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四书五经合集-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十五的月儿十六圆,
要想收获先种田,
要想登山先探路,
要想致富得开财源。
………………………………………………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 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读解】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这正如朱熹在 《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级其深刻的体悟,绝对 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 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 冲动,性情好种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不过,你女。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 水都乐。因为--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王观)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 心向往之。
当然,就实际情况来看,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确还是有山水差异的。也就是说,有人乐水,有人乐山。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崔颢)
你乐水还是乐山呢?
………………………………………………
君子可折不可陷,可欺不可罔
【原文】
宰我问曰:“仁者,告 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子?”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①也,不可陷也;可欺②也,不可罔也。”
【注释】
①逝:通“折”,摧折。② 欺、罔:《孟子-万章上》说:“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所以,“欺”是指用合乎情理的话欺骗人;“罔” 则是指用不合情理的话去愚弄人。
【译文】
宰我问道:“追求仁德的人,假如有人告诉他说:‘仁德在井里面。’他会跟着跳下去吗?“孔子说:“那怎么会呢?君子可以被摧折,但不可以被陷害;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
【读解】
“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不仅爱打瞌睡,而且还爱提出刁钻古 怪的问题,看来真是孔门的一个调皮学生,难怪得老师要对他发脾气了。
他这一次的问题也够刁钻的了,意思是说:“老师,你整天唠唠叨叨地要我们追求仁德,而社会现实之中哪有什么仁德呢?难 道那仁德在井眼里面,你也要我们跟着跳下去吗?”
这一次老师没有发脾气,也没有理会他刁钻,他的钻牛角尖, 而是反话正听,并从正面回答了他的问题:“那怎么会呢?作为一个君子,他又不是傻瓜蛋,他可以被摧折,可以杀身成仁,为真 理而牺牲,但绝不会被陷害,不会被你这样荒唐的说法而引诱去 跳井。另一方面,你可以欺骗他,但你必须有合乎情理的说法,而 不可能用你这种不合情理的荒唐话去愚弄他。”
如此说来,要欺骗一个君子,你一定得准备一套合乎情理的 说法。
反过来说,既然你已经知道要欺骗一个君子就一定会有一套 合乎情理的说法,那么,如果你是一个君子,你不也就会对那些 看起来合乎情理的说法多一个心眼了吗?
但愿你在圣人这里学到的不是骗术,而是防骗术!
………………………………………………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原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①矣夫?“
【注释】
①衅:同“叛”,指离 经叛道。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啊!”
【读解】
颜渊也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子罕》)
说明孔子不仅这样说,而且还这样实施于教育之中。
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又要提高思想修养。德育、智育一起上, 这不是“又红又专”的教育方针吗?
真能做外’又红又专”,品学兼优,自然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
圣与仁的不同境界
【原文】
子贡曰:“如果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①!夫②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①病诸:病,不足。诸,“‘之乎”的合音。②夫:发语词,在 句首起提挈作用。
【译文】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施恩惠给老百姓,帮助大家过上好日 子,怎么样?可以说是做到仁了吗?”孔子说:“岂止做到了仁,那 简直就是圣了!就是尧舜恐怕都还没有完全做到呢!至于说仁,那 不过是自己想有所作为,也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 让别人飞黄腾达。能够将心比己,推己及人,这就可以说是实行 仁道的方法了。”
【读解】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实际上就是“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 人民大救星”的境界,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必也圣乎!”的境界。 这当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不仅一般人做不到,在孔子看 来,就连尧舜那样的圣人也没有完全做到。
仁的境界就不一样了。仁的境界,只要你努力就能达到,因 为那不过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罢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 以,当自己想做什么的时候也想到别人想做什么。将心比己,推 己及人。说到底,也就是曾于所概括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矣”里面“忠”的一方面,加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 “恕”的一方面,就完整地构成了孔子所谓“一以贯之”的“道”。 这个“道”不是别的什么,就是“仁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圣的境界是天才和英雄的境界。所谓时势 造英雄,天才和英雄的业绩实际上不是单凭个人努力就能创造出 来的。所以也可以说,圣的境界实际上不是个人的境界。因为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而仁的境界则是普通人所能企及的境界,是从我 们自己身边做起的境界。所以,我们所能做到的,也不过是努力 实行仁道,使人人都有一颗仁爱的心而已。
………………………………………………
述而第七
本篇主要记述孔子本人的思想、志趣与行为,其中有不少名 言警句,如“述而不作”、“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举一反三”、 用人则行,舍之则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等。全篇原文共38章,本书选17章。
述尔不作,信而好古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①。”
【注释】
①我老彭:“我”在此处表示亲切。老彭,商朝的贤大夫。
【译文】
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私下里与老 彭相比。
【读解】
这是一个典型的学者形象 。
之所以达而不作,是因为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或者反过来说。正因为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所以就述而不作了。
从孔于的实际文化活动来看,删《诗》、《书》,定礼乐,赞 《周易》,修《春秋》,的确都是编辑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并没有哪 一项是他自己的创作。
可是,他的“述”却是非常不简单,用朱熹的话来说,是 “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其功则倍于作矣。”(《论语 集注》)
当然,绝对的述而不作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无论你编辑也好, 整理也好,总得反映出编辑整理者的眼光和取舍旨趣,更不用说 还有“删”、“定”、“赞”、“修”的工作在内了。所以,所谓“述 而不作”,多半是“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郭沫若语)实际上是有所“作”。
相反,倒是我们今天不少“作而不述”,专门“创作”的人, 不是空谷来风,令人不知所云,就是“千古文章一大抄”,东拼西 凑,而以天才的创作家自居,“著作等身”,欺世盗名。
这种人,听听圣人自谦“过而不作”,不知私下里到底有何感 想?是不是以为自己远在圣人之上呢?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原文】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②于我哉?”
【注释】
①识(Zhi):记。②何有:有什么,意思是没有什么了。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牢记知识,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 倦。对我来说,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
【读解】
一个孜孜不倦的读书人,一个勤勤恳恳的教育者。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早已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名言。不过, 真正能做到的,就没有多少人了。
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子贡曾经问孔子说:“老师您称 得上是圣人了吗?”孔子回答说:“圣人可称不上。我不过是学不 厌而教不倦罢了。”子贡说:“学不厌是智,教不倦是仁。智仁兼 备.老师您的确是圣人了啊!”
可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确不是我们一般人容易做到 的、智仁兼备的圣人毕竟是凤毛麟角,千百年难遇一个的啊!
………………………………………………
圣人的忧虑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①,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释】
①徙(XI):迁移。这里指向“义”靠拢,仗自己的行为符合“义”。
【译文】
孔于说:“品德不修养,学问不探讨,听到正义不追随,缺点 错误不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
【读解】
圣人的忧虑当然都是他所处的时代的反映和社会现实的 照,不然的话,他忧虑什么呢? 更进一步说,圣人所忧虑的四种现象实际上又不只是他所处 的那个时代才有,而是每一个时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可能出现的过病。
不讲品德修养,不讲学问,不讲正义的原则,不改正缺点错误,只讲金钱,只讲赚钱之术,唯利是图,有钱就是大哥。这些现象,难道我们还见得少了吗?“读书热”在哪里?“学问热”在 哪里?“雷锋精神”又在哪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更不 用提了!
所以,圣人真是“一肩挑尽古今愁”,连他的忧虑也是“放之 四海而皆准”的。他的救世主义的精神,至今不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吗?
………………………………………………
旷达的个人生活
【原文】
子之燕居①,申申如也②,夭夭如也③。
【注释】
①燕居:闲居,古代士大夫退朝而居叫燕居。②申申如也:仪态舒展的样子。 如,形容词词尾,义同“然”。③夭夭如也:和乐喜悦 的样子。
【译文】
孔子在家闲居的时候,仪态舒展自如,神色和乐喜悦。
【读解】
一肩挑尽古今愁,忧国忧民忧天下的孔子在家闲居时却仪态 舒展自如,神色和乐会悦,过着无忧无虑的个人生活,完全不是 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一副愁眉苦脸,严肃庄重的样子。这是因为他 虽然忧中忧民忧天下,但却不忧个人生活,在个人生活上抱着以 平淡为乐的旷达态度,所以始终能保持爽朗的胸襟,舒展自如的 心情。说到底,就是他很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精神。而不像我们 今天的人,急急如律令。东奔西窜,疲于奔命。电话有了要传呼, 传呼有了要手机,生怕失去了任何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却又逢 人便感叹:“唉,活得真累!’”难道这累不是你自找的吗?更何况 你累什么呢?不外乎是累财累名累地位,累一己之得失、个人的 利益,其结果是连“燕居”的时间都没有了,更不用说什么“申 中如也,天天如也”。与其如此,倒不如向圣人学习,甩开个人名 利之累,退而间居,保持舒展和乐的心态,平平淡淡,轻轻松松 过一生。
………………………………………………
举一反三的教学法
【原文】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③不以三隅反④,则不复⑤也。”
【注释】
①愤:指想弄懂而还没有弄懂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充满求知欲时的精神 饱满如晶状态、②诽:指想用语言表达什么意思而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言 词的状念。③隅:方。④反:反过来证明,也就是类推的意思。 ⑤复:重复,反复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想弄懂而弄不懂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 想说什么而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引导他;告诉他一方,他不能类推 其余的三方.也就不再重复告诉他了。”
【读解】
这是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激励,诱导,启发。
关键在于把握住火候,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此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我们读《论语》,观察孔子教学的实例:学生各述其志,畅所 欲言,甚至提出刁钻古怪的问题;老师循循善诱,举一反三,课 堂气氛生动活泼,兴味盎然,的确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遗憾的是,后世儒生尊孔读经,居然没有学到圣人的教学方 法,而是死记硬背,搞填鸭式的硬填,流风所及,培养出了不少 ”陈最良”式的酸腐秀才。
现代教学。方法推陈出新,电脑开始进入教室,与孔子的时 代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的启 发式教学方法和精神却并没有因此而过时,依然值得我们为人师 表的人谨记并运用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
………………………………………………
不要在丧事中大吃大喝
【原文】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