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资治通鉴--柏杨白话版-第13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挞五下。这样可以使官吏用刑有一定的标准。”
'3'冬,十二月,左补阙赵请支来年元会,止御宣政。上以问宰相,对曰:“元会大礼,不可罢。况天下无事。”上曰:“近华州奏有贼光火劫下,关中少雪,皆朕之忧,何谓无事!虽宣政亦不可御也。”
'3'冬季,十二月,左补阙赵请求罢除明年元旦大朝会典礼,让唐宣宗只到宣政殿见朝臣。唐宣宗就此问于宰相,宰相们回答说:“元旦朝会大礼,不可以罢废。况且现在天下无事。”唐宣宗说:“最近华州奏称有盗贼无所忌惮,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劫下城,关中地区下雪太少,这都是朕的忧虑,怎么能说无事!即使是让我到宣政殿举行典礼,也是不可以的。”
'4'上事郑太后甚谨,不居别宫,朝夕奉养。舅郑光历平卢、河中节度使,上与之论为政,光应对鄙浅,上不悦,留为右羽林统军,使奉朝请。太后数言其贫,上辄厚赐金帛,终不复任以民官。
'4'唐宣宗服侍郑太后甚为谨慎,不让她居住于别宫,以便自己能朝夕奉养。舅舅郑光历官平卢节度使和河中节度使,唐宣宗与他议论为政之道,郑光应对时表现得鄙陋浅薄,唐宣宗很不高兴,留郑光于朝廷任佑羽林统军,使他便于奉朝请示。郑太后几次向唐宣宗说郑光贫穷,唐宣宗即厚厚地赐给郑光金帛,而始终不再委任他以为治民之官。
'5'度支奏:“自河、湟平,每岁天下所纳钱九百二十五万余缗,内五百五十万余缗租税,八十二万余缗榷酤,二百七十八万余缗盐利。”
'5'度支奏告唐宣宗:“自河、湟地区得到平定,每年天下所收纳的钱有九百二十五万余缗,其中五百五十万余缗是租税,八十二万余缗是专卖酒的税钱,二百七十八万余缗是盐利。”
八年(甲戌、854)
八年(甲戌,公元854年)
'1'春,正月,丙戌朔,日有食之。罢元会。
'1'春季,正月,丙戌朔(初一),出现日食,罢除元旦大朝会。
'2'上自即位以来,治弑宪宗之党,宦官、外戚乃至东宫官属,诛窜甚众。虑人情不安,丙申,诏:“长庆之初,乱臣贼子,顷搜余党,流窜已尽,其余族从疏远者,一切不问。”
'2'唐宣宗自从即皇帝位以来,整治弑唐宪宗的逆党,宦官、外戚以至东宫的官属,很多人受牵连,被诛杀的和被流放的人很多。由于怕造成人心不安,丙申(十一日),唐宣宗颁布诏书宣称:“长庆初年的乱臣贼郭,前一段时间搜捕其余党,已经全部依罪流放,其余与罪犯较疏远的亲族,一概不予追究。”
'3'二月,中书门下奏,拾遗、补阙缺员,请更增外。上曰:“谏官要在举职,不必人多,如张道符、牛丛、赵辈数人,使朕日闻所不闻足矣。”丛,僧孺之子也。
'3'二月,中书门下政事堂奏告唐宣宗,称拾遗、补阙官员缺额,请求再增补一些。唐宣宗说:“谏官关键在于能称职,不必要人很多,如张道符、牛丛、赵这样几个人,使朕每天能知道许多朕所无法知道的事,这样就足够了。”牛丛是牛僧孺的儿子。
久之,丛自司勋员外郎出为睦州刺史,入谢,上赐之紫。丛既谢,前言曰:“臣所服绯,刺史所借也。”上遽曰:“且赐绯。”上重惜服章,有司常具绯、紫衣数袭从行,以备赏赐,或半岁不用其一,故当时以绯、紫为荣。上重翰林学士,至于迁官,必校岁月,以为不可以官爵私近臣也。
一段时间之后,牛丛自司勋员外郎出任睦州刺史,入朝向唐宣宗谢恩,唐宣宗赐给他紫衣。牛丛谢恩之后,走上前进言说:“我现在穿的绯衣,是刺史的凭借。”唐宣宗立即说:“那就再赐给您一件绯衣吧。”唐宣宗重视和珍惜代表官吏身份和地位的官服,有关部门经常预备绯衣、紫衣好几套跟从着唐宣宗,以备随时赏赐给官吏,但有时半年也不用其中一件,所以当时人均以穿绯衣、紫衣为荣耀。唐宣宗信重翰林学士,但翰林学士升迁官位时,唐宣宗必定要查对他们任官的年月,看是否任期届满,有足够的资历升迁新位,认为不可以随意将官爵私下赏赐给近密的臣下。
'4'秋,九月,丙戌,以右散骑常侍高少逸为陕虢观察使。有敕使过硖石,怒饼黑,鞭驿吏见血;少逸封其饼以进。敕使还,上责之曰:“深山中如此食岂易得!”谪配恭陵。
'4'秋季,九月,丙戌(初四),唐宣宗任命右散骑常侍高少逸为陕虢观察使。有一位宦官敕使路过硖石县,对驿馆供给他食用的饼太黑感到愤怒,用鞭抽打驿吏,使驿使流血;高少逸将那块饼封于盒送交朝廷,当这位宦官敕使还朝时,唐宣宗斥责他说:“在深山中这样的食物,又岂能是容易得到的!”即将他降职发配去守恭陵。
'5'立皇子洽为怀王,为昭王,汶为康王。
'5'唐宣宗立皇子李洽为怀王,李为昭王,李汶为康王。
'6'上猎于苑北,遇樵夫,问其县,曰:“泾阳人也。”“令为谁?”曰:“李行言。”“为政何如?”曰:“性执。有强盗数人,军家索之,竟不与,尽杀之。”上归,帖其名于寝殿之柱。冬,十月,行言除海州刺史,入谢,上赐之金紫。问曰:“卿知所以衣紫乎?”对曰:“不知。”上命取殿柱之帖示之。
'6'唐宣宗出苑城之北游猎,遇到一位樵夫,问他是哪个县的人,椎夫回答:“泾阳县人。”又问:“县令是谁?”回答说:“李行言。”唐宣宗再问:“李行言在县为政情况怎么样?”樵夫回答说:“李行言性格固执。有几个强盗关押在县监狱,宦官领掌的北司禁军来县府要人,李行言就是不放人,硬是将这几个强盗全部处死了。”唐宣宗回宫后,将李行言的名字行事写在一个帖子上,挂于自己寝殿中的柱子上。冬季,十月,李行言被任命为海州刺史,入朝向唐宣宗谢恩时,唐宣宗赐给他金紫衣裳。并问李行言说:“你知道为什么赐给你紫衣吗?”李行言回答说:“不知道。”唐宣宗即命左右取来挂于寝殿柱子上的帖文,给李行言看。
'7'上以甘露之变,惟李训、郑注当死,自余王涯、贾等无罪,诏皆雪其冤。
'7'唐宣宗认为甘露之变,唯有李训、郑注应当处死,其余王涯、贾等人无罪,颁布诏书昭雪他们的冤枉。
上召翰林学士韦澳,托以论诗,屏左右与之语曰:“近日外间谓内侍权势何如?”对曰:“陛下威断,非前朝之比。”上闭目摇首曰:“全未,全未!尚畏之在。卿谓策将安出?”对曰:“若与外廷义之,恐有太和之变,不若就其中择有才识者与之谋。”上曰:“此乃末策。自衣黄、衣绿至衣绯,皆感恩,才衣紫则相与为一矣!”上又尝与令狐谋尽诛宦官,恐滥及无辜,密奏曰:“但有罪勿舍,有阙勿补,自然渐耗,至于尽矣。”宦者窃见其奏,由是益与朝士相恶,南北司如水火矣。
唐宣宗召来翰林学士韦澳,假借讨论诗文,屏去左右近侍对韦澳说:“近日禁宫外对内侍宦官的权势有哪些说法?”韦澳回答说:“都说陛下对宦官的处置威严果断,不是前朝皇帝可以相比的。”唐宣宗闭上眼睛摇摇头说:“都不是这么回事,都不是这么回事!朕对宦官还有畏惧呢。你看有什么良策能对付宦官呢?”韦澳回答说:“如果与宫廷之外的宰相大臣谋议诛除宦官,恐怕会有象太和年间那样的变故,还不如就在宦官当中选择一些有才识的人,与他们来谋议。”唐宣宗说:“这是末策,朕已试行过,当朕提拔他们,让他们穿上黄色衣裳、绿色衣裳,以至绯衣时,他们都感恩戴德,一旦赐给他们紫衣时,他们便与为首作恶的宦官抱成一团,不再听朕的话了!”唐宣宗又曾经与令狐密谋,企图将宦官全部诛杀干净,令狐恐怕会滥杀无辜,秘密地奏告唐宣宗说:“只要对有罪的宦官不予放过,宦官有缺不邓补充,就会自然而然地慢慢消耗,最后死光,用不着您的操劳忧虑了。”有宦官偷偷地看到了令狐的奏状,于是更加与外朝士大夫过不去,使南衙朝官与北司宦官势如水火。
九年(乙亥、855)
九年(乙亥,公元855年)
'1'春,正月,甲申,成德军奏节度使王元逵薨,军中立其子节度副使绍鼎,癸卯,以绍鼎为成德留后。
'1'春季,正月,甲申(初四),唐成德军奏告朝廷称节度使王元逵去世,军中立王元逵的儿子节度副使王绍鼎主掌军政,癸卯(二十三日),唐宣宗任命王绍鼎为成德军留后。
'2'二月,以醴泉令李君为怀州刺史。初,上校猎渭上,有父老以十数,聚于佛祠,上问之,对曰:“醴泉百姓也。县令李君有异政,考满当罢,诣府乞留,故此祈佛,冀谐所愿耳。”及怀州刺史阙,上手笔除君,宰相莫之测。君入谢,上以此奖励,众始知之。
'2'二月,唐宣宗任命醴泉县令李君为怀州刺史。起初,唐宣宗于渭上游猎,看见十几位父老聚集在一个佛祠前,唐宣宗上前讯问其缘故,父老们回答说:“我们是醴泉县百姓,县令李君有优异的政绩,任期届满当罢官,我们到官府乞求他留任,为此而祈祷于佛祠,希望都能如我们所愿。”后来怀州刺史空缺,唐宣宗亲手写诏敕任命李君,宰相们对李君的升迁摸不到头脑。李君入朝向唐宣宗谢恩,唐宣宗才以所得于父老之言来奖励李君,众人这才明白了李君超升的缘故。
'3'三月,诏宁节度使毕还州。先是,以河、湟初附,党项未平,移宁军于宁州,至是,南山、平复皆安,威、盐、武三州军食足,故令还理所。
'3'三月,唐宣宗颁下诏书令宁节度使毕还治州。起先,由于河、湟地区刚归附朝廷,党项部族的叛乱还未平息,于是移宁军于宁州,到这时,南山党项和平夏党项部族都已安定下来,威州、盐州、武州三州的军粮充足,所以命令毕归还州洽所。
'4'夏,闰四月,诏以“州县差役不均,自今每县据人贫富及役轻重作差科簿,送刺史检署讫,锁于令厅,每有役事委令,据簿定差。”
'4'夏季,闰四月,唐宣宗颁布诏令,认为:“州县对民户调发的差役不平均,自今以后每县官府根据人的贫富情况,以及差役的轻重制作差科簿,送交州刺史检查签署完毕后,再收藏于县令衙署存档,每有派役之事委交县令时,即依据差科簿来定当差的人。”
'5'五月,丙寅,以王绍鼎为成德节度使 。
'5'五月,丙寅(十九日),唐宣宗任命王绍鼎为成德节度使。
'6'上聪察强记,宫中厮役给洒扫者,皆能识其姓名,才性所任,呼召使令,无差误者。天下奏狱吏卒姓名,一览皆记之。度支奏渍污帛,误书渍为清,枢密承旨孙隐中谓上不之见,辄足成之。及中书覆入,上怒,推按擅改章奏者罚谪之。
'6'唐宣宗聪敏明察并且记忆力强,对宫禁中当差扫地身份低贱的厮役,也都能知道他们的姓名,并熟悉这些人的性格及特长,所以召呼他们干活,从不会叫错人,出现差误。天下各个地方官府奏告于朝廷的狱吏小卒的姓名,唐宣宗也一看便都记得。有一次度支给唐宣宗上的奏文中有渍污帛一句,渍字被误写为清字,枢密承指孙隐中以为唐宣宗不一定看到了这个错字,即将错字改正,然后送交中书门下,奏状经宰相府官员签署后再送入宫禁,唐宣宗发现奏状被改,大为愤怒,加以追究,将擅自修改章奏的人处罚降职。
上密令翰林学士韦澳纂次诸州境土风物及诸利害为一书,自写而上之,虽子弟不知也,号曰《处分语》。他日,邓州刺史薛弘宗入谢,出,谓澳曰:“上处分本州事惊人。”澳询之,皆《处分语》中事也。澳在翰林,上或遣中使宣旨草诏;事有不可者,澳辄曰:“兹事须降御札,方敢施行。”淹留至旦,上疏论之;上多从之。
唐宣宗密令翰林学士韦澳将各州境内的风俗名物以及各种利害关系次第编纂成为一本书,韦澳自己写完后即交给唐宣宗,就连自己的子弟也不知道这件事,书名为《处分语》。有一天,邓州刺史薛弘宗入宫向唐宣宗拜谢后出朝,对韦澳说:“皇上对邓州的事务了如指掌,处置和分析令人惊讶。”韦澳询问其中之事,都是《处分语》中所写的事。韦澳在翰林院,唐宣宗有时派宦官中使向韦澳传宣旨意,令他据以草写诏书;有些事韦澳认为处置不当,即对传旨的宦官说:“此事必须皇上亲笔写下字据,我才敢据以草诏。”于是拖延至第二天天亮,再上疏向唐宣宗论说;唐宣宗一般都能听从韦澳的意见。
'7'秋,七月,浙东军乱,逐观察使李讷。讷,逊之弟子也,性卞急,遇将士不以礼,故乱作。
'7'秋季,七月,浙东发生军乱,驱逐观察使李讷。李讷是李逊弟弟的儿子,性情急躁,对部下将士不以礼相待,因此引起军乱。
'8'淮南饥,民多流亡,节度使杜荒于游宴,政事不治。上闻之,甲午,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崔铉同平章事,充准南节度使;丁酉,以为太子太傅、分司。
'8'淮南发生饥荒,人民大多流亡他乡,节度使杜游宴过多,不理政事。唐宣宗得知了这些情况,甲午(十八日),任命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崔铉挂同平章事衔,充任淮南节度使;丁酉(二十一日),唐宣宗任杜为太子太傅、分司东都,为闲官。
'9'九月,乙亥,贬李讷为朗州刺史,监军王宗景杖四十,配恭陵。仍诏“自今戎臣失律,并坐监军。”以礼部侍郎沈询为浙东观察使。询,传师之子也。
'9'九月,乙亥(二十九日),唐宣宗下令将浙东观察使李讷贬为朗州刺史,监军王宗景受杖刑四十下,发配去守恭陵。并颁下诏书:“自今以后凡镇守一方的武臣违法乱纪,监军也要一同判罪。”唐宣宗另外任命礼部侍郎沈询为浙东观察使。沈询是沈传师的儿子。
'10'冬,十一月,以吏部侍郎柳仲郢为兵部待郎,充盐铁转运使。有闾阎医工刘集因缘交通禁中,上敕盐铁补场官。仲郢上言:“医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