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历史未解之谜-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隔30年后,有关肯尼迪遇刺案的著作由包括知情人在内的研究人员相继推出。其中,曾经抢救奥斯瓦尔德的肯尼迪的外科大夫查尔斯·克伦肖披露的事件真相,极受人们关注。克伦肖坚信:“总统并不是被奥斯瓦尔德在楼房顶上被射中,而是被迎面射来的枪弹击中,凶手另有其人。”但是,经多年调查研究后,弹道专家霍华德·多纳荷指出,肯尼迪是被他的保镖误伤的。多纳荷认为,总统身后的保镖威廉·希基在刺杀事件的一瞬间,因轿车突然起动,手指碰触到扳机,导致步枪走火击中总统后脑。
林肯的遇刺本来就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难解之谜,前谜未解,后谜又至,杀死肯尼迪的凶手究竟是谁?事情的真相如何?美国总统之谜又添加了一位新的成员。
拉登财富之谜
拉登1957年出生在沙特的一个豪门之家,他的家庭一直保持着经商的传统。40年代末,居住在也门的拉登的祖父奥克巴迁往沙特阿拉伯。拉登的父亲穆罕默德·本·拉登,白手起家,经过多年奋斗,终于有了数百万家产。在创业期间,他也与政界相联合,与费萨尔国王建立起特殊关系,当然也能凭此不断致富,而且为家族争取了该国的公共设施与房屋建筑业,王宫、清真寺、王室别墅等建设都是可以迅速发财致富的大工程,本·拉登的家族成为沙特百大豪门之一。
1980年6月,27岁的本·拉登凭他那巨额财富在伊斯坦布尔的郊区设立了他的总部。他在这里对志愿者进行收容、组织,并承诺把他们送到阿富汗。可以说,提起拉登便咬牙切齿的美国人,当时曾把拉登当做亲密的朋友。拉登就是在土耳其这段时间里积聚了巨额财富。
拉登堪称出色的企业家,他经营的分公司遍及伊朗和巴基斯坦和海湾国家,他在日内瓦、苏黎世、法兰克福和伦敦等金融市场也有账户。他的先进的电子设备和武器弹药是通过一个错综复杂的银行网在瑞典、法国和德国购买的。同时,拉登也拥有先进的网络信息系统,办事效率也极高。1982年底拉登从伊斯坦布尔来到巴基斯坦,在白沙瓦建立了“支持者之家”,还在阿富汗边境的柏克蒂亚建立了16个游击队训练营地,训练他的恐怖分子。
后来,拉登在阿富汗创办了一个工程公司,并且利用它建立了隐蔽的场所,挖隧道、筑路等,为以后的高明的藏身术打下基础。1989年10月,苏联从阿富汗撤军期间,拉登离开了阿富汗。回国不久,政府就因他“支持恐怖组织”而取消了他的沙特国籍。1992年他以投资者的身份来到苏丹。1993年,“拉登控股公司”签订了8500万美元的巨额合同,就是承建苏丹喀士穆——尚迪——阿特巴拉之间的干道公路。同时他们还承建苏丹首都商业中心的三座大楼。本·拉登很善于经营,他还联合亲执政党的两个金融家创办了苏丹北方银行。这个银行至今在苏丹仍然是实力最强的。
这以后,本·拉登旅游欧洲各地,伦敦和瑞士是他最常去的地方,他在那里的众多投资都需要他去照看。仅在伦敦,拉登的财产估计已在5000万美元之上。拉登在全球拥有那么多公司和子公司,还有一个线面宽广的金融系统和网络系统,他到底有多少财富?这还是一个谜。
第三部 政事
君士坦丁为何将基督教立为国教
名列世界三大宗教之首的基督教,其发展之初也曾受到来自社会各界势力的重重抵斥。尤其是在信奉多神宗教的罗马。直到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在罗马帝国内施行自由的宗教信仰,基督教才初次取得与其他宗教相同的权利。一直到君士坦丁统治后期,基督教虽然没有取得合法地位,但实际上已经是罗马国教了。直到公元4世纪末,狄奥多西原厄斯一世开始排斥异教信仰时,基督教才正式确立为罗马国教。
罗马皇帝何以如此摒弃传统虔诚之至地皈依基督呢?
长久以来有一个故事在不断激励基督教徒。公元337年,君士坦丁辞别人世后不久,塞沙里亚主教优西比乌在《君士坦丁传》中收录了此事。据说君士坦丁在公元312年10月某一天带领部队直逼罗马城,想从劲敌马克桑蒂亚斯手中把罗马夺取过来。这时君士坦丁在夕阳照射的天空看见一个巨大的十字架,一侧写有一行字句:“凭这个标记可以取得胜利”。就是那一天夜晚,基督显现在君士坦丁梦中,嘱咐他举着绣上基督标记的军旗进攻,否则,将不能取胜。君士坦丁立即命令匠人用纯金打造旗标,上面用宝石连缀成一个代表基督名字的图案,表明他将对基督效忠;根据一些记述,兵士的盾牌上也漆上了一个十字架。于是,君士坦丁的部队,在台伯河密尔维安桥上取得了胜利;马克桑蒂亚斯淹死在台伯河里。君士坦丁得胜后,挺进罗马,自此成为一个坚定不移的基督徒。
优西比乌说那件事是皇帝亲口告诉他的,君士坦丁还对天发誓说此话千真万确,更说不但是他自己,就连在他身边的士兵也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出现在天空中的耀眼的十字架。但后世的人对这一记载,有一些怀疑:第一,为什么这项如此惊人的天象启示在皇帝死之前要秘而不宣,直到他死后才让别人知道呢?第二,一夜之间,如何能制成一面镶嵌宝石的精致旗标呢,更何况几乎一造好就被带到战场上去了(尽管优西比乌或是君士坦丁本人,没有清楚明确地说出基督显灵的时间和地点)?还有,既然君士坦丁如此神奇而迅速地皈依基督教,为何要等到去世那年才接受洗礼而成为一名基督教徒呢?
当然,优西比乌记述的故事在各方面不一定都翔实可靠。但是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一定有什么极为罕见的事情发生在那位皇帝进军罗马城前夕。有些学者认为,君士坦丁看到的幻象可能是由气象学家所说的日晕现象引起,大气层上层的冰晶体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便形成地上人所看到的光环。这些光环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相互连锁,就形成了某些观察者所看到的十字架形状。或许这可以对那天黄昏的幻象进行解释,但之后出现的梦境就不一定能解释了。无论怎样,从此,罗马帝国军队在他有生之年,一直在绣有君士坦丁基督标记的军旗下行军。他在这个旗标下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基督教战前显灵,助君士坦丁一臂之力,最终得以修成正果。故事娓娓道来,似真有其事,但无论怎样,这也只是传闻而已。气象学家理论联系实际的阐释,有始却未能善终。
罗马帝国覆亡之谜
公元410年,哥特人首领阿拉里克率领日耳曼蛮族大军攻占了有“永恒之城”之称的罗马城,西罗马帝国逐步走向灭亡。但这次事件,并不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真正原因。那么西罗马帝国覆亡的原因何在呢?
在公元410年攻克罗马城以前许久,哥特人就在逐渐慢慢地沿用罗马人的风俗习惯,而在边远地区居住的罗马人,几百年来,也不断接受蛮族文化的影响,同时日耳曼民族雇佣的罗马士兵也日渐增多,他们对罗马当然不是忠于职守。
因此,阿拉里克于公元410年攻克罗马,并非对罗马帝国致命的打击。不过,因为那是罗马帝国800年来第一次被打败,心理上的伤害,很难估量,也许比破坏建筑物更加不能挽回。这个原因使人们更加容易理解,为什么阿拉里克攻克永恒之城,在历史上一直被看做是罗马帝国灭亡的象征;而汪达尔王盖塞里克于公元454年攻陷罗马时烧杀抢掠更甚的事实,反而不算什么。
最近掌握的证据,对解释罗马因何在公元5世纪为哥特人不费吹灰之力一举攻克,也许帮助很大。1969~1976年,在英国南部赛伦塞斯特展开的挖掘工作,在一座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的罗马人的墓群里,找到了450具骸骨,多数骨头中的含铅量,是正常人80倍之多,儿童骸骨则更加厉害。这些人可能死于铅中毒,虽然未能证明这一点。
罗马人对他们的优良供水系统引以为傲,通常都以铅管输送饮用水。罗马人用铅杯喝水,用铅锅煮食,甚至用氧化铅代替糖调酒。吃下如此多的铅,一定会全身无力,吃下大量的铅还有另一个恶果,就是丧失生育能力。后期的罗马皇帝经常鼓励夫妻生育更多子女,可能是为预防人口减少,虽然并无精确详细的人口消长数字证实有这种现象。即使吸收微量的铅,对生殖能力也有影响,所以罗马人很可能因为喝了含铅的酒和水而致死及致使帝国覆亡。
但这种看法并没有充分的依据,只是根据少量考古资料提出的猜测,这种假设还有待更多资料加以证实。
铅中毒也不可能是罗马城于公元5世纪被攻陷的惟一原因。如果是这样,东罗马帝国为什么能在西罗马被灭亡后,继续存在1000年呢?当然,东罗马帝国仍然能存在,原因很多:边疆不长,较容易抵御,可避免外族入侵;同时,东罗马帝国国内治安维持较好。但有一件事情也值得人们关注,就是东罗马帝国境内的铅矿较西罗马少得多,所以当地居民只得凑和使用自认为较低劣的的瓦锅和陶杯。罗马帝国灭亡的真正原因在哪里?也许还有更多的秘密有待探寻,还有更多的谜团有待解开,人们期待着罗马帝国覆亡的原因早日真相大白。
古代日本人到唐朝“留学”仅是为了学习吗
今天,“出国留学”已成为国人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而距今1000多年前,“大唐朝”却常常要迎接大批的来自周边各国的“留学”人员,尤其是地理位置优越的日本使节和商人。
公元618年,唐朝取代隋朝。日本人凭借地理位置优势,络绎不绝地前往唐朝,天皇政府正式派出的“遣唐使”数目也大大增加,达到了空前频繁的程度。唐太宗李世民在公元630年刚刚即位那一年,以犬上御田秋为首的日本第一次遣唐使到达长安。从此,日本连续不断地派遣遣唐使。从公元630~894年的200余年间,日本政府共向唐朝派出19次遣唐使,其中有两次受阻而未成行,有1次是为了迎接前次遣唐使回国,有3次为护送唐朝使节回国,所以,实际算来日本正式委派并到达唐朝的遣唐使应为13次。即使这样,也可看出日本遣唐使的频繁,那么,日本为什么要向唐朝派遣这些人员呢?
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在唐朝发展到了空前鼎盛时期,南洋、中亚、波斯、印度、拜占廷、阿拉伯各地大小国家纷纷派遣使节和商人前往唐朝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经营中国的丝绸、瓷器及各种工艺产品。
相比之下更有地理优势和进取精神的日本人更不会落后,为了学习中国的治国经验和文化制度,天皇政府才派大批使臣、学者到中国参观学习,在日本史书上遣唐使又称“西海使”或“入唐使”。遣唐使团初期规模较小,通常每次仅有一两艘航船,每艘航船大约载120人左右,后来使团的规模逐渐扩大,每次使用4艘航船,团员多达500余人。因为遣唐使团通常都是4艘航船一起拔锚起航,又一起扬帆归来,所以日本的文学作品往往把遣唐使称为“四舶”。遣唐使团由政府使官、学习访问人员和航海工作人员组成。
日本政府对派遣遣唐使极为重视。所有使团人员均由精挑细选而出,凡入选使团者一概予以晋级,并赏赐衣物。政府还对留学生给予优厚待遇,一般的船员免除徭役,使团官员予以一定程度的资助,希望他们学有成就,回国效力。在使团起航前夕,要举行隆重的“拜朝”典礼谒拜天皇,天皇向正副使节赐予“使节刀”,接下来举行饯别宴会,甚至有时会专门准备唐朝筵席。
日本遣唐使极大地促进了中日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当时经济文化主要是唐朝流向日本。唐朝的工艺美术、生产技术、文史哲学、天文数学、建筑学、医药学、衣冠器物、典章制度等都陆续传到了日本,近几年来还曾在日本发现数万枚“开元通宝”。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至今,日本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中仍然保留着浓厚的中国古代文化痕迹。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遣唐使到中国的目的仅仅是为经济文化交流和“学习”吗?日本对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有人认为日本对中国窥探就是从遣唐使时开始的;还有人认为遣唐使与元、明时期的倭寇有联系,因为当时限于本国实力和惧怕唐朝国力而由“寇”转为“使”,冠冕堂皇地出入中国,也许这些人是无中生有,也许确有依据。
法国圣女贞德从火刑台上逃走了吗
法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女英雄贞德于15世纪被教会以 “女巫”和“异端信徒”的罪名处以火刑。1431年5月的一个早上,贞德被烧死在卢昂一个公众广场上,这个形体纤小、被宣判为异端信徒和女巫的少女在一万多人的注视之下,很快被熊熊烈焰吞噬。很多围观者都听到她高喊耶稣的名字以及那些激励她率领义军把英军逐出法国的圣徒名字。烈火烧了很长时间,她仍旧没有断气,最后她在低吟一声“耶稣”后,便辞别了人世。围观者亲眼看到行刑者扒开火堆后,一具烧焦的尸体露出来。行刑人向周围观者展示贞德烧焦的尸体之后,又一次点燃烈火,将尸体烧成灰烬,之后把这些灰烬撒入塞纳河。不过,当时观看行刑的人,此后曾说起焚烧贞德尸体那时的神奇的景象,一名英国士兵说他亲眼看到在贞德的灵魂离开肉身时,一只白色鸽子从火堆里缓缓向高空飞去,嘴里还有着动听的鸣叫声。一些人说看到火焰中有“耶酥”的字样出现,那分明是贞德灵魂没有散去。不久,有传说说贞德的肠脏和心没有给烧掉,仍然保持完整。又过了不久,又有人说贞德仍然活在人间,火焰根本没有伤及她。不过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个传闻言之凿凿,大多人都很相信这一说法:贞德并没有被烧死在火刑台上,那被烧死在火刑台上的,并不是贞德本人。
贞德的两个兄弟就抓住了法国人乐于相信这位女英雄仍活在世间的心理,从中牟利,精心布置了一个令人心寒的骗局,并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