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走下圣坛的诸葛亮-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把曹仁围在樊城;第二,打败了曹操派去援助曹仁的于禁部队;第三,孙权那边没有什么举动。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关羽是完全掌握战场主动权的。(记者:也就是说关羽根本就不需要援军是吗?)对。不需要援军。
  历史谜案追踪:诸葛亮借刀杀关羽?(二)记者、通讯员:史天舒2005—02—22放言天下导语王教授补充说,关羽的失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这种由顺利到失败的转折是在不长的时间内产生的。那么上海的朱子彦教授对此又是怎样解释的呢?我们电话采访了朱教授。
  播出文稿朱教授:在当时情况下,关羽一方的军事形势并非很有利。襄樊战役的前期比较顺利,但是总的来讲,我认为蜀汉的关羽的军队兵力比较少,根据《三国志·甘宁传》记载,蜀军号称三万,也就是说实际上还不到三万人,所以兵力很少。而孙权的兵力至少有五六万,曹操的军队则更多,孙、曹两家的兵力加起来远远超过蜀军。关羽三万人马,还必须分出一部分人马驻守江陵、公安,所以不能集中全部主力围攻樊城,这就使得樊城在很长时间内无法攻克。关羽虽然消灭了于禁的七军,但曹操前后共派出包括徐晃、张辽在内的五路援军,曹操自己还亲率十余万大军作为后援,在兵力上关羽已处于绝对劣势。即使东吴不偷袭荆州,关羽在徐晃与曹仁的夹击下,当时已面临失败的危险。十二月份大约十二月底至一月份,关羽走麦城被杀,襄樊战役从建安二十四年七月份开始,到第二年的一月份,整个过程将近半年时间,成都方面未发一兵一卒。而且宜都、秭归(靠近蜀国的边境城市)失守的消息已经传到成都。同时,当时成都方面掌握军政大权的是刘备而非诸葛亮,这点我在文章中早有提及,诸葛亮并非有意置关羽于死地,而是在关羽情势危急时未向刘备进言,发兵援救,可以说诸葛亮是在放任关羽败局的发展。
  历史谜案追踪:诸葛亮借刀杀关羽?(三)记者、通讯员:史天舒2005—02—22放言天下导语另外,朱教授认为关羽在刘备集团中对诸葛亮的地位构成威胁,因此诸葛亮才想除掉关羽。对此省内的王教授认为,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谋士,而关羽是将军,他们各司其职,并不存在尖锐的利益冲突。此外,还有学者指出,朱教授对诸葛亮和关羽矛盾的猜想,是对他们两人人品的贬低。
  播出文稿王教授:诸葛亮的地位是稳定的,刘备死后他又是相父,要说夺权他有条件,不需要铲除哪一个,诸葛亮不是这种人。因为刘备把诸葛亮请出来之后,他为知己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整个历史记载上找不出他有野心的任何动向来。而关羽作为“义”的代表,你翻遍历史也找不出他争权夺位的记载,这点不存在。
  历史谜案追踪:诸葛亮借刀杀关羽?(四)记者、通讯员:史天舒2005—02—22放言天下导语然而远在上海的朱教授却认为诸葛亮在蜀中的地位并不稳固,他的官职要低于关羽。至于刘备托孤给诸葛亮,则是因为到那时跟随刘备的许多开国元勋都已去世,刘备不得已而为之。
  播出文稿朱教授:关羽人品并不高尚在史学界早有公论。王教授说关羽是“义”的代表,这实际上是受了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志》及裴松之注记载,关羽年轻时就因为杀人而亡命江湖。关羽不仅好色,和曹操争夺美女,且屡战屡败,只因历代统治者的需要才不断被神化起来。如果诸葛亮深谋远虑的话,他就会考虑到,在刘备政权内部,关羽的地位其实比他要高。刘备称帝前,诸葛亮在文官中的地位还在许靖、糜竺等人之下。我在文章里也谈到,关羽的官职始终比诸葛亮高。我觉得,如果说将来刘备死后,考虑到易代以后谁来掌握大权,我认为按照常理来推断,应该由关羽来继承。这是一个比较顺理成章的结论,就是说有可能由关羽来任大将军或者宰相,轮不到诸葛亮。另外,联吴抗魏是诸葛亮一贯的外交政策,在这个问题上,关羽处处与诸葛亮作对,他辱骂孙权,甚至表示等到夺取樊城后就要灭掉吴国,这就完全破坏了《隆中对》的战略方针,对此诸葛亮也是不能容忍的。
  (记者:那刘备为什么要托孤给诸葛亮呢?)
  朱教授:那情况不一样了。这个时候关羽死了,张飞死了,法正也死了,蜀汉的那些元勋、开国功臣、跟随刘备南征北战的这批元老辈的人物,都已经去世了。所以我说在这种情况下,刘备临死的时候托孤给诸葛亮,那实在是没办法了。另外,诸葛亮是否有野心,也必须要用史料来证明。诸葛亮自己也曾说过,如果北伐成功,他便要受九锡。九锡是权臣夺取皇位的工具,诸葛亮自己说要受九锡,这说明什么?实际上诸葛亮是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刘备死前,他就夺了法正的权。刘备死后,他更是大权小权一手抓,夺李严的权,打击魏延,把蜀汉军政大权牢牢控制在他自己手里。而且汉末称王称帝的人比比皆是,后主又是个阿斗皇帝,他诸葛亮作为一个权相,对皇位这个普天之下最大的权力宝座有觊觎之心也在情理之中。当然诸葛亮是个城府极深之人,在功业未建,自己势力尚未巩固的情况下,他是断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轻举妄动的。可以试想一下,倘若北伐成功,汉室“光复”,诸葛亮以盖世之功而登上皇帝宝座,岂不是顺理成章之事,我们又何必惊讶呢。
  山东电视台新闻中心史天舒
  千秋功过后人评
  一、魏延脑后有反骨吗?
  因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魏延是一个脑后长有反骨的人物,因其谋反而被诸葛亮所杀,似乎是罪有应得。虽然曾有人替魏延写翻案文章,但《三国演义》塑造的反贼魏延形象实在是深入人心,很难在世人的心目中抹杀。
  笔者最近去成都开会,顺便去武侯祠瞻仰,见两廊的蜀汉文臣武将众多,而唯独没有魏文长之像。问其缘故,讲解员云:因魏延是叛臣,故无其像。我正欲找武侯祠的有关领导,对其言明历史的真相,然有人告诉我,邓小平同志于1963年亦曾来到武侯祠,面对文臣武将廊,他发表这样的见解:“这些塑像,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又有了,比如魏延就该有,但没有塑像。”参阅《小平同志,武侯祠职工想念您》,载《四川日报》,19970227。余听闻此言,不由喟然长叹,打消了找武侯祠领导的念头。返沪后,心犹不甘,决计撰此文替魏延辩冤。
  1。军事奇才
  魏延出身和履历不详。《三国志·魏延传》说他是“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义阳县(今河南信阳市西北)属东汉荆州之南阳郡。所谓“部曲”,据《后汉书·百官一》云:“其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其余将军,置以征伐,无员职,亦有部曲、司马、军候以领兵。”可见,部曲本是汉代军队中三级编制的名称。东汉末年,以世家和豪族地主为社会基础的军阀割据形成,军阀采取“部曲”这种军事建制来组织自己的军队,于是部曲便成了豪强地主割据势力的私人武装。魏延以部曲身份随刘备入川,其地位虽然不高,但却是刘备军中的嫡系,而绝非降将(按:《三国演义》云魏延本是刘表部将,后杀韩玄,献长沙于刘备,完全是杜撰)。因其“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
  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刘备用法正之谋,举倾国之师,历时岁余从曹操手中夺得军事重镇汉中郡。至此,三国鼎立正式形成。刘备自称汉中王,表示与曹操分庭抗礼。不久,刘备返回成都,临行前“当得重将以镇汉川”同上……为何刘备如此重视镇守汉中的大将人选呢?因为蜀汉的基本统治区域是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汉中郡坐落在关中和巴蜀之间,属于两大区域交界的地带。蜀国为了保障自己根据地的安全,有必要将重兵部署在敌我接壤之处。
  关于汉中的重要性,时人及后人多有论述。杨洪曾对诸葛亮云:“汉中则益中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三国志》卷四十一《杨洪传》。黄权亦说:“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三国志》卷四十三《黄权传》。清人顾祖禹曰:“汉中府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形势最重。”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曹魏若是占领汉中,将严重威胁巴蜀。如建安二十年,曹操平张鲁,“破汉中,蜀人震恐”,“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得安也”。《三国志》卷十四《刘晔传》注引《傅子》。蜀国如果据有此地,则不仅能够保障剑阁、成都之安全,更能使其作为北伐之基地。对蜀汉而言,汉中的重要性绝不亚于荆州。基于此,刘备怎么能不作慎重考虑呢?刘备手下大将著名者有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刘备对关羽最为倚重,但其镇守荆州,不可能调离原来的防区。赵云其时的主要职责为“掌内事”,即刘备以其“严重”而主管刘备的宫中之事。《三国志》卷三十六《赵云传》注引《云别传》。黄忠虽然勇猛,但毕竟年事已高。马超威名显赫,但因其是“羁旅归国”的降将,《三国志》卷四十《彭羕传》。刘备对其不甚信任。在此情况下,似乎镇守汉中的最佳人选非张飞莫属了。而且“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但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刘备置张飞情绪和全军议论于不顾,而破格任用魏延,这不仅反映了魏延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也反映了魏延深得刘备的信任。如果魏延“脑后有反骨”,焉能受此重任?
  效仿刘邦当年登坛拜韩信为大将的故事,刘备在封魏延为汉中督时大会群臣,并且故意在宴会上当面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威壮其言。“《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当然豪言壮语谁都会讲,那么魏延镇守汉中的实际功绩究竟如何呢?《三国志·姜维传》说:”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其制。“到了姜维守汉中,他认为魏延的军事部署,”虽合《周易》’重门‘之义“,但只能保证不丢土地,却不能大量杀伤敌人,于是他改变魏延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放弃汉中外围据点,将驻军撤守汉、乐二城,采取坚壁清野、诱敌深入到盆地内部的做法,并认为此乃”殄敌之术也“。
  对于姜维的此次调整军事部署,历代史家多认为是重大失误,为后来汉中失守、蜀国灭亡种下了祸根。郭允蹈的《蜀鉴》论及此十分深刻。他说:“蜀之门户,汉中而已。姜维之退屯于汉寿也,撤汉中之备,而为行险侥幸之计,则根本先拔矣。异时钟会长驱直入,曾无一人之守,而敌已欣然得志。初不必邓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智者而能见。呜呼,姜维之亡蜀也。”由此可见,诸葛亮选拔的接班人——姜维的才能远不如魏延,因为魏延守汉中凡十五年,汉中固若金汤,没有放一个敌兵进入自己的防区。接任的王平完全按照魏延的既定方针办,也以少胜多,在兴势打败曹爽率领的十余万魏军。而姜维轻易改变魏延的战略部署,却直接导致蜀汉的灭亡。魏、姜二人军事才能之高低岂非一目了然!所以刘备在用人和识人上,确实要比诸葛亮高明得多。
  魏延勇略过人,他驰骋沙场,所向披靡,可以称之为善战无敌。曹魏方面,除司马懿以外,能与魏延匹敌者几无其人。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魏延率兵,“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此次战役,并无诸葛亮指挥,而是魏延单独领军作战。对手郭淮乃曹魏关西首屈一指的重将,号称“方策精详,垂问秦雍”。郭淮曾败马谡,“摧破廖化,擒虏句安”《三国志》卷二十六《郭淮传》。,即使诸葛亮亦畏惧他三分,但魏延却能“大破淮等”。另外,在诸葛亮的几次北伐中,魏延也立下赫赫战功,《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载:“宣王(指司马懿)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史称司马懿“畏蜀如虎”,这个“蜀”不单指诸葛亮,恐怕也应包括魏延在内吧。
  以治军而论,魏延“善养士卒”,与张翼德“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不可同日而语,而与关羽“善待卒伍”相似。《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以此观之,魏延统大军能独当一面,克敌斩将,治军有方而勇猛过人,绝不逊于关羽、张飞等蜀汉一流大将也。
  诸葛亮首次北伐,魏延提出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的战略:“闻夏侯楙(时镇长安)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唯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诸葛亮“以为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注引《魏略》。,因此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诸葛亮与魏延关于北伐路线之争的公案,曾引起后世史家的浓厚兴趣,为之而争论不休。一些学者认为,魏延献策由他率精兵五千,直出褒中,由子午谷偷袭长安,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趋长安会师,乃“奇谋”,“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假如诸葛亮采用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