这可能与他出身豪门,从小就缺少约束有关。袁术对百姓的盘剥是竭泽而渔式的,而且毫不隐讳,也从不考虑百姓的困难。最让人看不懂的是,他竟然想起了称帝!二袁行事风格相近,但手法各有高下,大概与他们虽同为袁氏后裔却有“嫡子”和“庶子”之分有关,袁术行事更张扬、更不计后果。所以在他们死后,史书对他们的评价也不同。袁术死后,没有一本史书为他说好话;袁绍死后,还有一些史书说了几句公道话,比如《献帝春秋》。
  精用光了,还差几个同学没加上,下周一定补上。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三十七节
(更新时间:2007…8…27 14:58:00  本章字数:2410)


  按说《二袁》这一章应该到此结束了,但又觉得应该交代一下袁绍的几个儿子,还有一些人物也应该在这里介绍一下,所以就占用几节加以说明——因为我也不知道还能写多久,还是先把要写得都写了吧。
  袁绍临终前没有指定继承人,所以在他死后袁氏集团出现了权力真空,他的几个儿子立刻掀起了权力争夺战。袁绍共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字显思、次子袁熙字显雍、小儿子袁尚字显甫。这三个儿子里面,袁谭年纪最长,而且也很贤德,小儿子袁尚年纪小,但是容貌俊美,很得袁绍欢心。按照那时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袁谭应该毫无疑问地被确立为袁绍的继承人。可袁绍偏心小儿子袁尚,认为他最像自己,而且他的夫人刘氏也很喜欢袁尚,多次在袁绍面前说他的好处,极力怂恿袁绍立袁尚为嗣。袁绍本来也有此意,但由于那时嫡长子继承制原则深入人心,很多大臣都反对他这样做。如此一来,袁绍又拿不定主意了,也可能他觉得自己年纪并不大,用不着急于立嗣,所以这件事就拖了下来。可没想到一拖就这么久,直到袁绍病逝也没解决,这也为袁氏集团日后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袁绍一死夺权大战立刻展开,主角是袁谭和袁尚,次子袁熙只是个配角,没有太多表现的机会。《三国志》和《后汉书》的记载相近,都是把责任推给了那些大臣,似乎袁谭、袁尚只是被动地卷入此事。按照史书的说法,逢纪和审配是一伙,看来当初逢纪在袁绍面前为审配进的美言起了作用,不但保下了审配,还为自己结下了一个坚定的盟友和死党,《后汉书》说这两个人是袁尚那边的,而且“宿以骄侈为谭所病”,袁谭看他俩别扭,但不是因为他俩的政治立场,而是因为这二人“骄侈”;当然,袁谭也有自己的人,辛评和郭图就是其中的领军人物。主子之间不对付,手下人的关系也一定很紧张,辛评、郭图与逢纪、审配势若仇敌,都想除掉对方。袁绍没来得及确立接班人就死掉了,按照常理,大家都觉得应该由长子袁谭来继位。可逢纪、审配觉得不妥,如果袁谭得立,辛评、郭图必然得势,只怕这二人不会放过自己,于是为了自身的安全,逢纪、审配决定拥立袁尚继位。他们商量妥当之后,就“矫绍遗命”,伪造袁绍的遗命让袁尚继位了。但《三国志》没说逢纪、审配是“矫绍遗命”,只说他们“缘绍素意”,也就是按照袁绍平时的意思拥立袁尚。不管怎么说吧,反正袁尚是继承了袁绍的大业,这样一来,袁谭那里当然不服,立刻采取反制措施,夺位大战由此引发。
  不明白史书为什么要这样写,其实大家都清楚是谁在争夺继承权,这些大臣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如果袁谭、袁尚不同意,这些大臣本事再大也不可能掀起争权大战。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曹操就是亲眼看到了袁绍儿子间的骨肉相残,也看到了袁谭、袁尚身边人在这场争斗中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他深以为戒,所以他在确定曹丕为接班人后极力削弱曹丕竞争者的实力,甚至不惜杀掉曹植身边最有影响力的大才子杨修,以此来避免骨肉相残、被敌人从中渔利的悲剧。
  袁绍生前曾以考察几个儿子能力为名,把袁谭、袁熙外放为州牧,可偏偏把小儿子袁尚留在了身边,其实此举就足以说明他有意立袁尚为嗣,而不是袁谭。自从秦始皇把公子扶苏放外任而被胡亥和赵高钻了空子后,历代帝王就很少把接班人往外派了。袁谭当时任青州刺史,等到他从青州大老远赶回来时,袁尚已经“合法”地继承了老爸袁绍的一切,袁谭只有干瞪眼的份了。
  袁绍当时的官职是大将军,爵位是鄴侯,袁尚原封不动地继承过来。按那时的制度,爵位可以继承,但也要得到朝廷的批准;官职却是不能继承的,更何况“大将军”这样的显位,这相当于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哪能搞世袭?不过当时社会动荡,朝廷衰微,顾不过来这些,只要你实力够强,你认为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
  袁谭赶到冀州时袁尚已经当上了大将军,他没有机会了,可是袁谭同志也没有亏待自己,他立马自称车骑将军,当然也没有朝廷的认可,属于盗版。按照汉制,大将军之下是骠骑将军,骠骑将军之下才是车骑将军。袁谭盗了一回版才是个车骑将军,比起袁尚的大将军差了二级,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是承认了袁尚继承权的合法性,甘心接受他的领导?
  其实袁谭不可能甘心,他之所以这样做也有他的原因。第一是因为袁谭手里人马少,实力比起袁尚差着一块,如果现在就翻脸开打,胜算实在太小;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曹操大兵压境、虎视眈眈,就等机会一举荡平河北,如果现在与袁尚开仗必然会被曹操趁虚而入。所以袁谭虽然心有不甘,可还是忍了,领兵屯驻在黎阳。
  袁绍之死对曹操来说可是个好消息,也是难得的良机,他当即亲率大军进攻河北。袁绍是在建安七年五月病逝的,曹操大军于同年的九月就到了——来得够快的。袁谭驻守的黎阳首当其冲,直接面对曹军锋芒。袁谭本来兵就少,又不愿意拿自己的人替袁尚拼命,于是就向袁尚求援,要求增兵。袁尚也不傻,你要这么多兵想干什么?是想跟曹操PK,还是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不行,不能给他!可不管怎么说,袁谭毕竟是在给自己看大门,一点表示没有也不好。于是袁尚采取了一个折中措施:不给袁谭增兵,而是派了个谋士过去,这个倒霉蛋就是逢纪。
  致书友鬼脸猫猫:关于刘备、公孙瓒拜卢植为师一事见于《三国志蜀先主传》,原文如下:“(刘备)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
  刘备生于东汉桓帝延熹五年(公元162年),他十五岁(虚岁)时是公元176年,而黄巾起义爆发于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也就是说此时黄巾起义还未爆发。
  卢植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官拜九江太守,但随即“以疾去官”,回到老家,直到黄巾起义爆发他才被重新起用,刘备等人应该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从学于他的门下。
  项飞虽然力求引用的史料绝对准确,但因为才疏学浅,难免有不到之处,还请大家斧正。对于各位书友的指教,项飞一定虚心接受。感谢书友鬼脸猫猫和一直以来支持本书的各位朋友!
  
  本书由www网提供下载
 
 

第十一章 二袁 第三十八节
(更新时间:2007…8…28 18:50:00  本章字数:2315)


  为什么会选择逢纪出这趟苦差,我们不得而知,但似乎不是《三国演义》里说的那样,袁尚为了稳住袁谭而把逢纪作为抵押交给袁谭,最大的可能是袁尚派逢纪去解释、说明不能发救兵的原因。袁谭本来就看着逢纪别扭,他手下的重臣郭图、辛评也一直与逢纪不睦,早有相害之意,看来逢纪这趟公出真是凶多吉少。
  大概袁谭对逢纪的解释并不满意,于是他继续向袁尚要求增兵。这时袁尚身边只剩下审配一个谋臣了,两人一商量,觉得还是不能给袁谭增兵,因此又一次拒绝了袁谭的请求。不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此举一定会给逢纪带来不利影响。逢纪曾在袁绍面前进言保下了审配,审配因此对他心存感激,从而还捐弃前嫌,与他结为好友。此时逢纪的处境与当初的审配相似,按说审配应该发一言而救之,我们不知道袁尚与审配商议的过程,无法确定是否有人考虑过逢纪的安全问题,但却知道最后的决议:袁尚拒不发兵。
  袁谭可不是好欺负的,得知袁尚不发救兵的消息后大怒,毫不犹豫地下令处决了逢纪。平心而论,其实这件事和逢纪关系不大,袁谭这样做有点“张公吃酒李公醉”、迁怒于人的意思,逢纪是在代人受过。不过话又说回来,谁让逢纪是袁尚的得力干将呢?谭、尚之间早晚会爆发一场大战,袁谭当然要及早下手产出袁尚的羽翼。只是可怜了逢纪,这个曾在袁绍面前颇为得宠的谋士,到头来却死在袁绍儿子的手里,他费尽心机铲除异己、为自己营造的大好形势也就此断送。其实说到底这事还怪他自己,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卷进帝王家最为凶险的夺嫡之争。
  这时曹军已经渡过黄河,准备进攻黎阳了。袁谭又一次向袁尚求助,这一次袁尚终于派出了救兵。这是何苦?当初为了不发救兵把逢纪都搭进去了,现在曹操大兵压境,袁尚迫于形势不得不发兵救袁谭——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只是可惜了逢纪。
  袁尚虽然终于发兵了,可他也有自己的打算。他担心袁谭趁机把自己派去的兵据为己有,不放心让别的将领带兵,干脆亲自带兵增援黎阳,留下审配镇守邺城。袁尚怀着这样的心思开赴前线,他能打胜仗吗?
  谭、尚各怀心腹事,有劲也不往一处使,哪里是曹军的对手?很快就败下来了,他们只好退守黎阳。曹操下令猛攻,没多久就攻下了黎阳。这一仗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