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曹操秘史-第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鬼使神差,偏偏打败了,甚至在败的时候连江夏郡的影子都还没有看到。
事实上,曹操压根没有想过小小的一个江夏郡会打不下来。
【三、诸葛亮紧急出使】
刘备一行经历长坂坡之败后改变了行军路线,放弃继续南下的打算,转而“斜趋汉津”,也就是由当阳东进,与江夏郡的刘琦会合。
双方的实力相差不多,都在一万人左右,其中包括张飞、赵云各有三四千人,关羽以水军为主的部队约五六千人,刘琦以江夏太守身份统率的人马一万人左右。
也就是说,总兵力只有曹操的十分之一。
而且,就士气和后勤保障等方面来说,刘备、刘琦联军也相差甚远,曹军是志在必得、士气高昂、装备精良、后勤保障充足,联军则是连吃败仗、丧失信心、外无援兵、内缺粮草、吃了上顿没下顿。
这个仗怎么打?新手刘琦没有主意,老江湖刘备也没有。
刚出山的诸葛亮却挺有信心,他对刘备说:“事情很紧急,请让我向孙权将军求救(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以当时的形势来看,能引为援手的,似乎也只有孙权了。
刘备跟孙权以前并没有打过交道,论年龄刘备与孙权的父亲孙坚差不多,在反抗董卓的时代,二人也可以称为战友,虽然从未见过面,但刘备对孙坚的事迹一定很熟悉。但是,对于孙权这个二十六岁的年轻人,刘备实在陌生得很。
没有交情事情就不好办,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刘备决定让诸葛亮试试。
于是,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出使孙吴,目的只有一个:想法设法说服孙权对抗眼前的曹操。
还有一个说法,记载在《江表传》里,说在刘备抵达夏口之前孙权先派使者来联络刘备,这个使者就是鲁肃,他们相会的地方是刘备吃了大败仗的当阳。
据《江表传》记载,刘表死后,孙权派鲁肃以吊丧的名义来到荆州,目的是联络刘表的两个儿子以及刘备。鲁肃还没有赶到襄阳刘备已逃了出来,他们在当阳相遇。鲁肃开门见山,转达了孙权的想法(因宣权旨),与刘备共论天下大势。
鲁肃问刘备:“刘豫州下一步想往哪里去?”
刘备回答:“我和苍梧太守吴巨有些交情,想到那里投靠他。”苍梧郡属交州刺史部,大体在如今的广西一带,治所在今天的广西梧州,当时叫广信县,那时属于特别偏僻荒凉的地方。吴巨其人事迹不详,只知道他是刘表的旧部,由此推断,刘备认识他并且与他有交情也是有可能的。
鲁肃对刘备的这个打算不以为然,他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孙权将军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东英豪都归附他,目前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成就大事。现在为君计议,不如派心腹之人出使江东,双方联合起来,共创大业。而吴巨不过是凡人一个,又地处偏远,马上就会被人吞并,怎么可以以身相托呢?”
鲁肃一不小心透露了一个孙吴的机密:孙权正在打吴巨等人的主意,他已经开始策划吞并包括苍梧郡在内的整个交州。孙权后来派跟诸葛瑾关系特别好的部将步骘为交州刺史,设计把吴巨杀了,占领了交州。
《江表传》说,刘备听完鲁肃话的反应是“大喜”,原来他没有真的打算去投吴巨,那些话只是个托词,目的是看鲁肃下面怎么说。当阳失败后,刘备先到了鄂县(今湖北黄冈附近),在那里派遣诸葛亮随同鲁肃一起面见孙权,完成结盟的任务。
这个记载得到了《三国志鲁肃传》的支持,《鲁肃传》不仅记录有鲁肃在当阳遇到刘备的经过,而且还交待了一个细节,说鲁肃在当阳还与诸葛亮有过一次私下谈话。在这次谈话里鲁肃告诉诸葛亮,他是子瑜的朋友(我子瑜友也)。子瑜即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
兴平二年(195年),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离开老家前往豫章郡,诸葛瑾没有随行,而是携继母一起来到江东避难。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诸葛瑾跟继母一直待在家乡,直到建安五年(200年)才避祸江东。一开始,诸葛瑾并没有受到重用,生活上也很清贫,后来由孙权姐姐的女婿、一个名叫弘咨的人推荐,诸葛瑾才引起了孙权的重视,走了上孙吴的仕途。
诸葛瑾当过孙权的长史,类似于州、郡政府或者将军府里的秘书长这个角色,后来担任过太守,最后当上了孙吴的大将军。
诸葛亮的这个大哥看来也有两下子,跟诸葛亮一样是能文能武的全才。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更生猛,后来掌握了江东的军权,成为不可一世的人物。
建安十三年(208年),诸葛瑾已经到孙吴好多年了,鲁肃出使荆州之前专门了解了他们的关系,所以把诸葛瑾抬出来跟诸葛亮套套近乎。
《江表传》说鲁肃出使荆州在先,《三国志》刘备和诸葛亮的传记对此都没有记载,《诸葛亮传》更言明出使江东最早出自诸葛亮的建议。这两方面的记载有矛盾之处,这个差别很大,因为它决定了谁才是孙吴联盟的缔造者。
关于这个问题裴松之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是后来蜀汉、孙吴写历史的人都想抢功所致(二国史官,各记所闻,竞欲称扬本国容美,各取其功)。裴松之认为,类似情形在相关史书里经常遇到,造成了史料记载上的混乱。
尽管细节上有些小出入,但基本事实是清楚的:鲁肃受命来见刘备,刘备接受建议与孙权联合,并派时年二十七岁的诸葛亮出使孙吴。这是诸葛亮出山以来单独完成的最重要工作。孙权此时在哪里呢?孙权在柴桑。
长江流至庐山脚下与鄱阳湖相会,其交会之处即如今的江西省九江市,汉末称为柴桑。这里属九江郡,是东吴势力的前沿地带,因为前临大江,背靠鄱阳湖,可以攻,可以守,也可以在此练兵,所以历来都是军事重地。
曹操发动荆州战役后,孙权不敢怠慢,亲自赶到柴桑,在此建立前敌指挥所,观察荆州事态的发展。
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他们二人年龄相差一岁,诸葛亮稍长。
诸葛亮对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起兵于江东,刘豫州拥兵于汉南,都在与曹操并争天下。现在曹操占领荆州,威震四海。根据眼下的局势,我为将军考虑,无外乎两条出路:如果能以吴、越之众与曹操抗衡,不如早下决心;如果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向曹操投降(北面而事之)。”
孙权听了有些不爽:“如果真如先生所说,刘备为什么不投降(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诸葛亮一本正经地说:“田横是齐国的壮士,尚且能守义不辱。刘豫州是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如果成不了大事,那是命运不济(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怎么能干投降敌人的事?”
孙权一听大怒,这不是小看人吗?刘备是英雄,我孙权难道不是?孙权道:“我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反而受制于人。我意已决,不是只有刘豫州能抵挡曹操,刘豫州失败了,还有我!”
诸葛亮要的就是这个,别看他只比孙权大了一岁,但老练得多。
诸葛亮接着说:“刘豫州虽然败于长坂坡,但手下人马加上关羽将军统率的水军还有万人之多,刘琦所率的江夏郡人马也不下万人。曹军远道而来,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投降过去的军民又未必心服。将军如果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刘豫州协规同力,必然能打败曹操!”
孙权听了很高兴(大悦),立即召集会议进行研究。恰在此时,曹操的使者也到了,还给孙权捎来一封信。
【四、孙权说,我不是吓大的】
诸葛亮在与孙权的对话中使用了激将法,这一招还挺好用,孙权不再犹豫,决心与曹操对抗到底。但是,他把这个想法拿到会议上一讨论,却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
在这次会议之前,孙权接到曹操的一封信,这封信的具体内容已不知道,只保存下来几句话:“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意思是:最近我奉天子之命讨伐罪臣,大军南下,刘琮投降,现在我率领水陆混合部队共八十万,邀请将军到东吴会猎。
会猎,可不是打猎,而是邀你出来找个地方练练。
这当然是一封挑战书。据此可以认为,曹操一路东来,其目标并非发动一场江夏战役那么简单,他已经做好了与孙权战略总决战的准备,这个论点似乎与前面的分析有所出入。
从曹操之前的战略部署看,他还没有把江东纳入此次军事行动计划中,否则不可能在江陵不做休整就率军东进。
以后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认为曹操此战打击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刘备和刘琦,而是孙权集团,他们最有力的依据就是这封仅剩下三十个字的信。
这封信里说的“八十万”也是有争议的地方,如前所述,曹操直接和间接投入此役的总兵力应该在二十到三十万之间,这与八十万相差悬殊。在整个三国时代,单方面投入八十万兵力的战役从来没有发生过,即使曹军只有二三十万人,那也相当空前了。
总之,这封信疑点丛生,如此重要的文书在史籍中只出现过两次,均出于《江表传》,其它史书未见记载,这使它的真实性打了折扣。
《江表传》作者是西晋人虞溥,他是山阳郡高平县人,是刘表和王粲的老乡。从这部书散佚下来的一百多条记载来看,基本上都是写孙吴人氏的,其中以吹捧孙策、孙权、周瑜等人最多,政治倾向很明显,一般论者认为,其所记事实往往不够严谨。
可以推测一下,曹操发起江夏战役必然也要考虑在江夏郡后面的孙权,曹操的想法是,不求孙权上来帮忙,只要他保持中立就行,为此他也要做一些工作,比如给孙权写一封信过去,让孙权认清形势,不要盲动。
曹操如果明智,此时对孙权宜稳不宜激,先把正面的敌人刘备和刘琦解决掉再说,完全巩固整个荆州以后,解决孙权也只是时间问题了。以曹操的智慧,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
但是,对孙权来说,曹军气势汹汹而来,很快就要打到家门口了,必须有一个对策。孙权在与诸葛亮谈完话后,心里已经有了主意,但他还想听听手下人是怎么想的。在孙权召集的会议上,他手下谋士和武将们想法呈现一边倒:投降。这让孙权心里很不痛快。
担任孙权秘书长(长史)的张昭最积极,他说:“曹操是虎狼之辈,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不动就拿朝廷说事(动以朝廷为辞),现在要抵抗他不一定有把握。我们过去赖以抗拒曹操的是长江,如今曹操得到荆州,获得了刘表经营的水军,各式各样的战船有几千艘,曹军水陆俱下,长江之险已经和我们共有了,实力相差悬殊,我认为不如投降(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张昭的观点有代表性。孙权看了看,只有一个人没有随声附和,他就是鲁肃。会议中途孙权离席去上洗手间(权起更衣),鲁肃赶紧跟了出来,这时孙权已经知道他要说什么了,紧紧地握住了鲁肃的手。
孙权问:“先生有什么话要说?”
鲁肃道:“刚才听了大家的议论,我认为他们都是要耽误将军,而不足以与他们讨论大事(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你听我说,现在我鲁肃可以投降曹操,但是将军你不可以,为什么呢?”
鲁肃说得很着急,也很恳切,孙权睁大眼睛认真地听着。鲁肃接着说:“我鲁肃要是投降了曹操,曹操一定会给我官做,我继续吃香的、喝辣的,最少也得弄个太守、刺史当当(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投降曹操,曹操会怎么对你?请早定大计,不要听大家瞎议论!”
这些话都说到孙权心坎里了。孙权叹息道:“刚才大家说的,很令我失望,先生你的想法,正和我一样。”
孙权此时面临了与刘琮一样的处境,面对强敌是降是战,都不好决策。刘琮手下的一帮人坚决主张投降,结果他们这些人里仅被曹操封了侯爵的就有十几个,至少任命了三个朝廷的部长,其他人也是该提拔的提拔,该加薪水的加薪水。这就是鲁肃所分析的,投降了曹操不会为难我们这些人,吃香的、喝辣的,活得会更滋润。
但是刘琮就不一样了,曹操不得不提防他,即使刘琮自己不多事,但难保有人把他抬出来当大旗,所以只能弄到别处去,好的话给个闲职,其实是软禁终生,稍有风吹草动的话,脑袋随时就得搬家。
孙权多聪明,他能想不到这些?
张昭等人的表现让孙权很失望,从此也记在了心里。孙吴阵营后来经常涌现后起之秀,除了周瑜、鲁肃这些后来居上的人,吕蒙、陆逊、陆抗等重臣的提拔都带有突然性,往往是连窜带跳好几级,让人目瞪口呆。这一方面说明孙权的用人艺术和识人之准,另一方面也说明孙权对于本阵营里的一些老同志不太感冒。
比如张昭,是孙坚当年所倚重的人,说起来在孙吴是类似于教父式的人物。但他仗着跟老孙是朋友,不把小孙放眼里,动不动就喜欢摆老资格,想批评谁就批评谁。可他一生职务都不高,孙权称帝后设立了丞相一职,大家都认为应该是张昭,可孙权就是不同意,任命了名气小得多的孙邵。孙邵死了,孙权还不让张昭当丞相,任命了顾雍。
可以敬着你,可以让着你,但不会信任你,这些伏笔恐怕就是此时埋下的。张昭付出的代价有点太大了。
现在,鲁肃建议找一个人来商议大事,这个人就是周瑜,他当时在鄱阳湖练水军。
孙策死后,孙权为巩固地位、树立权威不断重用周瑜、鲁肃等新人,张昭等老同志曾经表达过不满,张昭尤其对鲁肃有意见,在孙权面前多次说过鲁肃的坏话。
现在孙权就不由得暗想了:看来重用鲁肃、周瑜没有错,关键时刻还是他们替自己着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