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中国近代史-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这不够。
  “中国的问题在于农民,农民的问题在于土地”,这是我在美国思考得出的结论。
  中国有四亿多人口,其中农村人口,即农民,超过四亿。所以,想解决中国问题,就必须先解决农民问题。
  农民的问题在哪里?
  答案有很多。
  但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土地。有了土地,农民就能够养家糊口;有了土地,农民就能够创造财富;有了土地,农民就能够改善生活……至于社会稳定、普及教育、振兴工商等等,等等,都以此为基础。故曰“农民的问题在于土地”。
  所以,一取得政权,我不顾一切,率先推行了“土地村有”,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事实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但是,这还不够。
  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小,在施行“土地村有”的地方,尽管只普及出畜力和先进农具的使用,没有推广机械化,就出现了很多富余劳动力——这在当时是很突出的问题,我虽然预计到了,却没有办法彻底解决。通常的解决办法是修水利、铺道路,建房屋(学校、活动中心、住宅)等等,所以,经过几年的“土地村有”改革后,整个村子都会焕然一新。
  另外,工商业也会吸收一部分。只是这一部分不是很多,毕竟,工商业的发展不会一蹴而就,会受到资金、市场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可以肯定,中国富余的劳力,远远超出了工商业所能吸纳的数量。
  所有这些措施都是暂时缓解矛盾,把问题向后推延几年,终究还是要面对。但这不是问题,我早已经有了设想,虽然不是专门为了解决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却在客观上起到了这个作用。
  在美国的时候,《宅地法》给了我很大震动。国家拥有土地,其实并没有意义。因为土地握在国家手里,并不能够创造财富。反而公平分配给国民,不仅能够解决民众的生活,还可以获得税收。想出这样办法的人,真是个天才。
  我曾经在中国寻找能够实施《宅地法》的地方。很遗憾,我没有找到。东北地区地广人稀,那是相对而言。对比中国四亿农民,东北不过弹丸之地,杯水车薪。果然不出所料,后来一宣布在东北地区实施《宅地法》,不到五年时间,就已经把东北的土地分配的差不多了——尽管中国的《宅地法》每户只分配10公顷土地,而不是像美国那样分配64公顷土地。
  《宅地法》规定:“凡一家之长或年满21岁、从未参加叛乱之共和国公民,支援或教唆合众国的敌人者,在宣誓获得土地是为了垦殖目的,并缴纳5元费用后,应从1919年8月1日起,登记领取总数不超过150亩或以下尚未分配给私人的公有土地;登记人在宅地上居住并耕种满5年,就可获得土地执照而成为该项宅地的所有者”。
  我们把话题再回到土地上。东北不足为凭,那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分配土地呢?
  拿着中国地图的我,不由得把目光投向了蒙古——这是一片多么辽阔的土地。如果能够在这里移民,想必会解决很大问题。
  不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只有土了,可还没有水。我还记得日本鬼子使坏,在这里养山羊造成的后果。如果我不能够找到充足的水源,后果只会更严重。
  北海,即“贝加尔湖”,吸引了我的注意。
  北海位于东西伯利亚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体,也是世界上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湖,其最深处达1637米,蓄水量占世界淡水总储量的1/5,只凭北海就够50亿人用半个世纪之久。
  我曾经听说过一个叫“贝加尔湖调水工程”,意图从那里调水,输送到中国北方。当然,那只是一场炒作而已。北海与中国东北之间,隔着蒙古高原,崇山峻岭,需要把水用泵站提升数百米,运输几千公里,这个成本可就高了。况且“贝加尔湖”是俄罗斯领土,如果饮水控制在俄罗斯的手里,势必无法保证国家安全。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纪,这也是没有可行性的。
  “贝加尔湖调水工程”虽不可行,我却想到了一个与之相关的、可行的办法。那就是蒙古的“北水南调”工程。
  蒙古“北水南调”计划的具体设想是,先在蒙古境内的北部边城苏赫巴托尔以西5公里处筑一道150米高的拦水大坝,力争将色楞格河、图勒河、鄂尔浑河等7股向北流出境的水流堵截在蒙古境内,使之形成一个巨大的湖泊,并利用高位落差使水倒流形成“北水南调”新定势,然后通过管道将谁引至蒙古境内;甚至于整个北方地区。
  此外,还有些水电站、运河之类的辅助设施。
  这就一号工程的由来,1号工程就是蒙古北水南调工程。关于此工程,我只提出了一个想法,具体的可行性研究及设计规划,还是由专家学者视勘测情况而定的。
  于是,1918年11月,国防军刚刚收复蒙古,水利专家组成的勘测队伍就在国防军战士的保护下,秘密出发了。这些人可都是最宝贵的人才,中国的水利专家本就有限,这支勘测队集中了其中的大半精华,我可损失不起。
  还别说,这一勘测,还真有可行性。
  蒙古面积二百七十多万平方公里,战略和经济地位都十分重要。其牧场相当于全国的85%,铜矿资源占全国的50%,石油、煤炭、盐湖矿产、磷矿、稀土、钼,钨,水晶,铅,锌等资源皆占全国的重要地位。北部与俄罗斯接壤,皆崇山峻岭之地,战略上易守难攻;西部与新疆交界,横亘着著名的阿尔泰山,东、南部与内蒙古接壤,一马平川。整个蒙古高原北高南低,蒙古水坝建成以后,将形成一个高山湖,湖水顺南坡倒流回来,顺着地势自然流动,运营成本很低。
  留学美国的水利专家李仪有些儿激动,随着汇报情况的深入,他额头渗出了汗珠,白晰的脸庞涨的通红,两眼也灿灿生辉。摘下眼镜,李仪擦了把汗,喝了口水,稳定下情绪,重新戴上眼镜,继续汇报起来。
  李仪的家乡在淮河中游,从小见多了水灾的祸害,就立志学习水利,以改变这一切。但国家衰弱至此,李仪也曾怀疑过自己的选择,不知坚持学习水利是否应该。现在,他终于可以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了。
  “……
  色楞格河发源于蒙古境内,源河名叫伊德尔河,河流先向北流,然后转向东北流,先后接纳楚鲁特河、木伦河、哈努伊河、额吉河、鄂尔浑河等支流后,进入俄罗斯境内,河流继续向东北流,沿途接纳吉达河、奇科伊河、希洛克河和乌达河等支流后,在乌兰乌德转向西北流,最后注入贝加尔湖。
  色楞格河的流量很大,经过几个月的测量,平均流量为每秒1963立方米。根据蒙古牧民反映的情况,今年河水多一点儿,估计平常年景的平均流量在1800~1850之间。
  这是个很了不得的数字。黄河的平均流量也就在每秒一千七八百立方米,色楞格河流量还在黄河之上。但是,色楞格河每年10…11月开始结冰,次年4…5月解冻。这么一平均,色楞格河平均流量应该在黄河的五成五至于六成之间
  此外,楞格河水流湍急,河床落差大,有很大的发电潜力。
  ……
  这还只是计算色楞格河,加上图勒河、鄂尔浑河等其它六条河流,蒙古水库每年可以提供的水量应当在黄河的七成左右,也就是每年370~410亿立方米的水。这些水可以养活五千万到一亿五千万人口。
  ……
  理论上,修建这一工程,没有任何问题。
  只是修建一百五十米高大坝的施工难度大了点儿,国内从来没有这样的经验,在世界上也是很罕见。不过,这倒也不是特别重要,水坝的问题不大。实在不行的话,可以在南部的山口爆破出一个豁口来,大坝的高度也就可以相应地降低一点儿。当然,储水量、发电量等指标也会下降,但对灌溉基本没有影响。
  ……
  如果可以的话,我建议,聘请外国专家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
  现在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
  一,是修东、中、西三条运河。优点是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工期短。缺点是水的利用率低,沿途的蒸发、渗透多,无谓的浪费了大量的水。
  ……
  而且,还有两个问题:一是每年的冬季的断流,会影响居民生活和生产;二是途经内外蒙古交界处的戈壁,会影响水流入内蒙草原的效果。
  ……
  二,是修东、中、西三条管路。在蒙古建成三条贯穿南北的管线,东线预计长度为1100公里,中线为1600公里,西线为1700公里。同时,还将在这3条管线之间建设横向的连接管道,使之成为输水管网。
  这是国外新提出的一种方法。
  此法需要单独在源头建设水厂,对水进行处理。水在调节池经检测化验,沉沙灭菌消毒处理,达到饮用水标准后,输入内径5~8米的主干管道。并且在远处管路的沿途须设多座泵站加压,且吸纳经过地区主要地表水和地下水源。同时,向外辐射的供水管道与各地区的供水管网相连通,形成统一调配的供水系统。
  ……
  输水管都被埋在地下5米深的壕沟里,管道之间的关节用橡皮环封闭,关节内外再用水泥灰浆封闭,然后回填壕沟,水管的覆盖材料至少1米厚,最后还要恢复地表形态。
  ……
  这种方案的优点水的利用率很高,可以精确的控制调拨的水资源;缺点是工程量大,工期长,造价高,运营成本也会上升。
  ……
  当然,由于使用管道进行输送,就不存在断流和戈壁的问题了。
  ……”
  从李仪的汇报中,很容易就能够听出他的倾向性。
  我不由问道:“这两种方案的造价和工期,你能具体谈一下吗?”
  我很重视专家的意见,但李仪没有在报告中提出具体的数据,总是很奇怪的。尽管我已经有所准备,但听到(前者)一亿四千万元,二年半工期;及(后者)三亿八千万元,六年工期,也不禁大吃一惊。
  难怪李仪开始不谈具体的数据,这两种方案的差距太大了。
  此话一出,果然震惊内阁。财长田清泉立刻就表示了反对,我和张骞对视一眼,也有点儿犹豫起来。国家花钱的地方很多,尤其当时正在作战,还准备整编全国的军队,军费开支很是惊人。再加上庞大的教育经费支出……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李仪一看就急了,作为水利专家,他很清楚其中的利弊。第二种方案现在花钱是多了一点儿,但从长远打算,绝对值得。
  “……
  第二方案分为三期施工,一期工程总投资额为一亿八千万,工期二年,第一年投资一亿,第二年投资八千万,要求修建修建水坝、电站、水厂和东管道;然后把中管道和西管道分别定为二期、三期工程,工期均为两年,每期总投资为一亿,年投资为五千万;
  第一方案分两期完工,一期工程总投资一亿,工期一年半,第一年投资八千万,要求修建修建水坝、电站和东运河(就是把第二方案中的管道改为运河,也不修水厂),然后把中运河和西运河并为二期工程,工期一年,投资五千万。
  从工程造价上看,管道和泵站的造价四倍于运河,还要花两千万元修建一个大型水厂。
  ……
  从工期看,第二方案的一期工程为期两年,与第一方案一期工程为期一年半相比,实在差不多少,对移民计划没有多少的不良影响。
  ……
  从效果看,第二方案远远超过第一方案。第一方案刚刚能够满足蒙古高原的开发利用,时间长了,水源紧张的状况,还会出现。第二方案,不仅能满足蒙古高原的开发,甚至可以为新疆、甘肃等地提供水源,再过几十年,也足以满足蒙古的水源需求。
  ……”
  经过李仪详细的说明,内阁在反复研究,私下讨论后,终于还是选择了第二种方案。
  李仪的说明中有两项,深深打动了内阁成员。
  一是每年的投入资金额。总投资额相差悬殊,但具体到每年,就差不很多了。差距最大的第二年,也仅差三千万左右——这样的差距内阁还是可以接受。
  二是费效比。第二种方案水的利用效率,绝对在第一方案的十倍以上。从移民蒙古来看,符合规定的每户/每人可以获得二十公顷土地,预计移民后的农牧民应该在五千万左右。且这么大数量的人口,会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市场,会带来商业移民。此外,蒙古的矿产资源极其丰富,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带来工业移民。两者相加,应该在一千万以上,并会迅速增长,越来越多。这些人的生产和生活,都需要大量的水。
  如果不预先考虑到这一点,只怕不出二十年,缺水的状况还会出现。
  再说,能够为新疆等西北地区提供水源,也很让大家动心。
  方案初步选定,具体的设计就是专家的工作了。
  一年以后,1919年11月,一号工程正式开始施工。为了避免当地人的抗议,及俄罗斯人的不满,一号工程最初一直是保密工程。直到两年之后的1921年年底,一期工程正式竣工,中国政府才宣布此事,同时宣布《宅地法》适用于蒙古地区。
  1922年1月,国会正式通过《宅地法》第一修正案。《宅地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在蒙古地区,申领土地,可以申领双倍面积的土地;在北海地区,申领土地,可以申领四倍面积的土地”。
  1924年2月,国会通过《宅地法》第二修正案。《宅地法》第二修正案规定:“在新疆、哈萨克、西疆(哈萨克以外的整个中亚地区),申领土地,可以申领双倍面积的土地;在西藏地区,申领土地,可以申领四倍面积的土地”。
  同时通过的还有《边疆教育法》,该法案规定:“凡具备教师资格,并在边疆地区从事教育工作五年者,即可获得其申领土地,无论其是否耕种居住。边疆地区包括:东北、北海、蒙古、新建、哈萨克、青海、西藏、甘肃、塔吉克、西疆、海南、云南和广西”。
  一句话,我就是要通过《宅地法》和《边疆教育法》此类的法案,向整个边疆地区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