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科技崛起-第1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前这一整套流程都是中科院为中国的巨型机所研制的,直到其计算机所从中科院剥离(当然不是真正的剥离,毕竟这些科学家目前还是公家身份,目前他们属于深圳中科院分院,只是与龙腾合作罢了,毕竟龙腾一年上亿的赞助费用可不是白给的,而且这些科学家在微机设计领域积累的经验对巨型机的验证方面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以前中国的科学家由于条件比较艰苦,在大规模集成电路条件下,一般都是手工将逻辑设计图边卫工程布线图,然后再手工制造出各种小规模集成电路所需的各种掩模板,但是自从集成电路进入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后,无论是从复杂性,可靠性还是从时间的紧迫性方面看,手工完成已经是不太现实的任务了。毕竟手工无论是多有经验地高工都会出现差错或者误差,这对于日趋精密的电子元件是致命的。所以这其中的工作自然就需要依靠硅编译来自动完成了。
  其实中国一点也不缺乏有识之士,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年,中科院半导体所王守觉教授就开始研制从逻辑图到掩模板的自动形成系统“图形发生器”,这项研究比美国还早,但是文革彻底摧毁了这一切。由于“文革”破坏他的研究被中断了三年,尽管后来他和同事积极努力地工作,但是美国人还是在197年将之研究了出来。整整比中国早了一年多,更重要的是美国人有了更多验证的机会。所以虽然搞研究最重要地是人,但是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后世很多中国科学家逗留美国和日本的原因,我想贪图享受只是一个方面,但是那种渴望实验成功体现自我价值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毕竟中国的实验环境要比美国差这是不用争得事实。
  早在龙腾的微处理器部门成立的时候,张国栋就让微处理器部门的负责人祝明发博士进行初期地微处理器研制工作。而任正飞和史鱼柱负责所有的外部联系工作,包括各种技术信息和后期制造,当然他这个做老板的也穿插其中。
  由于一开始张国栋就坚定了走RISC精简指令集架构,所以干脆就由他动手编写了龙腾的第一款微处理器的预计性能要求。架构自然是RISC,采用2条数据流水线,内置128个32位的通用寄存器,指令的字长为32位,估计每秒平均处理500万条指令,峰值大概在700万条左右。由于张国栋设定的时候中国最高科技业就龙晶电子的前身拥有3微米技术而龙腾根本就还没有入股,中国这个时候平均地制造工艺大概是5微米左右,所以张国栋给出了3微米的技术参数。张国栋一开始就知道,这款处理器不可能像YY小说中的那么容易出来,三年能出来就不错了。所以3微米倒是不过分。
  祝博士拿到这个技术参数是连连苦笑。毕竟已经习惯了艰苦卓绝的他们根本就无法想像如此高的要求是他们能在短短时间内完成地,而且当时龙腾在硬件方面也是处于一种一穷二白地地步。不过目标高也有目标高的好处,能进中科院地不管怎么说都是中国的精英中地精英。而且从计算机被发明出来以前,能以计算机做职业的几乎都是社会中的佼佼者,心高气傲自不用多说,起码这个目标对于他们是有绝对的挑战性的。
  其实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张国栋从来没有把这个预定性能当作一回事儿,毕竟这些科学家与工程师只需要考虑技术或者说理论的实现,但是作为一个商业人员,作为一个以商养研的推崇者张国栋更需要考虑的是生产工艺、成本、产量以及市场销路,在Intel的286中低端,386高端芯片的垄断下,龙腾的这款微处理器能不能卖出去都是一回事儿,如果不能卖出去只是实验室产品的话对于张国栋或是龙腾来说都是一件失败的事情。其实后世中国在实验室里面的版本的产品比起外国来时不差多少的,但是到了试运行的版本便差了许多就是以上的种种原因引起的。
  而且即使芯片的初期版本出来了,对于这个时候的中国来说,后期制作也是相当有难度的,要知道这个时候中国的集成电路最高水准就是3微米工艺,晶圆尺寸也不过3英寸,这可不是个小问题,要知道晶圆的尺寸越小,在一块芯片上切的片就越少,单块芯片的成本也就越高。
  张国栋没有给出具体的开发时间限制,毕竟对于一个什么经验都没有的公司这种东西的确没底,至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问题,张国栋虽然也很头痛,但是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就是这个理,大不了到时候找政府要政策好了,毕竟这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标识之一,没有道理政府部给点鼓励的。虽然GDP已经彻底成为了中国地方政府的唯一目标,但好歹中央还是对于这种民族科技的崛起持有鼓励态度的。
  搞计算机软件的自然是搞操作系统的最牛C,也最神秘,搞计算机硬件的自然是搞CPU的最牛C,祝明发博士作为后世中国最著名的IT科学家之一,他的眼光自然是其准无比,谁有没有货他一眼就看得出来。经过他的精挑细选,其手下的队伍都是在集成电路开发与设计上有着诸多经验的家伙,这些家伙虽然也桀骜不驯,不过技术人员也有个好处便是对比自己技术牛C非常非常多,多到无法追赶的人还是比较服气的,所以虽然对其他成员还不是很服气,但至少在祝老大的约束下开始干事了。
  张国栋公司成立伊始就指出小组内部之间要多开会沟通,在公司初成立的时候就划出了专门的会议室,这也让龙腾的职员了解到了老板对于内部技术研讨会的重视,所以小组内部遇事内部开会讨论便成了龙腾的优良传统。所谓畅所欲言,进了会议室就没有经理,部长,大家都是平等的,无论是桌子拍得啪啪直响还是唾沫星子横飞,出了会议室都不会被指责,所以别看那帮技术员平常半天放不出一个屁,可是遇到技术上的事情那就是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呢,开会的时候一般都争得面红耳赤的。
  对于龙腾的第一颗芯张国栋自然是非常重视,他给祝明发博士提了个要求,微处理器部门每拿出一项技术都必须要经过全体设计和研发人员98%以上的同意才能通过,可以说几乎每一项成果,每一项技术都必须要千锤百炼,检测了又检测,修改了又修改成能定型,虽然这样做效率比较低,但是张国栋现在不是非常在乎时间,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一直专业的设计和研发队伍。
  龙腾的甚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小组和微处理器小组的研发工作是并行的,而甚大规模的研发成果又能对微处理器小组的研发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所以一时之间虽然初步设想并不复杂,但是实际过程比预料过程要复杂成千上万倍的电路设计工作倒也不至于束手无策,至少还是在稳步推进中。
  龙腾最擅长的自然是软件设计了,而这个时候的软件工程师通常都是懂一点硬件的,在集成电路工程师的帮助下龙腾的软件设计师们硬是在FPGA和CPLD等可编程门阵列的基础上弄出了一款EDA程序,而EDA(电子设计自动化)程序在原本的历史上可是在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龙腾整整将这款小但是非常实用的程序给加快了四年研制出来。微处理器小组只是知道有了这款EDA程序后他们的研发工作进展顺利了很多,至于向市面上推广那可是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只有任正飞给了张国栋一个报告,可是他们不知道不代表张国栋不知道啊,可以说有了EDA,龙腾说不定又可以从Intel和AMD甚至摩托罗拉等微处理器生产商那里换来不少好东西了。这也算作微处理器部门和软件部门协同的第一份成果。
  发展 第一百八十一章:中国芯(完)
  更新时间:2009…7…31 21:22:47 本章字数:3270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好刀在手,一帮子如狼似虎的研发工程师突然就抖了起来,以前晦涩的设计工作突然流畅了起来,虽然对目前龙腾的第一大部门软件部门的人还是很不服气,毕竟这些搞集成电路的家伙可是从整个IC部门选调的精英中的精英,他们一直认为只有他们微处理器部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NO。1,但是可惜一直没有拿出可以与之NO。1相匹配的成绩,所以对于给他们开发出了如此顺手工具的家伙还是给予了有限的尊重了,至少大家表面上一团和气了。张国栋对于技术人员的内部争斗一向是乐得其见得,毕竟竞争让人进步,只要不用卑劣的手段,不过火,这种竞争对于整个公司的技术储备是非常有好处的。
  时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杀手,可以说它就是所有人的上帝,虽然没有经验,虽然磕磕碰碰,可是接近两年的日子,微处理器部门也出了一些成果,整个电路布线彻底完成了,版图也给做出来了,当张国栋从祝明发博士那里听说中科院半导体所早已经开发出了一个自动布线的系统后,本着有杀错不放过的精神,张国栋一个电话就从周院长那里把这系统给搞过来了,而这也大大加快了他们布线的速度。
  版图还只是一个毛坯,要想流片还得经过长期的仿真测试,虽然仿真这个东西在后世中国的学术论文中已经被丑化了,不过工具其实是死的,关键是看人怎么用。后世中国发表的论文每年千千万,但是随便翻开一篇技术性的论文上面几乎都是经过了仿真实验得出的实验数据,但实际上有许多论文只要稍加考察便会发现上面的数据根本不可能,甚至有的论文直接就从其他论文上面仿真过来数据,可以说,一个仿真几乎毁了整个学术论文,那些国内想做点事情的人都很少看国内的论文,一般都是拿着一篇英文原版地论文在看。为什么,道理就不用说得太明白了。
  而这个时候祝博士带领下他们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仿真,在检测出了尽可能多的Bu后,终于可以进行关键的一步,流片了。
  到了这一步自然就需要张国栋亲自出马了。虽然搞科研的人员是很有实力,可是很多时候要想成品还得靠一线工程师啊,这不,张国栋和上海元件五厂,无线电十四厂等单位联系了,由于龙腾去年和飞利浦在上海搞了个晶圆厂,这些平常地晶圆大户自然是要巴结巴结龙腾的老板了,尽管还有些国有企业的架子,不过好歹态度还是答应派出自己最顶尖的工程师过来看看。而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的人自然不必多说。他们的很多研究经费还是从和龙腾合作的一亿经费中搞来的呢,对于自家人自然是没什么问题了。
  所以到任正飞回来时便看到会议室里面一屋子的工程师,至于为什么这么肯定是工程师,那一副副架在鼻子上地酒瓶底就足以说明问题了,更何况还对会议室不许吸烟这样规则熟视无睹,直接把整个会议室变成了个云雾室的人,如果不是工程师,任正飞真是无法想象还有什么人能让张国栋忍受的。
  见任正飞到了,张国栋有些高兴,毕竟虽然电话里说任正飞今天到。但是具体什么时间他还是不知道的,“来来,任总。我来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中科院半导体所得张高工,这位是上海元件五厂的高高工,这位是上无十四场的李高工,这位是江苏无线电厂的江高工……”张国栋一口气介绍了十来位国内顶尖半导体研究所或是企业的高级工程师,然后又对这些人介绍道,“这位就是我们龙腾科技的总经理任正飞任先生了。”
  在一阵久仰久仰客气客气后。张国栋对这些人道。“今天真是非常感谢大家给面子,从大江南北的跑过来。这样,待会儿大家可以和我们任总谈一谈晶圆地供应问题。”果然是有奶就是娘啊。要不是龙腾现在是国内的晶圆生产大户了,这差不多集合了整个江南的半导体研究所地高级工程师们是不会这么给面子的,而现在到这么齐,张国栋自然是非常高兴了。
  张国栋也懒得唧唧歪歪,“我们还是先去看一看吧,虽然目前我们还是3微米技术,不过我们已经掌握了1。5微米技术,现在我们的处理器也到了流片阶段了,今天请各位来就是给看看能不能在良品率方面有所提高以及在现有条件下能不能尽量提高生产工艺。要不我们先去看看生产线?”
  张国栋这个做主人的发话了,这批知识分子自然乖乖跟着了,中科院半导体所的张高工大手一挥,小弟们便乖乖的跟着走了。
  龙腾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的公司,在天津建了无尘室后在深圳又建立了新地无尘室,在张国栋地带领下,一行人到了车间开始换衣服,张国栋带头进了风浴门,经过了十二道消毒除尘关卡后,才算进了生产车间。
  并不是每一个研究所都有这样地条件地。所以这些人当中很大一部分都发出喔地感叹声。无尘室给他们地第一感觉就是太干净了。连空气都是经过过滤地保证洁净度地。呼吸上去都不习惯了。
  做介绍地是龙腾地高级工程师黄德贵。边往里走边给这些人做介绍。这里面也就张国栋对这些都非常熟悉。毕竟他们才去过了Intel参观。而现在轮到他们请其他人参观了。清洗、烘制、外延生长、涂胶、曝光、显影、后烘、腐蚀、洗胶、离子注入、溅镀金属、退火等等。一道道工序地介绍看得那些高工门直呼大涨见识。连任正飞都觉得一股自豪感升起。这是人类工业文明地精华。
  而做介绍地黄德贵自然更加得意和自豪了。“和国内兄弟单位比起来。我们已经算得上是最高技术地半导体车间了。虽然目前我们地1。5微米地技术还没有上马。但是稳定在3微米以上技术已经非常难得了。我们就是依靠这个车间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块甚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而且成本相对国内其他企业也有所降低”说完一脸崇敬地望着自己地老板。
  任正飞点头道。“工艺上有保证。产量不是问题。可以加强品管。提高良品率。虽然目前我们地晶圆还只能够内销。但是我们要尽量做到出口。赚了钱再来提高产能。改进工艺技术。这才是技术可持续发展地王道。”
  众位高级工程师都沉默不语。但是从他们地表情还是可以看出他们非常同意任正飞地话。甚至有两位研究所地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