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摩登时代-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萧逸臣最终决定与孙正义合作,而组建日本雅虎,萧逸臣也充分尊重了杨致远的意见,为此向雅虎再次注资1一亿美元,而萧逸臣也用5亿美元和股权换得了日本软银25%的公司股权。等签署完了所有的协议,已经是7月初的事情了。
  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萧逸臣与斯皮尔伯格有过近期合作的约定,正好派拉蒙正与环球合作进行《加勒比海盗》的拍摄,斯皮尔伯格准备借机扩大与派拉蒙的合作,所以他想到了萧逸臣两年前写好的那个剧本。当时萧逸臣是写好了剧本才去找原著作者购买改编权,但他得知斯皮尔伯格早在1982年就买下了这部小说的版权,而当时斯皮尔伯格正在拍摄《侏罗纪公园》,萧逸臣就把剧本直接交给了他。之后由于工作安排的缘故,斯皮尔伯格一直没有时间去准备拍摄这部电影。后来在萧逸臣的建议下,他决定把影片放到1994年来拍摄,这样制作完成后刚好就可以在1995年上映。因为明年刚好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萧逸臣和他都觉得这样会更有意义。
  但是在商业片盛行的好莱坞,斯皮尔伯格的拍摄这部影片的想法却受到了环球高层的反对,他们劝阻斯皮尔伯格放弃这部非商业性影片的拍摄计划,他所在电影公司的一个头面人物甚至提出:“与其拍此片,不如把钱捐给大屠杀博物馆。”这句话激怒了斯皮尔伯格,也更促成了他下走决心不惜付出任何代价都要坚持拍成这部影片的想法。但环球最后态度的转变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来自萧逸臣,斯皮尔伯格将环球高层的反对意见告诉了萧逸臣,萧逸臣直接给马克打去了电话。在电话里他没有提任何有关拍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的事,却有意无意的暗示了派拉蒙准备帮助斯皮尔伯格达成心愿的想法,这让环球高层大为恐慌,他们现在不能失去斯皮尔伯格。所以在萧逸臣的提议下,环球决定和派拉蒙联手拍摄这部影片。
  解决了投资方的问题,斯皮尔伯格原本并没有自己充当影片导演的打算,他原本是打算作为这部影片的制片人。斯皮尔伯格把执导这部电影的大权“出售”给他的众多同行,因为他担心自己无法把这个故事讲得公正。他先是被马丁-斯科西斯拒绝(他刚开始感兴趣但最终认为这应该是由一个犹太导演来完成的工作),罗曼-波兰斯基(在童年从大屠杀中幸存下来之后,他感觉自己至今还没有准备好面对这一题材)还有比利-怀尔德(由于已经退休,他很干脆地拒绝了)。很显然,就像怀尔德劝说的那样,只有斯皮尔伯格自己来导,才是最佳人选。萧逸臣也赞同比利-怀尔德的说法,他甚至告诉斯皮尔伯格,这部影片除了他没有人能够拍得好。
  在萧逸臣看来,《辛德勒的名单》之所以能够具有如此巨大影响的震撼力和如此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艺术魅力,应该说,是与斯皮尔伯格身上流着犹太人的血液,以及童年时代亲身体验过犹太人遭受歧视的痛苦;以及他源于乌克兰的大家族中竟有17位成员在波兰纳粹集中营中被谋害;以及他的内心深处对辛德勒,这位犹太人的大恩人怀有虔敬感恩的心态等一系列无法逃避的事实分不开的。
  斯皮尔伯格最终接受了萧逸臣的建议,决定亲自执导这部影片,首次放弃了惯用的电影特技,拒绝援请好莱坞影星主演,仅请一位奥斯威辛集中营中的幸存者做副导演和被辛德勒拯救出的犹太人做影片顾问。环球的高层再一次对斯皮尔伯格做法表示了质疑,但作为制片人的萧逸臣力挺斯皮尔伯格,最终让斯皮尔伯格的想法得以实现。
  1994年七月中旬,斯皮尔伯格带着摄制组初抵波兰,就在他们跨进二战期间克拉科夫集中营准备安营扎寨之时,副导演卡文拿着一封电报急匆匆的找到了他。“这是全美犹太人协会从纽约发来的一封急电!”
  斯皮尔伯格自然知道这个协会,事实上他本人也是这个协会的一员,他岔开电文,上面只有一句话:“请勿惊扰亡魂,让他们安息吧。”斯皮尔伯格读完这只有聊聊数语的电文,却是一言不发。
  “斯蒂芬,电文上说了些什么?”卡尔觉得斯皮尔伯格的神情有些不对劲。
  “卡文,让剧组所有的工作人员撤离克拉科夫集中营,这部影片我们得重新搭置布景拍摄!”斯皮尔伯格作出了一个很奇怪的决定。
  “全部撤离,这是为什么?”卡文不解的看着斯皮尔伯格,剧组好不容易才征得了波兰官方的同意,让他们进驻克拉科夫集中营,而斯皮尔伯格竟然因为一封电报就让剧组之前的努力全部报废,所以他需要一个能够让他信服的理由。
  斯皮尔伯格将打开的电文递给了这位同样是犹太人的副导演,“我不想惊扰了这里的犹太亡魂!”
  卡文看过电文之后也是一言不发,算是默认了斯皮尔伯格的说法。他当即下令摄制组全体人员撤离克拉科夫集中营,转移到几十公里以外驻扎。
  与此同时,斯皮尔伯格独自一人离开了摄制组,乘飞机直接飞往纽约。斯皮尔伯格不派代表,不借助电话、电报、电传等迅速方便的现代化通讯工具而横跨大西洋,亲赴纽约向“犹协”致歉,他的谦逊和诚意令“犹协”全体成员无不动容。
  由于重新搭置布景需要一笔额外的成本,所以斯皮尔伯格还特意赶到了洛杉矶,向萧逸臣亲自说明了这件事。他知道为了拍摄这部费商业题材影片,萧逸臣已经承担了来自环球和派拉蒙两家公司高层不小的压力。
  但萧逸臣对此时表现出了十分的理解,他立即给斯皮尔伯格有划拨了500万美元的额外拍摄成本,而且他还亲自和斯皮尔伯格来到波兰,进行了实地的考察。但是由于工作的缘故,他不可能一直呆在剧组。临走的时候他和斯皮尔伯格深入的交换了对本片的意见,作为影片编剧的萧逸臣知道无论是对于演员还是导演,接下来的拍摄都会异常的艰难,因为这部影片本身所要面对的话题会非常的压抑和沉重。
  萧逸臣走后,为了方便工作,斯皮尔伯格把家人接到了波兰,可每天14小时紧张的拍摄工作之后,亲人也无法把他从白天的思绪中解脱出来。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斯皮尔伯格不止一次因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而迫使拍摄中途停止。当他用手势指挥群众演员,健康的到右边,有病的到左边时,他感到自己就像纳粹党徒;当他指挥剃光妇女的头发、剥光她们的衣裤,把她们像牲口一样赶来赶去时,他感觉自己的心都要碎了。几个星期里,他不和剧组里的德籍演员握手,不向那些身着纳粹军服的扮演演员打招呼,他以为自己真的就生活在当年的纳粹集中营里。
  斯皮尔伯格的家人将这个消息告诉远在美国的萧逸臣,斯皮尔伯格对这部影片倾情的投入让萧逸臣感到了震惊,当初他想要写这个剧本,完全是因为库勒拉着他去参观了一个介绍犹太人在二战中被屠杀的历史展览。即便是在写剧本的时候,他也只是把自己当作了一个旁观者。他没有想到斯皮尔伯格对犹太人的感情会这么的深沉,他虽然很想安慰这位好朋友,但他发现自己却找不到任何安慰斯皮尔伯格的理由。也许只有的状态,才能够让斯皮尔伯格创造出一部能够震撼人心灵的作品!
  第六十一章 再赴戛纳
  萧逸臣在七月末再赴欧洲,他的第一站自然是波兰,和他一起前来的还有约翰-威廉姆斯,如果说《辛德勒的名单》这部斯皮尔伯格的旷世杰作使人们对他的艺术创造力不能不刮目相看,那么这部影片的音乐无疑已经成为世界电影音乐宝库中的经典之作,而约翰-威廉姆斯正是这部影片配乐的编曲,萧逸臣费了很大的功夫才说服这位音乐家加盟此片。约翰-威廉姆斯同时还请来了在他担任多年指挥职务的波士顿流行管弦乐团中特邀小提琴名手伊兹霍克-帕尔曼和竖笛好手吉洛拉-费德曼助阵,他们的演出温和细腻,哀而不伤,不是对人间悲剧的控诉,而是对历史错误的沉思,充满了省思和缅怀的温淳气质。
  约翰-威廉姆斯之前与斯皮尔伯格合作过多次,彼此都十分熟稔。约翰-威廉姆斯深切体会这一位在身体中流着犹太人血液的导演在创作此片时的心情,因此吸取了犹太民族音乐的旋律特点,采用了小提琴独奏的方式突出主题,将残酷战争阴影下犹太人凄凉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配乐中的两个主题旋律的小提琴独奏,编曲平实而情绪深刻。萧逸臣和斯皮尔伯格对他的编曲都十分的满意,至少影片末尾那段经典的小提琴曲并没有因为影片延迟了一年而消失,这让萧逸臣暗自舒了口气。
  其实萧逸臣这次并非专程赶赴剧组,和去年一样,他再一次接到了戛纳电影节的邀请函。吕克-贝松用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在好莱坞证明了自己,这件事在法国电影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不少法国电影导演都开始反思法国电影为什么会陷入今天的困境,而更多的人心思则活络了起来,鉴于这件事的影响和萧逸臣在好莱坞电影界的名声,戛纳主办方依旧将他列入了颁奖嘉宾的邀请行列。
  萧逸臣在剧组只呆了三天,就已经受不了那种压抑的沉重,亲临拍摄现场,萧逸臣受到的震撼甚至超过了前世观看这部影片时的感受。他不知道斯皮尔伯格是靠着什么样的意志才能够支撑自己拍完这部影片,看到斯皮尔伯格布满血丝的双眼,萧逸臣觉得这位犹太导演的压力不小。所以在离开的时候,他还特意提醒斯皮尔伯格注意身体。
  萧逸臣从波兰直接登上了飞往戛纳的航班,但他的行程不慎泄漏,一到戛纳的机场,他立刻就被早已经等候在此的欧洲记者团团围住。这些记者关注的焦点,自然是和吕克-贝松和他的新片《这个杀手不太冷》。
  先生,请问您这次到法国是否准备再带走几个像吕克-贝松那样的导演?“一开始上前提问的是一位法国记者,他的问题明显带着个人主观的色彩。这样的问题在美国没有记者会问萧逸臣,因为美国记者都知道萧逸臣有一张得理不饶人的嘴,这样的问题只会自找没趣,但遗憾的是这里是欧洲,记者们显然并没有像美国记者那么高的觉悟。
  “遗憾的是法国只有一个吕克-贝松,如果可能,我真的希望把法国所有的导演都带到好莱坞!法国人一向标榜自由,但我觉得在对待电影的问题上,好莱坞要比法国电影界更加的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我觉得你们法国记者在向我提这样问题的时候最好先问问自己,为什么法国留住像吕克-贝松这样的人才?如果你们连这个问题都弄不明白,就来向我提问为什么我要到法国来寻找导演,这其实是很无知的表现!”萧逸臣毫不客气的回敬道。
  “这么说先生这次来已经有了明确的招揽人才的打算?”这个记者的问题显然要比前面那位聪明很多。
  “其实好莱坞从来不缺少人才,但好莱坞对电影人有一颗更加包容的心。我从没有用金钱和荣誉诱惑过任何一位法国的电影人,他们到好莱坞去发展都是他们个人的选择。我在这里能够明确告诉各位的只有一点,作为派拉蒙影业的副主席,我可以很负责人的告诉所有来参加这次戛纳电影节的电影人,无论你是什么种族,也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国籍,只要你觉得你足够的优秀,派拉蒙都可以为你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萧逸臣并不介意欧洲的记者为派拉蒙做一下免费的宣传。
  先生不觉得吕克-贝松导演的新片是在讽刺美国的司法制度?“另一个记者将矛头指向了吕克-贝松的新片。
  “美国的司法制度尽管并不完善,但我恕我愚钝,我并没有从吕克-贝松先生的电影中看到太多现实美国司法制度的影子。我只知道在美国人们很喜欢这部影片,而且其中并不缺少警察!”萧逸臣明显是在讽刺这位记者根本就不懂得如何区分艺术和现实。匆匆赶来的戛纳电影节主办方的工作人员并没有给其他记者提问的机会,在他们的陪同下,萧逸臣终于得以顺利的离开机场。
  这次戛纳萧逸臣特意向主办方询问了自己的红毯伴侣,当他得知竟然苏菲-索玛和他一起走红毯,他真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在他的要求下,那位主办方的工作人员不得不用很标准的英语向他重复了一遍结果。
  “你确定是苏菲-索玛?”萧逸臣还是有些弄不明白戛纳组委会的意图,“那安德列-左拉斯基先生怎么办?我在大会组委会的邀请名单之中明明有看到他的名字!”安德列-左拉斯基正是苏菲-索玛现在的丈夫,萧逸臣不知道大会为什么不把他们俩安排在一起。
  “您还不知道苏菲-索玛最近和左拉斯基已经闹出分手的传闻?这件事在法国已经被炒得沸沸扬扬,而大会主办方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才把他们来那个人分开,据说这其中还有苏菲-索玛小姐自己的意思!”这位工作人员很耐心的向萧逸臣解释说。
  “原来是这样!”萧逸臣恍然大悟,但他还是觉得这样的安排有些恰妥当,这时候让他和苏菲-索玛一起走红毯,戛纳组委会这不是将他往风口浪尖上推吗?萧逸臣很想向主办方提出更换红毯伴侣的要求,但他又顾及到这件事如果被苏菲-索玛知道了,会对他这样的举动心存芥蒂。左思右想之后,萧逸臣还是决定硬着头皮和苏菲-索玛走上这么一会。反正他现在没有女朋友,他也不在乎多出苏菲-索玛这么一位漂亮的“绯闻女友”。
  苏菲-索玛盛装出席了戛纳电影节开幕式的红毯仪式,她今天很刻意的穿了一件性感的银色漏背礼服,早已经褪去玉女形象的苏菲-索玛今天的打扮显得格外的妩媚动人。她和萧逸臣的携手登场,立刻秒杀了现场所有摄影师相机中的胶卷。而苏菲-索玛在红毯之上有意无意的和萧逸臣的亲近,更是让现场的媒体都兴奋了起来,他们已经从苏菲-索玛在红毯上暧昧的表现中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相信明天法国所有的报纸上都会出现苏菲-索玛和萧逸臣举止亲昵的照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