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最有本事的皇帝(I II III3部全)-第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干部跟刘秀那些徒弟、粉丝完全不一样。他们并没有追随刘秀在血雨腥风中出生入死,没有显赫的功绩,没有盘根错节的人事关系和团团伙伙的利益纠葛,没有主政一方或者一个地方的资历和威信,没有跟现在既得利益集团生死与共的联系。他们完全或者主要通过自己辛辛苦苦地学习和兢兢业业地钻研被组织上发现,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唯有竭尽忠诚报国。
刘秀深刻地认为,这些干部对于维护国家机器正常有序地运转意义重大,同时,也正因为这些干部没有功勋,没有背景,跟现有功臣和贵戚集团没有联系,一旦他们渎职懈怠,贪赃枉法,朝廷就可以毫不犹豫、无所顾忌地对他们施以重典,绳之以法。
所以,刘秀在这样培养、选拔和使用一大批知识型干部时,虽然过程中难免流弊,干部中也不乏害群之马,但总的来说,干部队伍的政治品质、文化素养、实际能力和公众形象还是很好的。
在刘秀倡导的清明的政治生态环境里,在这样的干部队伍中,循吏如卓茂、伏湛父子、冯勤,酷吏如董宣、樊晔,都层出不穷,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以不同的为政风格努力工作,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史上一道夺目的风景线。
下面再介绍一个人物——杜诗,他的际遇确实耐人寻味,大家不妨体味一下这些哥们儿是怎样工作的,刘秀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其实大家对他也脸熟。刘秀刚刚定都洛阳时,局面一度较为混乱,杜诗以侍御史身份铁腕整肃纪律,砍了纵兵胡来的将军萧广,先斩后奏,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这是一个德才兼备、能力很强、自律甚严的好干部。
后来,他奉命到河东郡平叛,到大阳(今山西平陆西南)县剿匪,所到皆平。
不久,他又出任成皋(今河南荥阳)县令,治政三年,老百姓和上级都满意,任期考察成绩特别优异,他被提拔为前朝帝乡沛郡都尉。
这是一个给点阳光就灿烂,给个平台就能干好工作的干部。
老杜文化水平高,办事干练,社会经验丰富,虽然职务频频变动,但他处处留下政绩,受人赞扬。
公元31年,老杜被提拔为南阳郡太守。这儿是当朝帝乡,他的仕途达到顶峰。
在南阳,他整肃吏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保障了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他勤俭节约,爱惜民力,从不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生产、振兴经济上,开垦土地,兴修水利,改进农具,广大老百姓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逐渐富裕起来。
这中间,老杜发明水排(水力鼓风机),推广铸造铁器,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产效率,标志着我国当时冶铁技术和规模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一个高级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极度繁忙的同时,钻研和改造生产工具,这种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南阳的老百姓从内心里感激杜太守,编出一些歌谣来赞赏他,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西汉元帝时南阳有一任太守名叫召信臣,也是一位爱护老百姓,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生产、富裕百姓的好干部,大家这样自发地赞誉他哥俩儿,不光是没把这哥俩儿当外人,而且真正地把他们当做自己的衣食父母官儿!
老杜任职南阳期间,刘秀帝国正处于工作重心和社会经济的转型期,在对隗嚣、公孙述大规模用兵的同时,还陆续推出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改革措施。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堤高于岸,流必湍之。
老杜深知官场艰辛,殷切希望朝廷能够建立和创造风清气正、宽松祥和的政治生态环境,同时,他还担心自己因为太优秀遭人嫉妒,惹上麻烦。
任职南阳太守的第二年,老杜就上书朝廷,自谦无能,要求辞职,但未被允许。
公元35年,老杜的声誉如日中天,他再次上书朝廷,这次上书表现出老杜极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对中国政治现实特别是干部人事极为深刻的体察与把握,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意思:
其一,老杜援引古今中外的典故,直面眼下社会政治现实,深刻而形象地阐述了正确使用干部的极端重要性,以及任用贤才、拒绝庸人的方式方法。
其二,老杜谈到自己,说自己德才浅薄,承蒙皇上厚爱才荣任现职,自己不能报国,十分恐惧,希望辞去现职,担任个小点的职位,自己一定加强学习锻炼,待能力水平提高以后再接受重任。
刘秀看了上书,对老杜的建议非常欣赏,但爱惜他的才干,没有同意他辞职。
老杜在南阳任职七年,除了认真履行职责,勤政廉政,还心忧天下,积极向朝廷推荐人才,建言献策。
他推荐的名士,如刘统、董崇等屡获重用;他提出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依法调度部队等建议,也屡屡被刘秀采纳。
公元38年,老杜病死在任上。
他一生为官清廉,家无余财,甚至连棺材都没有地方放置。刘秀闻讯,下令南阳郡衙为老杜办理丧事,并赏赐一千匹绢资助他的治丧事宜。
这是一个可以席上挥毫,可以云间射雕,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既勤政也廉政的干部,是刘秀所欣赏的,也是老百姓所喜爱的。
老杜实现了他为官的理想,既是他个人素质修养的升华,也得益于一种难得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
不让奸猾者得逞,不让老实人吃亏,是干部人事工作的底线,但为政者往往在前者下的工夫多,在后者作为少。
老杜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工作和老百姓,最后自己家无余财死无葬地,所幸刘秀过问才得安息,但是,假如刘秀不知道,知道了不过问,或者顾不得问呢?毕竟,国家之大,什么事都让一哥过问是不现实的。
老杜不朽,老杜也万幸。
再来看看丁邯吧。
他是京兆阳陵人,品格高洁,正直不阿,按照察举干部的标准和程序,他被郡里选为孝廉。
这时候,刘秀看中了他,想让他补缺担任总理府秘书长(尚书令史),这当然是无数官场中人梦寐以求的一个职位。
但是,老丁不干,借口自己生病不能工作。
刘秀了解知识分子的心理,就下诏问他,说你是真的病了,还是耻于出来做官?
老丁不想说瞎话,就回答说,臣实际上没有病,只是不想以孝廉的身份来当这个秘书长。
刘秀命人把老丁找来,生气地下令,用虎贲灭头杖打他几十下!
侍卫打过,当然是高高地举杖,轻轻地落下。
刘秀又问,想不想出来做官儿?
老丁也是董宣那样的脾气,决心硬头钉做到底,果断地回答:“陛下可以杀臣,臣不愿意做这个官儿!”
刘秀没辙,干生气没办法。
对拼命要官的人,你可以不给他;而对于拼命不愿做官的人,你能怎么办呢?
无奈之下,刘秀只好把老丁放了,老丁也真的没有当这个秘书长。
《后汉书·百官志》里详细而轻松地记述了刘秀跟老丁过招的整个场面,让千百年来无数仕途跋涉之士艳羡不已。
对于真正德才兼备的人,刘秀是不能忘记的,后来,刘秀还是想方设法任命老丁为汾阴县令。
老丁这次没有推辞,不干就不干,要干就好好干啊!
上任后,他认真履行职责,兢兢业业地打理政务,全心全意地改善民生,因为政绩优异,被提拔为汉中郡太守。
就是这样,刘秀大力培养人才,努力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宽松的政治氛围,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知识型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他们在非常清正温暖的政治环境里工作,为帝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尽忠尽智,老百姓也从中获益匪浅。
礼贤敬贤,征召各方人才为我所用
刘秀高度重视人才还体现在他礼贤敬贤上。礼贤敬贤,是刘秀高度重视人才的又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在雄主天下之途上,他怀着求贤若渴的心情延揽人才。特别是天下一统后,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礼遇、接受和招徕方方面面的人才。
聚沙成丘,积流成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刘秀礼贤敬贤的对象,有卓茂这样的忠厚长者,有伏湛这样的一代大儒,也有马援、杜林、郑兴等从隗嚣一样的对手那儿接纳来的知识型干部,最为史家津津乐道的,还是刘秀延请和礼遇隐士逸民的故事。
我国有本事的人不愿意出来做官而隐逸乡野草泽,上古时期即有;历代不绝。大家怀瑾握瑜,不踏仕途,甘愿浪迹山林,成为边缘于主流社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检验不同时代道德水准的一种化学试纸。
千百年来,无论战事频仍,还是太平盛世,隐逸之风或盛或弱,但从未绝迹。隐逸之士,有的官场失意,心灰意冷,有的标榜清高,待价而沽,有的则愤世嫉俗,耻与于当局者为伍,有的则本来心里没啥,就是不想跟当局者玩。
因隐逸出名的人历代都有,但公认的始祖是许由和他的朋友巢父。
许由、巢父的档案已经无从查考,确切而公认的说法是上古尧帝时期的人,大约是公元前23世纪。
许由是阳城(今河南登封)槐里人,史载他正直善良,“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包括尧帝在内的很多人都仰慕他。
当时尧帝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太平,社会安宁,老百姓过着安居乐业、自由自在的生活。
但是,人总是要死的,尧帝胸怀天下,心系百姓,以部落联盟和广大老百姓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不想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孩子,想主动传给一位贤人,史称“禅让”。
这时候还是原始社会氏族部落时期,社会风气清洁、淳朴、宽松而祥和,并不像后来进入私有制社会之后人们的欲望像潮水一样汹涌澎湃,各色人等为了追逐权力不择手段,蝇营狗苟,帝王也往往专权独断。
对于贤人、高士,拒绝出仕、隐迹山水是一种至高至善的境界。
尧帝看中了许由。
这时候许由在沛县(今江苏沛县)草泽里隐居。
沛泽气候温润,雨水充足,有沼泽有陆地,到处水草丰美,鱼禽活跃。这儿远离大城市,既适合耕作,适合放牧,也适宜猎狩,适宜捕渔,是人们隐居的绝佳环境。许由在这儿自得其乐。
尧帝找到许由,明确表示自己想把帝位禅让给他,说了一大堆理由。
许由连忙拒绝,明确表示自己一点也不想干,说了一大堆理由,随即跑了。
尧帝完全出于公心,想推出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来治理天下;而许由有德有才但清高至极,史称他想“不入俗流而独立高山”,想自己玩。
许由从沛泽跑回自己的家乡箕山,藏了起来。
尧帝不死心,又找到箕山,找到许由,想让他担任九州长。
出来工作吧,帮帮忙嘛!
这次,许由听也不想听,认为说让自己当官就等于脏了自己的耳朵,连忙跑到颍河边上去洗耳朵。
正在这时候,许由的朋友巢父牵着一头牛在河边饮水,问许由为什么要洗耳朵。
许由就把尧帝一再要求自己出山做官的事说了一遍。
巢父听了大怒,对许由说,你是因为太招摇、太高调才名声在外的,现在,你的耳朵既然已经被污秽的语言搞脏了,你就应该跑到河的下游去洗,以免再污染河水,污染别人。如今你在上游洗耳朵弄脏了河水,我的牛喝到肚子里岂不也被弄脏了?!你为什么要这么自私呢?
巢父发了一通火,就牵着自己的牛到上游喝水去了。
许由被巢父说得面红耳赤。
后来,“许由洗耳”“巢父徙牛”的故事世代流传,比对那些蝇营狗苟之徒不择手段的行为,被作为洁身自好、拒绝利禄的美谈。
《论语》说“举逸民天下归心”,意思就是征举礼遇逸民,天下就会同心拥戴。
是啊,朝廷连藏在山沟里、沼泽边的人才都能够好好对待,至德至善啊!所以,聪明的皇帝都把征举隐逸之士当做十分重要的工作。
刘秀尊崇向往隐士逸民,寻求他们唯恐找不到,派出去迎接他们的专车就连在偏僻的山间乡村都能够看到。
在这些高调大规模征求隐士逸民的活动中,刘秀彰显的是他求贤若渴、任人唯贤的执政理念。
在这些被征求的人中,有两个哥们儿最显眼。
一个是周党。
周党,太原郡广武(今山西代县西南)人,少年时家产千金,但是周党命运不济,很早就成了孤儿。他的家门亲戚收养了他,却经常虐待他,到他长大时也不还给他家产。
周党很有个性,通过到衙门打官司把家产要了回来,随即又把自己的家产分给宗族亲戚,自己到京城长安游学。
早年,有个乡干部曾经当众侮辱周党,周党怀恨在心,但又斗不过人家。通过游学,特别是研读《春秋》等典籍,他认为自己领悟了复仇的真正意义,就辍学回家,打算用一种很爷们儿的方式来复仇:决斗。
一天,周党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跟那个乡干部决斗,双方拳来脚往,打得不可开交。
不料,周党手脚锻炼不够,习武不精,被乡干部打伤了,而且伤得很重。
不过这个乡干部也不是个无赖,心里对周党的侠义之气很是佩服。看看自己把人家打伤了,周党又是孤身一人,乡干部就把他带回自己家中休养。
过了好几天周党才苏醒过来,这次决斗对周党刺激、教育和启发很大:大千世界,一己之力实在无奈;纷纭世事,顺其自然何必当真!
离开乡干部家以后,周党从此修身养性,钻研学问,赢得乡里普遍的称赞。
特别是生在王莽乱世,他身上的人性光彩显得尤其夺目!
王莽当政时,官府屡次邀请他出来做官,他都借口自己生病不答应。
王莽末年兵荒马乱时,各路兵马拉锯式打来打去,但大家听说并且佩服老周的贤名,经过广武而不进城池。
后来,刘秀称帝,慕名邀请老周出来,到中央机关上班,担任朝廷议郎。他仍然称病不答应。
怕刘秀的官员纠缠,老周干脆带着自己的老婆躲到了渑池(今河南渑池西)。
但是由于刘秀大力推进选贤任能、征求隐逸的措施,有关部门不敢懈怠,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