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这个历史挺靠谱-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弥补兵力不足的窘境。

四平位于南满平原的中心,联结三条铁路线,是东西南北满间的交通枢纽,为国民党军从沈阳北上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的要地。在国共和谈时期,我领导人希望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东北,能少打仗就少打嘛。后来共产党认识到,和谈是没有希望的,所以力求死守四平。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坚持打阵地防御战,这种情况在遵义会议后共产党的历史上几乎没有。

我军在东北战场并不占优势,在国民党对我南满根据地最后一次进攻被击退后,林彪审时度势,认为在东北发动反攻的机会已经到来。林彪立即部署,主动出击,实行连续攻势作战和规模日益扩大的歼灭战,希望通过一个大逆转,改变东北战局。当时正值孟良崮战役国民党大溃败,蒋介石亲临沈阳,为部下打气。国民党当局非常紧张,四平如果失守,东北国民党南北联系将被切断,长春、吉林态势孤立,东北防御体系将不复完整。国民党吸取以往经验,行动较为谨慎,东北民主联军未能捕捉到战机,此时四平久攻不下,攻势已经明显疲惫,难以为继,在国民党南北逼迫之下,态势显得更加不利。中共对于城市攻坚战没有太多的经验,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林彪果断决定停止攻击。

此后,林彪更多地坚守其得心应手的运动战术,我军更多地发动攻势,东北战局果然发生了重大变化。四平战役结束后不久,东北成为中共在全国范围内第一个位居全面优势的战区,国民党军在东北只控制十分之一不到的地域,兵力大部退至铁路沿线极少数城市,完全处于守势。国民党内部甚至有人主张放弃东北,在关内集中兵力。蒋介石认为,放弃东北则失去了华北的屏障,必将影响到全盘战局,不断往东北派遣兵力,还对原有部队进行全面改组。新编部队战斗力不高,老部队被拆开,严重影响作战,在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军队已经显示出颓败之势。

千里挺进大别山

华东野战军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随后,陈赓、谢富治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南渡黄河,进入豫陕鄂边区,不久,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

刘邓部队渡河南进的行动,吸引了国民党从鲁中前线调出4个整编师增援,此外,国民党从其他各地调动部队,集中8个整编师,准备围歼刘邓部队,或者将他们赶回到黄河以北。刘邓部队因为连连作战,已经感到疲惫,大别山区道路崎岖,中原地区河流不少,还有很多是黄河泛滥区,行动很受环境影响。当时正是酷暑时节,还多雨。下雨的时候,道路泥泞,不利于快速行动;天晴时,烈日当头酷暑难当,沿路缺乏补给,刘邓部队行进得十分艰苦。

这正好让国民党对刘邓大军捉摸不定,他们以为该部队是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被逼无奈,只得南窜,就跟在刘邓屁股后面,在前方也不重兵布防。直到刘邓大军走出黄泛区渡过沙河,国民党部队才发现刘邓大军的战略意图。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刘邓部队都是轻装前行,对于紧随其后不过几十公里的敌军,如果不能在速度上取胜,抢先渡河则会陷入险境,形势十分危急。刘邓指挥部队在国民党全线布防之前,将重型装备全部炸毁,轻装前行,渡过淮河,到达了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地区,完成了突破任务。

华东野战军为了配合刘邓部队的行动,也为了调动集中在山东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寻找战机,本着只打小仗不打大仗的精神,摧毁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华东野战军外线部队因为连连苦战,兵力损失甚大,急需休息。毛泽东甚感焦虑,多次致电陈毅、粟裕,要求他们尽快赶往鲁西南,指挥华东野战军外线部队昼夜兼程急进,不怕疲劳,不要休息,不要补充,立即渡河以缓解刘邓部队所受的压力。

陈谢部队按照中央指示,以在豫西、陕南、鄂北建立根据地为目的,积极活动,与在大别山区的刘邓部队相呼应。

中共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最后阻止了国民党在陕北和山东的攻势。此后,刘邓、陈粟、陈谢部队大举出击,迫使国民党不得不从山东调军大别山,从陕北调兵至关中,继续维持对这两处的攻势。国民党此时,已经是疲于应付了。毛泽东提出,以后把外线作战变为进攻,此后中共在军事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已经不是如何打破国民党军的进攻,而是如何大兵团作战,消灭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并攻克其坚固设防的大城市。

挺进大别山

第4节三局决胜负

辽沈战役定东北

1948年以后,国民党军事形势每况愈下,党内上下对战争局势都十分悲观。经过多年的战争磨砺,中共对与国民党的军事决战有了充分的自信。

国共两军决战的第一个战役仍是从东北开始。辽沈战役前,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辖4个兵团,共计14个军44个师55万人。东北国民党军被分割在长春、锦州、沈阳三大孤立地域,没有战略后方,与关内联系被切断,难以得到后勤补给,部队士气低落,东北形势严峻。

1948年2月,蒋介石一度决定将东北主力撤到锦州,以便依托华北解决补给。蒋介石甚至有想法,如果情况不利,可以全线撤退。卫立煌认为敌前撤退是兵家大忌,同时对于是否能够长途撤退没有十分把握,不敢担当由撤退导致失败的风险,因而主张坚守。卫立煌的主张得到了大多数东北国民党将领的支持,蒋介石一时进退两难,难下决断。

后来,蒋介石急于打通沈锦线,将主力撤到锦州,只留第五十三军和第六军的二零七师把守沈阳。其余各军及战车、炮兵、装甲车、骑兵等特种兵团统编为机动兵团,归廖耀湘统率,随时准备撤退。

当时,中共在东北占据大部分的土地、人口和铁路,部队的数量接近百万,大兵团和正规化作战已经能够得以实施。最为重要的是,中共在东北长期布局,已经建起了自己的后方补给基地,这是中共当时对国民党具有绝对优势的一个战区。从战略上考虑,林彪认为长春是一座孤城,可望在半个月内拿下。

面对东北野战军紧锣密鼓地布置长春战事,国民党驻长春守军希望能够放弃长春,撤向沈阳,但没有得到蒋介石和卫立煌的同意。长春被团团围住,其间,国民党守军多次出击抢粮都被打回。国民党的长春守军饿得浑身水肿。在围困长春的同时,东北野战军迅速部署下一步作战战略,留守2个纵队、6个师继续围困长春,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全力南下,出击北宁线,全力攻下锦州,如此,辽沈战役正式拉开帷幕。

北宁线地贯辽西走廊,西起北京,东至沈阳,全长800多公里,沿线有天津、塘沽、昌黎、秦皇岛、山海关、锦西、锦州等重要城镇,是连接关内外的重要陆路通道。

东北野战军先后攻克河北的昌黎、北戴河和辽宁省的绥中、兴城,切断了辽西走廊,完成了对锦州、义县的包围。

蒋介石本在集中精力应付华东野战军,1948年9月16日华东野战军发起的济南战役,使蒋介石两面受敌,应接不暇。当时的情况是,蒋介石要是想救济南,就顾不上东北。除非卫立煌经沈锦路出辽西,才能解锦州之围。卫立煌在东北问题上同蒋一直意见不合,他认为锦州之围应由关内出兵直接解决,解围后与锦州部队会合,出大凌河向大虎山方向攻击前进。然后沈阳主力发兵与东进部队会合,所以就未听从蒋的命令。

据说,卫立煌有亲共嫌疑,虽然担任剿共要职,却迟迟不见行动。卫立煌在东北期间,蒋在其周围安插了大量探子,卫立煌难以全权调动部队,只得时时抗命,拖延时间,贻误战机。

锦州范汉杰被围困得难以喘息,多次向蒋求援,蒋介石借召见卫立煌开会之机,迫令他由沈阳出兵支援锦州。卫立煌相当牛,依然拒绝听命。最后,蒋介石不得不空运四十九军到锦州增援,当然仍然不放弃让卫立煌派兵解围,让参谋总长顾祝同亲自到沈阳督战,执行蒋介石的命令。顾祝同在沈阳期间,曾一再召集东北将领开会,要卫出兵沿沈锦路前进解锦州之围。卫立煌再次反对,对于老蒋的指示卫立煌一次次驳回,并与顾祝同发生多次争吵。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提出:乘东北野战军主力攻击锦州时,将沈阳主力一气撤至营口地区。卫立煌认为如不能照他的意见办,也可以实行这一方案。而顾祝同未得蒋介石同意也绝不敢同意撤至营口,两人僵持不下,顾祝同见要卫立煌出兵辽西仍无希望,只好回南京向蒋介石复命。对于东北的局面,蒋介石万分无奈。

10月2日,出离愤怒的蒋介石飞抵沈阳,召集军事会议,决定从华北和山东海运葫芦岛7个师,加上葫芦岛第五十四军4个师,共计4个军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由华北第十七兵团司令侯镜如指挥;以沈阳地区的5个军、11个师和3个骑兵旅,组成“西进兵团”,由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指挥,准备东西对进,以解锦州之围。蒋介石在晚上召集的军事首脑会议上,做了最后一次晚餐似的讲话:“我这次来沈阳是救你们出去,你们过去要找共匪主力找不到,现在东北共匪主力已经集中在辽西走廊,正是你们为党国立功的机会。我相信你们能够发挥过去作战的精神,和关内国民党部队一起作战,一定可以成功的。关于空军的协助、后勤的补给,周总司令、郭总司令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万一你们这次不能打出去,那么,来生再见。”

蒋介石从沈阳临行前,还单独接见了廖耀湘。蒋对廖说:“这次沈阳军队出辽西,解锦州之围,完全交你负责,如有贻误,也唯你一个人是问。”廖耀湘就提出自己的疑问,蒋介石称,在东北主力撤退之前,一定要给东北中共军队一个大打击,一定要来一次决战,否则华北就有问题。

就在蒋介石飞抵沈阳的同一天,即10月2日清晨,东北野战军总部的列车到达郑家屯以西。这时,林彪得到报告,在葫芦岛,敌军新来了4个师。林彪担心锦州未攻下便受到沈阳、锦西、葫芦岛三方援敌夹击,到时部队油料耗尽,大量汽车、坦克、重炮撤不走,将陷入危局。于是,他命令列车暂停前进。罗、刘经过商讨,决定按照原部署攻打锦州。

葫芦岛、塔山相继被林彪部队拿下,10月14日,刘亚楼下达了总攻令。东野炮纵向锦州城内预定目标猛烈轰击。次日,攻克锦州城,全歼国民党守军10万余人,生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上将和第六兵团司令卢浚泉中将。侯镜如闻锦州失守,也暂时退回了锦西、葫芦岛。

蒋介石眼睁睁看着锦州失守,急忙飞抵沈阳,然后给长春守将郑洞国发布命令,要其率部立即突围南撤,否则将受到“严厉之军纪制裁”。长春守军发动起义,主动投诚共产党,不费一兵一卒,长春解放。

10月23日,廖耀湘兵团向黑山、大虎山发起猛攻。谁料,廖耀湘兵团10万人马全部陷入东野数十万大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廖耀湘走投无路,仰天长叹。东野随即展开了对廖耀湘兵团的大围歼,采取边合围、边分割、边歼灭的战法,并直捣其指挥中心。当蒋介石在北平得知廖耀湘兵团在辽西走廊遭到解放军围歼时,悲痛欲绝。

随后,东野各部队迅速向沈阳前进,迅速包围。次日,对沈阳发起攻击。国民党军几乎全部投降,只有第六军二零七师顽固抵抗,但很快被解放军消灭。辽沈战役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军47。2万余人,其中毙伤国军官兵5。68万人,俘虏32。43万人,投诚6。49万人,起义2。6万人,俘虏国军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86名。国军共损失1个东北“剿匪”总司令部,1个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1个冀辽热边区司令部,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6个师。此外,还有1个骑兵司令部,5个炮兵团等特种兵部队。损失各种火炮4709门,轻重机枪13347挺,以及其他枪支175361支。

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东北全境的解放,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它所解放人口之众,地域之广,影响之大,为未来全国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淮海战役一拖三

淮海战役,是与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范围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这些跨江苏、安徽、河南、山东四省的徐淮地区,向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国民党军事部署的中心。

根据中央指示,淮海战役共分三个阶段,毛泽东在深思熟虑之后给粟裕去电:“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黄伯韬部队地处徐东,自己在那单练,他东边儿是滔滔大海,一看就是首歼目标。

华东野战军十多个纵队浩浩荡荡多路南下,干扰黄伯韬的联络信号,说白了就是让你来不了外援关门打狗。在徐州以北,那些潜伏在国民党中的地下党也发动了起义,一下就打开了国民党的运河航线。而此时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也迅速南下,占据了有利地形。驻扎在徐州的国民党一发现共产党主力南下的迹象,立马就开始转移了。可南京国防部不干啊,非让黄伯韬等着从海州西撤的四十四军。黄伯韬急得脑瓜子直冒汗,人家共产党各路大军早就把我包围了。

华东野战军已经渡过不老河,攻占了徐州以东的大许家等地,完全切断了黄伯韬兵团的退路。蒋介石看到这情况,急令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去解围,可远水解不了近渴。

蒋介石让黄伯韬与解放军死拼到底,为了防止黄伯韬投降,天天往阵地上空投登有黄伯韬戎装照以及蒋介石嘉奖令的报纸。黄伯韬在蒋介石口中被说成常胜将军,打仗凶狠,指挥一流。黄伯韬凭借抢修的战壕与华东野战军死拼,华东野战军却也是久攻不下。共产党一看这势头,就重新部署,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