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国学的天空-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三,行孝要能够忘记双亲。什么意思呢?很多孩子在家里上网、看影片,看到父母来了,就赶快停下来,为什么?不希望父母知道自己在跟谁连络,在看什么节目,玩什么游戏,这就代表你跟父母亲划清界限了。做父母的都知道,通常孩子进了高中,就不太愿意跟父母沟通了,不希望父母知道自己的秘密。庄子认为这样不好,一个真心孝顺的人应该把父母亲当成朋友,经常跟他们沟通、聊天;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候,非常自在、怡然自得,父母也会觉得跟小孩没什么代沟,生活得非常愉快。
第四层孝顺是要让父母亲忘记我是子女。譬如有时候父母谈话的时候,子女一出现,父母就不说了,因为谈的是社会国家大事,或者长辈之间的关系,不希望让小孩子听到,小孩子听多了,有时反而制造各种困扰。庄子认为这样也不好,应该让子女成为父母亲最有默契的朋友,彼此可以无话不谈,而父母接受我的孝顺,也是由习惯而成自然。
第五层孝顺,我要同时忘记天下人的存在。也即我行孝时,别人的看法、世俗的评价对我已经不再有任何影响了。譬如“父子骑驴”的故事:父子两人赶驴进城,别人说这驴没人骑太可惜了,于是儿子骑了。路边的人说,儿子不孝顺,应该让父亲骑;但父亲骑了,旁边的人又说,父亲不慈爱,怎么不让儿子骑。等到两个人一起骑驴,别人看到又说,这俩人是在虐待动物啊,到最后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所以真正的孝顺就是你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父母和子女都开心快乐最重要。
第六层是孝顺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使天下人根本忘记“我在孝顺”这回事。忘记不是抹杀或忽略,而是我做了但不放在心上,做我该做的事,该做的事对我不构成压力,可以做得很自然。做事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做得很辛苦,因为非做不可;第二种是做得很自然,好像本来就应该这样做,没什么压力,一切都很愉快自在。最高的孝顺也是这样,让人不知不觉地认为原本就应该如此。
综上所述,可知儒家的孝顺顶多可以谈到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庄子却可以一路向上谈到六个层次。从以恭敬爱心孝顺到忘记父母,再到让父母亲忘了我是子女,最后到让天下人忘记我在孝顺。也就是从开始有心孝顺,到后来无心也孝顺,再孝顺到根本不觉得有心无心,一切都很自然。在道家看来,人生的最高的境界是让一切都顺其自然,别人做得很辛苦,你做得很自然,毫无勉强,孝顺也是一样。人每天都要呼吸,每天都要吃饭,孝顺父母也跟呼吸吃饭一样,好像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任何勉强。
其实,人间的很多规范,都是先按照外在的要求去做,然后变成自动自发,从被动变主动,自然而然去做。在儒家来说,需要从真诚出发,进行德行的修养,而道家比较强调智慧的觉悟。庄子虽然没有直接说出具体怎么孝顺,只是提出了一些很高的境界,但这种境界最后还是要回到“道”,因为父母子女都来自于“道”,最后也要回归于道;如果承认孝顺是出于天性,那么凡是出于天性的终究要在“道”里面形成一个整体,不忘也不行啊。最好能够像鱼一样,在江湖里面忘了谁是谁,这是一种道家理解的孝道最高的境界。
2。算命不如修养
庄子对于“怪、力、乱、神”一向没有什么忌讳,却有自己的独特的批判眼光。他那个时代流行以龟为灵验的算命工具,庄子就编了一则“神龟托梦”的寓言,说明“人算不如天算的道理”。
他说宋国的国君宋元君有一天晚上睡觉,半夜里梦见有人披头散发,站在卧室门边向他求救:“我来自一个名为宰路的深渊,我被清江之神派往河伯那里去,你们的渔夫余且捉住了我。”元君醒来之后,叫人占卜此梦,卜者说:“这是一只神鬼啊。”元君问:“那咱们这里有叫余且的渔夫吗?”旁边的人说:“确有此人。”元君说:“命令余且来见我。”第二天,余且上朝。元君问他:“你是不是捕到了什么东西?”余且说:“我网住了一只白鬼,直径有五尺长。”元君说:“那把你的龟献上来。”龟献上之后,元君又想杀它,又想养它,心中犹豫不决,就又叫人来占卜,卜者说:“杀这只白龟用来占卜,吉利。”于是挖去龟肉,用龟甲占卜,七十二次都没有失误。这个故事传出之后,孔子说话了。庄子写文章多用“寓言”,其次用“重言”,借重古人的话,孔子经常出现,当然并不是真的孔子,而是庄子的杜撰。
仲尼曰:“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筴,不能避刳肠之患。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虽有至知,万人谋之。(《庄子·外物》)
孔子说:“神龟可以托梦给宋元君,却不能避开余且的鱼网;它的智巧能够占卜七十二次都没有失误,却不能避开挖肉的祸患。这样看来,智巧有穷尽之时,神妙有不及之处。即使有最高的智巧,也避不开万人的谋害。
孔子的评论中,让人闻之心惊的是“虽有至知,万人谋之”,说明什么?人算不如天算。一个人再怎么聪明,有最高的智巧,但是一万个人来图谋你,你还是逃不开。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合起来,诸葛亮恐怕也有失算的时候,因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是万人共同联手对付你,你这只神龟再神妙也没有办法。接着,孔子讲了一个比喻:“鱼不畏网而畏鹈鹕”。鹈鹕是一种擅于捕鱼的鸟,它出现的时候,河面上会有倒影,鱼一看,就知道鸟来抓它了,拼命往下潜逃;但是能被鹈鹕捕捉的鱼顶多几十条,被渔网捞起来的鱼却成千上百。说明什么?鱼的智巧能分辨鹈鹕带来的危险,却不知道真正使它无所逃避的是更可怕的鱼网。在道家思想里,“网”这个字很有意思。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网看起来好像有很多宽松的孔,但它不会有任何闪失,任何人犯错都会被逮到,只是时机问题而已。
庄子讲这个故事是要强调,人活在世界上,你再怎么聪明智巧,都不要仗势自己的聪明来图谋很多事情;如果别人联合起来对付你,你双拳难抵四手,更不要说人多势众了。就像很多人给别人算命算得很准,但他算不到自己的命;这只神龟可以托梦给宋元君,但它避不开渔网;它的壳可以占卜准确,但它避不开自己被杀的命运。为什么呢?算命有一定的准确度,但变数也很多,如果人生所有的事都用算命可以算准,还用奋斗干什么?算你好命能上大学,你不用功可以上吗?
所以,人活在世界上,想要保全自己的生命,把握自己比较平安的未来,不要依靠一些神妙的方法,要依靠的还是老老实实的做人处事,安分守己。包括算命这种事情,也不可多算,命愈算愈薄,算了半天,到最后不准,你还要找各种理由来说服自己没有那种福份,何必呢?算命不如修身。《易经》以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来代表人间各种复杂的处境,并且为每一个卦和爻写下占验,说明其吉凶悔吝。这一套占卦系统有其灵验之处,但归结其原理却是强调修德的重要。理由是:有欲望,才会有得失;有得失,才会有吉凶。如果降低欲望,就可以消解得失之心,然后也就不会受制于吉凶之说了。“止谤莫如自修”就是一句很好的成语。修养到达一定程度时,自然可以逢凶化吉,正如谦卦代表谦虚,而六爻“非吉则利”。反之,若无任何修养,则难免招来别人的图谋与敌视,此时命运就不堪设想了。
3。材与不材之间
人生是由一系列选择所构成的,选择时所参考的优先级就形成了一套价值观。我们在社会中生活,自然接受大家都认可的价值观,但是这样的价值观是否正确呢?庄子提出了质疑,他用很多比喻来说明世间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庄子·山木》)
庄子在山中行走时,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工人在树旁休息,却不加砍伐。庄子问他什么缘故,伐木的人说:“这棵树没有任何用处。”庄子对弟子说:“这棵大树因为不成材,得以过完自然的寿命。”庄子一行人从山里出来后,借助在朋友家中。朋友很高兴,命令僮仆去杀鹅来款待客人。僮仆请示说:“一只鹅会叫,另一只鹅不会叫,请问该杀哪一只?”主人说:“杀不会叫的那只。”第二天,弟子请教庄子说:“昨天山中的树木,因为不成材得以过完自然的寿命;现在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老师打算如何自处呢?”庄子笑着说:“我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在这段故事中,山木与鹅的对比非常生动。山中那棵大树,虽然长得枝繁叶茂,却因为不成材,“无用”,反倒避免了被人砍伐的命运。所谓“无用”恐怕是说这棵树长得弯弯曲曲,或者木材本身不适合做家具,在伐木者看来没什么用处。两只鹅,会叫的显然有用,不会叫的无用。我们小时候住乡下都知道,鹅是可以看家护院的,家里来了生人,鹅会叫,有时候还会扑上去咬人,凶得很。所以,在选择哪一只鹅做菜的时候,会叫的饿被留了下来,不会叫的“无用”的鹅被杀了。第二天,学生问庄子,有的是没有用(不材)可以活得久,有的是没有用就被杀,那老师应该如何自处呢?
这真是个好问题。通常第一种“不材”的情况容易理解。所谓“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越直的树木越先被砍掉。为什么?可以做栋梁之才。水很甜美的井先被喝光,人们把这口井喝光之后,再去找那些比较平常的水井。人间社会也是一样,一个人如果有用,是个人才,恐怕就“能者多劳”,大家都要来麻烦你了,到时候你就很辛苦了。现在有个词叫“过劳死”,过度劳累最后结束生命,非常可惜。所以,真正的人才会为人所用,而被用之后当然提早报销。但是在这个故事里,鹅因为“不材”也被杀了。所以学生就问,材与不材哪个更安全呢?庄子回答,我要处在材与不材之间,所谓“似之而非”,每一次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也就是说,外面有什么样的变化,我尽量跟它一起变化,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针对的目标,成为别人达到目的的阻碍。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到却难。你首先要判断材与不材在哪种状况下会有危险;判断清楚,才能每一次都避开危险。譬如这次要做“人才”才能避开危险,像那只会叫的鹅,那我就表现我人才的一面;下次要做“不才”才能够保全,我就学那棵大树,做一棵不材之木。换句话说,材与不材的前提,是你要充分了解世界上所有事情的利害状况、人情冷暖、世间险恶,各种情况都了解了之后,才能够在各种处境下都能随机应变,全身而退。我们有时候讲“随遇而安”就是这个道理。人不能太执著,千万不要说我一定要怎么样,一定不怎么样。西方有句谚语:“绝对不要说绝对不。”譬如你说“我下一次绝对不理你了”,代表下一次你一定非理不可。为什么?因为当你说“我说我绝不理你”的时候,代表你和对方有非常深刻的关系;对于一般人,根本就不用说这种话,自然就不理了。所以对任何事情,都尽量不要说出我非怎么样不可的话,万一做不到,再回过头来说早知道我当初不那么说了,何必呢?
庄子对人生是一个非常清醒的观察者,他的很多策略建立在对人情世故的了解之上。他对人性看得很透彻,有时候人们会认为庄子好像太消极了,他对人生冷嘲热讽,讲了很多愤世嫉俗的话。要不然就有点儿滑头,他说自己的处境要在“材与不材之间”,好像是虚与委蛇。没错,“虚与委蛇”这四个字就出自《庄子》(注: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与委蛇,不知其何谁,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庄子·应帝王》)翻译成:刚才我显示给他的是完全不离本源的状态。我以空虚之心随顺他,使他不知我究竟是谁,一下子以为我顺风而倒,一下子以为我随波逐流,所以立刻逃走了。)但它的原意是好的,不是虚伪,而是顺着情况去发展。所谓“形势比人强”,你做任何一件事都要看时机,看条件是否成熟,条件不成熟,你再怎么努力,也不见得有成果,还可能付出很大的代价;条件成熟时,你就顺其自然去做,就算结果不好,也要太在意;因为从“道”的角度来看,万物是一个整体,人的一生也是一个整体,在整体里根本没有得失成败的问题,失意和得意加起来的总和是一样的。
4。从容的风度
道家的思想,有时难免浪人觉得有点抽象。譬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能够用语言表述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我不知道这种东西的名字,只好称它为“道”,勉强形容的话,就是“大”。换句话说,“道”只是一个勉强取的名字,很难解释它是什么。庄子与老子不同,他喜欢说故事。他说的故事有什么特色呢?简言之,就是虚虚实实,根据某些历史资料,再搭配他的想象中的人物和言论,然后画龙点睛一般,展现他的基本观念。他的观念不但发人深省,而且可以付诸实践。兹举一例说明。
《庄子·田子方》有一段记载如下:“百里奚不把爵位俸禄放在心上,所以养牛而牛肥,让秦穆公忘记他地位卑贱,把国政交给他。舜不把生死放在心上,所以孝行感动世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