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1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像是在学说话的样子。

“谁说有事?只不过是想去看看风越了,都是我们的孙子,在哪边不一样么,再说这边不还有这么多人在帮忙么,梓桦可就累得多了,反正过两年元楚就要过去了,这会儿分开一下也没关系,对不对?奶奶?”

梅梅不舍,却还是点了点头。

元楚这会儿趁机卖乖,哇哇乱叫着要奶奶抱,逗得梅梅眼角泪光闪烁。

元方眼看留不住,叫偃鹏准备车驾。用大楚仿制的马车作为我的座驾,另外安排了三十多人的骑兵随行,以保一路平安,大量的南方特产又占了几辆牛车,估计这一趟返程得花不少时间。

元方在大楚至高无上,他的意思连我也无法左右,甚至劝止不了。只得由他去,却同时苦笑——看来我是颇有些老态了,带上梅梅之后,连一路上的自保能力都得不到元方的信任。

不过有了上次的经验,我也心下嘀咕:这次坐车回太昊,应该会好过一点吧,不知道梅梅上次坐车来地情况如何。我对骑马返回是有些忌惮了,四十多岁的人,不服老是不行了。这个时代的长老们出行,已经鲜有肯骑马的。只要条件允许,都愿意坐牛车或马车,不仅要舒服得多,也是身份的象征之一。

2月底,这么一行人终于开始北上,临行时,元楚居然还叫上了三名庸族妇女,说是一路上好照顾梅梅起居,但从他的安排来看,我私下向偃鹏打听了一下。居然都是安排的未婚女孩,而且要求她们留在太昊不必再回来了。

除了对父母有些不舍,我看到这几个女孩子都私下里窍喜:能够到太昊城定居,对庸族人来说,算得上一个极佳地选择,何况太昊城中已然有了不少庸族人,那些在太昊城当学徒的庸族子弟并没有全部返回大楚,还有不少继续在太昊城“进修”呢。

车辚辚,马萧萧,一路走得好难熬!

来时骑马。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二十来天就到了。还不觉得很远,返程时,骑兵小心翼翼地护卫着我们的车驾,不肯走快了,加上梅梅也禁不得太颠簸,一路上都是缓缓前进,初时还贪看途中的春色,后来却所见无新意,行程便颇有些烦人了。

为了让一路好过一些,我告诉随行的骑兵,所过的城池都要进去休整一下,我也好久没有进过大方城和苗城了。

大楚村已经远没有昔时地热闹,开垦过的土地又长满了野树,只有村外数里内还有零星的庄稼地在耕种,村中留守地族人不过300左右,倒是不时有零散的庸族人来投,却多半都打发到了大楚城去,没有再继续增长人口地迹象,就这样了,年青一点的庸族人还在跟父母较劲,都想着搬到大楚城中去住,看来大楚村的消失是迟早的事。

苗城的发展却是惊人的快,毕竟处在大楚和太昊的通道上,两城间的任何物资运输都躲不过苗人的视线,加上元方也颇为大度,往往在运输队进入苗城休整时,都与苗人进行一些交易,或送一点物资给苗人宗庙,所以大楚有的东西,除了梓桦通过鸽书传到大楚城地以外,苗人都几乎一样不缺,只是在数量和质量上略有些差异而已。

可是让我惊诧的却是苗人的数量增长。

难怪当年随姜由漂荡的一支由人发展不过苗人,这些苗人一旦得到安身之地,得以休养生息,增长就快的惊人,当年我记得的苗人不过三四千人,眼下的苗城中,却满地都是小孩子跑来跑去,城中怕不有六七千人!

“由族那边搬了一些过来,不过这几年小孩子是生得多些,还不都多得太昊和大楚族长照看!苗人永感大德!”

苗城的大长老对我很是恭敬,言语中似乎对元方也感戴颇深,细想想,也不觉释然,毕竟当年苗人立足未稳时,若不是元方带着大方城的匠人和骑兵,支援了苗人的建设,并为他们征服庸族人,取得了难得的生存空间,苗人也难得有这么大地发展。

苗人的发展还不限于城中,城外处处可见一个个小型地村落,与太昊城外和大楚城外相似,却显得更密集一些,听说以前庸族人占据的山林中,也住了不少苗人,看来苗人的发展比我所能够想像的都更快一些,将来必是不个不可小觑的大族!

大方城自不必说,本来就是太昊属城,诸般制度都源自太昊,物资和技术都以最快的速度传播过来,大大惠及了依附于大方城的由族人,眼下除了个别极为执拗的部族还抱着地盘不放,多数的由族部落都已经融入到大方城的势力范围,要么就直接举族搬到城中,要么就在城外一到两天的路程范围内生息繁衍,处处可见大方城的影响,从农业生产模式到族人衣着,都有明显的太昊风格。

返回太昊城,已经是四月中旬的事了,此时太昊城中春播已经完成,正是一年中最为悠闲的时光,族人三五成群,或在村坊间散漫闲逛,或在田间野外踏春,或跨马张弓,离城数十里去狩猎。

梅梅一到城中,没怎么顾得上抱外孙,就急着从梓桦手里把养蜂场接过来,开始春天高产期的管理,我却急着到布坊去参加春蚕的后期管理,从大楚来的庸族女孩子没有去处,倒正好在家中帮忙照面风越,让我怀疑将来元楚来时,兄弟俩多半都会说庸族话了。

风林和梓桦对我们的返回虽然早得鸽书通知,仍是喜出望外,这大半年来,也着实让他们有些公私难以兼顾,孩子就是一个最大负担,风越已经一岁,在家中满屋乱窜,吓得他们夫妻俩成天叫人全程陪同,不敢有一丝懈怠。

虽然对我和梅梅已经没了映象,毕竟血缘至亲的关系,孩子很是喜欢梅梅和我,看到我们回来,风林和梓桦都松了一口气。

我却没有急着照看风越,去了大半年,太昊城中最让我牵挂的竟然是那些难看的虫子!

春风中,城外的桑树长势喜人,可是春天还不很浓密的树叶却极大地限制了春蚕的规模,眼下城中只有风林有了两件像样的丝绸面料“族长服”,虽然有一件是为我准备,我试穿了一下,实在有些勉强,干脆一并都让给风林。

我期望中的丝绸业的春天看来还早,看到去秋族人学着新插的桑枝发出的几枝嫩芽,我快失去等候的耐心了。

“从你的作坊里选些人吧,让他们到大越去养蚕!”

一时看不到明显的成绩,我几乎放弃了太昊丝绸的明天,想把丝绸业送回到它在后世最发达的地方去发展,历史选择了余杭作为丝绸的高度发达地区绝不是偶然的,说不定只有那边才适合让丝绸业快速发展起来。

布坊的老板一时哑然,却听出了我的意思,咬咬牙去安排人手去了,结果一些有亲人在大越城的匠人竟欣然向往之,报名者还不在少数,看来这也算天命使然,人力勉强不来的。

但这一季的春蚕纺出丝来,居然还是够了三五件春衫,看来太昊的丝绸业也不一定等到从南方而来,作为原产地仍是大有可为的。

诸事抵定,我又回到了以照顾风越为主,太昊学校上课为辅的常规状态中,成日阶沉浸于太昊学校和家的两点一线个人天地中,与风越陶然自乐,尽享天伦之福,偶尔间到匠作坊去一趟,开始一点点开始设计以马尾为弦的太昊琴,这差不多是我到原始之后一切理想的终端了,舍此我还能够做些什么?毕竟年岁不饶人,精力和体力都不复当年,也少了豪情壮志。

可是天不假我之便,没能让我这安生日子多过上几天,就在这波平浪静之中投入巨石,掀起了一番波澜。

“父亲!请随我到宗庙议事!木驼叔叔鸽书中说,炎族有变!”

第三百八十章 …  杀还是恕

“姜氏城中,炎族与由族一向不和,据大夏城主鸽书,五日前,炎族纠合姜氏诸部十一个部族,宣布不再奉姜由为族长,其他姜氏部族都不敢介入炎族与由族之争,据函谷关接收到的由族人所言,城中已经大起冲突,多数由族人房屋被焚毁,部分由族人逃往大夏城或函谷关避难,姜由族长已经难以弹压!”

风林在宗庙长老大会上简单介绍了情况,让长老们商议对策。

“元齐族长与姜由情同兄弟,又熟知炎族与由族之争,可否告诉我们,这番太昊该如何应对?”

沉默半晌后,兵部的大长老职责所在,势不能不发言,却第一个找上了我——这老滑头!

虽然我比他还要老一些。

“父亲,我族战士随时可以驰援姜由叔叔,要不要让大夏城和函谷关先派遣骑兵到牛神山?”风林看起来比较倾向直接军事干预。

“姜由不是常人可比!”我摇摇头“若炎族以为姜由已老,可以由得他们胡来,那就错了——我所顾虑的,却是姜由会不会为了保姜氏一族的元气,不忍心看到同族间流血满城!”

“父亲是说,姜由叔叔安全无忧?”风林反问道。

“倒也不是。”我看了看座中诸长老“太昊在大河诸族中,从来没有主动挑起过部族之争,太昊的强大,并不一定只有骑兵才可以体现。若此事能够不流太昊族人的血,应该是最好的结果!”

“是!”风林应道。

“呵呵,你才是族长,这事应该怎么做?”我问风林。

“梓桦。请大长老拟鸽书,告诉函谷关和大夏城,一起派遣长老到牛神山下,与炎族长老谈判。另外请大夏城主去请公孙氏派遣长老团赴炎族。大夏城的骑兵和函谷关的骑兵只到泾渭之间等候,不可轻易进入炎族城边地界,还有,让木驼叔叔派人去问姜由族长,是不是需要我太昊骑兵相助!”

“是!”梓桦应道。座中长老交头接耳,都是欣然有喜色,我也满意风林地处理方法。

让我心忧的,却是炎族的这个举动。

炎族中,原来参加了大战的长老都已经多半凋零,当年我和姜由正值壮年。那些垂垂老矣地炎族长老或者对我们都颇有些忌惮,向由族投降之后,也许是甘心让由族在姜氏族中作主,但随后成长起来地一辈人却未必如此,特别是当年在战场上一败涂地的战士们,如今许多已经成为大帐内的长老,他们对当年的惨痛经历未必就能够释怀,炎族中的新生代青壮年更加毫无忌惮,不知道什么是敬畏。

姜由,如今你还有没有当年地悍勇?

你会不会舍得向这些看着长大的半大小子们下杀手?

太昊城中新成长起来的小家伙们,虽然都已经跟我的弓差不多高了,有的甚至已经能够参加骑兵训练,却仍是我眼中的小孩子,看到他们,我都有“视同己出”地感觉,这些孩子才是太昊的未来所在,他们将要主宰的世界是我所看不到的,有了这些孩子,太昊的文明就有希望。

我是如此。姜由能够例外么?

换成我在姜由的角度,会不会对这么大的小子们动手?

这一刻。我体会到姜由在上次跟我谈话时的痛苦。

同是姜氏的族人,好不容易止息了杀戮,休养生息了十来年,怎么忍心再陷入同族地仇杀中去!

形势的变化,比我们预料的要快得多。

太昊16年4月19日,太昊和公孙氏的代表团抵达姜氏城时,早已经不可收拾。

所幸木驼动手得早,已经率骑兵抵临姜氏城北门下,姜由与由族还保留了一个对外的通道。可是城中的由族人聚居区却已经几乎被夷平,两千多由族人被压迫到姜氏宗庙固守,而炎族却已经在和城内的诸部族争吵,讨论要不要连宗庙一起焚毁!

长老团一看无能为力,知机地撤回到函谷关。剩下的就看木驼和姜由怎么决定了。

“杀了这帮小子!”木驼在姜氏宗庙内吼叫。

族长座上,姜由木然不语,形容枯槁,面色灰败。

当年他入主姜氏,由族的长老们就颇有些不同意见,如今并入太昊的黎族诸部就是其中反对最为坚决地,南下的苗族又何尝不是如此,自己却坚信存在姜氏诸部和解地可能,辛苦建设了这座城,为姜氏的发展打下了难得的基础,却未料到结果会是这般凄惨!

姜鹿,满头烟灰,在殿中来回奔波,安排受伤的由族人医治,门外的高台下,由族战士与炎族诸部正在对峙,对方并非不能进攻,只是在等候长老们的最后决定而已。

“父亲!我们撤走吧!”姜鹿含泪劝谏道。

“打又不打,退又不退!”木驼失去了耐心“姜由——你看看下面那些小子!他们会不会放过由族人?你是不是打算让由族就这样灭掉,就在这个这宗庙里灭掉?”

殿中几个小孩子哇哇大哭,似在为木驼的话作注脚。门口处不断有浓烟飘进来,炎族在高台下燃起的大火还没有熄灭,浓烟呛得守在台上的由族战士咳个不停。

城门外,等候接应的大夏城骑兵和函谷关援兵都已经等得焦燥不安,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迎上炎族出城接战的队伍,或者溃败的由族人。

“为什么会这样!”姜由缓缓站起来,转过身对着宗庙神壁上供奉的一个硕大牛头,像是与头骨中空洞的双眼在对视,却得不到任何启示。

“姜氏真的就没有机会了么?”姜由在心中问自己。

“姜由!这个时候你还犹豫什么?”木驼看不惯姜由这般做派“要么你就让我出去,带人杀了这批小子,让炎族一百年都作不了乱,要么你就跟我一起,带这些由族人出城,远离这个要命的部族!”

在牛神山下的大帐内,数十位老头子聚在一起,气氛热烈而紧张。

“只要杀了姜由,再也没有人敢侵犯我姜氏,你们怕什么?”

站在中间的炎族长老手扶长杖,满脸通红,口沫四溅,正在怒骂周围的“胆小”长老们。

第三百八十一章 …  又见铜头

“炎族与由族世代为仇,百余年来,姜氏为此流了多少血?!如今好不容易有了这番境象,炎族当真要为了这宗族之位,再让姜氏诸族杀伐不休?!”骊山族长老愤然而起,与炎族长老毫不相让。

“住口!”炎族长老嘶声狂喝“骊山族不是要并入太昊么?有什么话敢在此说!”

“呸!我骊山族本来就是这牛神山的主人,记得当年这叫什么山么?当年被你炎族强行驱离,以成全宗族之位,若论报仇,也轮不到你炎族向由族去报!当年骊山族被杀的族人该找谁报来!”

“呵呵!”炎族长老大笑起来“你不说起,我倒忘了!姜氏诸部中,哪来的骊姓?当年你们本来就不是姜氏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