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王师:刘伯温-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达到认识天理的境界。在探索万事万物时,必须要有恭敬的心态、一本正经的外貌。不能追赶跑跳蹦,不能大声喧哗,更不能嬉皮。不能心有邪念,每天要三省甚至是九省吾身,好的心思要保持,坏的就赶紧去掉。

看上去,如果真的这样尽心尽力,那么,理学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就很容易实现。但遗憾的是,中国理学家那么多,做到这四项要求的一个都没有。

其实问题就出在理学家这里。大多数理学家只做两件事说一句话,两件事是:一、制作道德守则的脚本;二、让别人去演。一句话是:必须要是道德完人(修身),才能去建立事功(治国平天下)。

——注意理学家说的修身,不仅仅是思想道德,还有外表。北宋伟大人物王安石不修边幅,程颐就鄙视王安石:你连修身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变法。

一个人具备无懈可击的完美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在太难。人生在世,肉体之身,为了生存,难免做几件有悖道德的事。王安石就对理学家们提出的种种高调的道德标准提出过讥讽,说他们那些道德要求是壁上行,根本无法实现。孔子就曾说过,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但理学家却说,一点小德都不能出入。最关键的问题是,他们的许多道德要求都是出口货,都是让别人来演的,自己只是个编剧或者是导演。

我们要了解一种学说,只需要看创建它的人就可以。程颐和他哥哥程颢曾去做客,主人用妓女招呼他们。程颐从始至终都正襟危坐,像块大理石。而他哥哥程颢却左搂右抱,卿卿我我。

程颐很不高兴,回家后,气咻咻地训老哥:“你这种行为真给读书人丢人!”

程颢打了个哈欠说:“我刚才是座中有妓女,心中也有妓女。现在,我离开了座,座中无妓女,我心中也没有了。你恰好相反,虽然你没有看妓女,但心中却有,只是假装正经,不敢碰。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现在心中还有妓女。不然,你怒气冲冲地跑来质问我干什么?”

程颐瞠目结舌,赶紧跑回房间反省,结果发现他老哥说得真对。

程颐后来感叹说:“我们的道德要求定得太高啦,不符合人性。”可感叹完,他又给别人提要求去了,因为这些太高的道德要求,是他写给别人的脚本,又不需要他来演。

不过,郑复初不是纯粹的理学家,或者说,他对理学家在道德上的高标准并不那么在意。他最在意的是理学家的思想。

自他和刘伯温成为师徒后,他把理学思想源源不断地传递给刘伯温,刘伯温就在他这里沐浴着理学思想的光芒。

于是,突然有一天,郑大师叫来刘爚说:“据说你祖上有人解救过千百号人,我以前对‘天道无常,常与善人’的说法颇有怀疑。现在我看刘基,发现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你把你儿子领走吧,将来他必是人上之人,光大你家门庭。”

刘爚大吃一惊,认为给郑复初的学费太少。但郑大师急忙摇头说:“理学宗旨,我已教给他。圣人说,想要弄懂天理人心,别人的传授只是启蒙,还要靠自己。你儿子悟性很好,必能悟道。带他走吧。我没有可教他的了。”

刘爚这才转惊为喜,领走了刘伯温。就在他准备观赏刘伯温悟理学之道时,刘伯温真的就悟了道,但不是理学之道,而是道家之道。

天书传奇

多年以后,刘伯温被后人尊奉为未卜先知的大仙和呼风唤雨的魔法师,所以有这些头衔,和他与道教、道家思想的亲密接触有很大关系。

刘伯温在老家时就读过《道德经》,对里面的辩证法极有心得。他说,爱臭美的女人招来好色之徒,喜欢炫富的人招来强盗,卖弄才华的人招来嫉妒。刘伯温也读过《庄子》,他后来撰写的著作《郁离子》中那些天外飞龙般的想象力的源泉就是庄子。他当然也读过许多道家典籍,对道家的诸多法术有疑有信。他的老家南田山是第六福地,他的老爹靠卜算帮助老乡寻找走失的羊和小狗。这一切,都注定了他和道教必有因缘。而因缘正如荷花一样在括城露出尖尖角。

扮演“尖尖角”角色的是紫虚观道士吴梅涧。

紫虚观在括城东南十里的好溪畔少微山上,好溪是一条大河,两岸连云,高崖壁立,原名恶溪,水中常有怪物出没。唐宣宗李忱时,当地州长段成式以善政治民而感动了水怪,使水怪离开了恶溪,人们遂改其名为好溪。

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紫虚观的吴梅涧道士被幻化成一个诡异人物。有人经常看见吴道士在太阳初升时,恭敬地举着一个擦拭得发亮的罐子,罐口对准太阳,收集光芒。还有人看见,漆黑的夜里,吴道士在坟场用一个形似骷髅的东西捕捉鬼火。更有人发现,吴道士的房间无论白天黑夜,都光亮得可怕。而民间坚信少微山那些绚丽的风景,是吴道士对其用了某种奇异的法术。

刘伯温早就听说过少微山的风景,于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去游览,陪伴他们的吴道士对少微山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曾指着好溪畔一块巨石说:“这是当年段成式捉了水怪曝晒之处,如果你收敛精神去嗅,还能闻到水怪的恶臭。”刘伯温当即断定,吴道士有导游的潜质。而且又断定,吴道士还是个乐天派,从来没有人见过吴道士眉头紧锁,这或许是道教对人类情感的一大贡献,道士们永远都是乐观的。佛教说,今生受苦,来生享福。儒教说,站直了,坐稳了,给我学圣人!而道教则说,你想长生吗?我这里有仙丹,不需要你做任何跟自己过不去的事,你准备好炉子和钱就可以了。如果你没有炉子和钱,那你可以养生啊,我这里有养生不可不知的各种细节,按照细节去做,就能长生。你想要好多的钱?可以,我这里有点金术。你想要美女,也可以,做个忠厚老实的人,老天就给你送来美女。我这里有案例啊,没听过七仙女下凡的故事吗?

吴梅涧说:“一切难事、苦事、痛事,其实都是你心里的事。让你的心不动,这些事就不起波澜,如果有了这些事,那就是庸人自扰。”

或许正是吴梅涧的乐观态度,让郁郁寡欢的刘伯温见到了阳光,一来二去,两人成了好朋友。有一天,刘伯温问他收集阳光和鬼火的事,吴道士放声大笑,指着炼丹炉说:“一切物体都是有生命的,关键是如何唤醒它。春天万物复苏时,你坐在窗前清除内心的闲思杂虑,就能听到花蕾绽放的声音;夏天烈日炎炎,你坐在花丛中静思冥想,就能听到太阳流汗的声音;秋天万木凋落,你坐在树下,就能听到树叶离开树枝的叹息声;冬天万籁俱寂,但你坐在水边,就能听到水睡觉后的平稳呼吸。”

刘伯温大吃一惊,因为吴道士的回答并不是他所问的。但吴道士接着说:“太阳初升时,只要你能静下心来,就能收集到它的生命。星光璀璨时,只要你能静下心来,就能收集到死人的灵魂。”

刘伯温只好问:“那么如何静下心来,什么都不想呢?”

吴道士说:“死人才什么都不想。你是活生生的,如何不想?但你不要有闲思杂虑,坐在何处,何处就是宇宙的中心,你坐在宇宙的中心,向四面八方飞驰,一切都是黑暗不可知的,一切都无法到得尽头,你就让你的思路那样飞驰,不要停下来。当你能坚持半个时辰后,你会发现,你能和天地万物对话。”

刘伯温对这不可知的一切如此好奇,以至于想跟随吴道士修炼,但突然得了一场病,此事就泡汤了。吴道士也对他说:“你的根脚不在道观,而在天下。能知天下,天下就是道观,何必拘泥!”刘伯温深为吴道士这种玄乎的论调所折服,所以就在心中存了道家的种子,有一天,它必将发芽,连他本人都无法阻挡。

1327年,17岁的刘伯温在括城府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到家乡武阳村。如你所知,在大城市待过的人,回到弹丸之地的家乡后,总是待不住。

刘伯温喜静不喜动,但这也无法让他恢复对家乡的喜爱。当他听说郑复初和地方官重新修葺了石门书院后,卷起铺盖,就跑去石门书院了。

石门书院位于青田县西七十里的石门山麓的石门洞中,始建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三年(744年),开始时是国立图书馆,后来,这地方离官员办公地点太远,官场肥佬们不爱动弹,逐渐地就成了私人讲学的场所。北宋时期,石门书院已经变成私立大学,很多饱读诗书却不能做官的知识分子都免费到这里传播知识和思想。但由于改朝换代的关系,很快就荒废,南宋时,朱熹在此地做官,想要重新焕发它的光彩,无奈政府不支持,所以就彻底废弃了。1294年,元王朝的当地地方官王侯重修,石门书院才算还魂。郑复初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重新装修后,又鼓励政府招聘老师,为前来的有为青年们讲学。

刘伯温正是听说了这件事,所以一路小跑地来了。不过从刘伯温到书院的表现来看,他来石门书院,只是受了道教人杰地灵观念的影响。他喜欢的不是石门书院,而是石门书院附近的景色。

石门书院建在道教十大洞天中排名第十的石门洞附近。既然能跻身十大洞天,石门洞当然有非凡之处——两壁双峰对峙,如同一扇大门。四周山崖环绕,如同城郭,再向里就是大洞。洞北殿阁峥嵘,青松郁郁。洞的东南有数十丈高的瀑布,如果起风,你能看到瀑布随风飘散,煞是好看。李白有句诗特意赞叹这道瀑布:“喷壁洒素雪,空蒙生昼夜”。石门洞中清净幽深,和地下室一样冬暖夏凉。

圣人说,听别人讲的知识远不如自己悟出的知识更自得于心。许多伟大人物不是喜欢自学,而是因为他们明白一个求知的基本道理:别人讲的知识再好,那也是别人的。如果和你的心不相符,你听了有什么用?如果和你的心相符,可那是别人的,不是你的。所以,想要有独立思想,锻造独立意志,必须要有自学的勇气和能力。只有通过自己的感悟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才是你自己的知识和思想。

刘伯温从小就喜欢自学,并善于自学。这就可以使我们明白,为什么郑复初只教了他一年,就撒手不管了。因为刘伯温从他那里得到理学的主旨后,就开始了自由发挥,自由发挥后的心得就如铜墙铁壁,外来的知识无论如何都闯不进来了。

在石门书院,刘伯温采用的也是自学方式,他的爱好像洪水一样泛滥,在正统的理学外,一些被当时知识分子视为奇技淫巧、百无一用的宇宙学(阴阳),数学(八卦),化学(道家的炼丹),物理学(墨子的小孔成像、沈括对石油的认知),地质学(朱熹对化石的认知)以及日常生活学也在其列,他后来著作的《多能鄙事》就是这些学说的践履。在石门书院这段日子,他还迷上了军事学。

刘伯温看了很多市面上流行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历代兵制》,等等。

既然是自学,就无所谓课堂一说。刘伯温常常逃课,跑到石门洞崖壁的一个洞里去读书。没有人知道刘伯温是如何发现那个洞的,洞口只能容一人通过,深数十丈,高不见顶。传说中,那个洞是一只老白猿的房产,所以又叫白猿洞。

洞中原本黑暗潮湿,但当刘伯温进去时,地面的潮湿向四面慢慢褪去,但仍然没有光明,只有瀑布反射进来的彩虹微弱的光。这难不倒刘伯温,他早就从吴梅涧那里学会了捕捉阳光。传说他把那些阳光装在一个不透明的罐子里,一遇黑暗,罐子就发出和阳光一样的光芒。

刘伯温在别人的房子里读书,又不出租金,这让人为他捏了把汗。刘伯温大概也知道私闯他人的房子很危险,所以在身边准备了棍棒,以防房子的主人突然出现咬他。但白猿一直没有出现过,大概是又找到了新的房子。

就在别人的房子里,传奇的一幕发生了。这就是刘伯温人生中的“偶获天书”事件。

但很多宿命论专家认为,“偶获”这个词是虚无,应该说,刘伯温命中注定要获得天书,因为他是伟大人物,伟大人物注定了要有传奇的经历,而传奇的经历在他未生时就已经注定了。

也就是说,刘伯温获天书这件事只是再重复了一遍老天的意思,其实它在命运中早已演绎过了。

这个传奇故事是这样开始的:有一天,刘伯温正在山洞里冥思苦想“以少胜多”的战争奥秘,但百思不得其解。那段时期,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军事上。可能和他一直把白猿当成敌人有关,希望能在白猿突然出现时,用军事手段对付它。

就在他绞尽脑汁思索时,突然,罐子失去了光芒,瀑布折射出的彩虹照到刘伯温对面的石壁上。正当他在纳闷时,石壁像两扇门一样缓缓打开了。刘伯温只惊骇了一会儿,就蹑手蹑脚地走了过去,探头向里看。但里面漆黑一片,他什么都看不见。不过却能听到铁绞索的声音,那声音很忧伤,仿佛是一个大猴子的哭泣。

刘伯温慢慢地退回来,抄起经常放在石桌边的木棒,重新回到石壁前,探头探脑了一阵,铁绞索忧郁的叹息声不见了。他四周看了看,发现石壁上的植物正在慢慢地生长,发出欢快的嬉闹声。这新生给了他力量,他把长袍脱下,正要义无反顾地钻进时,突然一个声音传来:“别进,里面毒气深沉,小心有去无还。”

——据某些灵异专家解释,这个人声就是洞中那个白猿所发出。

但刘伯温既然已经脱了长袍,就说明他下定了决心,什么狠话都吓不倒他。他为了给自己鼓气,一个跟头就翻了进去。整个身子一落地,他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空中飘浮着萤火虫一样的生物,把整个洞映照得通透明亮。

这片天地是如此之新,似乎从来没有人类的足迹到达过。可刘伯温很快就感到了恐怖,似乎有人忽近忽远地窃窃私语,又能听到他耳边有人在平和地呼吸。他看见了鬼魂样的云彩,闻到了只有死尸上才能绽放的花的香气。他拼命地摇晃着脑袋,想把这如梦如幻的一切抛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