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俗眼看史记-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敲醇父銮S谑牵牖氐阶嵌亚没乩础�
这一去可露出了破绽,庄生觉得这小子不守信用,侮辱了自己。十分恼火,于是跑到楚王面前,劝说杀了朱公的二儿子。朱公的长子最终只带回了弟弟的尸体。回到家后,他母亲十分悲痛,范蠡却笑着说:〃我早就知道会这样。〃令人不解的是,他既然知道,又为何任事情那样发展下去呢?无论如何,司马迁对范蠡还是十分赏识的,毕竟那样发达的大脑不多见,得此金牌搭档,想必是许多人羡毙的事情。
第二部分 第42节:孔子:痛并快乐着(1)
第七章
孔子:痛并快乐着
孔子出生在两千多年前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西南),距离那儿大约80公里处,便是泰山的所在地。孔子曾游历于此,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叹。关于孔子和泰山的关系,清人汪志伊曾作过生动的描述;他说:〃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而孔子在其生命即将结束之前也曾悲唱道:〃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七天之后,这位伟人便溘然长逝了,看似连他本人都自谕为泰山。于是,孔子留给我们的印象总是那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似遥不可及的圣人。其实,钱穆在《孔子传》中注解说,老夫子一向谦逊,没把自己当圣人,而且也不希望别人把自己当圣人。〃古来圣贤皆寂寞〃,无论是那些反对他而将其妖魔化的人,或是只看到他的光辉而将其神化的人,都使这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人感到了深深的寂寞甚至痛苦。殊不知孔子也是凡人肉胎,也有着与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等待我们分享。
第一节少年贱而好礼
孔子是老夫少妻的产物。他的父亲叔梁纥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之前与正室生有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好不容易讨了个小老婆,生了个儿子,名叫孟皮,却是一个跛子。虽然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也是先天有足病,但是孟皮不如拜伦生得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前途令人十分担忧。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叔梁纥承受不了这舆论压力,便想再讨个老婆。无论如何得在这把老骨头散架之前生个健康的儿子。于是,他选定了尼丘山脚下一个小山村(现称为颜母村)颜姓人家的女儿。
这户人家有三个女儿,当叔梁纥向他们求婚的时候,颜父便向三个女儿介绍了叔梁纥的情况。他说:〃女儿们,现在有个人向我们家求婚。我们家穷,养你们也这么大了。你们看看觉得合适就赶紧嫁过去吧。他叫叔梁纥,是本县的。虽然只是一个低级贵族,但是他告诉我他的先祖是圣人的后裔,想必日后要显贵的。他本人人高马大,虽然年纪长了些,但也算得上是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啊。〃说完以后,两个大女儿没有做声,小女儿颜征在却上前说道:〃爹爹又何必多问呢,女儿听从爹爹的安排就是了。〃于是,颜家很快将这个未满二十岁的小女儿送了过去。据说等到结婚拜庙的时候,颜征在才发现自己嫁得竟是一个已近古稀之年的老头子,当时她十分后悔惧怕,然而已无路可退了。
他们俩草草地办完了婚事,没过几年颜征在就有了身孕。依照当地的习俗,渴望生儿子的人应该去尼丘山拜拜,于是他们也去了。不知是尼丘山显灵,还是颜母争气。总之,数月之后,一个健康的小男娃就降临到了他们身边。只是他的头顶长得奇怪,中间低四周高,很像尼丘山的样子,这可真是尼丘山赐给他们的。于是叔梁纥就给他取了个孔丘的名字,也算是还尼丘山的愿。谁知后来孔子的地位比尼丘山还高,于是人们为了避讳孔子的名而将〃尼丘山〃改名为〃尼山〃。不知道尼山上的神仙会不会不高兴啊,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按理说孔子是其父的〃老来子〃,一般都会很受宠。谁知好景不长,孔子三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当时母亲也才二十出头,孤儿寡母,无依无靠。颜征在想离开这个伤心地,也为了儿子求发展,便带着孔子到了鲁国的都城曲阜定居。曲阜原是西周的重要封国,长期受到周王室优待,各种礼乐制度也是仿照周王室设置,素有〃礼乐之邦〃之称。孔子到了这里,便如鱼得水一般欢喜起来。他对那些乐舞和祭祀场面充满了好奇心,平时没事的时候,便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假装大人的模样,必恭必敬地学起礼仪来。小孩子毕竟是小孩子,他们会把家中用的小碗小碟摆在桌面上,当作祭祀用的礼器。颜母看了又好气又好笑,但是心底还是很支持儿子的,于是给他买了一些真的礼器回来。孔子更加受到鼓舞,对礼仪也更加热爱起来。
第二部分 第43节:孔子:痛并快乐着(2)
等孔子长大了几岁,不再满足于〃过家家酒〃的时候,颜母便教他识字。渐渐地书读多了,知识也就丰富起来。十五岁的时候便立志于求学。当时他请不起私人教师,便〃随地得师〃、〃转换多师〃,以至于获得了比别人更广而渊的知识,锻炼了比别人更强有力的技能。他可是一代自学成才的典范,为后人称颂。这时的孔子还是很快乐的,就像一边播种,一边收获一样,何等乐事!然而,命运又一次捉弄了他,当他十七岁的时候,颜母又离他而去了,那时的悲痛可想而知。为了表达胸中的悲痛与敬意,孔子想:必须借助一种外在的形式,光靠心灵的悼念是不大长久且不稳定的。而这种形式在一开始的时候是具有神圣意味的,这便是〃礼〃,即在规范了的世俗生活中去展示神圣的意义。因为在〃礼〃中人们能自觉地摆脱兽性,是〃礼〃培育出了人性。
于是,孔子十分遵守当时的礼仪,想要将父母合葬在一起。可是他年幼时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便先将母亲的棺柩暂放在一处叫〃五父〃的十字大街口,预备打听到父墓的所在,再进行合葬。经过了一番艰难的寻找,虽然未果,但是孔子寻墓的事情已流传开来。陬地一位车夫的母亲听闻后为之感动,特意赶到阙里,将她所知道的叔梁纥的葬处告诉了孔子,孔子终于如愿以偿尽了孝。据说接下来为了记住父母墓地的所在,方便日后祭拜,他还创造性地在墓上堆起了一个坟头。据古籍记载,墓而坟和夫妇合葬,均自孔子始。在这件事上,有孔子关于〃礼〃的思想启蒙,同时也是孔子对〃礼〃的一次重大实践。
孔子少年微贱,却敏而好学;命运多舛,却多思善辩;生于乱世,却知书达礼。虽然他出生的时候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但是他的命运奏响的交响乐实在是比那一声呱呱坠地更加响亮。他出生的环境似乎已经预示他这一生的使命便是〃继衰周而素王〃。所谓〃素王〃即没有王者之位而有王者之德。当时国内外形势十分混乱,大国之间争雄称霸,小国则朝不保夕,纷纷寻求宗主国以获得庇护。国家之间阴谋重重,战争不断。而鲁国则君权旁落,国势衰微,是实在的〃君不君,臣不臣〃的局面。民生得不到安宁,怨气冲天,可谓内忧外患。孔子便逐渐形成了悲天悯人,不仕无义的信念,为此在他的一生中注定有这么一段漫长的传道羁旅。
第二节〃累累若丧家之狗〃
在孔子的羁旅生涯中,有这样一段小插曲。当时孔子周游列国,无遇明主,常受冷落甚至遭人迫害。如《列子·杨朱》中所记载:孔子〃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困于陈蔡,受屈于季氏,见辱于阳虎,戚戚然以至于死〃。其中尤以他在郑国的遭遇令人感慨万千。那次是因为孔子带领弟子子贡在宋国的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权臣派人把树给推倒了。师徒二人便慌忙离开宋国而去郑国。到了郑国,两人却走散了。孔子便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城门外等待,子贡也在四处寻找老师。一个郑国人看见便对子贡说:〃东门城外有一个人,头长得像唐尧,脖子长得像皋陶,肩膀长得像子产,可是腰部以下比夏禹还短三寸,一副可怜兮兮、风尘仆仆的样子,像极了一条丧家之狗。那不会是你的老师吧?〃子贡听着有点像,匆忙赶到城门,发现果然是孔子站在那儿。心底泛起一丝酸楚,便把刚才郑国人对他说的话告诉了孔子。谁知孔子哈哈大笑,然后说道:〃他形容我相貌的地方不一定像,但是他说我像丧家之狗真是对极了!〃难道这位圣人真这样自低自贱或是脸皮厚不怕骂吗?
其实不然,在孔子35岁的时候,由于鲁国内乱他放弃了身为教师的安稳生活,投奔齐国。为了接近齐景公,他住在齐国贵族高昭子家。次年,景公才向他询问政事。孔子答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说:〃好极了,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再多的粮食,我也吃不着啊。〃过了些时日,景公又向孔子问为政的道理,孔子说:〃管理国家最重要的是做好财经工作。〃景公听了很高兴,便决定重用孔子。谁知齐国大臣晏婴却进言劝阻道:〃陛下,像孔子那样的儒者总是能言善辩,圆滑世故,您很难驾御他的。而且他那么推崇丧事,过分追求尽哀,不惜破费厚葬,要是这种主张影响我们的风俗可是不好。而且他到处游说以求取官禄,这种人怎么可靠呢?现如今礼乐制度已经崩坏,他那一套繁文缛节太不合时宜了。〃景公听信了,便开始冷落孔子,再加上齐国的大夫中有人想加害于孔子,孔子便返回了鲁国。
第二部分 第44节:孔子:痛并快乐着(3)
在家里沉潜了十多年,渐渐地学识也得到增长,几乎到了无所不知的地步。那是有一次鲁国掌权的上卿挖井得到了一个陶罐,里面有一只像羊的东西。为了考考孔子,便骗他说得到了一只狗。孔子可不上他的当,仰仗自己博闻强识,他说道:〃据我所知里面应该是一只羊。我听说山林中的怪物是只有一只脚的龙和一些精灵鬼怪;水中的怪物是龙和一种叫做〃罔象〃的水怪;而土里的怪物是一只雌雄未分的坟羊。〃上卿心里暗服,只是仍然把这样的人才束之高阁。后来鲁国内部越来越混乱,孔子不想再做官了,便操起了教书的旧业,学生越来越多,还有专从外地赶来的。孔子也就以此为乐。
直到五十多岁的时候,他又再度被请出仕,还接连升官。眼看鲁国的形势有所好转,齐国有些着急,他们怕孔子掌权,鲁国定要称霸,而自己距离鲁国最近,必要先被兼并。于是想出了一个缺德的主意,即用美女和骏马诱惑鲁国君臣,使其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于是又离开了鲁国,带领着弟子周游列国,此时的他已经55岁了。
孔子就像跳蚤一样从这个国家跳到另一个国家,先后经历了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等,并反复在这些国家之间周旋。一个年近半百的老人,如此颠沛流离为了什么?他自己曾经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为什么如今天下大乱,他还不选择隐退呢?
其实,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历代文人存在着一种可贵的矛盾,孔子也在其中。他何尝不想〃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他都想好了可以由勇敢的子路陪伴。然而这只是一时兴起说的话,能够代表他的真正态度的要算〃问津长沮和桀溺〃两位隐士的那一次。
当时长沮和桀溺在田里劳作,孔子骑马路过,便叫子路去问问渡口在哪里。长沮说:〃那个手持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回答说是。长沮便说:〃他这个人是知道渡口在哪儿的,又何必来问我。〃子路不爽,便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孔子的徒弟吗?〃子路回答说是。桀溺便说:〃天下的污浊与混乱就像滔滔江水一样,你们有谁能去改变呢?跟随孔丘那样躲避坏人的人,不如跟随我们躲避乱世的人呢。〃一面说,一面头也不抬地干着手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怅惘地说:〃我们是没有福分隐居山林,与鸟兽共居了啊,如果天下有道,我还忙乎什么?正因为天下无道,我才想与你们一起去改变它啊。〃孔子不在乎郑国人骂他为丧家之狗,却对隐士们的诘难感到怅然若失,可见他心中的矛盾以及〃不仕无义〃的信念之坚定。于是他继续奔走,独弦哀歌于天下,却有人说他是在卖名声。《论语·宪问篇》记载,微生亩对孔子说:〃你为什么要这样不停地奔波?该不是想卖弄口才吧?〃孔子说:〃我不敢卖弄口才,我只是痛心世人固陋,不通仁义之道。〃
就这样,无论是卑鄙小人的陷害,还是平民百姓的误解。无论是他崇拜的老子的反对,还是他敬重的晏婴的嘲笑,他都顶住了。以至于有人谈论到他时便说:〃就是那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吧〃。
这让人想到西西弗斯的故事。西西弗斯是柯林斯国王,他死后获准重返人间去办一件差事,但是他看见人间的水、阳光、大海,就再也不愿回到黑暗的地狱,这触怒了众神。在召唤、愤怒和警告都无济于事的情况下,神决定对他予以严厉惩罚,即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石头因自身的重量又从山顶滚落下来,屡推屡落,反复而至于无穷。神认为这种既无用又无望的劳动是最可怕的惩罚。如此看来,孔子不就是中国的西西弗斯吗?他们干的活儿是类似的。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也正是不想再见到黑暗,才义无返顾地传仁道于诸君。
第三节无可无不可
孔子奔波累了,便停下来,逐个问门下重要的弟子:〃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地步?〃子路说:〃我猜想,或许是我们的仁德不够,所以人们才不信任我们。我又猜想,或许是我们的智慧不够,所以人们才不实行我们的主张。〃孔子眉头微皱地说:〃如果照你这么说的话,有仁德的人就一定会得到信任,为什么伯夷、叔齐会活活饿死呢?如果有智慧的人的主张就一定行得通,为什么比干还要被剖心呢?〃
第二部分 第45节:孔子:痛并快乐着(4)
子路退了出来,子贡进见。孔子又问子贡,子贡说:〃因为老师的学说理想太高了,所以君王都不能接受老师的主张。老师能不能把它稍微降低一些呢?〃孔子感叹地说:〃一个农民很好地播种,但是不一定能够很好地收获;一个工匠能够制造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