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皇帝全传-第2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动中被杀一事道歉,载沣到德国后,受到了德国皇室的隆重礼遇。再有列强对光绪的态度也还没有改变。积数十年统治经验的慈禧,深知“庚子事变”后的清王朝,内外诸事若违背了洋人的意愿,后果不可逆料。因此,为缓解各方矛盾,确保自己的地位,慈禧觉得有必要觅一良策。这个“良策”很快让她找到了:即为醇亲王指婚,将心腹大臣荣禄之女嫁与载沣,以笼络控制光绪及载沣。不过,这时她恐怕还没有在醇王府里再造出一条“潜龙”的想法。促成醇王府飞出第二条“潜龙”的,应该说主要是庆亲王奕劻和戊戌政变后飞黄腾达的袁世凯。
奕劻(公元1836年~1918年),爱新觉罗氏,乾隆第十七子之孙。为人贪鄙庸劣,精于投机钻营之道。光绪一朝,由一名远支宗室最低爵位的辅国将军,累迁至亲王。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他奉旨议和,结好洋人,同时也为慈禧所看重,随后即入值军机处,并升到首席军机大臣的高位上,儿子载振也做了工部尚书,父子同朝,显赫一时,令王公大臣们侧目。
袁世凯自戊戌政变为慈禧立了大功,从此官运亨通,扶摇直上,几年时间由直隶按察使逐次升迁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外务部尚书。在此期间,他不惜重资,买通了只要给钱连祖宗都可以卖掉的庆亲王奕劻,借改革军制扩编北洋新军之机,使其成为京师重地的一个强大武装集团,并采取种种手段,几乎使北洋军成了完全听命于他一人的袁氏武装。
奕劻的贪鄙庸劣、要钱不要祖宗,袁世凯的贿买新贵、暗建袁氏武装,使慈禧有些不放心。于是,她借筹备立宪之机,上调袁世凯入值军机处,意在收回袁世凯军权。政治嗅觉十分灵敏的袁世凯,从自己的升迁调任中,也感觉到气候有些异常,他这时感到自己远不是西太后的对手,因此为长久计,不待慈禧下令,便主动交出了北洋军权。作为一名汉族官员,袁世凯的这一举动非但没有使慈禧解除疑虑,反而使她预感到了某种可怕的威胁,这不但是对自己的威胁,而且是对爱新觉罗氏江山的威胁。这位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皇太后,虽已届垂暮之年,对权力斗争并不糊涂。她深知袁世凯交出北洋兵权并非出自本意,其对北洋军的实际控制能力,远非朝夕能解除得了。至1908年秋,慈禧也大病缠身。就在这时,一个令她震惊的消息传来:袁世凯怕西太后死在光绪之前,光绪再次执政将报复自己,因此正在策划废掉光绪,拥立奕劻之子载振为皇帝。为了爱新觉罗氏的江山社稷及子孙计,慈禧认为该是采取果断措施的时候了。
经过再三权衡,慈禧终于拿定了主意。谕令庆亲王奕劻前去察看东陵工程,同时将袁世凯的亲信段祺瑞所部第六镇北洋军调离北京,令陆军部尚书满州贵族铁良统辖的第一镇进京换防。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二十日,光绪帝病危,慈禧颁发了“醇亲王载沣著授为摄政王”的懿旨,同时令将载沣年满3岁的长子溥仪送进皇宫教养。从而为大清王朝的皇统接续做好了安排。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驾崩,慈禧面谕王公大臣: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着入承大统为嗣皇帝……着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大事,悉秉予之训示裁度施行……”这时慈禧并不知道自己也将紧随光绪而去,二十一日这天,她“终日料理大事,至晚乃获休息,虽极辛苦,而体力反较佳。翌日,仍于6点钟起召见军机与皇后、监国摄政王及其福晋即荣禄之女,谈话多时,以新帝之名下一谕,尊皇后(光绪皇后隆裕)为太后”。不意午饭时分突然晕倒,醒后感觉异常,自知末日已至,急诏隆裕皇太后暨监国摄政王等,谓:“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懿旨,由摄政王随时请而施行。”做好了这样的安排之后,慈禧才放心地归天去了。她满以为有光绪亲兄弟摄政监国,有自己的亲侄女裁决“重大事件”,大清王朝的江山就万无一失了。
光绪、慈禧去世之后,经过半个多月的准备筹划,王公大臣们拟定新帝于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九日举行“登基大典”,年号宣统,改明年为宣统元年。
溥仪自3岁称帝成了“真龙天子”后,便像以往的皇帝一样,再也听不到别人呼唤他的名字。同、光二帝的后妃及他的祖母、亲生父母都称他“皇帝”,朝廷里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及后来他的师傅们呼他“皇上”,太监、宫女和乳母等叫他“万岁爷”或“老爷子”。从这时起,他就被从不同侧面培养和铸造着“真龙天子”的特殊人格。太监们告诉他:地上万物乃至头上的蓝天都是“皇上”的,天下百姓都是“皇上”的子民和奴仆。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实生活的灌输使他逐步明白了:他衣食住行一切器物上的黄色,是惟“天子”才能享用的明黄色;在宫廷中,除了同治和光绪两位先帝的后妃,所有的人见了他都要跪倒磕头,不论是平辈兄弟还是亲族中的长辈,也不管是鬓发皆白的老者还是教他读书的师傅,无一例外;他说“饿了”,有人为他喝令“传膳”;他要睡觉,有人为他铺床、洗脚;他要起床,有人为他穿衣、洗脸;他要解手,即有人为他端来大小便器具……总之,紫禁城的一切都是为他而设,城中所有人都得围着他转,在位3年如此,退位后享受民国优待12年间也是这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溥仪自幼年起就逐步树立起天下唯我独尊的信念。
就在古老的紫禁城按照传统模式精心铸造着大清王朝末代“真龙天子”的时候,整个大清帝国,却早已成为一只破烂不堪的漏舟,无论爱新觉罗氏如何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其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再前进半步,终于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中沉没了。
溥仪登基称帝后,遵照慈禧遗旨,由其父监国摄政王执掌朝政,如有重大难决之事,则须向隆裕皇太后请示办法。然而,无论是监国摄政王还是隆裕皇太后,谁也不可能像慈禧生前那样,随意制定推行重大国策,决定文武朝臣乃至皇帝的命运了。
载沣执掌朝政后,迫于形势,为了保住清王朝的统治,一面继续推行慈禧生前确定的以立宪笼络人心的政策,诏令加紧筹备立宪,一面实行加强皇室权力的方针,并立誓借机报其兄光绪皇帝10载瀛台囚徒生涯之仇,杀掉袁世凯。虽然载沣宣布自己以监国摄政王身份亲代全国陆海军大元帅之职,令胞弟载洵、载涛分任海军大臣和军谘大臣,但却指挥不动听命于袁世凯的北洋军队;找满族重臣商议杀掉袁世凯为兄报仇,不意庆亲王奕劻以“杀了袁世凯,北洋军造反怎么办”为由极力反对,只好请示皇太后,隆裕也别无良策。这时袁世凯的老朋友,英国公使朱尔典亲自出面多次力保,最后只能以袁世凯患“足疾”为名,将其遣回河南彰德老家“养疴”了事。这既未能斩断袁世凯同中央奕劻、徐世昌等满、汉朝臣的联系,更没有做到解除他对北洋军的实际控制能力。监国摄政王意在保住清朝统治的种种措施和企图,不但毫无成效可言,反而加速了清王朝走向坟墓的步伐。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八月十九日,革命党人武昌首义成功,南方及西部数省闻风响应,辛亥革命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清廷派出的南下镇压革命党人的北洋精锐,不听满族将帅号令。摄政王载沣万般无奈,只好接受了奕劻、徐世昌等人的建议,重新起用袁世凯。老谋深算的袁世凯,以北洋军为资本,以外国侵略势力做靠山,巧妙地玩弄两面手法,先借用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力量胁迫清廷授予他军政全权,否则即以“病未痊愈”为由,呆在彰德不肯出山;当军政全权到手之后,又利用北京的清王朝、手中的武力和赞成共和的虚假许诺,诱迫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最终做出了只要袁世凯倒戈推翻清廷,拥护共和,即由他出任新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决定。为了达到据天下为己有的卑劣目的,袁世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会儿指使北洋军将领通电南京临时政府誓死反对共和;一会儿又指使他们通电北京清王朝声称赞成共和,如不满足要求,将以兵谏相争,由此要清廷自行退位。他本人则装出既忠于朝廷,又不得不顺应时势的样子,规劝皇太后和摄政王交出政权,免致法国大革命时“路易子孙,靡有孑遗”的悲剧重演于中国。与此同时,袁世凯一再表示“决不辜负孤儿寡母”(指溥仪和隆裕),并抛出了一个旨在显示他的忠心和促使清廷早下决心的《优待条例》,其中主要条款规定:清帝自行退位后,“尊号仍存不废”,暂居紫禁城,以后移居颐和园;新建民国政府负责保护清帝原有的私产,并每年拨出400万两以供皇室享用(改铸新式银币后为400万元)。
在辛亥革命风暴的致命打击下,隆裕太后和王公大臣们为了保住大清皇帝称号和各自的身家性命,于穷途末路之中接受了袁世凯的《优待条例》。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发了清帝溥仪的退位诏书。次日,袁世凯公开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提出辞职。15日,袁世凯接替孙中山,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清王朝灭亡了,但宣统皇帝的称号保存下来了。此后,不但民国历任总统如袁世凯、黎元洪、徐世昌等,无论在私函亦或公文中,都赫然称溥仪为“大清皇帝陛下”,紫禁城外的遗老遗少,各地一些大小军阀政客以至像胡适那样著名的“新潮人物”,更是毕恭毕敬地尊称溥仪为“皇上”。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之前,溥仪仍像退位前一样称孤道寡,役使着紫禁城中的数千人马,过着与退位前相差无几的帝王生活。同清朝以往的皇帝一样,溥仪6岁即他退位那年,由钦天监选好良辰吉日,开始上学读书了。书房设在光绪小时候念书用的毓庆宫。皇帝上学自然与常人不同。每次上课,都是溥仪先乘坐金顶黄轿至毓庆宫,坐到背北面南的正位独座上,然后由太监奉上当日应学的课本,这时教课的师傅再进来,向他所教的徒弟见礼后开始教读,作为徒弟的溥仪始终端坐不动,更无须向师傅行礼,因为“虽师,臣也,虽徒,君也”。
在师傅们的着意培育下,受紫禁城中事事物物的熏染,溥仪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懂得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从心里开始要做一名“好皇帝”和“真正的皇帝”了。自幼时起,他先从太监,继而是从师傅们那里,知道了天下原本都是他的,只是因为可恨的袁世凯和可怕的孙文,他才变成紫禁城里的“皇帝”,而把整个天下“让”给了民国。尽管从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这些大清旧臣民国总统到吴佩孚、张作霖、陆荣廷等“乱世英雄”,表面上恭敬“大清皇帝”,尽管散居各地的遗老遗少不时地上折请安,登门觐见,声泪俱下地表示要辅佐他“恢复祖业”,一旦讨了“封赏”之后便杳无音信;尽管辫帅张勋1917年率数千辫子军扶他“重登大宝”,也仅仅当了12天“真正的皇帝”,便再次摔下了“宝座”,宣告复辟破产,可在溥仪心目中,天下依然是他的,师傅们也总是要他卧薪尝胆,“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等待着天再降“大任”于他。于是,溥仪从10多岁时,就开始在紫禁城中施展“天子”的威风,诚心诚意地学做一名“好皇帝”,准备着一旦风云聚会,天降大任,即出山做一名君临天下的“真正皇帝”。
要做一个“好皇帝”,首先要有驭下的权威和辨忠奸的能力。溥仪还在八九岁时,就在服服贴贴的太监们身上试验过他的权威。当他不顺心时,就打骂太监出气,太监们毫无怨言;当他高兴时,则变着法测试太监们的忠心,太监们任凭摆布。有次他为了证实自己的权威和太监们的忠心,竟随意挑出一名太监,要其把地上的一堆脏东西吃下去,令他满意的是那个太监二话没说,趴到地上就把脏东西吃了下去。10多岁以后,溥仪便开始在“大是大非”上展示他分辨“忠奸”的能力。在他12岁那年,奕劻去世,其家人上折请求谥法,溥仪想起了陈宝琛常说的奕劻曾如何断送了大清江山,于是便提笔写下了“谬”、“丑”、“幽”等几个字作为“恶谥”,令内务府挑一个赐于奕劻。其生父载沣闻讯后,多方请求改赐,无奈溥仪又哭又闹,寸步不让。后来,载沣叫南书房翰林们拟了一个“密”字,溥仪以为“密”字也不是好字,勉强同意了,等他弄清“密”在谥法上为“追补前过”的意思时,觉得太便宜了奕劻,但想改已来不及了。此事颇得陈宝琛等几位师傅的欢心,在遗老们中间也传颂一时,梁鼎芬还为此在日记中赞溥仪为“真英主也”!
溥仪要励精图治,做一名“好皇帝”和“真正的皇帝”的种种努力,尽管结果大都不尽人意,有些甚至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可王公和中国师傅们都认为像个“真正的皇帝”所为,而他受报纸和外国师傅的影响所做的一切,却又令他们大失所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溥仪对紫禁城以外的世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大。在英国师傅庄士敦的有意诱导和影响下,他开始逐步“洋化”,要做一个英国式的开明君主。于是,他“御膳”不“进”,专愿吃西餐;传统服装不穿,硬要穿西服;轿子不坐,却爱骑自行车;好好的辫子不要,硬是剪成了短发;一大群专供“传旨”的活人不使,偏偏装上电话;圣贤书不读,专爱订阅各种报纸。更有甚者,为了骑自行车方便,他下令把皇宫中所有的门槛统统锯掉;为了寻开心,他不时打电话要名饭店送上几桌上等饭菜到一个随便胡诌出来的地方去;为了满足好奇心,他竟把“新潮人物”胡适叫到皇宫里来看看是什么模样,甚至自己也常写了些小说、文章、新诗什么的,化名往外投寄一气……
这些都还能使中国的师傅们容忍,但有一件事是他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容忍的,这就是溥仪要离开紫禁城出洋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