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路军一一五师征战实录-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北,中国共产党也没有想到,在4个月后,关东军会被苏联红军收拾掉。只有当苏联8月9日开始对日军实施进攻后,中国共产党马上觉察到: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占领东北的机会来了。
万毅先行一步
在苏联红军出兵东北的第三天,也就是8月11日的上午8时,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发出了进军东北的命令:
“为了配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境内作战,并准备接受日满伪军的投降,我命令:
一、原东北军吕正操所部,由山西、绥远现地,向察哈尔、热河进发。
二、原东北军张学思所部,由河北、察哈尔现地,向热河、辽宁进发。
三、原东北军万毅所部,由山东、河北现地,向辽宁进发。
四、现在河北、热河、辽宁边境之李运昌所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
延安挑选进军东北的部队,多数都是原东北军,这是非常合适的。因为,当时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很多干部和战士,特别是战士,都是在本地入伍的,只有起义的东北军中还有相当数量的官兵是东北籍的。让这些部队到东北去,是不用做太多工作的。他们去东北,就等于回到老家,而打回东北老家,是他们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夙愿。
虽然朱德的命令是让以上四支部队到东北去,但实际上中央的意思并非这四支部队全都马上去,原因是八路军各部队的任务都很重,但李运昌和万毅部除外。在朱德发布上述命令的当天,中共中央又发了一个内部指示:
“晋绥分局、晋察冀分局、山东分局:
本日延安广播总部命令第二号系为对外宣传、抢先取得国内外公开地位而发,除李运昌部队外,并非要吕、张、万等部马上开往东北四省,而应依中央灰夜指示,动员全军执行当前任务,勿懈。唯山东万毅部,应准备待命出发。”
这个指示清楚地说明,李运昌所部必须马上去东北,而万毅部则要时刻准备着去东北。
接到朱德总司令发布的命令,山东军区即着手万毅所率部队进军东北的准备。8月29日,罗荣桓又收到中央《关于迅速派兵进入东北、控制广大乡村的指示》:由于中苏条约已明文规定,所有中国人均归中国管辖,苏联不干涉中国内政,“我党我军在东三省之各活动,只要它不直接影响苏联在外交条约上之义务,苏联将会采取放任的态度,并寄予伟大之同情”。
这一指示分析国民党马上派军队去东北还有困难,而苏联红军将于3个月内撤退的状况,认为存在着争取东三省和热河、察哈尔的极好机会,要求“晋察冀和山东准备派到东三省的干部和部队,应迅速出发”,山东的万毅部队“如能由海路进入东三省活动,则越快越好”。
当时,罗荣桓正集中精力指挥部队打临沂,一接到中央催调万毅部渡海北上的命令,立即发电报将正在胶县前线的滨海支队负责人万毅和王振乾请到大店,与他们进行谈话。
罗荣桓说:“这次你们去东北,要你们把一部分武器留在山东,这是中央定的。这样做,一是为了便于轻装迅速前进,二是为了支持在山东坚持战斗的部队。日本人在东北丢下大量军火,你们到那里可以设法补充,一定要打通干部的思想。”
说到这里,罗荣桓沉思一会儿,接着说:“你们滨海支队原来就是东北军,比较熟悉东北的民情风俗,你们到东北扎根比较方便。但是许多年过去了,现在部队里绝大部分是山东人了,东北人只有百把人了吧?”万毅和王振乾点点头。
对万毅部去东北的问题,罗荣桓考虑得很周到。他告诉万毅,已经请供给部准备了一些黄金,给他们作经费。接着,他们又研究了部队行动可能遇到的问题,如部队在哪里上船,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在海上遇到苏军的巡逻艇应该怎么办,遇到美国和蒋介石的舰艇又该怎样对付,在何处登陆,如何与苏军联系,等等,都一一作了详尽的讨论。据万毅回忆,当时谈话的气氛就像妈妈送女儿出嫁。
9月2日,由万毅率领的部队以“东北挺进纵队”的名义,分别从胶县、诸城、博山等地出发,20多天后到达上船地点。
“东北挺进纵队”有两个支队,1支队即万毅任支队长的滨海支队;2支队是临出发前由鲁中、滨海、胶东三个军区各抽出一个营组建的。全纵队3500人,其中东北人不到30人,全是营以上干部。
9月24日上午,挺进纵队首批一个连由万毅率领,在山东黄县栾家口码头登船,一路乘汽艇搜索前进,第二天上午到达兴城钓鱼台。上岸时,首先遇到了正在当地防守的冀东部队。冀东部队没想到自己人来得这样快,双方发生误会,还打了几枪,真是不打不相识。到9月底,全纵队陆续到达东北。
再去4个师
送走万毅没有几天,罗荣桓又收到中共中央的电报:“为利用目前国民党及其军队尚未到达东北以前的时机,迅速发展我之力量,争取我在东北之巩固地位,中央决定从山东抽调4个师12个团共2.5万人到3万人,分散经海道进入东北活动,并派萧华前去统一指挥。”
东北的地位如此重要,时机又如此有利,中国共产党已决定集中相当规模的部队占领东北。
虽然当时山东也非常需要部队,但罗荣桓清楚地知道,东北比山东更需要部队,“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他不敢有丝毫懈怠,马上给正在济南前线的萧华发电报,要他火速赶回军区接受任务。
萧华日夜兼程赶到军区,立即到罗荣桓的住处。当时,罗荣桓正因病卧床休息。
“你一路辛苦了,我正在盼你,你就到了。”罗荣桓立即起身下床,简短地询问了前线的情况,然后说:“中央指派你立即去东北,你先仔细看一看这几份电报。”
萧华接过电报,其中有中共中央8月29日和9月11日的电报,还有刚收到的9月15日关于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的电报。
原来,9月14日已到达沈阳的八路军冀热辽第十六分区司令员曾克林,乘苏军飞机经内蒙飞到延安汇报。当时,毛泽东已去重庆,曾克林向中央政治局汇报了东北的情况,刘少奇主持政治局连夜开会,研究了全国军事部署,决定成立东北局,以彭真、陈云、程子华、伍修权、林枫为委员,彭真为书记。会议还决定,彭真、陈云、伍修权等与曾克林一起,立即坐飞机去沈阳,并令原派往中南和华东的部队和干部立即折向东北前进。
看完电报,萧华深感事关全局,自己的责任重大。“我什么时候出发?”
“立刻。分局决定你带上司、政、供、卫机关一部分干部,立即出发去胶东,从海路去东北。调东北的四个师,由我来安排。”罗荣桓回答。
萧华即将离开老首长,激动地说:“就要分别了,关于到东北后的工作,请您作些指示。”
“谈点个人意见吧。”罗荣桓一边思索一边说。随后他对东北情况进行了分析,叮嘱萧华处理好与各方面的关系。最后,他关切地说:“过海要注意防备美国军舰干涉,要改穿便衣,晚上偷渡,沿途的岛子要控制起来,设立兵站。这件事已经请许世友同志抓了。如果美国军舰没有发现你们,就不要惊动它。机密文件都不要带。另外,为了便于你们同中央和山东联络,要带一部电台,就由王新兰同志去当台长。”
提到妻子王新兰,萧华马上想到了自己的女儿萧雨。孩子刚满周岁,还离不开母亲,如带上孩子去东北,又是个累赘,该怎么办呢?
这事早让罗荣桓给安排好了。
“至于那个萧雨嘛,我和月琴已经商量好了,就暂且留给我们吧。”罗荣桓望着萧华说。
萧华十分感激老首长为他解除了后顾之忧。有老首长和林大姐亲自照料、抚育他们的小女儿,还有什么不放心呢?可是林月琴自己也有一双儿女,也需要照看。她已经够累的了,现在又加上一个小雨,负担太重了,萧华心里很不安。
罗荣桓好像看透了萧华的心思,笑着说:“下决心把他留给我们吧,不要多想了……你在工作上还有什么困难和要求吗?”
萧华的眼睛湿润了。自从1930年开始,就与罗荣桓一同共事。抗日战争开始后,他们一直没有分开,在极其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他们之间结下深厚的友谊。如今他又要去执行新的任务,老首长精心为他安排好了一切,内心十分激动。
萧华出发的前一天晚上,罗荣桓和林月琴特地为他们夫妇饯行。罗荣桓风趣地说:“你们下一步可要过艰苦生活了,今天特地为你们炖一只鸡,好好吃一顿!”
罗荣桓是萧华和王新兰的红娘。当红军刚刚改编为八路军时,21岁的萧华爱上了王新兰,但又不好意思对王新兰说,这时王新兰要调到延安去,萧华意识到这一走便是天南地北,也许再没见面的机会了,无奈,便去向罗荣桓求援。罗荣桓答应帮这个忙,派人把王新兰叫了去,先问她是哪里人,多大年纪,会不会写字,然后便开门见山她问道:“我们这里有个萧华,他喜欢你,你喜欢他吗?”王新兰比较得体地点点头。
罗荣桓高兴地说:“好,这件事就算定了。”然后将总务处长找来说:“我这里来了个小客人,中午炒个辣子鸡。”1940年王新兰随萧华调到115师后,他们便同罗荣桓夫妇朝夕相处,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饯别时罗荣桓看到王新兰眼泪汪汪的,就说:“你是不是舍不得小雨呀?你放心好了,我们走到哪里就把她带到哪里,保证把她带好。”
此时此刻,王新兰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哭出声来。山东军区赴东北的第二批人员约1000人,在萧华的率领下,从海路到辽东半岛,于10月到达安东(今丹东)。
“要以山东的全部力量来完成”
1945年9月19日,罗荣桓接到中共中央发出的《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这一指示提出:“目前全党全军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打击敌伪,完全控制热察两省,发展东北我之力量并争取控制东北,以便依靠东北和热察两省,加强全国各解放区及国民党地区人民的斗争,争取和平民主及国共谈判的有利地位。”中共中央还决定“罗荣桓到东北工作。将山东(分)局改为华东局,陈毅、饶漱石到山东工作。”电报同时提出,成立冀热辽中央局,由李富春任书记,扩大冀热辽军区,由林彪任司令员。
20日,刘少奇又致电山东分局,指出:“发展东北,控制冀东、热河,进而控制东北的任务,除开各地派去的部队和干部外,中央完全依靠你们山东的部队和干部。原则上要以山东的全部力量来完成,必须全力执行,越快越好。”
中央的意图是山东军区的部队都要转到东北去,让山东军区的部队充当东北共产党武装力量的主力,而把山东解放区的控制权交给新四军。在全国各解放区中,中央明显地把东北放在了最为重要的地位上。
此时,陈毅正在从太行区赴山东的途中,山东大反攻正在进行,山东的工作非常需要罗荣桓,他还不能马上去东北。
林彪接到到山东任职的命令后,从延安先乘飞机到太行山,然后是骑马、步行,刚赶到河南的濮阳,又接到中央“十万火急”的电报,命令林彪、萧劲光、陈光、江华、邓华、李天佑、聂鹤亭等原去山东的人,立即转道奔赴东北。目的地是东北,现在却在河南濮阳,真正的“南辕北辙”。没办法,林彪只能边行军边指挥。他与山东军区没有电台联络,只有通过军委转达情况。9月22日,他发出了“军委并请转罗黎”的电报。电报中指出:
“……我们为坚决执行军委这一意图和任务,拟由此间经冀中,直到冀东,布置冀热辽一带地方工作,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并准备和训练部队,建设炮兵,以及进行布置战场等工作。因此我及萧劲光等,为争取时间起见,拟不去山东,并建议关于山东出征部队的转移,留守部队的组织,干部的配备问题,请罗黎萧迅速决定办理。”
从林彪的电报中可以看出,他们没有去山东的主要原因,是要节省时间。
24日,林彪又发出了一封电报,给山东军区的部队下达了指示:“中央皓电及贺电,望你们迅速布置与行动,我们将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来完成中央所给之重大任务。关于山东部队与干部,可先后陆续地走,尤其是干部须迅速北去,以便展开广大的地方群众工作及进行扩军。”
按照中央军委和林彪的指示,山东军区的部队开始作进军东北的准备工作。罗荣桓自己也被调往东北,便对部队的去留进行了慎重的考虑。他根据山东的需要,决定把许世友、林浩、陈士渠、唐亮、王建安、张光中、景晓村、周贯五等领导干部和一部分战斗力很强的部队留在山东,这一决定得到了中央的批准。
10月上旬,陈毅到达山东的临沂。这是上次罗荣桓到苏北治病后两位老战友再次见面。为了使陈毅尽快地熟悉情况,罗荣桓详尽地介绍了山东的形势和周围的敌情,介绍了山东各部队的军事政治素质和战斗力,介绍了干部配备情况,某些指挥员的脾气秉性等等。他们还共同讨论了山东分局改为华东中央局,以及新四军军部和山东军区领导机关合并后的干部配备、党政军工作的重点,讨论了阻击国民党军队北上的作战方案。
10月11日,中共中央命令已到山东的华中野战军部队和山东军区留守部队组成一支强大的武装,在济南、徐州之间,阻击沿津浦路北上的国民党军队。陈毅决定亲自到前线指挥。在他动身的时候,罗荣桓把自己的一床虎皮褥子送给了陈毅,这使陈毅非常感动,因为罗荣桓不但有病在身,而且东北比山东更冷,实际上罗荣桓更需要这样的褥子。在罗荣桓的一再坚持下,陈毅收下了这床褥子,并笑着说:“人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这回,我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