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寸山河一寸血-第1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鉴于当时中国战场牵制了三分之二的日军主力,已实质上成为抗击日本陆军的主战场,各盟国特别是西方大国开始对中国刮目相看,道理很明白:不服气,你跟那“三分之二”扳扳手劲试试看。
1月4日,盟军总部正式划出中国战区,范围除中国之外,还包括越南和泰国,蒋介石以上将衔担任战区统帅。
这在近代中国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曾经,“东亚病夫”“华人与狗不得入内”,都是鸦片战争后一直挂在我们身上的标签,想甩都甩不掉。
纵使江山秀丽,纵使家世显赫,也不过是个一睡百年的瞌睡虫,如今终于让别人知道中国其实是一头狮子,醒过来之后同样可以独当一面。
消息传出,不独中国国内,乃至东南亚华侨亦为之欢欣鼓舞。接到任命后,蒋介石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国家之声誉及地位,实为有史以来空前未有之提高。”
战区统帅有了,还得配个幕僚长,这是个洋人,美国人。
1月14日,由美国政府提名,史迪威中将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
开心一刻
蒋介石事前曾委托宋子文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让蒋介石很满意。大舅子告诉他:“你的新任参谋长,是美国陆军中最优秀的人物。”
宋子文的评价不免夸张,换一种说法也许更为稳妥——在能够派往中国的将领之中,史迪威应该是当时美国所认定的唯一合适人选。
史迪威,毕业于西点军校步兵科,曾担任驻华武官。除通晓汉语,享有“中国通”之名外,他也显示出了一定的军事才能。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举行全军大演习,以少将师长身份参加演习的史迪威一鸣惊人,他指挥的步兵师表现突出,其本人也因此被誉为美国陆军四十七名少将中最出色的一个。
但是,美国陆军部起初在酝酿人选时,中意的却并不是史迪威,原因就是史迪威的级别太低,不过是个少将,而且从未指挥过任何实战,要一下子放到战区参谋长任上,怕被中国人看轻。
最好是集团军司令这样的角色,还要是中将以上的,可问题是一圈问下来,没人肯去。
去干什么?你又不给派美国大兵,要是我指挥中国兵打输了可怎么办,岂非“尔曹身与名俱灭”……
史迪威说:“我去!”
少将升中将,即刻起程。
3月4日,史迪威抵达重庆,并受到了热情欢迎。
史迪威的“卖相”不错,人很瘦,但是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给人一种坚忍不拔的印象,让你知道,这就是一位老牌职业军人。
史迪威“卖相”不错
如果说蒋介石有一见面就喜欢的人物类型,那史迪威无疑可列入其中。
再加上刚刚佩戴的三星中将标志,一口地道的中国话,没有理由不让蒋介石夫妇喜不自胜。
史迪威来华时,陈纳德也同时应邀相陪。宋美龄的脸上都笑开了花,这位第一夫人一手挽住史迪威,一手挽住陈纳德,对两人说:“中国终于有了你们两位美国军官的帮助,我为此感到由衷高兴。”
想一想,确实让人开心,陈纳德踏上中国国土时,才不过是个上尉,但在他的幕后指点下,中国空军曾爆发出惊人的潜力,现在有了史迪威这样的中将直接指挥,中国陆军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是个其乐融融的场面。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会有很多这样的镜头,它们会让我们高兴、激动乃至感动,可惜的是,时光总在不停地流逝,再漂亮再动人的相片也会逐渐泛黄。
不过在那一刻,还没有人能想到以后,他们只知道,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史迪威应该有足够的能力帮助中国军队取胜。
当时,中国军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保卫缅甸,虽然后者不属中国战区,但作为援华物资的主要入口,无疑是抗战的一条生命线,不能不以全力确保。
早在中国战区未成立之前,国民党统帅部就已根据情报判断出日军侵略缅甸的意图,因此专门从国内抽出了杜聿明第五军等三个军,以十万精锐的兵力,准备帮助英国保卫缅甸。
然而,都到这个地步了,英国人却还怕中国到其殖民地上来分一杯羹,因此坚决拒绝让远征军进入缅境。
中国人来不了,人家日本人可要来了。1942年1月,日本第十五军侵入缅甸,两个多月后,已攻至仰光附近。
这时候,他们才主动请求中国增援,可是战机早已错过。
大兵团出战,最忌仓促草率,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你熟悉地形和构筑工事,打起仗来那真是连一点把握都没有。
在三次长沙会战中,薛岳之所以能够取得一胜两平的战绩,若无对地形的了然于胸,那是根本难以做到的。
缅甸不是湖南,不是长沙,前路漫漫,委实难卜。
尽管如此,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缅甸失陷,能挽回还是要尽量想办法挽回。
3月12日,中国远征军正式成立,蒋介石派史迪威前去指挥。
王师重来
缅甸战场上,英缅军仍在继续败逃。
英国驻缅部队除高层军官以外,低层官兵大多由缅甸人和印度人组成,这些当地人平时被英国殖民者当成奴隶一般,饱受欺凌,到了紧要关头,哪里肯卖命抵抗,因此几乎是一触即溃。
3月8日,日军轻取仰光,局势不谓生死存亡,也已是危在旦夕。
当天,戴安澜率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赶到了仰光以北的东瓜,也就是陈纳德训练飞虎队的那个地方。
戴安澜,号海鸥,安徽无为人,与他过去的老长官徐庭瑶是同乡。
这位毕业于黄埔第三期的青年将领,早在长城抗战时就崭露头角,那时他是杜聿明手下的团长,到杜聿明创建第五军,又特地委任其为第二〇〇师师长。
进入缅甸后,戴安澜发现,缅甸土人普遍敌视英国人,以至有充当日军探子的。但也有很多人,包括华侨,并不相信日本的欺骗式宣传,对来自中国的军队十分欢迎和拥护。
翻一翻史书就会知道,古代缅甸也曾经在我们的西南疆域之内。
据说,三国武侯南征到此,极受缅人崇拜,视之如神,当诸葛亮要北返时,百姓成群结队地来进行挽留。
诸葛亮安慰他们说:“我还会回来。”
可是您什么时候会再回来呢?
诸葛亮指了指田间的一种草,“此草开花,余重来矣”。
那是一种不会开花的草,所以一年又一年,引颈北望的缅人迎来的只有失望。
当地人告诉戴安澜,草在不久前竟然奇迹般地开花了,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吉祥的预兆,预示着“王师应到达矣”。
戴安澜为之感慨不已,于马上赋诗:“扬鞭遥指花如载,诸葛前身今又来。”
被誉为“海鸥将军”的戴安澜
戴安澜的任务是守住东瓜。
从作战地形来看,东瓜实非易守之地,城外以平原为主,三面都有开阔地带可供对方发起进攻。
这种地形下要想守城,能依赖的只有坚固工事。
提起工事,缅甸倒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森林多,树木多。东瓜城有很多现成的枕木,本来是要拿去铺铁路的,如今正好就地取材。
在戴安澜的指挥下,第二〇〇师官兵在地上挖出坑道,然后上盖枕木,修筑出一座座封闭式堡垒。
3月20日,东瓜保卫战打响。
侵略东瓜的是第五十五师团,这个新编师团自成立后一直驻于日本国内,从来没有打过仗,但是进入缅甸后,英缅军的无力和无能,却使它在提高自信心的同时,还积累了作战经验。
不过在东瓜,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戴安澜精心构建的堡垒群使其大吃苦头。
这些堡垒堪比第三次长沙会战时的地堡,轻重武器配置得当,一道道交叉火力网让冲上来的日军无可躲避,以至伴随着每一次被击退的进攻,堡垒前都会留下日本兵的累累尸首。
3月28日,见第五十五师团毫无建树,第十五军司令部急调第五十六师团加入进攻阵营。
两个师团合攻东瓜,最后连放毒气这种损招都使了出来,却仍无法从正面实现突破。
4月1日,第二〇〇师终于决定放弃东瓜。
不是正面守不住,而是侧翼暴露,不得不奉杜聿明之命撤离。撤离时,尽管已受到包夹,但这支老牌劲旅仍然秩序井然,边打边走,未让追兵找到一点可乘之机。
日本第十五军从进入缅甸起,可以说一路都在快速行军,就比谁跑得更快,东瓜保卫战是他们第一次受挫,连日本人自己也承认这是“缅甸战役中最艰苦的一战”。
第五十五师团几乎被完全击垮,一名被击毙的日军大佐在日记中惊呼:“南进以来,从未遭遇若是之劲敌。劲敌为谁?即支那军队。”
第十五军司令部自此才知道对面的“支那军队”,就是昆仑关战役中声名赫赫的第五军。
对第二〇〇师能那么从容地撤出东瓜,已经狼突豕奔的英国人感到十分惊异,但戴安澜本人却不无担心,尤其在得到蒋介石要予以召见的通知以后。
他以为自己至少要挨骂,因为毕竟东瓜没有能守住,没想到蒋介石已经听过汇报,他对东瓜保卫战的战果非常满意,“东瓜失守不是你的责任,这一战打得好,很漂亮。”
为了表示嘉勉,蒋介石特地留戴安澜共进晚餐,晚上还安排他住进自己的隔壁房间。
蒋介石的部下那么多,这是从未有过的礼遇。
生杀予夺
东瓜失守确实跟戴安澜没有关系,先掉链子的是英国人。
在东瓜的西线侧翼,英缅军就算占有武器和数量优势,都挡不住一个第三十三师团。后者在上高会战中曾是罗卓英和第七十四军的手下败将,未料换了对手之后却威风十足,连连击破英缅军防线。
侧翼一破,东瓜后方即受到严重威胁。偏偏这时候由于英国人不肯提供足够车辆——他们撤自己的溃退部队还来不及呢,远征军的其他部队和机械化装备迟迟不能到达。
这时,经十二日苦战,第二〇〇师粮弹开始出现匮乏,如果后援再不济,在被日军四面包围的情况下,必然会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第五军军长杜聿明感到不撤不行了,遂向史迪威提出撤退建议。
他的建议算是相当委婉,“撤下来,可以在‘另一时间、另一地点’再与敌决战。”
“什么,你们要撤?”史迪威一听就火了,眼睛一翻,“决不能撤,要进攻,进攻,进攻!”
两人说着说着,声音越来越大,没多大一会儿,竟然闹翻了。
杜聿明那是多温和老实的人,说话分寸从来是掂量了又掂量,跟他都能闹翻,可想而知史迪威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14章 残阳如血(2)
没错,史迪威的性格比“关猛”还要火暴急躁,乃至让你很难相信他那么多年大使馆武官都是怎么混过来的。
史迪威最后不由分说,一拍桌子,“我是你的上级,你必须服从我。”
为了怕对方阳奉阴违,回军营后又不执行他的进攻命令,史迪威还真的派一名美国参谋跟在了杜聿明屁股后面。
第二〇〇师如今是第五军的基本部队,杜聿明就算是再老实,也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命根子落入虎口而无动于衷,所以,他断然向戴安澜发出了撤退命令,当着美国人的面。
杜聿明的决策是正确的。事实上,远征军的后续部队直到半个月后才集结起来,半个月,第二〇〇师可能早就灰飞烟灭,尸骨无存了。
本来是史迪威的错,可是这位老兄却恶人先告状,跑到重庆去找蒋介石,先是大骂了一通杜聿明,接着就威胁说要辞职,眼瞅着没法干了嘛,部下都不听号令了。
辞职当然不行,蒋介石找到杜聿明谈心,后者仍然满腹怨气,“如果按照史迪威的命令,第二〇〇师早已断送了,他不但不了解中国军队的情况,似乎还……”
还不懂战术。
若单论东瓜失守这件事,可以说蒋介石跟杜聿明想的完全一致,要不然他也不会对戴安澜奖掖有加。然而俗话说得好,“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再说打仗是一个很复杂的活,不能以一盘输赢论好汉。
东瓜失守说明不了什么,美国中将应该是有两把刷子的,绝不可能真的不懂战术,问题可能还是出在沟通上面。
蒋介石打断了杜聿明的话,“我知道了,以后有罗长官在,情况会改善的。”
这个“罗长官”,是指罗卓英,蒋介石任命他为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的使命很简单,他得一切服从史迪威,史迪威说什么,他就必须向远征军传达什么,其实就是利用他对中国军队的熟悉和了解,起一个传声筒的作用。
来华之前,史迪威在实战方面纯属白丁,人家罗卓英却打过无数的仗,一个上高会战更成为公认经典。可世上的事就是如此让人哭笑不得,你明明是高手,碰到自认的“老外专家”,还不得不在他面前俯首帖耳,乃至充当服务生的卑微角色。
自此以后,史迪威就正式拿到了指挥中国远征军的上方宝剑,有生杀予夺之权,在缅部队没有谁敢不听从号令。
蒋介石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眼前这位洋参谋长身上,他郑重告诉史迪威,“我给你的全部是中国最精锐的部队,缅甸战役至关重要,你一定要打好啊!”
孙式训练
史迪威能压住中国人的不服,却无法阻止英国人的颓势。
4月16日,英缅军一个师因破坏仁安羌油田而撤退迟缓,结果被第三十三师团包围住了。收到求援电报后,史迪威命令孙立人新三十八师前去援救。
说新三十八师,当然不能不提它的创建者、师长孙立人。
在淞沪会战后期,孙立人受了伤,随后被宋子文送到香港去治疗。两个月后,当他能下床时,第一句问的就是部队:“我的税警总团哪去了?”
哪去了?被并掉了,番号变成“第四十师”,成了胡宗南的部队。
孙立人捶胸顿足,“天哪,趁我受伤,就这么玩黑吃黑。”
在对政治一向不开窍的孙立人看来,这根本就是黑社会才能干成的勾当,自己好不容易打造出来的部队,却被人家一口就咽到肚子里去了,这叫什么事啊。
他怨恨的不是别人,正是胡宗南。
没了部队,我还能干什么?孙立人惶惶不可终日。
幸好他打听到,税警总团还留下五千伤兵,都跟他一样快要出院了,可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