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六大家族列传-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荀彧、荀攸、陈群、陈泰、郭嘉、郭图、钟繇、钟会均为颍川人士。但若以家族的发展观之,最显赫的当属以荀彧为代表的颍川荀氏和以陈群为代表的颍川陈氏。由于这两大家族的关系颇为亲近,早在荀彧和陈群还是儿童时就举行了三代人共同参加的聚会,故将此两家一并讲述。

    荀彧的祖父荀淑,是荀子的十四世孙。学识渊博且善于识人。做县长时处事公正,明于事理,人们尊称他为“神君”。在来之不易的升职面试中,荀淑讥讽了因毒杀皇帝而在中国历史上遗产万年的跋扈将军梁冀,把不畏强权的士族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梁冀的“关怀”下,荀淑的仕途止步于县长一级,但在士族控制的声望系统中,荀淑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就连文武兼备、智勇双全、完美得不像人的当世第一名士、司隶校尉李膺都拜他为师。

    荀淑有八个儿子,人称“荀氏八龙”,其中次子荀绲最灵活,为儿子荀彧娶宦官之女为妻。第六子荀爽最有名,步入官场仅仅93天就位列三公。

    再往后,荀谌三言两语助袁绍得到了冀州并于官渡大战时神秘消失。荀彧、荀攸助曹操平定北方成为曹操麾下的文官之首。颍川荀氏一度成为天下士族领袖。荀彧第六子荀顗(音通译)为西晋开国元勋。从东汉到东晋数百年间颍川荀氏在政界达官显贵,在学界群星璀璨,并以仁德忠孝,清正廉明的家学渊源,成为族势显赫之门,即使在东晋时面对最有名望的王、谢两族,也不遑多让、无需谦恭。

    陈群的祖父陈寔是个精彩卓绝的人物。出身贫寒的他从小就是个孩子王,长大一些后开始在县里做杂役。打杂之余陈寔不管走路还是坐着都手不释卷,引起了县令的兴趣。县令叫陈寔来谈话,一聊,发现这个半大孩子果然是个好苗儿,直接安排他去太学深造。

    学成归来的陈寔被招为县吏。县吏这种工作虽然地位不高但很实惠,是一份稳定而令人羡慕的工作。但陈寔志不在此,躲到深山老林里读书去了。陈寔出走的时机很不巧,当时县里刚刚发生了杀人案。一个姓杨的县吏怀疑陈寔就是凶手,将他逮捕入狱、刑讯逼供。后因查无实据只好释放。风水轮流转,不久陈寔做了督邮(专门检查基层工作的特派员),却善待了这个杨姓县吏。以德报怨、不计前嫌的名声就此传开。陈寔很快就被提升为郡里的功曹。

    陈寔做郡功曹时,大宦官侯览委托颍川太守照顾一下自己的关系户。这种事儿,办了要挨骂不办要挨整。陈寔主动替太守背黑锅,以自己的名义推荐了那位关系户。之后不管别人怎么骂他,他都忍辱负重一字不吐。后来太守调入中央升任尚书,临走前向大伙儿吐露实情,称赞陈寔推功揽过的品德。众人纷纷叹息,陈寔则坚持这是自己的过失。从此陈寔名满天下,不久被司空府征招为县长,后来进入京师出任司空的属官。

    第一次党锢之祸,陈寔入狱一年后被赦免,出任大将军窦武的属官,参与谋诛宦官。

    第二次党锢之祸,大将军窦武、太尉陈藩以及肩负了一代人光荣与梦想的政治明星李膺都被宦官杀害。陈寔因为曾经卖过一个人情给老乡,十常侍之首的张让,不仅自己得到保全,还通过张公公的关系挽救了一些同志。(张让的父亲去世,归葬于故乡颍川,陈寔是唯一出席这场葬礼的名士。)

    虽然在清流和浊流两大阵营中都能吃得开,但陈寔已经对朝局感到失望。大将军何进、太傅袁隗请他出山都被他婉言谢绝。司徒陈耽、太尉杨赐都因为比陈寔先当上高官而深感惭愧。陈寔的仕途虽止步于县长,但声望却比三公还要高。

    晚年的陈寔延续了年轻时坐立诵读手不释卷的乐趣,一边做学问一边讲学,就连去他家行窃的小偷都被他教育得重新做人(成语“梁上君子”的由来),终成一代宗师。他的儿子陈纪、陈谌均为贤才。陈寔评价这兄弟二人为“难兄难弟”(这个成语最初的本意是指兄弟两人各方面都差不多。)人们尊称他们父子为“三君”,很多人家都贴着他们父子三人的画像。(不是通缉。)

    公元187年,83岁的陈寔寿终正寝。以司空荀爽为首的数千人执子孙礼为他披麻戴孝,三万人出席了他的葬礼。

    难兄难弟中的难弟陈谌早逝,难兄陈纪却度过了漫长而哭笑不得的一生。强横如董卓,也要死皮赖脸地非要任用他为五官中郎将。高贵如袁绍,在不满于曹操送来的太尉职位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想把这个头衔送给陈纪,死活不肯接受的陈纪官至九卿之一的大鸿胪。

    陈纪之子陈群是曹丕最信任的人之一,一手创立了值得所有士族感谢他八辈儿祖宗的九品官人法。陈群之子陈泰数次挫败姜维的北伐,并出将入相官至尚书左仆射。颍川陈氏经汉末、三国、两晋,历三百年而不坠。永嘉南渡后,虽然颍川陈氏的主要支系随晋室南渡,但在北朝,北魏孝文帝在历史上首次以朝廷的威权采取法律形式明确制定的门阀序列中,陈氏也一直被列为颍川首姓。

    综合评价:到了东汉王朝的后期,纯粹趋炎附势的小人在士族掌握的声望系统控制下依然只能猖狂一时,无法父死子继代代相传。但纯粹耿直不屈、一身正气的家族也已经无法适应愈发残酷的斗争了。只有如颍川荀氏和颍川陈氏这样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方方面面都过得去的家族才能在腥风血雨中得以保全和发展。

    待到风平浪静,风流也被雨打风吹去。有限几个世家大族之间的世代通婚加上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安逸使很多士族子弟变得上无领导、下无群众、双脚离地、不接地气最终人才断层,虽有诺达家业却也无以为继,这是世袭制度的致命缺陷。颍川荀氏和颍川陈氏能够绵延数百年声名不坠,其家学渊源,怎不令人钦佩?

    尾声:

    士族阶层因读书做官而公平,因反抗外戚宦官而正义。当外戚宦官同归于尽,士族虽看似高贵典雅,但阶层的属性决定了他们的的发展注定要通过欺上(皇权)压下(庶族)来实现。经过三国前后的较量和比拼,最终皇权与士族互相妥协,外抗异族、内压寒门,遂有士族阶层发展到顶点的东晋门阀政治。

    背离了公平正义的士族阶层虽仍会不时地出现几位风流人物但终究无法阻止整个阶层腐化堕落的趋势。士族终成恶龙,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庶族成为了新的勇士,此之为又一个轮回的开始。

 董卓为什么那么厉害?

    引言

    《三国演义》中的董卓,加官进爵是靠花钱拉关系,独霸朝纲是靠各路人马的各种脑残,无能无情无耻无理取闹,读者简直难以想象就这么个人怎么就能显得那么厉害?

    单看《后汉书》和《三国志》中的董卓列传,可以发现他的一些本事,但仍然无法解释何以董卓竟能凶暴到被当时的人比作秦始皇的程度?

    董卓势力的形成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再加上虐待型的人格驱使他导演了很多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的重口味人间惨剧,因而这一篇以董卓为主要人物的文章对于涉世未深、天真无邪的读者来说是难以承受的,烦请跳过。

    本文所涉及到的人物众多,而且大部分都没什么名气,笔者坚持这种出力不讨好的写作思路是因为了解这些人物的价值不亚于熟知三国主要人物的收获,而一旦忽视了他们,我们就只能看到一个简单粗暴的董卓,一个太不完整的汉末三国。

    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羌族(当时的羌族是包括如今的羌族在内的许多少数民族的共同祖先)

    公元前五世纪,一位羌族青年被秦国掳为奴隶,在做牛做马的屈辱中掌握了农业技术。后来他找了个机会开溜,在秦人追捕时躲进山洞。焚烧山洞之后,追兵们认为已经完成了任务也就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奇迹在于,这名青年被一只猛兽所救,未被烧死。出洞之后的他在旷野中遇到一位被割了鼻子的羌族女性,同病相怜的两人就此结为夫妻共同逃亡到了族人的部落。由于大难不死的传奇经历,该青年被淳朴的羌人推举为部落的首领。

    羌人称奴隶为“无弋(音通义)”,首领称“爰(音通援)剑”,从此这名青年被称为无弋爰剑。无弋爰剑将农业技术传授给族人,使羌人成了一个半农耕半游牧的民族。但无弋爰剑的子孙不知是何原因不愿在一起生活,他们各自奔走形成了新的部落。羌族各部落未能形成部落联盟,因而无法与强大的草原霸主匈奴争雄。

    汉景帝时,一部分羌人选择为大汉戍边,更多的羌人则选择与文化相近的匈奴组成联盟。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匈奴,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在原属匈奴的河西走廊上设置了河西四郡和玉门关。此举不仅为切断匈奴与西域的联系,更为了阻止匈奴与羌族的联盟。匈奴衰落之后越来越多的羌人进入了大汉帝国的境内。帝国中央认为一个个分散的羌人部落无甚威胁,迁入内地的羌人可以将其汉化,而且可以通过他们使境外的羌人作为帝国的眼线,何乐而不为?

    凉州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包括河西四郡在内的凉州便成了帝国的西部边境,因而又称“西凉”。如果不特意去查阅资料,很容易将“西凉”这一地理概念误解为凉州的西部。

    凉州是大汉境内羌人的主要聚居地。出乎预料的是,羌人并未被汉人同化,反倒是凉州的汉人变得越来越像羌人,就连妇女都因为受到羌人的影响变成勇猛的战士。作为现代人,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即使两千多年过去,古代羌人的子孙们依然保持着他们的传统和特色。事实证明,纯粹地指望民族融合是行不通的,关键还是要有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遗憾的是,汉代的主流意识中并没有民族平等的观念,关东(函谷关)的汉人常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凉州的居民。帝国派往凉州的官员在横征暴敛时也就分外地肆无忌惮。

    地域歧视与民族歧视的恶之花终于结出了恶果,汉羌战争爆发,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场战争竟然持续了一百多年。

    诚然羌人还是没有组成统一的部落联盟且人口基数无法与汉人相比。但父亲去世儿子必须娶后妈,兄长去世弟弟必须娶嫂子的游牧风俗结合了可以养活更多子女的农耕生产方式使羌人的生育率出现了异常高速的增长,凉州境内的汉人在人口上并不占有明显的优势,而劳师远征地从关东调兵又很难敌得过主场作战、以逸待劳且弓马娴熟的羌兵。

    公元57年…公元139年,大汉朝廷足足用了82年的时间才将最早起出头的羌族部落击垮。但其他的部落早都已经成了气候。

    公元108年,司马懿高祖父司马均率领的汉军大败于羌兵,八千多人战死。羌军掠夺长安附近的三辅地区并南下进入益州,杀死汉中太守。

    公元110年,故都长安已被破坏殆尽,另一只羌军攻打紧靠洛阳的河内郡。朝野震动,考虑将凉州的汉人迁入关中,将凉州土地让给羌人。凉州汉人不愿背井离乡,在遭到强制拆迁后干脆投奔羌人和官军拼了!朝廷迫于形势最终否决了放弃凉州的提议,耗费了天文数字的军费继续与羌军拉锯,以致滥发铜钱引起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但依然败多胜少。

    直到三位凉州籍优秀将领的出现,东汉帝国才稳住了局势。他们分别是:

    皇甫规,字威明,主张恩威并用,缓和与羌人的关系。同情清流士大夫,一生不与外戚宦官合作的皇甫规,没有得到本该属于他的爵位,官位也只做到度辽将军、护羌校尉。公元174年,刚刚退休的皇甫规病逝,享年70岁。

    张奂,字然明,皇甫规推荐的接班人,继承了皇甫规的指导思想。在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的关键时刻因为不明真相被假传圣旨的宦官所骗,直接导致了窦武的败亡和第二次党锢之祸。张奂深以为耻,抱憾终生,拒绝接受封侯,险些被迫害致死。知识水平很高的他晚年闭门不出,教授了上千名弟子。公元181年,以77岁高龄寿终正寝。

    段颎(音通囧),字纪明。主张对羌人采取种族灭绝。攻灭东羌的段颎战果远在皇甫规、张奂之上。其残忍血腥的作风遭到士大夫批评,为保住权位不惜做宦官鹰犬,捕杀太学生,官至太尉,封万户侯。公元179年,靠山王甫倒台,段颎被酷吏逼迫服毒自杀,死去时年龄不详。

    由于这三位将领的表字中都有一个“明”字,故而合成“凉州三明”。“凉州三明”之后,选择谁作为帝国的武力支柱成了摆在汉灵帝面前的重大难题。其中有一位很不错的候选人名字叫做叫做董卓。

    董卓,字仲颖,凉州陇西郡临洮县(今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人,粗猛有谋,武艺高强,能左右开弓。虽然许多年以后他不幸地发福成了数百公斤的巨胖儿,但年轻时代的他更像是香港电影中手持双枪、风流倜傥的周润发。

    其父董君雅虽然只官至县尉(副县级公安局长)但种种迹象表明董家属于颇有资财的地方豪强。由于兄长早逝,作为继承人的董家二少爷充分发扬了富二代的优点——出手豪爽。他没事儿就到羌人的部落里欣赏风光,和少数民族兄弟切磋武功并邀请他们参加派对,杀牛宰羊、唱歌跳舞,把家里的牛羊都吃光了也在所不惜。谁家生活困难只要叫他一声老大他都会帮一把。如此作风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是一个受欢迎的人,董卓迅速成为了凉州地面上叫得响的游侠。迫于汉羌战争的紧张局势,从中央到地方,越来越多的官员都愿意推荐他、培养他、提拔他。

    公元167年,董卓跟随“凉州三明”中的张奂出战。他极力表现自己,大力发挥,纵横冲杀,左右突击。经过上百次战斗,功勋卓著的他连连升迁,平步青云,官至并州刺史、河东太守。朝廷还专门赏赐了他九千匹细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